眼科手术机器人

搜索文档
中国眼科“飞行医院”要来了
经济观察报· 2025-09-20 03:25
项目启动与规划 - 我国首个基于国产大飞机的眼科航空医疗项目正式启动 C919等国产大飞机将被改装为专业眼科飞行医院 搭载国产设备与智能远程系统 实现"飞机到 光明到"的目标 [1][3] - 计划2024年底在新疆塔县实现"中国眼科飞行医院"首飞 [4] - 中山眼科中心联合中国商飞 中国飞龙通航 中国南航 国际奥比斯 图湃医疗科技等机构发起"眼科飞行医院志愿医院联盟"和"技术设备研发应用联盟" 推动公益医疗建设 [17] 医疗资源分布现状 - 全国眼科医生仅6万余名 能完成精细眼科手术的医生更少 [6] - 白内障是全国第一大致盲眼病 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80% [7] - 优质眼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基层和偏远地区缺乏经验丰富的眼科专家 培养独立完成高难度手术的医生需多年系统训练 [1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眼科手术机器人操作精度达微米级 可过滤手部颤抖 完成视网膜下注射 黄斑前膜剥离等精细操作 显著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成功率 [12][13] - 2023年6月完成全球首例5G远程动物视网膜下注射实验 通过5G专线实现远程控制端与本地机器人端的通讯 技术难点在于控制"通讯延时" [14] - 眼科手术机器人已完成61例手术实验 筹备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开展首例远程视网膜手术 为首例人体临床试验 [14] 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应用 - 中山眼科中心与华为推出眼科大模型ChatZOC 驱动数字医生在几分钟内完成患者体征采集和病情判断 [18] - 自主研发的白内障人工智能云平台可在30秒内完成初诊 准确率超过97% [18] - 规划"魔镜"愿景 通过镜面采集设备实现眼表及视网膜检查 即时提示健康状况恶化或需就医情况 [17] 社会效益与患者案例 - 项目旨在解决偏远地区患者就医难问题 如云南患者陈自勇因糖尿病眼底病变几乎失明 辗转多地后于中山眼科中心通过两次手术恢复部分视力 [2][7][9] - 眼科手术机器人可借助5G技术实现跨区域手术 扩大优质医疗服务覆盖范围 同时作为高保真培训平台加速医生成长周期 [13] - 新疆分中心成立 推动眼科人工智能和5G远程诊疗在边疆及中亚地区的应用转化 [15]
中国眼科“飞行医院”要来了
经济观察网· 2025-09-20 01:33
眼科医疗资源分布 - 全国眼科医生数量稀缺 仅有6万多名 其中能进行精细眼科手术的医生更为有限[4] - 白内障是全国第一大致盲眼病 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80%[4] - 大部分眼病患者分布在眼科医疗极度缺乏的偏远地区 与眼科医院集中的大城市存在显著资源错配[4] 眼科飞行医院项目 - 我国首个基于国产大飞机的眼科航空医疗项目正式启动 将使用C919等国产大飞机改装为专业眼科飞行医院[2] - 项目搭载国产设备与智能远程系统 实现"飞机到、光明到"的医疗目标[2] - 计划2024年底在新疆塔县实现首飞 并筹备广州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的首例远程视网膜手术[3][11] 眼科手术机器人技术 - 手术机器人操作精度达到微米级 可在400-600微米直径套管约束内完成几十微米精度的手术动作[10] - 能够过滤医生手部颤抖 辅助完成视网膜下注射、黄斑前膜剥离等精细操作[10] - 2023年6月完成全球首例5G远程动物视网膜下注射实验 目前已累计完成61例手术实验[11] - 采用100%国产技术 通过5G专线控制通讯延时问题 确保手术安全性[11] 远程医疗与人工智能应用 - 通过5G远程诊疗技术 专家可跨区域操控机器人实施手术 使偏远地区患者获得与大都市同等质量的诊疗服务[10] - 眼科大模型ChatZOC可在数分钟内完成患者体征采集和病情判断 效率远超传统模式[14] - 白内障人工智能云平台实现30秒内完成初诊 准确率超过97%[14] - 正在开发"魔镜"智能终端 可实时监测眼表及视网膜状态 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恶化预警[14] 行业协同发展 - 成立"眼科飞行医院志愿医院联盟"和"技术设备研发应用联盟" 联合中国商飞、南航、奥比斯等机构共同推进项目[13] - 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新疆分中心正式成立 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及5G诊疗技术在边疆地区的应用转化[12]
9亿融资!创新眼科械企完成B轮
思宇MedTech· 2025-06-25 09:06
行业背景与需求 - 全球有超过6亿白内障患者,但每年仅约3000万人接受手术,美国年手术量仅400万例 [3] - 全球每百万人仅有31.7名眼科医生,白内障手术医生仅14.1人,预计到2035年医生数量将减少12%而需求增加24% [3] - 眼科手术面临亚毫米级操作精度挑战,操作区域通常局限在5毫米内,囊膜厚度仅4-6微米 [6] - 白内障手术平均用时10-15分钟但要求极高稳定性,手部微颤、疲劳等因素可能导致并发症 [6] - 不同医生间手术路径差异导致术后屈光误差等问题,阻碍术式标准化 [6] 公司融资与技术进展 - ForSight Robotics完成1.25亿美元B轮融资,累计融资达1.95亿美元 [2] - 融资将用于推进ORYOM™眼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 [2] - ORYOM™是全球首个基于AI的眼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由微型机器人、AI算法、计算机视觉等组成 [7] - 系统已在猪眼模型完成数百例白内障手术验证,30只眼球无后囊破裂,平均手术时间277秒 [7] - 系统具备14自由度微机械臂,支持亚毫米级操作精度,可消除手部震颤 [11] 技术特点与优势 - ORYOM™专为眼球结构定制,非通用系统改造,具备向青光眼和视网膜术式扩展潜力 [10] - 采用主从式控制结构,医生通过远程操控台操作微机械臂 [11] - 成像系统由术中iOCT与立体显微成像组成,实时回传多层组织信息 [13] - AI算法构建3D结构模型预测组织边界并生成安全路径,支持半自动路径规划 [15] - 系统在角膜撕囊、IOL定位等核心步骤形成机器人优势 [18] 临床与商业化路径 - 公司2024年获ISO 13485认证,计划2025年启动首次人体临床试验 [16] - 试验可能涵盖10-30例患者,目标评估后囊完整性等关键指标 [16] - 若顺利预计2026年获监管批准,2027年前后开始商业化 [16] - 公司尝试定义"最优术式动作序列",将经验变量化、路径模型化 [17] - 长期目标是开发部分自主执行模块,减少对医生操作技能的依赖 [17] 行业地位与前景 - 眼科手术机器人领域长期空白,ORYOM™针对眼科术式重新设计感知与操作机制 [18] - 行业中无同类系统进入人体试验阶段,ForSight或成首位进入者 [18] - 公司试图通过机器人手术路径为精细眼科术式提供结构性替代方案 [2]
近亿元融资!国产眼科手术机器人
思宇MedTech· 2025-06-17 10:02
公司融资与产品进展 - 迪视医疗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磐霖资本领投,资金将用于加速通用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注册临床及眼科手术机器人商业化推广[1] - 2023年完成三轮融资:Pre-A轮(线性资本领投)、Pre-A+轮(欧普康视/英飞尼迪领投)、Pre-A++轮(达晨财智领投)[2][3] - "迪视微锋"眼科手术机器人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绿色通道",是国内首个进入该通道的眼科手术机器人[3] 产品技术优势 - 眼科手术机器人实现3微米运动精度,全球领先,通过主从控制方式完成眼球内精细操作[5] - 自主研发底层机械臂系统,经历5个版本迭代,独创双眼模式设计解决临床操作复杂性[7] - 动物临床数据显示机器人辅助视网膜下注射成功率从徒手操作的85.5%提升至100%[3] 临床应用成果 - 完成亚洲首例临床应用(2023年7月),成功实施视网膜下溶栓手术,精准注射400微升药物[12][13] - 2024年启动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首批入组治疗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患者,手术成功率显著[9][11] - 术后患者视力最高恢复至0.7,已帮助多例失明患者改善视力[15] 行业竞争格局 - 国际竞品包括达芬奇机器人(眼表手术)、荷兰Preceyes BV(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以色列ForSight(14自由度微型机器人)[16] - 国内竞争者:北航衔微医疗(视网膜穿刺注药)、中山大学(5G远程微米级机器人)、昂泰微精(无抖动操作平台)[16][17][18] 公司战略与未来规划 - 以眼科为切入点,扩展至显微外科平台技术,布局20自由度超显微外科机器人[19] - 2025年完成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及淋巴水肿[19]
20年科研转化落地!衔微医疗加速布局显微手术机器人与干眼治疗
思宇MedTech· 2025-04-30 11:54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眼底疾病发病率攀升,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威胁患者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2] - 眼底疾病治疗依赖精准微创手术,如视网膜下注射或视网膜血管内注射,需达到20微米运动分辨率(头发丝直径1/5),远超人手操作极限(100微米以上抖动) [2][6] - 视网膜血管内注射目标血管直径仅50-100微米,需长时间稳定注射,传统手动操作易导致血管破裂或药物误送 [6] 公司技术优势 - 衔微医疗眼科手术机器人具备高精度(微米级定位)、高稳定性(滤波算法消除100微米级抖动)、主从控制(动作缩放0-200倍)和毫牛级微力反馈技术 [8][11] - 双臂模块化设计为国内首创,通过同步缩放解决单臂系统与手动器械协调困难问题,更贴合医生双手操作习惯 [12] - 智能传感技术实时捕捉微牛顿级力反馈,结合动态补偿技术应对眼球微动或生理震动 [8][11] - 机械臂具备9自由度(6+3)高精度末端结构,适应复杂手术场景 [11] 商业化进展 - 已申报三类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加速产品上市 [13] - 推出国内首款睑板腺热脉动治疗设备,采用内眼睑直接加热技术(42.5℃恒温),穿透效率高于传统光脉冲设备,2024年11月获注册证 [23][25][27] - 热脉动设备单次治疗仅10-15分钟,模块化设计降低生产成本,与爱尔医院合作推进商业化 [26][27] 科研基础与团队 - 核心技术源于杨教授团队20年眼科机器人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获30多项发明专利 [15][17] - 团队发表70余篇论文(50篇SCI/EI),出版《机器人控制理论基础》等著作 [17] - 2022年6月公司成立,将实验室技术产业化 [21] 未来布局 - 战略覆盖眼科手术机器人、干眼症治疗设备及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28] - 热脉动设备作为现金流产品支撑手术机器人长周期研发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