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真空室
icon
搜索文档
光刻机概念涨3.40% 新莱应材股价上涨
新浪财经· 2025-09-24 12:53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23日股价上涨3.40% 成交额18.91亿元 换手率15.51% 总市值180.98亿元 [1] - 主力净流入当日为-3566.75万元 近3日净流入1.18亿元 近5日净流入1.23亿元 [2] - 主力成交额4.02亿元 占总成交额5.08% 行业主力净流入-27.25亿元 连续3日减仓 [3] 业务范围与客户群体 - 产品涉及光刻机/光刻胶/中芯国际概念/食品安全/芯片领域 [2] - AdvanTorr真空产品和NanoPure气体产品应用于光刻机设备 客户包含光刻机制造商 [2] - 半导体产品客户包括美商应材/LAM/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等知名厂商 [2] 主营业务与产品应用 - 主营高纯不锈钢高洁净材料研发生产 包括真空室/泵/阀/法兰/管道等产品 [2] - 产品应用于半导体芯片制造关键工艺 PVD/CVD/光刻/刻蚀等环节 [2] 技术面与筹码分布 - 股价靠近压力位45.97元 突破可能开启上涨行情 [3] - 筹码平均成本40.19元 近期快速吸筹 主力未控盘 筹码分布分散 [3] 财务数据与股东结构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09亿元 同比减少0.62% 归母净利润1.08亿元 同比减少23.06% [3] - 股东户数5.41万户 较上期减少20.14% 人均流通股5315股 较上期增加25.22% [3] - 十大流通股东包括南方中证1000ETF(187.36万股)/香港中央结算(183.97万股)/东方人工智能主题混合(178.78万股) [4] 公司背景与分红记录 - 2000年7月成立 2011年9月上市 总部位于江苏昆山 [3] - A股上市以来累计派现1.85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8506.55万元 [3]
能源领域终极畅享,行业卖铲人率先受益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9-19 02:51
3)钨铜偏滤器为未来主流方案:偏滤器的主要功能为排出聚变反应产生的等离子体污 染和其携带的热量,其服役要求与第一壁相似,因此偏滤器的结构设计、高热流密度材料的 应用、制造加工技术等多个关键要素缺一不可。钨铜偏滤器能满足高功率长脉冲的工程使用 要求,是较为理想的方案,建议关注国内钨铜偏滤器核心供应商:安泰科技;偏滤器中热沉 材料的性能决定了部件能否承受高热负荷及中子辐照,目前来看铬锆铜合金具备较大的应用 空间,建议关注上游特种铜合金材料供应商:斯瑞新材。 顶层政策引领叠加资本持续加码,核聚变技术商业化奇点已致:可控核聚变已成为全球 主要国家未来能源战略布局的重点方向,在海外头部经济体的政策持续加码下,我国陆续出 台相关政策,共同引领可控核聚变行业发展建设提速,政策释放的前瞻信号较为明确。目前 可控核聚变多条技术路径仍处于齐头并进态势:托卡马克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投资额最大、技 术发展最为成熟的路线,已处于工程可行性阶段,国际合作及国家级项目多采用托卡马克, 较多民营企业正在向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方向发展;Helion、瀚海聚能等创业公司则采用 了FRC技术路径,瀚海聚能于2025年7月实现等离子体点亮标志着FRC步 ...
日本芯片设备业,推动大合并?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6 01:28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日本芯片工具真空部件制造商尚未从人工智能热潮中获益 尽管AI刺激英伟达芯片等硬件投入数十亿美元 [2] - 日本真空部件国内销售额不足1000亿日元(6.8亿美元) 属于利基但关键领域 [2] - 行业存在数十家专业公司竞争 市场高度分散 [2][3] - 小型供应商面临利润率压力 难以要求涨价 客户利润率达30%而部分供应商利润率不足10% [3][4] 公司战略与行动 - 丸前株式会社以90亿日元收购同行KM铝业公司 推动行业整合 [2] - 公司年收入约50亿日元(3450万美元) 在日本真空腔体市场占有7%份额 [3] - 营业利润率显著改善 截至5月的九个月达20% 上一财年仅3% [3] - 潜在目标包括芯片制造最终阶段组件工具商及树脂技术公司 同时关注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 [2] 整合障碍与竞争环境 - 私营竞争对手获地方银行强力支持 拒绝出售意愿普遍 [4] - 客户芯片设备公司反对供应商联合 因真空组件定制化可能泄露芯片制造技术 [4] - 外国公司(如台湾国巨)竞购日本资产 寻求获取日本数十年积累的芯片技术 [4] - 丸前拟采用控股结构构建防火墙 解决客户对商业机密泄露的担忧 [4]
技术再获突破 核聚变逐步迈向应用端
上海证券报· 2025-07-17 18:13
核聚变技术进展 - 安徽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建设工地已启动总装工作,预计2027年建成,2030年前实现发电 [5][6]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达到10的20次方量级,创下新纪录 [5] - 瀚海聚能HHMAX-901主机建设完成,标志着国内直线型场反位形可控核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迈向应用端 [2] 商业化与市场规模 - 国际核聚变协会调研显示,大部分公司预计2031年至2035年可实现可控核聚变向电网第一次供电 [5] - 2030年至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6万亿元 [8] - 2024年全球聚变投资约为71亿美元 [8] 政策支持 -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支持受控核聚变的前期研发 [7] - 上海提出攻关核聚变关键技术,推动紧凑式磁约束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技术研发 [7] - 四川提出带动磁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双线突破,促进可控核聚变前沿技术成果加速转化 [8] 上市公司布局 - 英杰电气为国家级核聚变项目提供磁场电源、加热电源等关键电源配套服务 [2][10] - 联创光电推动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工程装备等"3+N"产品布局 [2][10] - 合锻智能参与聚变堆、真空室、偏滤器等核心部件的制造预研工作 [2][10] - 景业智能核聚变智能装备研发项目按计划推进 [2][10] - 上海电气核电集团累计实现36项可控核聚变领域关键制造技术突破 [9] - 爱科赛博参与EAST、DIII-D、中国环流三号等核聚变项目 [11]
未来产业:可控核聚变发展加速,助力能源转型(附36页PPT)
材料汇· 2025-06-24 15:16
为什么现在关注核聚变 - 国内外核聚变项目近期进展加速,包括项目开工、招标和技术突破 [2] - 技术创新持续推动行业超预期发展,如创新的磁场结构和高温超导材料应用 [7][11] - 核聚变成为全球能源竞赛重要一环,具有高能量密度、零碳排等优势 [18][21] 国内外核聚变项目进展 国内进展 - BEST工程总装启动,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计划2027年完成建设 [4] - "星火一号"项目招标启动,联创光电中标超导线圈研制与测试服务 [4] - "中国环流三号"聚变三乘积创新高达到10^20量级,"玄龙-50U"实现1.2T磁场强度 [4] 国际进展 - 美国TAE Technologies完成1.5亿美元融资,累计融资达13.5亿美元 [6] - 日本追加100亿日元投资三大核聚变科研机构,目标2030年代商业化 [6] - 英国计划五年内投资25亿英镑推进STEP原型电厂计划 [6] 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 球形托卡马克等创新磁场结构可提高约束性能,实现更小体积内更高功率输出 [8][9] - 高温超导材料性能远超传统超导,可产生更强磁场并提高聚变功率 [12][14] - AI/超级计算机可模拟等离子体行为、优化反应堆设计和加速材料研发 [16] 行业竞争格局 国内主要参与者 - 科研院所: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 [30] - 商业化公司:聚变新能、先觉聚能、江西聚变新能、能量奇点等 [32][35][38] 国际代表公司 - 美国CFS计划2027年实现Q>1,2030年代为电网提供400MW电力 [46] - 美国Helion预计2028年为微软提供50MW电力 [46] - 英国Tokamak Energy目标2030年代实现200MW商业化发电 [46] 行业未来展望 - 最乐观预测2025-2030年实现首个核聚变发电并网,中性预测为2031-2035年 [48][49] - 第一个具备商业价值的聚变堆可能在2031-2035年间出现 [51] - 应用场景包括发电、工业加热和聚变动力航天器等,预计2030年前后是关键节点 [53][54] 投资机会 - 关键零部件包括高温超导带材、低温系统、燃料循环系统等 [56][58] - 相关标的涵盖超导材料、磁体、偏滤器、真空系统等环节上市公司 [59]
聚变磁约束结构仿星器VS托卡马克
2025-06-18 00:5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核聚变行业 - **公司**:国光电气、安泰科技、合顿智能、上海电气、西部超导、有研股份、金达股份、上海超导、永鼎股份、王子新材、埃克赛博、英杰电气、旭光电子、宏讯科技、范亚电气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一级市场积极推进仿星器路线**:德国 Fusion 完成 1.3 亿欧元融资,计划 2030 年初建成 1GW 规模聚变电站[1][7] - **仿星器与托卡马克各有优劣**:托卡马克外形圆形、对称性好,但等离子体电流驱动可能致不稳定;仿星器无需等离子体电流驱动、运行更稳定,但磁场结构复杂、约束性能稍逊且设计挑战大[4][5] - **应关注核聚变综合指标**:可控核聚变需考量温度、等离子密度及能量约束时间即核聚变三重级,单一因素无法全面反映实现程度,如德国 W7 - X 放电 43 秒但三重级水平与中国 EAST 相当甚至略高[1][8] - **国内核聚变研究进展显著**:华南区 3 号装置达到并超过 1.6 亿度最佳点火温度,未来进展可能加速[1][9] - **2025 下半年至年底核聚变领域或受多重因素催化**: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发展(上海超导上市、多个项目招标)、欧盟聚变战略发布及英国投资计划等[1][9] - **关注核聚变相关个股关键及核心部件**:如偏滤器 DEB、真空室、低温超导材料等,相关公司有国光电气、安泰科技等[2][10]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磁约束装置主流结构**:包括托卡马克、仿星器、反场箍缩、球马克和磁镜等,托卡马克和仿星器占绝对主流[4] - **仿星器发展历史及全球进展**:概念 1951 年由美国提出,日本和德国造诣深厚,德国 W7X 于 2015 年成功放电,中国西南交通大学与日本联合研发填补国内空白[6] - **仿星器优化方向及进展**:集中在模块化线圈系统制造等,德国 W7 - X 实现 43 秒放电,德国 Fusion 计划 2027 年前验证关键硬件[7] - **仿星器与托卡马克国内外发展情况**:国内以托卡马克为主力,仿星器有进展,海外两者发展速度快,未来国内可能加大仿星器投入[11]
合锻智能(603011):全球聚变发展进入快车道 核心部件制造龙头扬帆启航
新浪财经· 2025-06-08 00:31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是国内高端成形机床成套装备行业以及智能分选设备行业的领军企业,产品主要包括液压机、机械压力机、色选机、智能化集成控制及新材料等 [1] - 近年来核聚变行业加速发展,公司深度布局聚变堆核心零部件,作为产业链龙头企业,第二增长曲线逐渐形成 [1] - 公司董事长严建文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 [1] 核聚变业务进展 - 2024年公司参与了聚变堆、真空室等核心部件的制造工作,中标聚变新能(安徽)采购真空室扇区、窗口延长段、重力支撑项目包(1) [1] - 公司完成了首套真空室原材料采购与验收工作,真空室扇区及下窗口延长段进入焊接、检测工序,首套重力支撑已达到交付状态 [1] - 公司还参与了BEST项目真空室偏滤器项目研制工作,在预研工作中承担重要角色 [1] 全球核聚变行业发展趋势 - 短期来看,2025年开年以来BEST项目招标密集,聚变产业链企业订单逐渐落地 [2] - 长期来看,2030s预计国内建成CFEDR工程堆,2050年建成PFPP原型电站 [2] - 全球范围内,ITER计划在2035年实现氘氚聚变运行,2050年建成DEMO [2] - 美国Helion Energy计划2028年部署首座核聚变电站,CFS预计2030年代初投入运营商业聚变发电厂 [2] 高端成形机床业务 - 公司是成形机床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多领域 [3] - 液压机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等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公司在重型模锻、重型自由锻等方面实现突破 [3] - 2024年公司定制液压机、机压机合计收入8.6亿元,同比+7.9% [4] 智能分选设备业务 - 公司光电分选设备面向大米、杂粮、茶叶、固体废弃物、矿石、煤炭六大分选领域 [4] - 2024年公司色选机业务实现营收11.5亿元,同比增长25.9%,2021-2024年3年CAGR约为26.2% [4] 财务预测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分别实现营收24.8、28.4、33.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7、1.34、2.58亿元 [5] - 当前聚变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5]
可控核聚变行业专题报告:核聚成能,众志成城
长江证券· 2025-06-03 05:1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可控核聚变是安全高能的能源,能解决终极能源问题,有惯性约束和磁力约束等技术路径;核聚变装置从铜基磁体向高温超导演进,中美欧日韩竞争合作推动商业化;当前应关注聚变装置中游构件及上游环节 [12][52][9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可控核聚变安全高能解决终极能源问题,惯性约束和磁力约束多条技术途径并进 - 可控核能是安全、清洁、低碳、高能量密度的战略能源,核裂变是重核分裂,核聚变是轻核聚合,均释放巨大能量 [14] - 可控核聚变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燃料来源丰富,潜在燃料储量能支持人类数万年能源需求 [18] - 能量平衡是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关键指标,未来能量增益指标或超10,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多次点火成功,靶增益创新高 [22] - 地球上目前最易实现核聚变条件的是D - T反应,需满足高温、高密度、长约束时间的劳逊条件 [27] - 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可行技术路径有惯性约束和磁力约束,引力约束目前无法实现,磁约束中托卡马克研究领先,惯性约束中Z箍缩有潜力 [31][33] - 全球聚变研究集中在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磁约束代表项目有ITER,惯性约束有美国国家点火装置 [35] - 托卡马克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主流装置,世界各国除合作建设ITER外,都有自己的托卡马克示范堆发展规划 [38] - 仿星器是磁约束聚变研究的重要方向,运行无需等离子体电流,德国W7 - X验证了其概念可行性 [42] - 惯性约束的激光约束和直线箍缩装置适合基础物理研究,直线箍缩结构简单,快Z箍缩有望为惯性聚变能提供能量源 [47] 核聚变装置从铜基磁体到高温超导演进,中美欧日韩竞争又合作推动商业化进程 - 全球多数国家将2050年定为建成并运行核聚变示范型反应堆的关键节点,各国在核聚变研究上有不同进展 [54]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是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一,我国深度参与,目标是验证和平利用聚变能的可行性 [59] - ITER项目将实现氘 - 氚反应并产生500MW聚变能,预计2039年开始氘氚反应,有明确的建设节点 [62] - 早期铜基托卡马克装置中,美、欧、日、中取得一些试验成果,如美国TFTR、欧洲JET等项目 [68] - 低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将低温超导材料用于磁体,节省电力,提升能源转化效率,如我国EAST、韩国KSTAR等 [73] - 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降低研发成本和技术难度,推动商业化进程,相关研发由国内外商业公司驱动 [78] - 我国磁约束聚变有近期、中期、远期目标,2035年前建设运行工程实验堆,2050年前探索商用电站 [86] - 2025年初“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双亿度”,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87] - 2025年5月,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启动 [92] 现行关注聚变装置中游构件及上游环节,典型项目各环节价值量拆分及标的梳理 - 可控核聚变产业处于实验堆及工程堆阶段,关注聚变装置及上游材料环节,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核心组件、下游科研装置等 [100] - 超导材料和钨材料是核心受益方向,高温超导体能推动核聚变装置小型化,钨铜复合材料可解决偏滤器技术难题 [103] - 托卡马克装置的中游包括磁体、包层、偏滤器、真空室、杜瓦和冷屏六大构件,各有其作用 [110] - ITER实验堆成本占比最高的是磁体系统,DEMO示范堆高温超导设计降低磁体成本,真空室成本也降低 [111] - 国内核聚变产业链上游相关公司有上海超导、中钨高新等,中游有联创光电、西部超导等,下游有华中科技大学、新奥能源等 [114][117]
可控核聚变,终极能源之路
2025-05-27 15:2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可控核聚变行业 - **公司**:新奥能源、Helion Energy、联创光电、国光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科大智能、合锻智能、巨轮智能、永鼎股份、西部超导、海陆重工、虹迅科技、艾克赛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可控核聚变优势**:具有能量密度高、原料丰富和安全无污染三大优势,释放能量巨大,所需原料氘和氚在自然界丰富,不产生放射性废物[3] - **核裂变与核聚变区别**:核裂变通过重元素分裂释放能量,广泛用于三代堆和四代堆发电;核聚变通过轻元素融合释放能量,技术难度远超核裂变,需更高温度、更大密度和更长时间约束[4] - **实现可控核聚变关键条件**:需足够高的温度、一定的密度以及足够长时间的约束,同时满足才能产生有效且稳定的输出功率[5] - **约束方式**:有引力约束、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三种,引力约束不适用于地球,惯性约束通过激光产生压强使燃料反应,磁约束利用磁场控制高温等离子体,是目前最易实现且国内采用较多的方法[6] - **国内外进展**:国际上中美俄等七国参与 ITER 项目,中国承担 9%任务,美国 NF 设备创 2.44 倍靶标增益新纪录;国内 EAST 项目 2006 年建成放电,CFETR 对标 ITER 推进,中国环流 3 号升级改造,多个新堆型建设,总投资额近 300 亿人民币[7] - **商业化时间**:预计在 2031 - 2035 年间实现,基于全球各国当前技术发展及投资情况[8] - **参与公司**:国内由科研院所牵头,如新奥能源等少数初创公司参与;国外募集资金超 3 亿美元的大型公司有 6 家,如 Helion Energy 完成 4.25 亿美元融资并与微软签订发电协议,新奥能源选择氢硼反应商业化路线[9] - **ITER 项目挑战及解决方案**:面临材料升级改造问题,如将铜线圈改为超导材料,更新氘氚材料,导致运行推迟至 2039 年,多国积极参与推动技术进步[10] - **国内科研项目与商业化发电关系**:国内科研项目如 EAST 等主要验证氘氚反应可行性及 Q 值,商业发电需 Q 值大于等于 10,这些项目短期内不转向商业化发电[11] - **工作原理**:与普通三代堆、四代堆类似,利用核能加热水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上下游包括原材料如金属钨、高温超导带材和氘氚燃料,氘从海水提取,氚需人工合成[12] - **氚自持工厂**:每个核聚变电站须配套,目前全球唯一产氚来源是加拿大,年产量 0.5 公斤,售价约 3 万美元每克,预计首个氚自持工厂 2035 年在中国 CFETR 工程实验堆建成[13] - **产业链关键公司**:上游原材料有钨、超导带材等,中游设备有高温超导磁体、偏滤器等;高温超导磁体领域联创光电占主导,偏滤器方面国光电气突出,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在蒸汽发生器及汽轮机领域有核心竞争力[14][15] - **钨基合金应用前景**:是未来 DBT(偏滤器)的理想材料,具备高熔点等特性,ITER 项目已确认采用钨基路线,较铍更安全且方便更换[16] - **高温超导磁体投资比例及市场预期**:在核聚变投资中占比约 37%,联创光电市占率预计达 80%,预计 2027 - 2028 年完成星火一号商业发电建设,总投资额近 200 亿,40%用于高温超导磁体[17] - **国光电气优势**:在偏滤器制造领先,中标 CFETR 混合堆首批订单,制造经验丰富,在优客工厂配套设施占市场 60%份额,总弹性空间约 180 亿,川工厂能实现川自给自足并支持核工业需求[18] - **科大智能和合锻智能进展**:科大智能承接合肥 BEST 堆真空室订单,总价值约 5 亿元;合锻智能负责外部真空室制作,参与 DEB 生产研发,投资占总投资额 10%,市占率预计达 60%,短期弹性空间约 120 亿元[20] - **行业内其他公司市场表现**:永鼎股份等公司参与核聚变领域,但产品价值量相对较低,如艾克赛博产品仅占装置价值量不到 5%,随着商业化推进,2030 - 2035 年项目数量将大幅增加[21] - **国内行业发展前景**:短期热度高,“十五五”规划可能涉及相关计划,未来几年国内核聚变项目不断涌现,如 CFETR 项目等将推动行业发展[2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光电气参与多个国内核聚变项目,2024 年建立首条完整氚提取及提纯生产线,核心设备穿阀设备良率从 30%提升至 90%,实现关键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在 CEAT 项目积累经验,DB 方面有显著优势,目前市占率 60%,短期弹性空间约 180 亿元[19] - 巨轮智能旗下夸父超导 2023 年承接合肥 BEST 堆 2 亿元订单,2025 年预计继续招投标,总价值量约 5 亿元[20]
长期看好可控核聚变,资本开支大周期的前夕
2025-05-25 15:31
纪要涉及的行业 可控核聚变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市场发展趋势**:可控核聚变市场正从主链向边缘环节扩展,电源系统、制冷环节及上游材料等领域受关注[1][3] - **投资方向**:应关注卡位核心链主地位的企业(核端智能、国光电气、联创光电)、关键环节企业(英杰电气等)及上游材料企业(波长光电等);资本开支提升带来的板块贝塔行情值得重视[1][5] - **项目进展**:2025 年 Best East 项目招标密集,股价表现强势;预计下半年西屋项目开始招标,Enapter 项目可能复苏,星火一号预计 2026 年初或中期启动;这些项目是真实订单落地[1][6] - **技术原理与现状**:可控核聚变原料来源无限,发电潜力大;磁体和电源系统是核心组件;目前技术处于初期阶段,q 值达到 30 可实现商业化发电[7] - **资本投入与商业化预期**:近年来融资公司数量增加且融资金额提升;大部分上市公司预计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发电将在 2031 - 2035 年间实现;2025 - 2030 年是资本开支快速增长期[8] - **参与者与投资情况**:国内外参与者分为中核体系、中科院体系、商业公司以及高校体系;2025 年起可视为可控核聚变领域投资元年,各方投入显著增加[9][10] - **招标原因**:2025 年开始招标是因为技术突破,如磁场强度提升和高质量燃烧时间实现;合肥项目已密集招标,未来预计有更多大额订单[11] - **价值量分配**:磁体占比最高(28%),真空室占 8%,D - BOX 面板占 5%,DBT 和偏滤器占 5% - 8%;磁体相关标的有大量订单落地潜力[1][13] - **核心环节与公司**:磁体(联创超导)、真空室(合肥聚变能源)、等离子体偏滤器(国光电器、安泰科技)、电源系统(英杰电气、艾克赛博)是核心环节,各公司在相应环节有技术优势[14] - **资本开支预测**:2025 年实验堆建设资本开支约 150 亿元,2026 年预计 200 - 240 亿元,2027 年可能增长至四五百亿元;若实验堆达到 q 值 5 以上,将转向工程堆建设,资本开支更高[21] - **投资机会**:即使实验堆未达预期 q 值 5 以上,可控核聚变板块仍具备长期投资潜力;2025 年进入资本开支拐点阶段,是合适投资节点[2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王子新材专注于电源系统的电容器领域[3] - 雪人股份和中泰股份在制冷环节有潜力,因核聚变过程中内部高温而外部超导需低温[3][4] - 合肥项目计划 2027 年建成,总订单金额 150 亿元,已进行密集招标,总金额约 5 - 6 亿元[11] - 联创光电子股份高温超导材料能实现更快磁场;合锻机械制造在真空室设计与加工方面满足高要求焊点和加工能力[20] - Itera 公司在招股书中公开为 Enapter 项目供货[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