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猎鹰九号
icon
搜索文档
超10亿美元打水漂,“科技狂人”马斯克为什么被AI绊倒?
36氪· 2025-09-11 08:28
项目终止 - 特斯拉正式终止Dojo超级计算机项目 该项目曾被誉为AI训练领域的曼哈顿计划 运营五年后宣告失败[1] - 项目核心人物Peter Bannon及部分团队成员已离职创业 马斯克公开承认Dojo陷入"进化死胡同"[1] - 项目终止前一个月 马斯克仍在财报会议上宣称Dojo将在2026年实现"算力霸权"[3] 技术架构与挑战 - Dojo基于7nm制程D1芯片构建 单个芯片算力达英伟达A100的3-4倍 整套系统由3000块D1芯片组成[20] - 采用台积电InFO_SoW封装技术 每25个D1芯片封装于晶圆 理论算力达100 Exa-FLOPS[20] - 系统兼容性差 采用专属指令集和数据格式 导致第三方接入困难 良率长期低于50%[22] - 实现同等算力需32万块英伟达A100芯片 但封装难度导致交付从2019年拖延至2023年[20][22] 替代方案布局 - 2023年采购5万块英伟达H100芯片作为备用方案 与Dojo同步进行模型训练[22] - 与台积电合作量产3nm制程第五代FSD芯片 与三星签订不低于165亿美元AI芯片代工协议[24] - 将70%训练任务迁移至亚马逊AWS和谷歌云平台 形成三重供应商保障体系[24][41] 成本效益分析 - FSD纯视觉方案单车硬件成本从2020年7000元降至2024年500元 大幅低于激光雷达方案[28][29] - 但算法研发投入巨大 Dojo项目成本难以压缩 与节省的硬件成本形成效益悖论[30][34] - 星舰试飞成本从1.2亿美元压缩至7500万美元 猎鹰九号单次发射成本从6000万美元降至1500-2800万美元[13][15] 企业经营对比 - 特斯拉累计融资176亿美元 总收入超6000亿美元 市值峰值1.3万亿美元[3] - 2022年特斯拉营收814.62亿美元 但净利润仅为台积电的41.6%(台积电净利润340.7亿美元)[5] - SpaceX估值3586亿美元 拥有500万用户 预计2025年订阅收入超百亿美元[5] - 特斯拉实现现金流正用10年 SpaceX用22年 晚于英伟达等科技企业早期盈利特征[5] 技术竞争态势 - 4680三元锂电池因成本高于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 未能实现技术垄断[6] - SpaceX占据全球60%低空轨道资源 将卫星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10美元[14][15] - 纯视觉方案需应对激光雷达价格降至千元区间的竞争压力[29] 战略调整影响 - Dojo终止意味着特斯拉从电动汽车公司向AI巨头转型受挫[24] - AI业务需持续投入研发 但马斯克面临政治压力及健康问题等外部挑战[37][39] - 公司重点仍聚焦汽车主业 AI作为驾驶体验底层支撑需寻找替代技术路径[42][43]
21天5次发射,中国星网为什么这么急?
观察者网· 2025-08-20 00:20
中国星网星座部署计划 - 中国星网计划部署约1.3万颗卫星,需在2034年前完成全部部署 [3] - 国际电联要求部署节点:7年内至少1颗卫星入轨,9年完成10%(约1300颗),12年完成50%(约6500颗),14年完成100%(约1.3万颗) [3][5] - 近期21天内完成5次发射,显示部署节奏显著加速 [1][10] 国际竞争格局 - 星链已超前部署数千颗卫星,通过大规模超额部署锁定频谱并开展全球商业服务 [6] - 亚马逊柯伊伯计划部署3200颗卫星,目前仅100多颗入轨,面临发射资源依赖SpaceX的困境 [6][7] - 欧洲Rivada虽未发射卫星,但凭借160亿美元合同获得国际电联豁免延期 [17][18] 发射能力与挑战 - 当前采用多箭并行策略:长征五号乙(一箭10星)、长征八号(一箭9星)、长征六号(一箭5星)、长征十二号(一箭9星) [11][14] - 按当前能力测算:2029年需年均发射36次(四型均分),2032年需110次,2034年需170次以上,单箭5-10星模式不可持续 [11][12] - 需将单箭搭载量提升至20-30星,配合复用火箭将年发射次数压缩至50次左右 [12][15] 技术演进方向 - 长征十二号直径3.8米,配备7台YF-100K发动机,具备可复用演进潜力 [14] - 民营公司如蓝箭航天完成10公里级垂直回收试验,箭元科技实现海上平台回收试验 [15] - 长期需依赖复用火箭和重型运载平台(类似星舰)支撑高频发射需求 [15] 战略路径与时间压力 - 当前阶段通过多箭并行维持节奏,同时为复用化、规模化做技术储备 [15] - 国际电联规则允许豁免,但需证明资金保障、制造合同和发射计划等实际进展 [18][19] - 2029-2034年为关键窗口期,需持续加速以锁定频谱资源并避免项目削减 [3][19]
中国商业运载火箭之路将何去何从?
虎嗅· 2025-08-13 00:28
行业格局与资质壁垒 - 行业头部企业以是否持有"运载火箭总体技术科研生产许可"A类资质为区分标准 该资质是运载火箭发射活动中最难申请的许可[2] - 目前国内仅有7家火箭公司持有该牌照:蓝箭航天、星河动力、天兵科技、中科宇航、星际荣耀、东方空间、深蓝航天[3] - 该科研生产许可证在一级市场具有重要地位 类似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造车资质 足以支撑商业火箭公司的基本盘[4] 产品技术路径分析 - CZ-12系列火箭采用渐进式研制策略:现役型号配备4台YF-100发动机 CZ-12A配备7台九州云箭发动机 CZ-12B配备9台YF-102R发动机 后两个子型号均支持一子级复用回收[8] - 技术验证进展显著:八院已使用CZ-2D进行多次栅格舵一子级落区控制试验 并使用CZ-12A进行多次垂直起降(VTVL)试验[10] - 回收复用时间表明确:CZ-12预计2024年底开启一子级回收复用验证 计划2027年实现商用[10] 市场规模与竞争态势 - 2024年我国火箭发射68次 轨道投放总量约200吨 预计2030年前需要具备超过1000吨/年的轨道投放能力[11] - 市场可容纳4-5家商业运载火箭公司的5-8个型号 但将面临与CZ-12的直接竞争[11][12] - 使用同款发动机的商业火箭在成本和可靠性方面难以与CZ-12抗衡 研制进度落后的中大型液体火箭市场份额将远低于CZ-12[12] 行业发展关键要素 - 必须掌握发动机研制能力 百吨级以下发动机企业可能通过并购整合[22] - 需要具备大运力火箭能力:一箭18星/10星发射能力 500km太阳同步轨道10吨以上运力[22] - 可回收液体技术是成本控制关键 要求高密度人才储备和试错经验[22] - 需要全套基础设施支持:试车台、发射工位、发射船等固定资产以满足高密度发射需求[22] 战略发展方向 - 商业航天发展本质是国家战略主导 中国采用"群峰并起"策略 通过应用场景多元化化解技术霸权[17] - 发展路径包括自研发动机自主定义产品 或培育联合优秀民营配套企业实现抱团取暖[12] - 行业需要高度耐心的长期资本支持 商业火箭领域具有资金密集型特征[13]
火星移民希望渺小?马斯克“醒了”: 有生之年或难实现星际旅行
搜狐财经· 2025-07-30 03:28
星舰技术挑战 - 星舰作为全球最强大的火箭,全长120米,起飞质量5000吨,起飞推力7400吨,两级均可重复使用 [3] - 2023年已进行多次发射测试均失败,近期测试中发生爆炸导致测试台被摧毁 [5] - 星舰飞船测试是未来美国月球和火星任务的关键,其研发进度直接影响载人登月着陆器的开发 [7] 火星移民前景 - 马斯克在公开活动中表示星际旅行可能在其有生之年无法实现 [1] - 原计划4年内完成载人登陆火星的目标现阶段看来难以实现 [12] - 火星环境改造需要至少百年时间,短期内建立居住地不现实 [14][16] 美国航天计划影响 - 星舰研发问题可能影响美国2028年重返月球计划的可行性 [9] - 美国内部政策变数叠加技术挑战,使载人火星任务时间表存在不确定性 [20] 航天发展模式 - SpaceX采用"发射-失败-改进"的快速迭代模式,类似猎鹰九号的成功路径 [23] - 航天技术需要长期积累,复杂系统如星舰难以保证100%可靠性 [26] - 行业竞争对技术突破具有推动作用,但需平衡创新速度与系统稳定性 [21][24]
马斯克放弃火星移民?这问题大了:因为星舰还是美国重返月球关键
搜狐财经· 2025-07-02 03:55
马斯克火星移民计划现状 - 硅谷投资人彼得·蒂尔爆料称马斯克可能已放弃火星殖民政治愿景 但马斯克本人未明确回应 [2][5] - 此前马斯克与特朗普高调宣称4年内完成载人登陆火星 NASA也曾计划共同推进载人登月登火任务 [1][2] - 当前马斯克与特朗普关系紧张 可能影响其获取政府支持 此前马斯克为获得政治支持投入大量精力关注联邦预算 [4][5] 星舰技术进展与挑战 - 星舰由"超重"运载火箭和"星舰"飞船组成 全长120米 起飞质量5000吨 推力7400吨 含33台发动机 [11][15][16] - 运载能力达100吨 可运送100人至月球或火星 设计为可重复使用 但2025年测试连续失败 包括发射台爆炸事故 [9][11][13] - 关键技术难点包括多模块系统整合 太空加油及着陆器研发 需至少2-3次成功测试才可能执行火星任务 [15][17] 星舰对美国航天计划的影响 - 星舰是美国重返月球计划的关键 承担月球着陆器研发任务 若失败将导致2027年载人登月目标延期 [20][22][24] - NASA预计月球着陆器研发或推迟至2028年 美国近年已取消多项航天计划如火星采样返回 航天战略不确定性增加 [24][26] - 星舰同时关联载人登月和火星移民两大目标 其成败将直接影响美国航天整体布局 [22][24] 星舰技术参数详情 - 第一级"超重"火箭高71米 推进剂容量3400吨 总推力7590吨 [16] - 第二级飞船高50米 推进剂容量1200吨 推力1500吨 有效载荷100-150吨 [16] - "猛禽"发动机单台推力230吨 直径1.3米 高3.1米 [16]
特朗普马斯克“骂战”波及SpaceX,“龙”飞船命运未卜
第一财经· 2025-06-06 04:41
龙飞船退役风波 - 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在5小时内先宣布"立即退役"龙飞船后又收回决定[1] - 事件源于马斯克与特朗普关于政府补贴的公开争论[2] - 马斯克未在社交媒体公布龙飞船后续安排细节[1] 龙飞船历史地位 - 龙飞船与猎鹰9号是SpaceX中期标志性火箭型号[2] - 2012年成为首艘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商业飞船[2] - 早于星链计划(2015)和星舰飞船项目[2] 政府合作背景 - 2010年美国商业载人计划(CCP)中获NASA超20亿美元合同[2] - 2020-2024年已执行约10次NASA宇航员发射任务[3] - 2023年9月执行国际空间站紧急救援任务[3] 行业合作模式 - SpaceX与NASA形成资金支持与技术输出的互利关系[3] - 政府合作提供确定性订单同时降低NASA成本[3] - 分析师建议探索更优化的长期合作方式[3] 事件转折点 - 网友评论促使马斯克改变退役决定[3] - 龙飞船从诞生初期就深度依赖政府合作关系[3] - 行业观察指出双方仍需维持战略合作[3]
李善友:马斯克们永远不会与怯懦灵魂为伍,那些人不懂胜利更不懂失败
混沌学园· 2025-04-28 07:37
马斯克创业历程与核心理念 - 马斯克13岁首次创业开发游戏程序Blaster获利500美元[7] - 24岁创立Zip2套现2200万美元 28岁创办Xcom最终以165亿美元出售PayPal股份[7] - 31岁创立SpaceX投入1亿美元 33岁投资特斯拉7000万美元 35岁创立SolarCity[7] - 创业动机源于大学时期确立的三大使命:互联网革命/可持续能源/太空旅行[11] - 商业行为始终服务于更高维度的理念目标 形成"Y轴理念驱动X轴商业"模式[29] SpaceX技术突破与商业布局 - 第一曲线火箭发射:猎鹰九号实现民营航天里程碑 完成国际空间站货运及载人任务[33] - 第二曲线星链计划:2024年部署7236颗卫星占全球60% 用户达500万 年营收77亿美元[37] - 第三曲线星舰开发:目标建造可载200人的火星移民飞船 采用机械臂回收技术降低成本[41][43] - 通过五步工作法实现成本指数级下降 卫星制造成本降至同行十分之一[36][37] 火星移民战略规划 - 基于物种灭绝周期理论推导出火星备份必要性 计划40-100年内输送100万人建立自给社区[23][48] - 单程票价目标降至20万美元 类比房产价值实现平民化太空旅行[50][51] - 星舰设计运载能力达1000次复用 地球-火星航程缩短至30天 形成常态化太空交通[51] - 通过星链/星舰等商业化运营反哺火星计划 预计2035年实现年收入1000亿美元[37][47] 创新方法论与行业影响 - 坚持第一性原理思维 在卫星设计/火箭回收等领域实现十倍效率提升[36][50] - 定义"白痴指数"指标 通过系统拆解/部件删除/功能合并持续优化成本结构[35][50] - 开创民营航天新纪元 使太空旅行/星际移民从国家行为转变为商业化进程[33][43] - 技术路线直接影响全球航天产业格局 推动近地轨道资源开发进入加速期[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