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服饰

搜索文档
一年吸纳超630家品牌入驻,闲鱼奥莱升级为“大牌清仓”频道
扬子晚报网· 2025-09-02 12:25
平台战略升级 - 闲鱼奥莱正式升级为大牌清仓频道 聚焦服饰品牌尾货交易通道属性 [1][3] - 升级后频道吸引森马、ubras、DICKIES、茵曼、思凯乐、新百伦、三彩等知名品牌集中入驻 [1] - 平台自2024年8月上线以来累计吸引超630家品牌入驻 其中服饰类品牌表现突出 [1] 品牌合作成效 - 户外品牌凯乐石入驻后官方奥莱店月均GMV突破200万元 [3] - 频道同时吸引张阿星、郭九九、大码胖佳佳等红人店入驻 [3] - 平台联合森马官方开展大牌日专场 超10万件夏季单品3折封顶 部分单品低至9.9元起 [3] 用户与市场表现 - 频道覆盖潮流服饰、鞋履箱包、户外装备等多品类 用户选择空间大幅扩展 [3] - 闲鱼大牌清仓频道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形成高性价比服饰消费习惯 [3] - 平台凭借流量优势与成熟机制有效缓解服饰行业库存处理痛点 [3]
Forever 21第四次入华 但快时尚江湖已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0:29
品牌重返中国市场 - Forever 21第四次进入中国市场 与上海橙迪贸易有限公司合作 由唯品会作为第一大股东 [2] - 合作涵盖男装、女装、鞋履、休闲装、内衣、包袋及配饰的产品生产、销售与全渠道营销 [2] - 品牌入驻小红书平台 并计划布局线下零售渠道 [2][3] 战略合作与数字化转型 - 此次入华选择与唯品会合作 试图突破数字化瓶颈 弥补此前线上销量平平的不足 [2] - 合作被视为取长补短:Forever 21具备品牌优势、产品研发优势和全球供应链优势 唯品会具备平台优势、渠道优势及线上线下互补能力 [2] - 品牌展开系列营销活动 包括杭州草莓音乐节快闪、上海地铁广告专列及与蓝精灵IP联名 [3] 历史发展历程 - 品牌2008年首次进入中国 在江苏常熟开设门店 但因选址偏离核心客群而失败 [5] - 2011年再次进入 在北京王府井开设2500平方米首店 并在上海、杭州、重庆等一二线城市扩张 [5] - 2015年迎来黄金发展期 年销售额超40亿美元 全球门店超800家 [5] - 2019年退出中国市场 同年申请破产保护 2020年被ABG联合财团以8100万美元收购 [6] - 2021年第三次回归 重点布局电商平台和下沉市场 但线上销量平平且线下门店增长缓慢 [7] 市场环境变化 - 中国快时尚市场竞争加剧 本土品牌如UR全国门店突破450家 并在2025年618大促领跑女装品类 [9] - 国际品牌面临挑战 H&M、ZARA有关店消息 Monki、Bershka等多个品牌退出中国市场 Gap被宝尊收购 [8] - 中国电商市场供应链上新速度和采购快反速度突出 国际品牌难以抗衡 [1] 本土化挑战与机遇 - 专家指出品牌需融合中国审美 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 服装版型适合中国人身材 [3] - 国际品牌需避免低价红海竞争 应结合中国消费趋势找到差异化出击点 [3] - ZARA、H&M等国际巨头持续深化本土化运营 优化供应链和数字化能力 [10] 行业趋势分析 - 中国消费者圈层分化加剧 潮牌品类细分赛道增多 国潮兴起成为统一时尚趋势 [9] - 中国市场仍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之一 国际品牌不会放弃但需应对更复杂竞争维度 [10] - 行业经历从Gap到H&M、ZARA领跑 再到优衣库疫情后逆势增长的更新换代 [8]
Forever 21第四次入华,但快时尚江湖已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0:04
品牌重返中国市场 - Forever 21第四次进入中国市场 与上海橙迪合作并由唯品会作为第一大股东 负责产品生产销售及全渠道营销[2] - 品牌入驻小红书平台 计划布局线下零售渠道 并开展快闪活动及IP联名等营销推广[2][3] - 合作旨在突破数字化瓶颈 结合品牌全球供应链优势与唯品会平台渠道能力实现渠道创新[2] 历史发展历程 - 品牌2008年首次入华选址江苏常熟失败 因偏离一二线目标客群仅一年便停止运营[4] - 2011年重新布局线下渠道 在北京王府井开设2500平方米首店 年销售额一度超40亿美元 全球门店达800家[4] - 2019年退出中国市场后申请破产保护 2020年被ABG联合财团以8100万美元收购知识产权及业务[5] 过往挑战与失败原因 - 第三次回归(2021年)重点布局电商平台但天猫旗舰店未落地 线下走下沉路线但门店数量增长缓慢[6] - 未能适应线上消费趋势 坚持实体扩张导致全球多地市场退出 包括2019年退出中国[5] - 核心问题在于进入市场太晚 缺乏明确品牌定位及差异化优势 策略与中国市场需求脱节[6][7] 市场竞争环境变化 - 中国快时尚市场供应链上新速度和采购快反速度突出 国际品牌难以抗衡[1] - 本土品牌如UR全国门店突破450家 在618大促领跑女装品类 加速填补市场空白[8] - 国际品牌H&M加速旗舰店布局 ZARA通过IP联名吸引消费者 但多个品牌已退出中国市场[1][7] 本土化战略需求 - 品牌需融合中国审美及文化元素 调整服装版型以适应本土需求 形成差异化竞争[3] - 需避免低价红海竞争 结合国际时尚趋势把握能力寻找差异化出击点[3] - 国际品牌受全球化战略惯性限制 未能下沉到中国文化语境与消费习惯[7] 行业整体趋势 - 中国消费者圈层分化加剧 国潮兴起成为统一时尚趋势 洋品牌处于劣势[8] - 快时尚行业经历转型阵痛 从Gap百亿神话到优衣库疫情后逆势增长 进入新转折点[7] - 中国市场仍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之一 国际品牌持续深化本土化运营以维持竞争力[1][8]
联动调改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
辽宁日报· 2025-08-27 22:29
品牌升级与调改 - 公司大力发展"首发经济" 通过打造消费新场景和优化品牌组合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优势 [1] - 7月至8月实施三层楼联动调改 涉及调改面积近2万平方米 涵盖户外运动 高端美妆 潮流服饰等核心品类近200个品牌 [1] - 引进德国户外品牌巍德 韩国户外品牌非凡探索 瑞士户外品牌猛犸象等打造高端户外爱好者聚集地 [1] 首店资源与品牌矩阵 - 引入美国护肤品牌伊丽莎白·雅顿扩大美妆版图 同步引进中高端女装品牌标记和极简轻奢品牌与尚营造女性时尚氛围 [1] - 众多东北或辽宁地区首店 独家店及高级别形象店集中亮相 彰显强大的首店资源吸纳能力和对消费趋势的精准把握 [1] 消费体验优化 - 采用"单回环"动线设计提升品牌可视性与购物效率 促进品牌间良性互动与互补 [1] - 打造"一站式"消费场景闭环 覆盖不同消费群体多元需求 实现大众需求有保障和小众偏好有满足 [2] - 通过无缝对接多元化需求丰富消费者探索乐趣 提升购物体验 目标成为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时尚生活新地标 [2]
零售周报|Apple深圳第三家直营店开业;蓝瓶咖啡即将在北京开店
搜狐财经· 2025-08-19 04:05
消费市场数据 -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80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4931亿元,增长4.3% [1] - 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238亿元,增长4.8%,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57014亿元,增长5.3% [1] - 7月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620亿元,增长3.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60亿元,增长3.9% [3] - 1-7月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6669亿元,增长4.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569亿元,增长4.7% [3] - 7月商品零售额34276亿元,增长4.0%,餐饮收入4504亿元,增长1.1% [3] - 1-7月商品零售额252254亿元,增长4.9%,餐饮收入31984亿元,增长3.8% [3] - 1-7月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便利店、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分别增长7.0%、5.2%、1.1%、5.8%、1.9% [4] - 1-7月全国网上零售额86835亿元,增长9.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0790亿元,增长6.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 [4] - 1-7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4.7%、1.7%、5.8% [4] 零售业态表现 - 7月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13905亿元,增长3.1%,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8.6%,饮料类增长2.7%,烟酒类增长2.7% [6] - 7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化妆品类增长4.5%,金银珠宝类增长8.2%,日用品类增长8.2% [6] - 7月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8.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3.8%,家具类增长20.6% [6] - 7月通讯器材类增长14.9%,石油及制品类下降8.3%,汽车类下降1.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0.5% [6] 首店经济与品牌拓展 - 浙江计划到2027年新增城市品牌首店2000家以上,其中华东区域以上高能级首店200家 [8] - Apple深圳前海壹方城零售店开业,为深圳第三家、广东第五家、大中华区第58家Apple Store [11] - 深圳首家市内免税店将于8月26日开业,面积近3000平米,汇聚近200家国际知名品牌 [13] - 广州首家市内免税店同样将于8月26日开业,由中免集团等联合打造 [13] - 蓝瓶咖啡计划在北京开设首店,可能选址三里屯、国贸、九龙山等核心商圈 [15][16] - Orveda奥薇达全球首家精品店将于9月5日在上海商城开业 [17] - 始祖鸟全球首家"出发地门店"落户北京王府半岛酒店,占地300平方米 [21] - Pip Studio中国首店在上海久光百货营业,产品涵盖陶瓷餐具、家纺等品类 [23] - LEMANISM全国首店入驻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定位18-28岁青年群体 [24][25] - BornTooth源齿全国第四家门店在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开业,专注宠物洗护和鲜食 [27] - 必胜客PIZZERIA华南首店落户深圳南山太子湾花园城,定位"城市美学餐饮空间" [30] - 京东奥莱南京首店开业,营业面积超4000平方米,引入70余个品牌 [31] 企业并购与业务调整 - 太平鸟全资收购Jason Wu在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的运营权 [32] - 京东完成收购香港佳宝超市,成立创新零售-佳宝业务部 [33] - 家乐福中国微信公众号更名为"客优仕CACIOUS",将作为会员店自有品牌 [36] - 罗森便利店青岛首店开业,计划五年内在山东开设1000家门店 [37] 企业业绩表现 - 361度2025上半年营收57.05亿元,增长11%,净利润8.58亿元,增长8.6% [38] - 利郎集团上半年营收17.272亿元,增长7.9%,轻商务系列收入增长31.8% [41] - 步步高上半年营收21.29亿元,增长24.45%,净利润2.01亿元,同比扭亏 [42][43] 旅游消费政策 - 韩国将暂时免除中国团体游客签证要求,时间为2025年9月29日至2026年6月30日 [44]
先施(00244.HK)8月12日收盘上涨34.0%,成交209.17万港元
金融界· 2025-08-12 08:38
股价表现 - 8月12日股价收报0.335港元/股 单日上涨34% 成交量674.5万股 成交额209.17万港元 振幅36% [1] - 最近一个月累计涨幅0.4% 今年以来累计涨幅13.64% 跑输恒生指数24.16%的涨幅 [1] 财务数据 - 2024年12月31日营业总收入1.22亿元 同比减少10.17% [1] - 归母净利润-3717.12万元 同比增长20.48% [1] - 毛利率52.74% 资产负债率73.14% [1] 行业估值 - 专业零售行业市盈率(TTM)平均值-4.26倍 行业中值-0.2倍 [1] - 公司市盈率-8.18倍 行业排名第53位 [1] - 同业公司市盈率对比:陈唱国际6.13倍 傲基股份6.16倍 包浩斯国际6.93倍 周生生7.23倍 宝胜国际7.37倍 [1] 公司背景 - 1900年创立 香港历史最悠久的百货公司之一 1930至40年代在上海被誉为四大百货之首 [2] - 主营零售业务 经营品类包括服饰、鞋履、运动用品、美容产品、家品电器及食品等 [2] - 拥有四间分店(中环、旺角、深水埗、荃湾) 旺角店面积约40,000平方尺 [2] - 2012年与屈臣氏集团合作开设百货超市二合一概念店SU-PA-DE-PA [2] - 业务多元化拓展至物业投资、物业发展及证券买卖等领域 [2] 经营资质 - 1972年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2015年8月持有近3亿港元资产净值 员工超350名 [2] - 连续18年获"优质旅游服务"认证 2018年第四季度获香港零售管理协会"神秘顾客计划"百货公司组别第一名 [2]
快时尚品牌Forever 21再返中国市场 胜算大吗?
搜狐财经· 2025-08-04 11:03
品牌回归与合作 - 美国快时尚品牌Forever 21近期通过与中国运营方上海橙迪贸易有限公司合作重新回归中国市场[1] - 品牌所有者ABG授权上海橙迪负责中国市场的产品生产、销售及全渠道营销 品类涵盖男女装、鞋履、内衣及配饰[2] - 新合作方股权结构中 唯品会持股35% 温州市煊达纺织品持股33% 上海欣有贸易商行持股32%[2] 母公司财务与运营历史 - 母公司于2019年因过度扩张和电商冲击申请破产保护 2020年被ABG联合财团以8100万美元收购[3] - 2025年1月SPARC与JCPenney合并成立CatalystBrands 但3月即申请破产 负债达10亿至100亿美元[3] - 美国境内350家门店启动清算 国际业务及知识产权由ABG保留[3] 中国市场发展历程 - 2008年首次进入中国但因选址偏离核心客群一年后退出 2011年再次进入由永远二十一商业公司运营[5] - 2019年4月起陆续关闭中国官网、电商平台及线下门店 运营公司于2023年7月因破产注销[5] - 2021年第三次回归由旭声有限公司运营 但线上销量平平 2024年10月公众号停更 门店关闭[5] 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国际快时尚品牌Zara、H&M持续优化供应链和数字化运营 本土品牌UR、热风凭借本土化优势崛起[6] - 本土仓储式品牌如OM、BF、WM通过大店模式渗透线下市场 挤压传统快时尚品牌生存空间[7] - 品牌需通过社交平台精准定位年轻客群 强化潮流属性以应对激烈竞争[8] 品牌定位与战略调整 - 品牌成立于1984年 定位15-30岁年轻客群 以快速时尚和平价潮流为核心[6] - 进入中国后增加简约日常设计 调整价格策略但仍保持平价快时尚定位[6] - 新合作将借助唯品会供应链资源和下沉市场经验优化成本并拓展渠道[8]
风劲帆满,破浪新章丨创业邦2025中国企业全球化新势力100强榜单评选启动
创业邦· 2025-05-19 03:13
全球化布局与中国企业创新 - 生成式AI浪潮催生大批C端应用产品,包括文生视频、智能教育助手、生产力工具和虚拟陪伴伙伴,展示中国创新潜力 [1] - 供应链能力支撑消费品类升级,如多模态AI眼镜、环保潮流服饰、智能咖啡壶和庭院机器人,"中国智造"满足全球消费需求 [1] - B端技术如数字孪生、工业仿真和3D打印成为全球数字化转型支点,工业机器人作为新兴出海力量崭露头角 [1] - 碳中和目标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迭代,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加速出海,中国新能源企业构建全球绿色转型力量 [1] 中国企业全球化角色演变 - 2025年全球经济格局复杂多变,中国企业从"跟随者"转变为"弄潮儿",引领产业变革并重塑全球供应链体系 [2] - 2023年创业邦评选"2023出海企业创新价值榜单TOP100",包含70家创新品牌和30家创新服务商 [2] - 2024年制造业从产能出海转向产业生态出海,创业邦联合中汽信科评选"2024中国汽车供应链出海企业榜单"70家优秀企业 [2] 2025全球化新势力评选 - 发起"2025中国企业全球化新势力100强榜单",寻找将本土经验升维为全球解决方案的高价值创新企业 [2] - 关注具有中国基因和全球化战略眼光的"Born Global"和"Day One Global"商业主体 [2] - 评选设置"引领型"和"成长型"两个组别,从业务运营、财务数据、本土化布局和海外市场影响力等维度综合评估 [2] - 2025中国企业全球化新势力100强榜单评选正式启动 [3]
炒鞋热退散,得物的 “潮流帝国” 还稳得住吗?
凤凰网财经· 2025-05-07 13:02
核心观点 - 潮流电商独角兽得物凭借球鞋鉴定起家,抓住年轻消费群体心智,估值一度达700亿元,但面临品类扩张与信任体系的双重挑战 [1][3][10] - 公司商业模式从C2B2C球鞋交易转向全品类混合平台,球鞋销售占比降至30%以下,核心优势在于高价值用户群的高客单价与低退货率 [11][12] - 小红书成为主要竞争对手,双方争夺同一批年轻用户,得物需依靠鉴定信任体系构建护城河 [14][15] - 鉴定体系是核心竞争力但存在运营压力,需平衡专业形象与规模化风险控制 [16][17][18] 行业发展轨迹 - 2017-2018年球鞋市场爆发,发售价千元球鞋二级市场溢价3-5倍,催生得物C2B2C鉴定交易模式 [4][6] - 造假技术升级推动平台鉴定需求,通过"防伪四件套"建立信任体系,2021年后球鞋泡沫破裂导致品类红利消退 [7][8] - 潮流更迭加速,十年前BAPE、Evisu等品牌已式微,公司必须从单一球鞋平台转向全品类扩张 [7][10] 商业模式转型 - SKU从球鞋扩展至奢侈品、美妆、3C数码等数十品类,引入品牌商与经销商,模式趋近天猫 [11] - 用户消费特征为高客单价、高转化率、低退货率,形成与主流电商的差异化优势 [12] - 消费行为呈现"延迟满足"特性,决策路径清晰但转化稳定,不同于直播电商的冲动消费 [12] 竞争格局 - 与小红书用户重叠度加剧,后者电商化进程构成直接威胁 [14] - 核心护城河在于鉴定信任体系,但需应对社交媒体时代的信任维护成本上升 [15][19] - 鉴定体系本质是风险成本控制游戏,通过专业形象塑造降低用户复检意愿 [18][19] 运营数据 - 2023年创始人以1.58亿元购置上海豪宅,同期公司裁员5%约500人 [1] - 非公开财务数据显示多项业务指标曾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1] - 平台现存争议包括鉴定结果不一致等问题,但客服响应体系较为完善 [17][19]
打“飞的”来华购物 美国人用行李箱给中国制造投票
搜狐财经· 2025-05-06 17:11
关税政策与消费者行为 - 美国政府对价值不超过800美元的中国小额包裹征收120%或100美元关税 导致部分商品价格涨幅达140%至377% [1] - 关税政策刺激美国消费者直接飞往中国采购 支付宝数据显示4月前半月美国游客在华消费金额同比增长两倍 [1] - 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可能使企业和消费者年损失合计470亿美元 [4]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 - 中国制造已从价格优势升级为质量、技术、设计的综合优势 获得美国消费者认可 [4] - 义乌小商品、杭州服装、深圳电子配件成为美国游客热门采购品类 [3] - 景德镇陶瓷等商品因文化标签实现价格翻倍 体现生活方式输出效应 [6] 市场规律与政策效果 - 美国政府关税保护政策适得其反 未能阻断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需求 [4] - 中国"即买即退"退税政策提升购物便利性 形成与关税壁垒的鲜明对比 [6] - 市场选择超越政治壁垒 中国供应链效率和政策创新形成系统性优势 [8] 行业现象与数据表现 - 洛杉矶机场查获"自用"中国货数量暴增300% 反映个人采购趋势 [6] - 部分商品如18美元连衣裙加征关税后价格飙升至45美元 [1] - 义乌产"修仙盲盒"等创意商品引发海外消费者文化消费热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