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度阅读
icon
搜索文档
炸了!三联的瓜突然爆了
商业洞察· 2025-08-27 09:31
行业背景与市场定位 - 纸媒行业面临衰退,新媒体崛起导致大量杂志停刊和报刊亭拆除 [3] -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快餐时代,深度阅读内容仍存在市场需求 [3][4][6] - 该杂志定位为高品质、有深度的内容提供者,专注于对抗浅层信息泛滥 [7][23][38] 内容特色与栏目构成 - 覆盖热点新闻、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国际、娱乐等多元领域 [33] - 设有"天下"、"环球要刊速览"、"生活圆桌"、"投资物语"等特色栏目 [68][71][73] - 每期100多页,年出版52期,内容体量接近书籍 [39][46] - 包含深度纪实报道如"人性的深渊"和"逝者"栏目 [76][132] 历史表现与预测记录 - 2003年非典期间预测中国经济处于大爆发前夜 [10] - 2007年预警泡沫经济,帮助读者规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11] - 2022年末预测房价将下降40%,楼市回归2016年水平 [14] 读者群体与社会影响 - 读者涵盖各界精英、公务员、企业经营者、文艺工作者及普通民众 [16] - 作家余华、苏童,歌手李健,演员濮存昕等公众人物均为忠实读者 [17] - 在"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榜单中长期保持第一位 [119] 采编团队与内容质量 - 拥有坚持"事实至上"的专业记者团队,包括吴琪、李菁等知名记者 [90][92] - 所有热点报道均通过实地探查采访完成,确保内容真实性 [104][108][110] - 订阅率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逆势上扬 [119] 产品与销售信息 - 跨年52期订阅原价780元,限时特惠价549元(降价230元) [44][46] - 赠送价值88元《考古中国》特刊及2本往期精选期刊 [45][138] - 可选择8月或9月起订,分别对应2025年8月-2026年7月或9月-2026年8月订阅周期 [46][149] 内容价值主张 - 提供站得更高的看问题维度,帮助读者做出明智决策 [34][131] - 通过深度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加人生厚度 [80][82][85] - 致力于消除偏见,展现新时代知识分子应有的生活观 [78]
听有声书、视频“看”书、淘书社交……没时间看书?年轻人爱上“花式”阅读
新华网· 2025-08-12 06:07
阅读消费群体特征 - 年轻一代成为阅读消费主力 在全民阅读热潮中占据重要地位 [1] - 超七成青年受访者仍购买纸质书 半数受访者选择购买电子书或充值听书平台 [1] - 青年群体青睐多元阅读场景 包括图书馆 书店 书市 书展及读书会 [1] 阅读场景多元化发展 - 阅读空间延伸至创意书店 图书市集 城市书房等融合消费场景的场所 [2][3] - 广州已完成54个花城书房建设 青岛计划2025年底前城市书房突破百家 [3] -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配备阅读区 咖啡厅及活动设施 定期举办书友会和文化沙龙 [3] 数字阅读产业规模 - 2024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6.7亿人 行业总营收661.41亿元 [4] - 数字阅读行业同比增长16.65% 已成为覆盖全年龄段的大众化选择 [4][5] - 有声读物采用广播剧形式演绎 视频化阅读包含5分钟速览至450分钟深度解读 [5] 内容形式创新趋势 - 热播影视剧带动原著销售激增数倍 如《繁花》等作品借阅量位居前列 [6] - 漫画与专业知识结合降低认知门槛 如《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实现知识可视化 [6] - 短视频平台出现百万粉丝级读书UP主 通过深度拆解助力理解文学名著 [5] 阅读生态体系构建 - 数字阅读构建完整生态 涵盖各类阅读形式和全年龄段人群 [4][5] - 需要平衡快速阅读与深度阅读 构建数字信息性与滋养性阅读共生体系 [7] - 阅读形式创新反映数字文化发展 适应网生代青年群体数字阅读习惯 [5]
“读书人”正在快速消失
虎嗅APP· 2025-07-31 14:02
数智化时代阅读趋势与出版业变革 核心观点 - 全球范围内深度阅读习惯显著衰退,碎片化数字内容占据主流,传统"读书人"群体快速萎缩 [1][2][5] - 出版行业面临结构性挑战,纸质书销量断崖式下跌,行业加速向数智化融合转型 [6][7][8] - 文字介质在信息传递中的权重持续下降,音频/视频/游戏等新型媒介重塑文化形态 [9][10] 阅读行为变迁 - 中国成年国民日均手机浏览时长108分钟,纸质阅读仅24分钟,Z世代日均屏幕阅读达6.2小时 [5] - 美国大学生普遍丧失长篇文本处理能力,哥伦比亚大学学生难以专注读完十四行诗 [3] - 深度阅读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和复杂同理心被碎片化阅读削弱,经典著作阅读沦为"黑胶唱片式"小众行为 [4][10] 出版行业现状 - 全球学术书籍印量锐减:美国东亚研究类书籍从800-1000册降至200册,中国学术书首印普遍800-1000册 [2][6] - 头部出版社印量暴跌:三联书店新书首印从5000-8000册降至4000册,整体行业发货量同比下降20%-30% [6] - 销售规模萎缩:年销超10万册的图书已成凤毛麟角,年销1万册即需庆祝,儿童读物等特定品类除外 [7] 行业转型方向 - 传统出版向"数智化融合出版"转型,重点开发IP全产业链(影视/游戏/知识付费/文创等) [7] - 纸质书可能演变为文化奢侈品,通过签名本、个性化定制等象征性消费维持存在 [8] - 出版业核心逻辑被颠覆:作者群体泛化(自媒体/AI创作),知识垄断体系瓦解 [10] 技术驱动变革 - 互联网普及30年来,文字介质权重持续让位于音视频,形成"数据库动物"式新型认知模式 [9] - 人工智能发展加速行业重构,2025年可能成为传统出版业的"奇点"年份 [6][9] - 后现代文化形态消解传统书籍概念,知识传播范式需要重新定义 [9][10]
调研显示:近六成乡村教师愿意用AI备课
中国经济网· 2025-05-28 09:18
数字化发展对乡村儿童阅读的影响 - 85.4%的乡村教师认为短视频显著缩短了学生的专注力时长 [1] - 超八成教师担忧学生因沉迷短视频的"快速切换模式"而丧失深度阅读耐心 [1] - 57.58%的教师愿用AI辅助备课,但超半数担忧"内容不可控" [1] 短视频对乡村儿童的影响 - 45.12%的学生"经常"观看短视频,远超电子书(12.83%)和纸质书(42.13%)的使用频率 [1] - 82.14%的教师指出短视频改变了学生的认知习惯,使其更倾向于接受碎片化信息 [1] - 49.56%的教师强烈认同课外不受限制的短视频削弱了学生深度阅读的耐心 [2] - 超四成教师观察到学生因受短视频习惯影响会频繁切换手头任务 [2] AI技术在乡村教育中的应用 - 46.65%的受访教师使用AI进行个性化阅读推荐 [2] - 38.19%的受访教师借助AI自动批改作文 [2] - 34.48%的受访教师依赖AI生成练习题 [2] - 52.99%的教师认为"AI提供的内容不可控" [2] - 四成以上的老师担心新技术的使用将加剧教育的不均等 [2] 教师对数字技术的态度 - 75%的教师承认教学中适当采用短视频元素能直观呈现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 多数教师对AI的真实效果抱以观望态度,坦言"影响还难以看清" [2] - 将近一半的老师认为AI工具是否会削弱教师的教学主导权难以辨清 [2] - 超过八成的受访乡村老师表示书籍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AI时代,阅读该如何平衡深与浅
北京青年报· 2025-04-23 10:06
全民阅读战略地位 - 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工程已第12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成为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重要引擎 [1]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读书日主题定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 倡导借阅读共筑美好明天 [1] 数字化阅读发展趋势 - 手机或互联网成为日常阅读主要方式 "屏读"成为常态 数字化拓宽阅读边界但带来深度阅读挑战 [1] - 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可相辅相成 例如纸质书结合网络查资料 电子书与纸质书场景互补 形成健康阅读生态 [2] 青少年阅读行为特征 - 《2025年度中国青少年阅读报告》显示约六成受访青少年担心AI工具导致阅读碎片化 [2] - 89.9%受访青少年认为AI时代保持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更重要 [2] 深度阅读价值认知 - 深度阅读可提升独立思考能力与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避免汉字"失写症"等问题 [2] - 通过日积月累的潜心阅读可建立完善知识体系 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 [3] 家庭教育场景应用 - 家长通过传统阅读可重拾内心平静 涵养优秀家教家风 以身作则带动孩子养成深度阅读习惯 [3] - 深度阅读有助于青少年在"悦读"中茁壮成长 同时促进好家风传承与发扬 [3]
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AGI时代为什么更需要经典阅读?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3 07:55
算法时代的认知困境 - 人类日均接触电子屏幕时间达6.2小时 其中78%的信息获取依赖算法推荐[1] - 深度阅读能力以每年12%的速度衰退 频繁切换信息源导致大脑前额叶皮层突触连接密度下降[1] - 长期使用推荐算法的用户观点多样性较十年前下降47% 社交媒体回声室效应导致认知闭环[2] - 短视频平台日均产生1.2亿条碎片化内容 信息过剩引发意义生产机制瘫痪[2] - 83%的大学生无法区分AI生成的哲学论文与人类学者的作品 生成式AI重塑知识生产范式[4] - 算法推荐逻辑将价值判断简化为点击量和点赞数 经典文本推荐量不及娱乐八卦的1/200[4] 经典文本的独特价值 - 经典文本具有跨时空对话能力 如《论语》被不同时代学者解读为格物致知或知行合一[6] - 经典文本构成人类精神基因库 包括《诗经》《荷马史诗》《奥义书》等文明智慧结晶[7] - 深度阅读激活大脑默认模式网络 功能性磁共振显示阅读托尔斯泰时产生类似真实社交的神经活动[8] - 持续经典阅读训练使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水平提升31% 语言结构与思维训练高度关联[9] - 经典文本守护人性复杂性 如《罪与罚》的道德挣扎与《活着》的生命韧性[10] - 经典提供伦理价值源泉 如孟子恻隐之心与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10][11] 重建阅读伦理与教育实践 - 深度阅读促进α波产生 类似冥想状态 增强创造力与思考深度[12] - 芬兰2023年基础教育大纲要求中学生每年精读至少10部跨文明经典[17] - 芝加哥大学经典著作阅读计划持续百年 证明通识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的不可替代性[17] - 数字技术拓展经典呈现方式 如故宫3D模型《千里江山图》与哈佛AI导读系统[16] - 某省高中课本现代网文占比超过经典文学作品 教育体系存在去经典化倾向[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