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景故宫
icon
搜索文档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共答“文化+科技”时代命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个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800多位中外嘉宾,20余场专业沙龙,多项重要成果发布,多项配套活动……9月 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文化兴则国运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文化与科技互促共荣、深度融合,是推动文化繁荣与科技创新的重要途 径,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需求。行走在论坛现场,一个个平行论坛与沙龙的主题映入眼帘:破界共生、 虚实无界、双向赋能、交流互鉴……从不同侧面勾勒出相同的愿景——文化与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 织共生。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守护文明瑰宝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论坛上,来自 全球的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与实践者,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 当游客走进故宫,看到的是建筑,是文化。而其背后的重要支撑,是技术,是数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 文介绍,数字故宫的建设已经历了近30年。截至目前,故宫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架构。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 专家这样热议文化中的含“科”量
新华网· 2025-09-24 20:03
文化数字化应用案例 - 全景故宫平台实现四季流转漫游红墙黄瓦的沉浸式体验[1] - 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提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录和珍贵图像的跨时空对话功能[1]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破译古文密码并架设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1] 敦煌研究院数字化成果 - 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2] - 全球78个国家访问资源库且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2] - 数字藏经洞云游戏通过场景再现展示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全过程[2] 文物保护技术应用 - 博物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AI预测模型实现文物风险预警和自适应调控的预防性保护[2] - AI技术改变观众角色从信息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接收者[2] - 虚拟与现实融合技术增强博物馆与观众的连接和互动体验[2] 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 -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新深度融合重塑艺术领域边界并呈现技术突破与伦理挑战并行的复杂图景[4] - 人工智能打开平行宇宙般的创作维度并推动人类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的美学语言[4] - 人工智能重构艺术叙事新体系而非充当艺术的终结者[4] 数字化文化传播变革 - 数字化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走向互动共生模式[4] - 技术突破使文化传播从地域局限走向全球共享格局[4] - 数字文化发展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并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4]
传承文明 照鉴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5-16 22:12
博物馆行业发展现状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展出约1100件文物,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1] - 近年来博物馆数量以年均200多家速度增长,2024年底有望超7000家[1] - 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累计优惠观众超100亿人次,"为一馆赴一城"成新旅游趋势[1] - 备案博物馆免费开放率超91%,中国成享受免费博物馆服务人口最多国家[8] 博物馆功能与价值 -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1] - 通过文物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续性,如三星堆数字模拟复原青铜神树[3] - 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接待观众450多万人,青少年超80万人次[7][8] - 促进文化认同,如粤港澳流动博物馆联合策展讲述"一国两制"实践[9] 博物馆创新实践 - 运用AI技术数字模拟复原文物,如三星堆2号青铜神树[3] - 创新展陈方式,国家博物馆推出舞台剧《俑立千年》活化文物[11] - 线上博物馆快速发展,故宫上线"数字文物库"涵盖90余万件文物[11] -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汇聚18国50余家博物馆数字藏品[13] 博物馆多样化发展 - 注重特色化建设,如青岛城阳村社区村史博物馆还原乡村生活场景[6] - 中国工业博物馆展示国家现代化进程[6]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动传统技艺传承创新[4] -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如南京六朝博物馆"小青莲"志愿服务项目[14] 博物馆国际交流 -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展示18国文物[13] - 数字技术打破空间限制,实现全球博物馆互联互通[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