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电脑

搜索文档
频陷裁员传闻 戴尔怎么了?
中国经营报· 2025-09-19 03:20
中经记者李昆昆李正豪北京报道 近日,有消息称,美国电脑制造商戴尔科技在全球启动裁员计划,中国区域主要涉及上海和厦门的 EMC存储部门及客户端解决方案集团(CSG)。 面对裁员传闻,戴尔方面于日前回应称:"公司一直在评估自身的业务发展状况,通过对市场、销售等 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其他一系列举措,我们持续优化运营管理,并确保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和提供最佳创 新和服务。" 《中国经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联系采访戴尔方面,截至发稿,对方尚未回应。 市场份额下滑 据媒体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这是戴尔近几个月来的第三轮裁员,此前两轮的离职日期分别为8月15 日和9月12日。 成立于1984年的戴尔,可以说坚持40年聚焦PC行业不动摇,并于1998年这个关键时机进入最有发展潜 力的中国市场,并快速利用先进的商业模式取得了品牌和业绩的长红。同时借助中国市场和人才,成为 PC业务的效率标杆,推动戴尔在2001年至2005年曾连续多年保持全球PC市场份额第一。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联想和戴尔都稳坐第一、第二的市占率,剩下的品牌则争夺第三的位置。在 售后、外观设计、体验等方面,戴尔一直都表现突出。 但近些年来,其市场份额有所下滑,特别 ...
谁在买美国豪宅?
虎嗅· 2025-09-15 02:00
今年7月,我在美国加州比弗利山庄,一栋价值2500万美元的豪宅里,见到了芝芝。她是美国加州豪宅华人经纪一姐,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她从中国内 蒙古农村,一路走到广州、深圳,然后去了日本,再到美国东西海岸,现在是加州一家地产公司老板,专营好莱坞、比弗利山庄等超级豪宅。 2024年,她卖出了2亿多美元(约15亿人民币)的房子。她热情、真诚、专业,没有其他亚洲人常见夸张的表情,说中文时也没有夹杂英文,精通中日英 等多国语言。 她如何从中国农村姑娘,到美国豪宅一姐?美国房子值得投资吗?谁在买美国豪宅?洛杉矶骚乱和大火对房价有何影响? 一、从内蒙去深圳,从日本到美国 芝芝在内蒙古通辽的一个农村长大,1998年,念完师范学院,没有人脉和背景,没法留在当地的学校,她带着全家所有的资金——3000元钱,坐绿皮火车 南下打工。"我当时不到20岁,对未来的世界,又向往又害怕。全程24个小时,一路抱着东西,哭着到了广州。" 她开始在广州郊区一家五金拉链厂做文员,四个月后,辞职去了深圳一家网络公司——美国商务网(简称美商网)。 美商网,1998年由海归童家威成立,中国最早的一批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网站之一,融资4300万美元,一度风光无限 ...
短期优势时代:不懂“脉动速度”,投资如同盲人骑快马
搜狐财经· 2025-08-27 03:42
文章核心观点 - 技术护城河正在失效 供应链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DNA 企业价值核心指标是"脉动速度" [1] - 行业在垂直整合与水平模块两种形态间持续震荡 转换速度由行业脉动速度决定 [5][7] - 脉动速度分析框架通过产品迭代速度 工艺更新速度 组织变革频率 供应链波动率和双螺旋位置五个维度量化行业或企业的新陈代谢速度 [14][15][16][17] 戴尔供应链优势 - 实现股价269倍增长 超越英特尔和微软等技术巨头 [1] - 采用零成品库存模式 订单直达工厂24小时组装发货 [1] - 消除分销层级 直接连接终端客户 [1] - 销售驱动采购 佣金与利润率挂钩倒逼精准预测 [1] - 组件快速迭代 只采购最新技术部件规避贬值风险 [1] - 技术迭代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6个月 传统厂商库存成为技术坟场 [1] - 采用3级供应商体系 通过扁平化结构实现高效协同 [11] - 通过模块化设计保留技术替代可能性 避免被单一技术绑定 [12] - 实现按单生产 将库存周期压缩至4天显著降低资金占用 [13] 硅图公司供应链失败 - 年赚20亿美金 股价冲上45美元 [1] - 两年后利润暴跌70% 股价腰斩 [1] - 过度专注图形芯片研发 忽视供应链管理 [2] - 东芝延迟交付关键绘图芯片 [2] - NEC缺陷处理器导致全线下线检测 [2] - 客户拒买新品导致库存失衡 [2] - 技术优势在断裂的能力链前不堪一击 [2] 行业脉动速度分类 - 个人计算机行业产品脉动速度小于6个月 流程和组织脉动速度2-4年 [6] - 半导体行业产品脉动速度1-2年 流程脉动速度2-3年 组织脉动速度3-10年 [6] - 汽车行业产品脉动速度4-6年 流程脉动速度4-6年 组织脉动速度10-15年 [6] - 制药行业产品脉动速度7-15年 流程脉动速度10-20年 组织脉动速度5-10年 [6] 双螺旋规律 - 垂直整合螺旋如1950-1990年制药巨头默克 包揽研发到销售所有环节 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5% 专利密度行业前三 [7] - 水平模块螺旋如90年代后生物技术小公司十年增长800% 研发新药时间从11年缩短到4年 [7] - 计算机行业英特尔造CPU 三星生产内存 戴尔负责组装 利润流向控制关键环节或制定标准的链主 [7] - 生物制药行业从40%核心技术自研转向80%外包研发 通过开放生态加速创新 [17] 甩鞭子效应 - 汽车销量波动±20% 机床企业订单波动达到±80% [8] - 波动放大过程:顾客少买车→经销商砍订单→汽车厂减产→上游供应商倒闭 [8] - 美国机床行业几乎消失殆尽是该效应的惨痛教训 [8] - 机床行业订单波动率80% GDP波动率仅3% 比值达27倍 [16] 加速度效应 - 光通信产业链:光纤电缆技术十年更新 通信网络设备五年换代 手机应用软件一年大变 用户使用方式分分钟在变 [9] - 电脑产业链:半导体设备五年更新 CPU芯片三年更新 电脑整机半年出新 互联网内容每秒刷新 [9] - 越靠近消费者环节 技术迭代越快 生意模式越要轻装上阵 [9] 投资策略分类 - 果蝇型行业迭代周期小于3年 如消费电子 投资聚焦轻资产布局和链主企业技术整合能力 [18] - 猎豹型行业迭代周期3-10年 如新能源车和半导体 投资锁定技术控制点企业如特斯拉电池管理系统和台积电先进制程 [19] - 大象型行业迭代周期超过10年 如基建和公用事业 投资选择现金流充沛分红率稳定的现金奶牛型企业 [20] 行业案例应用 - 芯片产业ARM阵营垂直一体化如苹果M系列芯片软硬深度绑定 RISC-V阵营水平模块化如特斯拉自研AI芯片模块和台积电专注代工 [21] - 新能源车产业链锂矿开采8年 正极材料5年 电芯3年 整车1年 锂价波动率达整车市场3倍 [22] - 电芯环节技术控制点如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400Wh/kg 可重构产业格局 [22] - 供应链权力从资源持有者向技术定义者转移 [22]
中美关税战将如何演绎?|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4-22 10:36
文/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 在关税问题上,美方针对中国的态度在一个月之内从极限施压和竭力孤立 迅速地转变为高举白旗寻求谈判,美方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中美之 间的贸易战将如何演进?我方应怎样积极应对? 2025年,特朗普执政后不久就面向全球开打关税牌,中国则是其关税大棒的主要目标。自4月初以来,美国针对全世界实施"对等关税"。针对中国的税率 在两次加征10%之后,又加征34%的"对等关税"。在受到中国反制后,又匪夷所思地将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至100%以上,最终成为荒唐的数字游 戏。近日美方又戏剧性表示中美之间可以进行关税谈判,甚至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成协议。在关税问题上,美方针对中国的态度在一个月之内从极限施压 和竭力孤立迅速地转变为高举白旗寻求谈判,美方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将如何演进?我方应怎样积极应对?笔者将谈些看法。 "脱钩"模式下美方将难有所获并陷入困境 特朗普政府高举关税大棒不可能无的放矢。 加征关税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一般认为,美国加征关税的短中期动机,一是削减贸易逆差。目前美国对世 界各国的贸易逆差在2024年达到1.2万亿美元。在特朗普看来,贸易逆差即 ...
中美关税战将如何演绎?|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4-22 10:36
中美贸易战态势分析 - 美方态度从极限施压迅速转变为寻求谈判,短期内从加征10%关税两次后提升至34%的"对等关税",最终对中国商品关税超过100% [1] - 2024年美国对全球贸易逆差达1.2万亿美元,对华贸易逆差约3300亿美元(中国出口4800亿美元,进口1400亿美元) [3][6] - 美方加征关税的短中期目标包括削减逆差和增加财政收入(预计5000亿美元税收),中长期目标为制造业回流(当前制造业仅占GDP 10%)和遏制竞争对手 [3][4] "脱钩"模式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 中美贸易"脱钩"导致48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和1400亿美元美国对华出口基本停滞,中国转向加拿大进口能源、拉美进口农产品 [7] - 美国能源和农业出口受挫,尤其影响特朗普支持的农业州选民,同时失去预期关税收入导致财政压力加剧 [7][8] - 供应链断裂引发美国市场供给冲击:电子产品(苹果手机、戴尔电脑)、汽车零部件、波音飞机等价格上涨,PCE或推高2个百分点 [8] 美国经济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 加征关税引发股债汇三杀:美元指数跌破100,美债遭抛售,股市短期重挫,市场担忧2008级金融危机重演 [9] - 财政紧缩效应显现:企业/消费者承担成本导致投资消费双降,权威机构预测美国下半年可能陷入衰退及滞胀 [9] - 国内政治压力加剧:反对党派、地方政府、产业界形成反关税联盟,政策"后坐力"显著 [17] 谈判模式的可能性与挑战 - 美方核心诉求为扩大能源和农产品对华出口(2024年中国能源需求缺口显著),通过谈判部分实现税收目标 [12][13] - 谈判或缓解短期市场恐慌:消费品涨价放缓,股债波动收窄,但过程将反复(可能再现"谈谈打打"局面) [14][15] - 中国制造业优势显著:占全球30%以上产能,2030年或达45%,内需市场与政策空间提供韧性 [16][17] 中美经济韧性对比 - 中国应对策略:通过国际市场多元化(如加拿大能源替代)和内需刺激化解产能过剩,制造业升级减缓冲击 [16][19] - 美国结构性弱点:劳动力成本高(人均GDP 8.5万美元)致中低端产业无法回流,供给短缺难以快速解决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