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脉动速度
icon
搜索文档
“脉动速度”之下,企业供应链设计的动态密码
36氪· 2025-09-05 01:08
技术迭代与竞争逻辑转变 - 技术奇点加速临近催生技术迭代指数级增长 数字经济时代竞争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1] - 商业世界以史无前例速度迭代 百年老店可能一夜陨落 新兴企业数年内成为行业霸主[1] - 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 查尔斯·费恩提出"商业双螺旋"理论解析产业结构交替演变[1] 供应链动态法则 - 供应链动态存在两条核心法则:波动放大法则和脉动速度放大法则[3][4] - 波动放大法则指越靠近供应链上游(远离消费者)需求和库存波动越大[4] - 脉动速度放大法则指越靠近供应链下游(接近消费者)技术迭代速度越快[4] 波动放大法则实证 - 1961-1991年美国GDP波动幅度±2%-±3% 汽车生产波动±20% 机床行业订单波动达±60%-±80%[7] - 机床行业被视为国家战略性资产 企业需保护战略性供应商免受波动冲击[7] - 东芝公司通过中央部门调配员工应对需求波动 实现跨部门技能转移[7] 供应链合作应对波动 - 辛辛那提米拉克龙公司与波音合作 在行业低迷期获得研发项目支持[8] - 波音公司理解周期性行业脆弱性 通过特殊研发项目帮助供应商缓解损失[8] - 日本机床产业存在于大型制造公司内部 客户承诺处理上游波动[9] 脉动速度放大实证 - 网页内容生命周期极短 每天或每周发生变化[13] - 个人计算机产品生命周期4-6个月 微处理器生命周期2-4年 设备制造商更新周期3-6年[13] - 从技术源头到客户应用过程中脉动速度剧烈加快[13] 供应链设计战略应用 - 戴尔公司通过最小化供应链分级和时间取得巨大优势[14] - 亚马逊互联网书籍销售供应链更短 库存波动较小 可永久保留虚拟库存[14] - 企业竞争焦点转移到供应链设计 需明确供应链设计、各方角色和脉动速度瓶颈[14]
“脉动速度”之下,企业供应链设计的动态密码 | 红杉library
红杉汇· 2025-09-05 00:02
文章核心观点 - 技术迭代速度呈指数级增长 商业竞争逻辑发生根本转变 新兴企业可能快速崛起而传统巨头可能迅速衰落 [3] - 竞争优势具有暂时性 查尔斯·费恩提出"商业双螺旋"理论 解析产业结构在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之间的交替演变 [3] - 供应链设计是战略核心 需预见并应对波动放大和脉动速度放大两大动态法则的影响 [8] 供应链动态法则 - 波动放大法则:越靠近供应链上游(远离消费者) 需求和库存波动越大 美国GDP波动±2%-3%时汽车生产波动±20% 机床订单波动达±60%-80% [8][9][13] - 脉动速度放大法则:越靠近供应链下游(接近消费者) 技术迭代速度越快 网页内容每日/每周更新 PC硬件4-6个月更新 微处理器2-4年更新 设备3-6年更新 [8][17][19] 波动性案例与应对策略 - 机床行业波动性极高 美国辛辛那提米拉克龙依靠波音公司提供研发项目缓解周期冲击 [14] - 日本采用垂直一体化模式(如丰田/东芝自有机床公司) 客户承诺处理上游波动 而美国独立机床公司需独自承受波动 [15] - 企业需将供应链视为战略能力链 关键供应商的能力应被视为内部能力同等重要 [16] 脉动速度案例与应对策略 - 戴尔通过最小化供应链分级和时间降低波动性 [21] - 亚马逊缩短图书供应链 虚拟库存几乎零成本延长零售生命周期 集中库存满足需求 [21] 竞争战略转变 - 企业竞争焦点转向供应链设计 需识别供应链角色和脉动速度瓶颈 [21] - 供应链层级增加会放大波动性和脉动速度效应 [23]
短期优势时代:不懂“脉动速度”,投资如同盲人骑快马
搜狐财经· 2025-08-27 03:42
文章核心观点 - 技术护城河正在失效 供应链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DNA 企业价值核心指标是"脉动速度" [1] - 行业在垂直整合与水平模块两种形态间持续震荡 转换速度由行业脉动速度决定 [5][7] - 脉动速度分析框架通过产品迭代速度 工艺更新速度 组织变革频率 供应链波动率和双螺旋位置五个维度量化行业或企业的新陈代谢速度 [14][15][16][17] 戴尔供应链优势 - 实现股价269倍增长 超越英特尔和微软等技术巨头 [1] - 采用零成品库存模式 订单直达工厂24小时组装发货 [1] - 消除分销层级 直接连接终端客户 [1] - 销售驱动采购 佣金与利润率挂钩倒逼精准预测 [1] - 组件快速迭代 只采购最新技术部件规避贬值风险 [1] - 技术迭代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6个月 传统厂商库存成为技术坟场 [1] - 采用3级供应商体系 通过扁平化结构实现高效协同 [11] - 通过模块化设计保留技术替代可能性 避免被单一技术绑定 [12] - 实现按单生产 将库存周期压缩至4天显著降低资金占用 [13] 硅图公司供应链失败 - 年赚20亿美金 股价冲上45美元 [1] - 两年后利润暴跌70% 股价腰斩 [1] - 过度专注图形芯片研发 忽视供应链管理 [2] - 东芝延迟交付关键绘图芯片 [2] - NEC缺陷处理器导致全线下线检测 [2] - 客户拒买新品导致库存失衡 [2] - 技术优势在断裂的能力链前不堪一击 [2] 行业脉动速度分类 - 个人计算机行业产品脉动速度小于6个月 流程和组织脉动速度2-4年 [6] - 半导体行业产品脉动速度1-2年 流程脉动速度2-3年 组织脉动速度3-10年 [6] - 汽车行业产品脉动速度4-6年 流程脉动速度4-6年 组织脉动速度10-15年 [6] - 制药行业产品脉动速度7-15年 流程脉动速度10-20年 组织脉动速度5-10年 [6] 双螺旋规律 - 垂直整合螺旋如1950-1990年制药巨头默克 包揽研发到销售所有环节 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5% 专利密度行业前三 [7] - 水平模块螺旋如90年代后生物技术小公司十年增长800% 研发新药时间从11年缩短到4年 [7] - 计算机行业英特尔造CPU 三星生产内存 戴尔负责组装 利润流向控制关键环节或制定标准的链主 [7] - 生物制药行业从40%核心技术自研转向80%外包研发 通过开放生态加速创新 [17] 甩鞭子效应 - 汽车销量波动±20% 机床企业订单波动达到±80% [8] - 波动放大过程:顾客少买车→经销商砍订单→汽车厂减产→上游供应商倒闭 [8] - 美国机床行业几乎消失殆尽是该效应的惨痛教训 [8] - 机床行业订单波动率80% GDP波动率仅3% 比值达27倍 [16] 加速度效应 - 光通信产业链:光纤电缆技术十年更新 通信网络设备五年换代 手机应用软件一年大变 用户使用方式分分钟在变 [9] - 电脑产业链:半导体设备五年更新 CPU芯片三年更新 电脑整机半年出新 互联网内容每秒刷新 [9] - 越靠近消费者环节 技术迭代越快 生意模式越要轻装上阵 [9] 投资策略分类 - 果蝇型行业迭代周期小于3年 如消费电子 投资聚焦轻资产布局和链主企业技术整合能力 [18] - 猎豹型行业迭代周期3-10年 如新能源车和半导体 投资锁定技术控制点企业如特斯拉电池管理系统和台积电先进制程 [19] - 大象型行业迭代周期超过10年 如基建和公用事业 投资选择现金流充沛分红率稳定的现金奶牛型企业 [20] 行业案例应用 - 芯片产业ARM阵营垂直一体化如苹果M系列芯片软硬深度绑定 RISC-V阵营水平模块化如特斯拉自研AI芯片模块和台积电专注代工 [21] - 新能源车产业链锂矿开采8年 正极材料5年 电芯3年 整车1年 锂价波动率达整车市场3倍 [22] - 电芯环节技术控制点如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400Wh/kg 可重构产业格局 [22] - 供应链权力从资源持有者向技术定义者转移 [22]
在湍流中寻找航向
华夏时报· 2025-07-07 13:26
人工智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技术奇点的加速临近催生了新一轮的"脉动速度",象征着技术迭代的指数级增长和数字经济时代竞争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2] - 人工智能时代加速了行业和企业的"大洗牌"效应,曾经的"百年老店"可能一夜陨落,而新兴企业也可能在短短数年内成为行业霸主 [2] - AI技术的崛起重构了变化的本质,ChatGPT的用户在两个月内突破1亿,Stable Diffusion让艺术创作门槛归零,自动驾驶算法的迭代周期从"年"压缩至"周" [7] 脉动速度理论 - "脉动速度"定义为产业演进的节奏,拆解为三个维度:流程更新速度、产品迭代速度和组织变革速度,例如英特尔微处理器的生命周期以"月"计,而波音747客机的技术框架却横跨数十年 [4] - 脉动速度的差异决定了企业战略的优先级,在快节奏领域,灵活性和预见性胜于规模,微软通过捆绑策略快速响应网景的挑战 [4] - 当技术脉动速度突破临界点,竞争优势的半衰期将以指数级坍缩,算法重构规则、数据重塑权力 [7] 竞争优势的暂时性 - 所有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传统企业追求"护城河"的思维在数字技术冲击下已显落伍 [3] - 柯达固守胶片技术而忽视数码相机趋势,其垂直整合的基因和对短期利润的执着使其在行业脉动速度骤增时无力转身,核心优势变为核心惰性 [3] - 在AI时代,OpenAI凭借GPT-3一度独占鳌头,但短短一年内,Meta的Llama、谷歌的Gemini、Anthropic的Claude已形成围攻之势,开源社区让技术壁垒加速瓦解 [8] 供应链设计的战略价值 - 供应链设计被视为企业的终极核心实力,从"成本中心"到"战略资产"的跃迁逻辑,戴尔的"零库存"模式是对PC行业极快脉动速度的精准适配 [5] - 三维并行工程(3-DCE)突破了传统线性思维,强调产品设计、制造优化和技术路线必须紧密缠绕、协同进化 [5] - 惠普病人监护系统通过三维并行工程将硬件设计、云端数据分析与医院工作流程无缝衔接,技术的价值在于其与业务架构、供应链能力的同频共振 [6] 商业双螺旋理论 - 产业结构的演变遵循"垂直一体化→水平模块化→再垂直一体化"的循环,如同DNA双螺旋的旋转 [6] - 企业拥抱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时需警惕"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陷阱,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孤立的前沿性,而在于与业务架构的适配 [6] - 在AI时代,真正的竞争优势或许只能以"天"为单位存在,算法可以被复制、数据能够被迁移、算力逐渐商品化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