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分析仪器

搜索文档
皖仪科技跌2.03%,成交额2731.00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入173.39万元
新浪证券· 2025-09-29 06:21
股价表现及资金流向 - 9月29日盘中下跌2.03%至21.72元/股 成交2731万元 换手率0.92% 总市值29.26亿元[1] - 主力资金净流入173.39万元 大单买入占比14.45% 卖出占比8.10%[1] - 今年以来股价上涨62.61% 近5日涨0.14% 近20日跌1.45% 近60日跌3.89%[1] - 年内1次登龙虎榜 最近4月9日净买入-1444.93万元 买入总额4734.46万元占比23.66% 卖出总额6179.39万元占比30.88%[1] 主营业务构成 - 工业检测仪器及解决方案占比60.84% 在线监测仪器及解决方案占比23.75% 实验室分析仪器及解决方案占比8.44% 其他业务占比6.96%[1] - 公司主营工业检测仪器、在线监测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及医疗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3.08亿元 同比增长3.79%[2] - 同期归母净利润104.71万元 同比增长103.63%[2]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3851户 较上期减少0.52%[2] - 人均流通股34980股 较上期增加0.52%[2] - 鑫元欣享A持股200.79万股位列第五大流通股东 较上期增持6.49万股[3] 分红历史记录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25亿元[3] - 近三年累计派现6511.88万元[3] 行业分类属性 - 属于机械设备-通用设备-仪器仪表行业[2] - 概念板块涵盖科学仪器、环境监测、小盘、医疗器械及污水处理等[2]
皖仪科技(688600):业绩符合预期 各业务齐头并进助力业绩增长
新浪财经· 2025-08-23 06:35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08亿元,同比增长3.79% [1] - 归母净利润0.01亿元,同比增长103.63%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0.05亿元,同比增长87.10% [1] - 第二季度营收1.74亿元,同比下降4.47%,环比增长29.30% [2]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0.06亿元,同比增长36.74%,环比增长219.21% [2] 业务板块表现 - 工业过程检漏仪器营收1.87亿元,同比增长7.34% [2] - 环保在线监测仪器营收0.73亿元,同比下降17.59% [2] - 实验室分析仪器营收0.26亿元,同比增长43.83% [2] - 其他业务营收0.21亿元,同比增长40.10% [2] - 海外业务收入872.14万元,同比增长59.13% [6] 盈利能力与费用控制 - 上半年毛利率49.86%,同比提升2.78个百分点 [2] - 第二季度毛利率49.73%,同比提升3.41个百分点 [2] - 期间费用率53.28%,同比下降8.11个百分点 [3] - 销售费用率22.74%,同比下降2.39个百分点 [3] - 管理费用率7.41%,同比下降1.51个百分点 [3] - 研发费用率22.59%,同比下降4.58个百分点 [3] 战略发展进展 - 工业检测板块深耕新能源领域,拓展半导体及海外市场 [4] - 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共建核聚变关键真空测量设备研发联合实验室 [4] - 在线监测板块向数字化转型,聚焦污染源与环境监测业务 [4] - 实验室分析板块重点发展生活饮用水检测行业,布局地震系统市场 [4] - 医疗仪器板块取得超声软组织手术设备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5] - 3mm、5mm超声刀产品中选广东联盟15省市集采 [5] - 透析机完成正样研制,进入注册检测阶段 [5] 国际化拓展 - 产品已进入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6] - 在泰国设立办事处,初步搭建海外经销商网络 [6] - 在部分国家成功开发大客户资源 [6] 业绩展望 - 预计2025年营收8.54亿元,同比增长15.4% [7] - 预计2026年营收10.20亿元,同比增长19.4% [7] - 预计2027年营收12.13亿元,同比增长19.0% [7]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0.59亿元,同比增长307.5% [7] - 预计2026年归母净利润0.79亿元,同比增长35.3% [7] - 预计2027年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33.1% [7]
皖仪科技: 关于公司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半年度评估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2 09:22
行动方案执行落实情况 - 公司实施积极利润分配政策 以125,322,411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派发现金红利12,532,241.10元(含税)[2][3] - 累计回购股份9,386,079股 占总股本一定比例 支付总金额151,381,839.01元[4] - 取消监事会及监事 相关职权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6] 业务发展策略 - 坚持"四聚焦两提升"方针:聚焦大行业/大客户/大区域/大产品 提升产品竞争力及客户解决方案能力[5] - 工业检测仪器业务深耕新能源领域 同时拓展半导体及海外市场[5] - 在线监测仪器业务聚焦污染源与环境监测 拓展空气站/石油/化工/钢铁集团等领域[5] - 实验室分析仪器聚焦离子色谱与液相色谱 加快色谱/质谱/光谱产品竞争力构建[5] 研发与创新进展 - 拥有20多年技术积淀 在高端分析仪器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局面[6] - 超声刀产品积极推进广东联盟15省市集采 开展剪式超声刀及无线超声刀系列化开发[6] - 血液透析设备完成正样研制 正在开展验证活动[6] 投资者关系与公司治理 - 召开4次股东大会 接待149家机构投资者 发布4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7] - 组织董事及高管参加董秘培训/独董履职培训/市值管理培训/ESG培训[6] - 发布首份ESG报告 万得ESG评级跃升至AA级[7] 资金运作与回报机制 - 股份回购金额调整为不低于10,500万元且不超过20,500万元[3] - 回购资金来源由自有资金调整为自有资金与自筹资金结合[3] - 利润分配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及股票股利分红[3]
大股东受困云南某农业小镇项目,聚光科技两位创始人成“难兄难弟”
华夏时报· 2025-07-24 12:08
控股股东股权状况 - 控股股东睿洋科技持股比例从上市初的25 51%降至12 85%,其中80 40%被质押或冻结 [2][4] - 另一控股股东普渡科技持股11 55%,其中73 07%被质押 [2][4] - 两位控股股东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从38 94%降至24 40% [8] 被动减持事件 - 睿洋科技因融资融券合约逾期违约,中信证券拟强制平仓不超过总股本1%的股份 [3] - 6月6日睿洋科技230万股股份被司法拍卖,持股比例从13 36%降至12 85% [3] - 5月19日357万股股份被司法解除冻结并托管转出,持股比例从14 16%降至13 36% [4] 股权质押及冻结原因 - 睿洋科技因PPP项目融资担保违约,导致10 33%总股本被司法冻结 [5] - 普渡科技质押股份主要用于融资借款,质权人包括云南国际信托等机构 [6] - 睿洋科技曾因设计合同纠纷被冻结35万股股份 [5]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历史 - 两位创始人王健(技术背景)与姚纳新(管理背景)形成"技术+管理"组合 [7] - 公司2011年上市后连续10年盈利,2018年净利润达6 01亿元峰值 [8] - 2021年起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扭亏为盈但2025年上半年再亏4200-5400万元 [8] 业务与财务表现 - 主营业务为环境监测仪器及工业过程分析仪器 [7] - 近年亏损主因包括营收下降、商誉减值及PPP项目减值 [8] - 2024年盈利通过人员优化等降本增效措施实现 [8]
聚光科技:业绩扭亏为盈,国产替代打开空间-20250510
西南证券· 2025-05-10 00: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25.90元(6个月),当前价20.95元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营收36.1亿元,同比+13.6%,归母净利润2.1亿元,同比+164.1%;25Q1营收5.5亿元,同比+1.4%,归母净利润-0.21亿元,同比减亏0.04亿元 [6] - 公司是国内高端分析仪器领军者,构建“4+X”多对多业务布局,聚焦核心仪器业务,盈利能力大幅提升,降本增效效果显著 [6] - 考虑到公司有望受益于国产替代及设备更新政策,预计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亿元/4.1亿元/4.9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74/0.92/1.08元,给予2025年35倍PE,对应目标价25.90元 [6] 各部分总结 聚光科技:国内高端分析仪器领军者 - 公司深耕高端仪器二十载,拥有国内领先的质谱、色谱、光谱技术和产品平台,业务涵盖多领域,实控人为王健和姚纳新,合计间接持股23.1%,履历优异 [7][9] - 构建“4+X”多对多业务布局,包括智慧环境、智慧工业、智慧实验室与生命科学四大板块,为不同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12] - 近年PPP业务、减值影响公司业绩,2024年扭亏为盈,25Q1归母净利持续减亏,随着PPP项目有序剥离,业绩有望持续改善 [13] - 主营业务有仪器等三大板块,仪器业务为核心业务,2024年收入占比提升至71%,各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降本增效效果显著,盈利能力提升 [17][19] 盈利预测及估值 盈利预测 - 假设25 - 27年仪器销售量增速分别为20%/18%/15%,毛利率分别为50.0%/49.2%/49.6%;运营服务等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10%/8%/5%,毛利率分别为36.5%/35.9%/35.4%;环境治理装备及工程业务收入参考2024年规模,毛利率维持在27.3% [24] - 预测2025 - 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1.78亿元、47.76亿元、53.51亿元,增速分别为15.6%、14.3%、12.0%,毛利率分别为46.0%、46.7%、47.1% [26] 相对估值 - 选取3家同行业企业作为可比公司,2025年平均PE为40.5倍,给予公司2025年35倍PE,预计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亿元/4.1亿元/4.9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74/0.92/1.08元,对应目标价25.9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26]
2025年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运行数量及未来趋势研判:加快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提升国家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07 01:05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业概述 -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3] - 实验室分为三种类型:以理论基础研究为主(产出高水平论文及专著)、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连接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以工程科学基础研究为主(解决重大工程科技问题) [4] - 实验室建设模式包括单个研究机构建设、大学建设、转制院所、企业建设及多机构共建等8种方式 [4] - 体系框架涵盖试点国家实验室、院校/企业/省部共建/军民共建/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类别 [5] 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1984年启动建设计划,起步阶段(1984-1997年)建成155个实验室,投入科技三项经费9.1亿元和世界银行贷款8634万美元 [7][8] - 提高阶段(2008年至今)设立专项经费,截至2024年全国实验室数量超过270家,覆盖多学科领域 [8][15] - 北京市实验室数量达77家(占全国28%),江苏44家,河南22家,区域布局优化显著 [16] 产业链与市场格局 - 上游提供实验室家具原材料(台面、铝材、玻璃等)和系统设备(风机箱、空调等) [9] - 下游应用以制造与工程领域为主导(占比16.7%),其他包括生物农业、医药、材料、信息等九大领域 [9][11] - 行业集中度低,代表企业包括泛美实验(实验室智能系统集成)、科贝科技(实验室工程收入1.74亿元)、莱伯泰科(自动化前处理设备)等 [19][20][21][23] 未来发展趋势 - 跨学科融合:推动工程科学、生物医学、信息科学协同创新,建设智能医疗/新能源等交叉实验室 [25] - 智能化转型:部署AI、物联网技术实现实验自动化,应用虚拟实验室和数字孪生技术 [26] - 绿色可持续发展:采用节能建材和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27][28] 经济驱动因素 - 2024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36130亿元,2015-2024年复合增长率10.96% [13] - 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企业主体地位增强推动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