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号高速列车

搜索文档
五年“三跨越” 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科技日报· 2025-08-07 09:20
科技领域重大突破 - 2021年6月首个自主勘探开发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一期投产 2022年6月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 2023年12月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试运营 2024年11月首艘自主设计建造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建成入列 2025年2月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完钻[1] 基础研究进展 - "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1000颗 观测到全球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2] - 量子科技领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 刷新真纠缠比特数目世界纪录 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3] - 生命科学领域绘制世界首套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3] - 深空探测领域嫦娥五号实现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3] - 2024年自然指数排名全球前十高校与科研机构中7个来自中国 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总量48.4%保持第一位 高被引论文数量保持世界第二位[4] 战略高技术突破 - "深海一号"能源站为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 每天输送超过1500万立方米深海天然气 二期大气田投产后建成我国最大海上气田[5] - 高铁运营里程超4.8万公里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 CR450高铁列车全球速度最快[7]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示范项目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7] -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实现商业运营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全船贯通计划2026年底交付[7]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电池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显著进步[8]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5G网络 5G通信技术大规模商用[8] -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 一批自主研发大模型不断涌现[8] - 2021-2024年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9% 2024年上半年增长14.3% 高技术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比重从2020年15.3%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16.9%[8] 创新生态建设 - 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到1.2万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9] - 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完善科学基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 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9] - 实施减税降费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激励企业研发投入[9] - 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 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和"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10]
【科技日报】五年“三跨越” 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科技日报· 2025-08-07 01:28
科技突破与创新成就 - 成功研制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 [1] - 实现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 揭开月球背面神秘面纱 [1][6] - 完成全球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 深度达10910米 [2] - 建成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并投入商业运营 [2][10] - 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建成入列 [2] - 福建舰成为首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 [2] -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建成 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2][8] 基础研究领域进展 - 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1000颗 [5] - 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 刷新世界纪录 [6] - 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 [6] - 绘制世界首套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 [6] -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 [6] - 自然指数排名全球前十机构中7个来自中国 [7] - 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总量48.4% 保持全球第一 [7] - 高被引论文数量保持世界第二位 [7] 战略高技术领域成就 - 高铁运营里程超4.8万公里 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 [9] - CR450高铁列车成为全球速度最快高铁 [1][9] -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 标志第四代核电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 [9]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11]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5G网络 [11] -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 涌现一批自主研发大模型 [11] - 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9%(2021-2024年) [11] - 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从15.3%(2020年)提升至16.9%(2025年上半年) [11] 创新生态建设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 [12] -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2.68% 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12] - 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13] - 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13]
中国将实现时速400公里高铁商业化运营
第一财经· 2025-07-14 03:54
中国高铁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 [1] - 高铁单日旅客发送量超1600万人次复兴号累计投用1931标准组运送旅客33亿人次覆盖31个省区市及香港 [5] - 构建八纵八横主骨架高铁网技术体系涵盖6大领域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 [6] 技术突破与创新 - CR450AF/BF复兴号动车组最高时速400公里阻力降低22%牵引效率提升4%整体减重10%能耗降低20% [9] - 时速600公里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填补高铁与飞机速度空白具备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特点 [9]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铁路安全检测生产作业及司机培训如智能图像识别水下检测机器人等 [10] 国际合作与标准化 - 与40余国开展铁路合作项目遍及四大洲雅万高铁将通行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46分钟 [6][7] - 主持制定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领域全部13项系统及国家标准 [7] - 匈塞铁路开通3年累计发送旅客1100万人次 [7] 未来发展规划 - 2025年高铁营业里程目标超5万公里覆盖97.2%的50万人口城市2035年达7万公里 [6] - 推动时速400公里商业化运营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建立风险感知技术体系 [10] - 中车计划成为全球领先装备制造商推动列车向智能高效安全舒适升级 [10]
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已占世界七成以上,未来将围绕多个领域持续攻关
新京报· 2025-07-08 05:37
中国高铁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 [2][3] - 中国高铁承担铁路76%旅客发送量和69%旅客周转量占整体交通运输市场19%旅客发送量和31%旅客周转量 [1] - 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全面形成高铁通达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2][5] 高铁运营数据 - 动车组列车累计发送旅客229亿人次 [1] - 12306实时票务系统单日最高售票2600万张单日高铁旅客发送量超1600万人次 [5] - 在京沪、京广等17条近8100公里高铁线路上实现世界最高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 [5] 高铁技术成就 - 成功研制时速160至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多种制式复兴号系列动车组 [7] - 构建涵盖高速动车组工程建设、列车控制等6方面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7] - 复兴号高速列车零部件数量达10万个以上独立技术系统超过260个 [7] 高铁经济效应 - 每1亿元高铁投资可拉动下游关联产业产值10亿元以上创造就业岗位600多个 [1][7] - 带动冶金、机械、建筑等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7] - 设计生产动车组零部件核心企业超100家紧密层企业达500余家 [7] 高铁国际合作 - 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合作 [2][5] - 印尼雅万高铁全长142.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将雅加达至万隆旅行时间缩短至46分钟 [6] - 匈塞铁路实现中国铁路技术装备与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对接 [6] 高铁建设特色 - 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全长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4] - 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穿越高寒季节性冻土地区沿线最大温差超70℃ [4] - 兰州至乌鲁木齐高速铁路穿越戈壁沙漠和大风区最高海拔3680米 [4] 高铁未来规划 - 研发新一代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样车已发布正在开展试验 [2][8] -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铁路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智能建造、智能装备等技术 [8] - 建立健全高速铁路风险感知技术体系提升极端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8]
国铁集团、港铁公司等签署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增资扩容协议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05 07:41
铁路科技创新联盟工作成果 - "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 [1] - CR450动车组样车完成设计制造并成功发布 [1] - 3万吨级重载列车实现常态化开行 [1] - 移动装备、工务工程、通信信号、运输组织等领域技术创新深入推进 [1] - 铁路数智化技术创新持续深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铁路各业务领域广泛应用 [1] 未来铁路科技创新重点方向 -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铁路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 -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集中优势资源合力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2] -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2] - 不断完善铁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铁路科技和人才工作水平 [2] - 设立标准国际化工作委员会,提升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水平 [2][3] 铁路科技创新合作与平台建设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铁集团、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签署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增资扩容协议 [3] - 扩大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规模,提升香港与内地铁路科技合作深度和广度 [3] - 联盟将辐射更多铁路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吸引多方力量参与铁路科学技术研究 [3] - 设立标准国际化工作委员会,推动中国铁路与重点国家标准双边合作 [3]
国家铁路局发布《2024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07:09
客货运量 - 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43.12亿人,同比增长11.9% [2] - 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51.75亿吨,同比增长2.8% [2] 运输安全 - 2024年全国铁路未发生特别重大、重大事故 [3] 铁路建设 - 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06亿元 [3] - 投产新线3113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457公里 [3] -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6.2万公里,高速铁路占比4.8万公里 [3] 标准体系 - 发布铁路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95项 [3] - 我国主持制定国际铁路标准7项 [3] 创新成果 - 铁路行业6个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复兴号高速列车"特等奖 [3] - 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2024年入库335项 [3] 绿色发展 - 国家铁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37吨,同比减少130吨 [3] - 二氧化硫排放量456吨,同比减少196吨 [3] 行业监管 - 铁路监管部门发布行政许可决定书622件 [3] - 实施行政处罚198起,处罚决定383个 [3] - 完成1部规章、7件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或修订 [3]
中南大学轨道交通空气动力与碰撞安全技术创新团队——助力中国高铁又快又稳
人民日报· 2025-05-12 22:09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与碰撞安全技术 - 中南大学高速列车研究中心建成国际首套时速500公里列车空气动力动模实验系统 可在半秒内完成0-500公里/小时加速 该系统直接决定中国高速列车流线型外形的设计参数 [1] - 团队同步研发列车碰撞安全保护技术 通过车端吸能结构实现碰撞时有序可控溃缩变形 最大程度吸收能量保护乘员安全 相关技术在国内属首创 [1] 高铁核心技术突破 - 团队30年来攻克空气动力制约高铁发展 列车碰撞安全保护 大风行车安全防护三大世界性难题 支撑中国高铁实现从技术跟跑到全球领跑的跨越 [2] - 自主研发列车空气动力性能动模试验系统 实际运营轨道车辆撞击/瞬时测力试验系统等国际领先平台 奠定高铁核心技术研发基础 [3] 重大工程应用案例 - 团队全程参与"中原之星"至"复兴号"等车型的流线型外形与碰撞吸能结构设计优化 助力中国高铁树立国际技术标杆 [3] - 在兰新高铁百里风区开展极端气象试验 采集的防风数据使线路列车停运天数大幅减少 运能显著提升 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三大奖8项 [4][5] 科研体系与团队建设 -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由田红旗院士领衔布局空气动力学与撞击动力学研究 建立科研-经费-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四位一体管理模式 成为持续创新的核心机制 [3] - 团队成员在新疆戈壁15级大风中抢救试验数据 院士与博导带头参与一线艰苦作业 体现团队传承的攻坚文化 [4]
中国中车销量上涨首季预盈超28亿 抢抓全球机遇2024年新签订单3222亿
长江商报· 2025-04-09 03:01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中车2025年一季度业绩预增,近年来经营稳健、海外市场成增长点,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取得技术突破推动业务发展 [2][3][7] 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预计净利润28.22亿 - 32.26亿元,同比增长180% - 220%,扣非净利润26.05亿 - 28.72亿元,同比增长290% - 330%,增长因产品销量增加 [2][4][5] - 2015年重组后年度营收稳定超2000亿元,净利润超百亿元,2024年营收2465亿元、净利润12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1%、5.77%创历史新高 [2][3] - 2021 - 2024年营收分别为2257亿元、2229亿元、2343亿元、2465亿元,同比变动 - 0.85%、 - 1.24%、5.08%、5.21%;净利润分别为103亿元、116.5亿元、117.1亿元、123.9亿元,同比变动 - 9.08%、13.11%、0.50%、5.77% [3] 海外市场 - 2024年新签订单3222亿元,其中海外订单472亿元,期末在手订单约3181亿元 [2][5] - 2023年国际业务新签订单约584亿元破纪录,2016 - 2022年签约额分别约533亿元、404亿元、213亿元、481亿元、421亿元、350亿元和509亿元 [5] - 2024年境外交付产品收入增加,其他国家或地区营业收入283.37亿元,同比增长2.18%,占总营收比重11.5% [5] 主营业务 - 2024年铁路装备、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务营收分别为1104.61亿元、454.40亿元、863.75亿元、41.81亿元 [6] - 2024年铁路装备业务营收因动车组业务增长较上年同期增加12.5% [6] 研发投入 - 2017 - 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104.92亿元、111.79亿元、122.65亿元、135.79亿元、132.05亿元、132.92亿元、148.13亿元、166.86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5%、5.10%、5.36%、5.96%、5.85%、5.96%、6.32%、6.77% [7] - 八年研发投入共计1055.11亿元,2024年底研发人员21138人,占比提升至13.9% [7] 技术成果 - 复兴号高速列车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CR450动车组样车下线,柏林展首发新能源智能城际市域动车组和智轨2.0列车,发布全球最大海上漂浮式风电整机“启航号”、118米陆上风电叶片刷新纪录 [7] - 2024年主持参与国际标准9项、国家标准100项,新增授权专利2707项,其中发明专利1733项、海外专利206项 [8] 投资者回报 - 2024年度拟按每10股派发2.1元(含税)现金红利,合计拟派60.27亿元(含税) [6]
中国中车2024年营收利润双增长 经营业绩创新高
证券时报网· 2025-03-28 13:3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中车2024年经营业绩创新高,业务市场布局完善,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未来将围绕三大主题完成规划目标 [2][3][6] 经营业绩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64.57亿元,同比增长5.21%;归母净利润123.88亿元、扣非净利润101.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7%和11.38% [2] - 轨道交通装备业务收入居全球第一,风电装备等进入国内前列;品牌价值达1601亿元,蝉联我国机械设备制造领域榜首 [3] - 铁路装备、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务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1104.61亿元、454.40亿元、863.75亿元、41.81亿元;铁路装备业务营收同比增加12.5%,主要因动车组业务收入增长 [3] - 2024年度拟按每10股派2.1元(含税)现金红利,合计拟派60.27亿元(含税) [3] 业务市场 - 2024年新签订单3222亿元,其中海外订单472亿元 [4] - 铁路装备确保机车等订单,新能源机车首发,复兴号高铁动卧交付;城轨业务以“产品+”“系统+”拓展增量市场;新产业探索“源网荷储”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建设;国际业务构建“平台公司+优势企业”DLS业务拓展模式 [4][5] - 高标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项目,雅万高铁等运维服务获赞誉,匈塞高铁首列车亮相 [5] 科技创新 - 2024年研发总投入约166.86亿元,占本期营业收入6.77% [6] -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品研制刷新记录,如复兴号获奖、CR450下线等 [6] 未来展望 - 2025年公司将突出价值创造、创新引领、改革赋能三大主题,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为“十五五”开局打基础 [6]
中国中车(01766)发布2024年度业绩 归母净利润123.88亿元 同比增加5.77% 轨道交通装备业务收入稳居全球第一
智通财经网· 2025-03-28 13:02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中国中车业绩增长,在业务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化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为高质量发展和“十四五”目标提供支撑 [1][4]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2464.57亿元,同比增加5.21% [1] - 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3.88亿元,同比增加5.77% [1]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0.43元,拟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21元 [1] 业务发展 - 聚焦主责主业,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地位巩固,清洁能源发电装备和低碳零碳交通装备业务快速增长 [1] - 规模效益指标居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前列,轨道交通装备业务收入全球第一,风电装备等进入国内前列 [1] 科技创新 -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重大产品研制,科技成果涌现 [2] - 复兴号高速列车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时速400公里CR450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样车下线等 [2] - 提升标准话语权,全年主持参与国际标准9项、国家标准100项 [2] - 强化专利布局,新增授权专利2707项,获中国专利奖“1金、1银、4优秀” [2] 国际化进展 - 坚持国际化道路,2024年国际业务协同并进 [3] - 构建“平台公司+优势企业”DLS业务拓展模式,新签3个DLS项目,中标迪拜地铁蓝线项目 [3] - 高标准推进“一带一路”项目,雅万高铁、中老铁路运维服务获赞誉,匈塞高铁首列车亮相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