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因治疗药物
icon
搜索文档
长城基金谭小兵:三重逻辑驱动创新药 看好ADC等细分领域
新浪基金· 2025-09-23 05:37
产业基本面突破 - 中国创新药企研发能力获国际认可 出海授权交易进入爆发阶段 2025年上半年BD交易总额超600亿美元 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1] - 行业头部企业进入盈利周期 商业化价值持续兑现 双抗 ADC 小核酸等颠覆性技术推动研发效率提升[1] - 国内药品市场创新药占比不到20% 发达国家普遍超过50% 存在巨大提升空间[5]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医保局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提出建立丙类药品目录 优化创新药医保准入等16条举措[1] - 医保支付改革和药监加速审批提供全链条支持 2025年上半年批准创新药43个[1] - 医保政策设立丙类目录为100多个创新药提供商保支付通道 2024年创新药医保支出达2020年的3.9倍[7] 估值与资金面 - 板块经历三年深度调整后迎来估值修复 2025年初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具备较高投资性价比[2] - 宏观流动性宽松和市场风险偏好转向科技成长赛道 资金大幅回流推动估值修复[2] - 海外交易估值体系存在重估空间 BD出海产品估值多数在1倍PS 实际拿到里程碑和销售分成后有望提升至2倍或更高[5] 技术领域机会 - ADC和双抗/多抗领域处于全球爆发前夜 有望在肿瘤领域接棒PD1和化疗的产业地位[6] - GLP-1类代谢疾病药物通过商业化快速放量展现统治力 口服剂型和长效制剂成为竞争焦点[6] - 基因治疗为治愈罕见病带来希望 具有强烈未满足需求的大适应症领域更具诞生重磅大药潜力[6] 国际化发展格局 - 中国创新药出海处于起步阶段 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约1万亿美元 中国BD项目数占比已提升至40%左右[5] - 海外授权呈现量价齐升态势 推动竞争从同质化仿制转向差异化创新[6] - 行业形成"头部集中+国际化加速"新格局 企业从依赖医保支付转向"医保+商保+海外收入"多元结构[7] 竞争优势基础 - 中国拥有14亿人口 临床研究推进速度显著快于海外[5] - 研发成本具有明显优势 在双抗 ADC等前沿领域与海外差距不大[5] - 人才回流 政策支持 资本市场助力和活跃的BD交易提供持续发展动力[5]
2025福祉博览会开幕,北京残联带来多项沉浸式科技助残新体验
新京报· 2025-09-12 11:51
展会概况 - 2025年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于9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聚焦科技助残主题 [1] - 博览会设置助行移动辅具 假肢及矫形器 听觉言语康复/低视力 儿童康复 养老与无障碍设施 医疗器械/康复器械等展区 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 [2] - 吸引400余家国内外辅具生产企业和服务机构参展 展示衣 食 住 行 用 医 学 娱等领域的先进用品用具 设备和技术 [2] 科技助残产品创新 - 北京市残联展区推出"大脑胶水"黄色凝胶产品 用于填充脑卒中腔并实现神经功能恢复 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成功助力两例患者康复 预计3-5年内上市 [2] - AI助听器采用玉佩造型设计 具备环境自适应功能 可抑制背景噪声并动态优化听觉体验 无需线下调校 [3] - 展区同时展示AR字幕眼镜 字幕辅听设备 智能脑机系统 基因治疗药物等前沿助残产品 [3] 智能服务与场景应用 - "互联网+辅具服务"展区通过触摸屏和电脑展示辅具政策及网上服务平台 支持现场注册登记 辅具申请和购买服务 [3] - 智能家居无障碍环境展区设立全屋智能设备联动模拟间 通过语音控制技术搭建无障碍生活应用场景 [3] 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 - 北京市建立覆盖全障别 全年龄段的辅助器具补贴制度 累计服务47万人 申领辅具达127万件 [4] - 动态将AR眼镜 字幕机顶盒等高科技产品纳入补贴目录 打造"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 [4] - 支持海淀区出台科技助残三年行动方案 建立43家单位协同机制 汇聚109项技术产品 [5] - 依托医药健康 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建设科技助残"园中园" 构建"区-街-社-家"四级体验网络 [5] 行业推广与国际合作 - 成功承办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论坛 11位中外顶尖科学家和企业领袖参与前沿技术对话 [4] - 首批发布15个国家科技助残典型案例 建成集发布 展示 体验 应用于一体的科技助残展示中心 [4] - 首批展出脑机AI轮椅 基因药物等60多项科技成果 部分产品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9届会议展览中亮相 [4]
光明科学城:解码三创融合的科创“成长方程式”
证券时报· 2025-07-25 00:03
创新驱动 - 光明科学城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紧密联动,推动科技突破与产业腾飞 [1] - 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已建成启用,鹏城云脑Ⅲ、深圳超算二期等加速建设 [3] - 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顶尖科研机构形成生物医药创新集群 [3] 创业生态 - 光明科学城已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63家 [8] - 清研锂业建成年处理1万吨废旧锂电池破碎拆解线两条,技术国际领先 [6] - 艾迪贝克依托深圳湾实验室共享仪器平台,节省设备购置成本,加速基因治疗药物研发 [4] 创投支持 - 光明力合科学城种子基金规模2亿元,专注早期硬科技项目,存续期达15年 [10][11] - 2018-2024年光明区投融资事件达511件,获投项目456家,集中在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材料领域 [10] - 深高新投累计投资24家光明区科技企业,总金额4.3亿元,助力贝特瑞、优优绿能等企业成长 [12] 产业协同 - 光明重点布局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贝特瑞、星源材质等头部企业形成集群效应 [6] - "湾有引力"孵化器提供免租、低成本设备共享等政策,降低创业企业初期成本 [4] - 创业企业多由科学家创立,硬科技属性突出,集中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 [7]
光明科学城:解码三创融合的科创“成长方程式”
证券时报· 2025-07-24 18:20
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生态 - 光明科学城以"创投路"为核心辐射区域,聚集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大科学装置,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等顶尖科研院所,以及众多创业企业,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紧密联动的科技生态 [1] - 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已建成启用,鹏城云脑Ⅲ、深圳超算二期等加速建设,配套《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及55项实施细则吸引顶尖人才 [2] - 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以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为核心的"强磁场",周边聚集"湾有引力"创新中心、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等产学研用要素 [2][3] 企业孵化与产业协同 - 生物医药孵化器"湾有引力"提供覆盖研发、中试到成果展示的全链条服务,入孵企业可共享科研机构仪器平台,节省设备购置成本,且享受免租和低管理费政策 [3] - 清研锂业依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孵化,建成两条年处理1万吨废旧锂电池的破碎拆解线,技术国际领先,并利用贝特瑞园区现有厂房设备缩短负极材料修复产线投产周期 [4] - 光明科学城通过产业链集群(如贝特瑞、星源材质等新材料头部企业)、政策支持(研发补贴、人才住房)和创业服务(快速落实社保补贴)加速企业成长 [4][5] 创投与资本赋能 - 光明区政府联合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力合科创设立规模2亿元的光明力合科学城种子基金,存续期15年,专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首笔投资投向基因编辑公司艾迪贝克 [6][7] - 2018-2024年光明区投融资事件达511件,涉及456家公司,集中在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材料领域,深高新投累计投资24家光明区科技企业,总金额4.3亿元 [6][8] - 创投机构提供全周期赋能,如深高新投与光明科发集团共建"光明动力加速器",提供招商、孵化、咨询等综合服务,助力优优绿能等企业上市 [7][8] 产业集聚与成果 - 截至2023年7月,光明科学城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63家,形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 [5] - 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优优绿能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快充模块第一股",其成长过程中获得深高新投等机构资金与资源支持 [7]
上海市卫健委发布重磅文件!除了公立医院“年薪制”,还有这些重点
第一财经· 2025-05-27 04:11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指导中山、瑞金两家高质量发展国家试点医院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1] - 研究制定公立医院内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推动各级医院调整优化薪酬结构 [1] - 研究探索公立医院党政领导班子、职能部门负责人年薪制 [1] 创新药械研发与支持 - 鼓励创新药械和罕见病用药研发,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加快药品上市进程 [3] -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分析研判,支持医疗机构开展真实世界研究 [3] - 复旦儿科医院针对法布雷病的基因疗法进行临床试验,已治疗6例患儿 [3] - 持续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和医保支持创新药械发展政策举措 [3] - 完善创新药械价格形成机制,优化"进目录"、"进医院"流程,完善多元支付机制 [3] - 上海去年已发布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政策,强调对创新医疗器械开发加大支持力度 [4] 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医疗 - 强化数字化转型赋能,推进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实施引领性项目 [6] - 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 [6] - 瑞金医院AI应用使门诊患者平均等候时间缩短至18分钟,智能导诊转化率超过53% [6] - 瑞金医院胸部CT诊断从7分钟/例提速至2分钟/例,冠脉CTA诊断从20例/日提升至120例/日 [6] - 中山医院"智能体"替代一半以上传统客服咨询,智能病历助手将电子病历书写时间从20分钟缩短至5分钟 [6] - 上海市胸科医院探索AI赋能胸部肿瘤MDT新模式,通过生成式AI技术自动分析病例资料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