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医疗“黑科技”改变看病就医体验,重塑健康未来
齐鲁晚报· 2025-09-15 03:20
远程手术机器人创新 - 国产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首例跨省远程直肠肿瘤切除手术 手术通过患者腹部4cm小孔操作 医生在上海操控900公里外江西瑞金的手术[1] - 机器人具备高精度操作能力 可完成给生鹌鹑蛋剥壳的精细动作 肿瘤位置距肛门仅4-5cm 手术耗时90分钟[3] - 企业根据临床反馈优化产品设计 将直刀片改为弯刀片以扩大手术视野 提升操作便捷性[7] 医工合作模式 - 医院与企业合作突破国外多孔机器人专利壁垒 产学研合作获得政策支持 推动国产手术机器人创新发展[7][9] - 企业早期介入研发可实现技术纠偏 医疗器械研发需要紧密结合临床需求[7] 无创血糖检测技术 - 无创血糖仪采用近红外激光技术 通过手掌大鱼际部位检测 与静脉血检测匹配度超99%[18][20] - 设备可实现医疗级无创检测 检测结果与传统指尖血检测数值一致 全球糖尿病患者超5亿 中国成人患病率达12%[10][12][18] - 技术正朝小型化与可穿戴化发展 核心检测模组尺寸仅几毫米 未来可集成于便携设备实现实时监测[14][16] 干细胞药物突破 - 国内首款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并开出首张处方 用于激素治疗失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1][23] - 药物定价约2万元人民币/袋 较美国同类产品19万美元显著降低患者经济负担[25] - 目前中国已批准120余款干细胞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适应症覆盖血液系统 呼吸系统 心血管及自身免疫疾病[26] 行业创新趋势 - 医学科技创新涵盖手术机器人 无创检测 干细胞药物等多领域 改变传统诊疗模式[1][10][21] - 国产创新药研发数量占全球超20% 跃居全球第二 多款产品填补领域空白[20][26]
AI在医疗领域应用会更广泛!国投创新看好医疗器械出海前景
证券时报网· 2025-08-27 11:59
公司概况 - 睿心医疗于2017年在深圳创立 三位联合创始人均为美国知名大学博士 并在美国医疗行业工作多年[1] - 公司已陆续完成5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国投创新 经纬创投 腾讯等[1] - 核心团队有美国斯坦福 达芬奇等学习和工作经历 创业执行力较强[3] 产品与技术 - 推出AI驱动的全自动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 可远程操纵机械臂完成引导丝推进 导管调整 球囊扩张 支架放置等血管介入手术全流程操作[1] - 产品从功能学角度(血流储备分数)精准判断血管堵塞程度 相比传统形态学判断能辅助医生更精准制定治疗方案[3] - 产品在术前诊断和术中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需求刚性[3] 市场规模与需求 - 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2023年达315亿元 预计2025年突破80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58.3%[1]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疾病死亡占比第一的病种 中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超百万级[3] - 中国每年1000万人做心脏CT 其中600万人进入导管室做血管造影 2024年PCI手术量约160万台[3]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竞争对手包括深圳北芯生命(产品含IVUS和血流储备分数测量)和港股上市公司润迈德[4] - 国际竞争对手包括近期在纳斯达克上市的HEARTFLOW 方法学与睿心医疗类似[4] - 血流储备分数测量市场规模不大 处于早期爬坡阶段 国内相关公司总销售收入仅几亿元 尚无巨头公司进入[5] 投资机构布局 - 国投创新在医疗赛道投资近70家企业 投资规模约150亿元 其中高端医疗器械类近30家[2][5] - 投资领域涵盖心血管植入耗材 结构性心脏病 神经介入 影像设备 腹腔镜手术机器人 微创外科设备 体外诊断试剂等[5][6] - 领衔投资联影医疗支持其成为我国唯一实现医疗影像产品线全覆盖的领军企业 并成功研制全球首台全景动态PET-CT[6] - 积极布局手术机器人领域 投资天智航 术锐技术及和华瑞博 术锐技术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成为国内首款能同时覆盖泌尿外科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多科室机器人[6]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算力提升 底层模型和算法发展使AI在医疗领域应用更广泛[2][7] - 国家政策鼓励及支付端开始对具有AI属性的医疗器械产品给予支持[2][7] - AI在诊断领域能提升效率和一致性 解决人工判读效率低 一致性差等问题[7] 企业发展战略 - 初创企业优势在于更愿意在早期技术研发上投入 以差异化技术和产品在细分领域竞争[5] - 面对集采政策 企业可通过提升运营效率和出海发展获得增长[8] -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未来有能力复制家电 手机 汽车等行业的成功出海路径[2][8]
龙岗手术机器人“破圈”出海
深圳商报· 2025-08-14 00:54
公司技术突破 - 公司攻克多孔、单孔、经自然腔道三大手术机器人技术 [1] - 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实现直径0.3毫米血管缝合精度 [2] - 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远程手术(距离2000公里) [2] - 支气管镜机器人CP1000于2025年1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4] 临床与商业化进展 - 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超8000例人体临床手术 [2] - 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突破1000例临床手术 [2] - 远程手术系统累计完成超300例操作 [2] - 2025年前7个月在近20个国家获得25台商业化订单 [3] - 全球商业化订单总量突破30台 [3] 国际认证与出海战略 - 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3月通过欧盟CE认证 [2][3] - 与Dornier MedTech及波兰Meden-Inmed集团达成欧洲市场战略合作 [3] - 全球化布局覆盖30多个重点国家和地区 [3] 政府支持与产业协同 - 政府开放医院场景作为产品试炼场(如龙岗中心医院) [4] - 2023年建成国内首家智能扩容式移动手术平台"精锋号" [4] - 2024年在深圳市肿瘤医院启动腹腔镜及妇科单孔机器人注册临床试验 [4]
从技术追赶到全球领跑 龙岗手术机器人“破圈”出海
深圳商报· 2025-08-13 16:58
公司技术突破 - 公司是中国首个同时攻克多孔、单孔、经自然腔道三大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企业 [1] - 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通过欧盟CE认证,填补国产空白 [2] - 独立掌握结构设计、系统控制、运动算法与人工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 [2] - 已完成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8000多例人体临床手术,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突破1000例 [2] - 完成全球首例单臂单孔机器人远程手术,远程系统完成超300例 [2] 全球化进展 - 与Dornier MedTech及波兰Meden-Inmed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开拓欧洲市场 [3] - 锚定30多个重点国家和地区推进本地化销售与技术支持 [3] - 7个月内在近20个国家斩获25台商业化订单,累计突破30台 [3] 产品研发与认证 - 支气管镜机器人CP1000取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 [4] - 打造国内首家智能扩容式移动手术平台"精锋号" [4] - 启动深圳市首次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注册临床试验和首次妇科单孔机器人手术临床试验 [4] 行业地位 - 公司正从技术追赶者成为全球领跑者 [1] - 将中国方案铸成高端医疗新坐标 [1] - 在AI时代承载从病灶定位到创口缝合的全流程使命 [1]
医疗器械创新入院!以购买服务进行前置补贴
思宇MedTech· 2025-07-19 16:32
场景驱动:破解创新产品落地 "首公里"困局 - 海淀区通过购买服务模式对创新技术产品进行前置补贴,项目结束后设备归医院所有,促进新技术首次应用[3][4] - 医院在项目期内可灵活调整服务期限,若产品使用效果不佳可终止合作,保障医院自主权[5] - 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2023年6月获批泌尿外科适应症,2024年2月拓展至妇科,6月在海淀医院完成首台部署,计划3年内完成700例微创手术[6] - 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海淀医院累计完成1500例手术,催生2项临床专利,并成功复制至航天中心医院(303例)和中关村医院(979例)[7] 政策赋能:构建"三链融合"产业生态 - 创新链:建立医工协同平台,对接临床需求,对关键技术攻关企业给予揭榜挂帅支持[9] - 产业链:建设AI赋能医药健康先导区和医工交叉创新示范区,设立科技成长基金,重点布局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前沿赛道[9] - 政策链:出台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建立三医联动机制,支持企业研发和产品上市[9] - 北京市药监局优化医疗器械变更注册流程,对已有生产许可企业简化检查形式,海淀区创新服务站可预审变更资料减少发补次数[11] 生态跃升:从单点突破到系统竞争力 - 小蝇科技AI血液分析系统在7家医院部署,累计检测1亿例,重大疾病检出准确率超95%,提升基层医院检验效率2-5倍[14] - 鹰瞳AI眼底平台连接30家医疗机构,累计筛查4万人次,检出4416例高危患者,实现慢性病并发症早筛[15] - 天智航和术锐的成功案例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天智航经验推广至多家医院,术锐创新租赁模式提供高值设备入院解决方案[16] 行业活动与成果展示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汇聚500余位专家,展示海淀区"场景驱动+政策赋能+生态协同"的创新体系[17] - 海淀医院成为创新产品验证标杆,心磁图仪、手术机器人等设备成功入院,形成"试点-复制-扩展"的良性循环[7][17] - 思宇MedTech将举办2025年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此前已成功举办眼科、骨科等系列行业大会[18]
机器人逐梦大世界
经济日报· 2025-06-21 22:25
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2024年营收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 [2] - 北京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器人企业57家,居全国首位 [2] - 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近30家,医疗机器人头部企业拥有手术机器人注册证24个,均居全国首位 [2] 产品与技术突破 - 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在全国数十家医院临床应用,累计完成1000余例手术 [2] - "天工"机器人在砂草丘石雪地等多种复杂环境下具备抗干扰快速通行能力,并在全球首个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夺冠 [2] - 松延动力N2机器人是全球唯一可实现连续空翻的机器人,千寻智能墨子机器人是全球"唯二"能够实现柔顺物体泛化折叠的产品 [2] 产业布局与政策支持 - 北京市形成海淀区、昌平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足鼎立"格局,分别聚焦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规模化生产、全产业链综合集聚 [3] - 北京市集聚清华、北大等顶尖科研院校和机构,组建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 [3] - 市财政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红杉资本、高瓴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密集布局,形成全链条投资格局 [3] 未来发展规划 - 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将于8月落地亦庄机器人产业园,加速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融合联动 [4] - 北京市将继续加大创新投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全球领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