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资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市场监管总局:防范低价低质 首次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质量专项抽查
财经网· 2025-09-25 22:57
围绕儿童学生用品、燃气用具、移动电源、农资产品、车辆相关产品等重点领域,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 展164类产品、1.6万余批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目前已完成抽样工作。为遏制部分行业非理性竞争 态势,防范可能出现的低价低质风险,首次开展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整车等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 查。 同时,全面加大网售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力度,抽查批次较2024年增加70%,也将重点针对低价产品开展 抽查。(智通财经) 9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今年以来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市场监管 总局质量监督司司长王胜利介绍,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聚焦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问题、重点 区域,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深入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整治。 ...
今年已查处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案例4752件
新京报· 2025-09-25 09:21
新京报讯(记者陈琳)9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今年以来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情况专题 新闻发布会。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彭增田介绍,今年以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处各类产 品质量违法案件5.32万件,移送公安机关107件。其中,查处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案件4752件,燃气灶 具质量违法案件1370件,建筑材料质量违法案件1026件,农业生产资料违法案件1795件。 聚焦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部署开展2025年"守护消费"铁拳行动。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 查治理三年行动,针对重点产品,突出生产销售重点区域,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在消防产品领域, 联合国家消防救援局开展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等产品整治,累计下架问题产品2793批次,关停网络链 接2400余条,督促更换不合格产品4.2万件。在农机领域,联合多部门整治劣质"三无"拖拉机等乱象, 净化市场环境。 今年以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聚焦电动自行车、燃气灶具、建筑材料、消防产品、农资产品以及涉及安 全的消费类重点产品,强化线上线下(300959)一体化执法,依法严厉打击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及 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质量违 ...
查处产品质量违法案5.32万件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守护消费”铁拳行动
央视新闻· 2025-09-25 07:39
记者今天(25日)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围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2025年"守护消费"铁拳行 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聚焦电动自行车、燃气灶具、建筑材料、消防产品、农资产品以及涉及安全的消 费类重点产品,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严厉打击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及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以不合格冒充合格产品等质量违法行为。 2025年以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处各类产品质量违法案件5.32万件,移送公安机关107件。其中, 查处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案件4752件,燃气灶具质量违法案件1370件,建筑材料质量违法案件1026件, 农业生产资料违法案件1795件。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同时,市场监管总局围绕儿童学生用品、充电宝、农资产品等重点领域,部署开展164类产品、1.6万余 批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目前已完成抽样工作,其中针对网售产品抽查批次较2024年增加70%,为 遏制部分行业非理性竞争态势,防范可能出现的低价低质风险,首次开展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整车等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抽检结果将及时对外发布。 ...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守护消费”铁拳行动 查处产品质量违法案5.32万件
新浪财经· 2025-09-25 07:37
市场监管总局围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2025年"守护消费"铁拳行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聚焦 电动自行车、燃气灶具、建筑材料、消防产品、农资产品以及涉及安全的消费类重点产品,强化线上线 下一体化执法,严厉打击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及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冒充合格产品等质 量违法行为。2025年以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处各类产品质量违法案件5.32万件,移送公安机关 107件。其中,查处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案件4752件,燃气灶具质量违法案件1370件,建筑材料质量违 法案件1026件,农业生产资料违法案件1795件。(央视新闻) ...
让农业伪科普无所遁形(来论)
人民日报· 2025-09-15 22:22
(责编:袁勃、赵欣悦) "味精加啤酒,增产又增收""啤酒加红糖,生根又壮苗"……近期,有媒体调查发现,短视频平台上,一 些人打着"农技专家"的旗号开展伪科普,推销质量低劣甚至假冒伪劣的农资产品。"助农"科普成"坑 农"骗局,不仅扰乱市场秩序,给农民带来财力物力损失,还可能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破坏。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6日 05 版) 伪专家、伪科普为何有滋生空间?一个原因在于,不法分子钻了"刚需"的空子,利用了农民群众学习新 技术增产增收的热情。这也反映出农技服务资源仍存在一定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优质服务缺位,才给 了"劣币"可乘之机。 斩断违法利益链,要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深化网络平台的乱象治理,从严从快加 大监管、打击、曝光等处置力度。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丰富农技服务供给,着力弥合知识鸿沟、信 息鸿沟。与此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农技科普宣传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在农业科技、农技服 务和农资产品等方面的科学素养和甄别能力。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圈套骗局无所遁形,希望的田野上必将 唱响更多幸福欢歌。 ...
辉隆股份:辉隆投资所持6000万股解除质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4 10:4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变动 - 控股股东安徽辉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解除质押6000万股公司股份 [1] - 本次解除质押后控股股东累计质押股数为2437万股 占其所持股份比例6.82% [1] 公司业务构成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构成:农资产品占比80.33% 种子及其他业务占比12.47% 精细化工产品占比7.2% [1] 公司市值情况 - 截至公告发布日公司市值为53亿元 [1]
别让假专家用短视频坑农害农
人民日报· 2025-08-14 23:30
短视频平台假农技专家现象 - 短视频平台出现假冒农技专家 这些账号通过"科普"形式推荐农资产品 但实际效果差且缺乏专业背景 [1] - 部分运营公司批量打造虚假农技账号 出镜人员无农业教育背景 甚至不懂农业知识 产品质量无法保障 [1] - 假专家常用"农业大学""从业几十年"等模糊描述 农民难以辨别真伪 [2] 平台责任与监管措施 - 平台需加强涉农账号审核 注册认证时需核实证明材料 并对关键词进行重点监测 [2] - 应提升涉农投诉响应速度 加大违规账号处置力度 完善运营过程监管机制 [2] - 需提高涉农内容发布门槛 规范平台行为 通过深入调查取证严惩违规者 [2] 行业解决方案 - 正规农技专家可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科普覆盖面 挤压假专家生存空间 [2] - 相关部门需下沉服务 对接真实专家资源 建立农民需求响应通道 [3] - 农民用户需提高信息鉴别能力 避免盲目跟风购买推荐产品 [3] 事件影响与行业警示 - 假冒农资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安全 并损害农民生计 [1] - 农业安全涉及重大利益 需各方协同杜绝平台违规行为 [3]
别让假专家用短视频坑农害农(民生观)
人民日报· 2025-08-14 21:45
短视频平台假农技专家现象 - 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假冒农技专家,通过"科普"形式推销劣质农资产品,实际出镜人员无农业背景[1] - 假冒专家账号使用"农业大学""从业几十年"等模糊表述误导农民,推荐产品差评率高且影响粮食生产[1] - 涉农虚假内容已形成产业链,有公司批量运营多个假冒专家账号进行商业化变现[1] 平台治理与监管措施 - 平台需加强涉农账号审核,要求提供资质证明并对关键词重点监测[2] - 应建立快速投诉响应机制,对违规账号加大处置力度[2] - 监管部门需提高涉农内容发布门槛,完善取证流程并从严惩处违规者[2] 行业解决方案 - 正规农技专家应主动通过短视频平台开展科普,挤压假冒账号生存空间[2] - 农业机构需下沉服务对接真实需求,建立专家与农民的直连渠道[3] - 农民用户需提升鉴别能力,避免盲目跟风购买网红农资产品[3] 行业影响 - 假冒农资泛滥直接威胁粮食安全生产体系[1] - 虚假内容损害农民生计并削弱其对数字平台的信任度[1] - 现象暴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数字化渠道的监管空白[2]
辉隆股份:8月13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10:58
公司治理与会议 - 公司第六届第七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8月13日在公司会议室以现场和通讯方式召开 [1] - 会议审议《公司关于2025年半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等文件 [1] 业务结构与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构成:农资产品占比73.85% [1] - 种子及其他业务占比15.08% [1] - 精细化工产品占比7.97% [1] - 化工产品占比3.09% [1] - 公司当前市值56亿元 [1]
伪科普坑农 网络平台难辞其咎
科技日报· 2025-08-13 00:03
伪农业科普乱象现状 - 短视频平台传播荒诞伪农业科普内容 包括味精加啤酒增产 量子赋能农作物抗病等不实信息 [1] - 不法分子利用白大褂 农药架 免费指导话术打造虚假专家形象 通过花生膨大粒粒饱等噱头产品误导农民 [1] - 采用啤酒灌根 食盐除草等似是而非的种植妙招 针对农民追求丰产心理进行精准营销 [1] 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 伪科普混淆农民认知 可能导致耽误农时 蒙受经济损失 并对农业信任体系造成破坏 [1] - 真实农技人员下乡指导时遭遇冷遇 因农民被坑怕产生信任危机 [1] - 农民群体收入微薄且网络信息辨识能力较弱 成为伪专家重点侵害对象 [1] 平台责任与监管缺失 - 平台专家身份验证把关不严 内容审核不力 使虚假农技信息广泛传播 [2] - 算法推荐不当应用助推有害信息扩散 流量至上原则成为行骗温床 [2] - 互联网监管部门需加强涉农信息日常监管 开展专项治理 对问题平台约谈处罚 [2] 治理措施与解决方案 - 平台需严格专家资质审核 包括学历核验与身份核查 提高内容审核专业化水平 [2] - 加强伪科普带货视频监测治理 畅通投诉渠道 实施禁言封号等处理措施 [2] - 推动农业院校 科研机构专业人士入驻平台 建立权威农资信息查询渠道 [2] - 通过平台责任落实与监管部门协作 构建农业科普净土 守护国家农业根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