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文化

搜索文档
“抽象经济”爆改年轻人消费
吴晓波频道· 2025-08-30 00:29
抽象文化兴起与传播 - 抽象文化起源于2015年网络直播平台,以反常规、无厘头和解构权威的表演方式吸引年轻观众,早期特征为"嘴臭"和"娱乐至死"[8] - 近年抽象文化剔除攻击性,演变为通过谐音梗、反讽、表情包等方式表达对现实的无奈与调侃,例如"薪尽自然凉"等文案[8] - 中国社会科学院2023年研究指出抽象文化是对传统意义系统失效的回应,年轻人用幽默和反叛方式解构严肃[10] - 小红书将"抽象"评为2024年度关键词,标志其成为年轻世代主流社交文化和群体认同标识[11] 抽象经济业态与商业表现 - 抽象周边商品兴起,包括工位装饰摆件如"风水宝座"靠垫和"坏心情急救箱",京东"打工人发疯装备库"活动推动相关品类3个月内销量增长120%[12] - 器官造型玩偶和荒诞风格文创热销,精神科出院留念帆布袋电商平台累积销量超200万件,主要购买者为18-25岁群体[12] - 抽象演唱会融合荒诞表演和沉浸式体验,门票价格99-666元,多地场次售罄,显示强大商业变现能力[14] - 抽象经济催生新型职业如"抽象剧情编导"和"抽象演员",相关岗位月薪显著高于传统文案岗位[17] 品牌营销策略创新 - 品牌通过抽象文化进行营销,例如麦当劳、瑞幸咖啡利用谐音工牌梗收揽热度,推动文化二次传播[11] - 产品研发融入抽象元素,如见手青味酸奶和labubu抽象娃衣,产品自身成为社交传播触发点[18] - 跨界联名活动如瑞幸与多邻国的"抽象婚礼",用户将购买行为戏称为"随份子",增强品牌记忆绑定[18] - 商场通过大屏谐音梗(如"肯优麦瑞蜜"对应"Can you marry me")低成本吸引年轻客流[19] 历史相似文化现象对比 - 1960年代美国嬉皮士文化通过手工串珠、扎染T恤等象征"拒绝意义",大众汽车推出Love Bug甲壳虫车型,1970年销量57万辆中80%被嬉皮士涂鸦,两年后成为全球产量最大单一车型[24] - 嬉皮士美学影响苹果产品简洁设计风格和拉夫劳伦鲜艳领带等品牌设计理念[25] - 日本1990年代经济低迷期无厘头文化兴盛,漫才和荒诞漫画成为娱乐消费亮点[25] 文化经济本质与趋势 - 抽象文化反映经济下行环境中年轻人对"努力"杠杆失灵的回应,以荒诞方式重构意义系统[28] - 市场对文化资源具有强大吸纳能力,将青年文化转化为经济活力,例如文创产品和娱乐消费[28][11] - 文化形式随技术发展和代际更替演变,但新世代持续创造新文化表达方式,市场持续将其转化为商业机会[28][5]
那艺娜赛道,挤满了复出的劣迹网红
36氪· 2025-08-22 03:53
封禁网红复出现象 - 郭老师(郭蓓蓓)在沧州开设奶茶店"郭子的茶" 试营业期间限量200杯奶茶半小时售罄 单价10-18元 引发外地消费者涌入导致附近酒店满房 [1][4] - 东北雨姐因虚假营销事件被罚165万元 粉丝流失600万 账号将于2024年10月解封 目前通过线下公益和线上合拍试探市场接纳度 [5] - 抽象网红复出依赖留存粉丝基数实现变现 郭老师曾拥有700万粉丝 东北雨姐巅峰时期粉丝达2400万 [2][4][5] 网红流量变现新模式 - 那艺娜举办全国巡演20余场 原价99元门票二手转卖超400元 生日直播观看人次超1400万 获得淘宝、美团等品牌赞助及好望水代言 [6][9] - 庞麦郎巡演门票69-100元 上海站售罄后扩展至多城市 其2014年作品《我的滑板鞋》重新引发关注 [10] - 线下演出成为新变现渠道 但需团队和作品支撑 郭老师新单曲《奶油粗莓》市场反馈一般 [6][10] 抽象文化消费生态 - 抽象文化通过反主流言行获取流量 网友通过二创模仿推动传播 郭老师创造的"耶斯莫拉""猕hotel"等梗被广泛传播 [2][11] - 情绪消费成为核心驱动力 演唱会门票和奶茶消费本质是粉丝情感联结方式 那艺娜演唱会喊"退票"成为互动环节 [7][11] - 平台调整策略降低对头部网红依赖 抖音通过免佣政策扶持商家 快手第一季度月活破7亿 监管部门发布直播电商管理办法强化责任划分 [13] 行业商业化发展 - MCN和音乐公司介入网红商业化 庞麦郎巡演背后存在商业设计 那艺娜登上时尚杂志与蔡依林等同刊 [6][10] - 线下活动产生乘数效应 郭老师奶茶店带动沧州文旅消费 那艺娜巡演促进多城市本地消费 [4][6] - 行业处于洗牌期但情绪消费需求持续 新抽象网红不断涌现 平台需平衡内容监管与生态发展 [13]
花99块,能在她的演唱会笑足两小时
虎嗅· 2025-08-07 00:42
演唱会商业模式 - 提供99元最低票价档位实现高性价比情绪消费 满足年轻观众线下社交和娱乐需求 [4] - 设置229元近距离互动和666元合影等高阶付费项目 拓展演出衍生收入渠道 [4] - 采用高强度巡演模式 2025年6-7月完成7场国内巡演 最密集时3天连开3场 [4] 观众行为特征 - "退票"喊话发展为特定互动仪式 从最初对假唱的不满转化为演出狂欢的启动信号 [5][6] - 观众主动参与二创传播 通过玩梗(如"娜婴献声""神本无相")强化演出话题性 [4] - 年轻群体通过荒诞互动实现情绪宣泄 在规则倒置中获得快感体验 [7][19] 艺人运营策略 - 通过《爱如火》获得1.4亿元版税收入 实现病毒式传播和商业价值转化 [13] - 经历从"俄罗斯娜娜"(抖音200万粉丝)到"大中国娜娜"的形象转型 最终以"那艺娜"身份成为抽象圈顶流 [13] - 保持"没有技巧全是感情"的表演特质 将音准缺失和普通话不标准转化为特色标签 [7] 网络文化现象 - 抽象文化成为年轻群体对抗现实压力的出口 通过二创和解构主流规则获得情绪释放 [14][17] - 形成"娜家军"粉丝社群 通过持续二创和对抗质疑声量维持艺人热度 [14] - 艺人接受全网调侃并融入表演 如回应"四十六级"误解和拒绝道歉等名场面 [7] 行业发展特征 - 情绪价值消费成为刚需 演出行业从音乐欣赏向体验经济转型 [3][8] - 网红生命周期依赖持续可玩性 完颜慧德转型失败案例印证保持特色的重要性 [12] - 58岁艺人突破年龄限制 通过"漏洞营销"(如假唱事件)反而增强观众参与感 [20]
俄罗斯娜娜“洗白史”:从抽象女王到天降紫微星
虎嗅· 2025-07-23 01:30
那艺娜的成名路径 - 从丑角出道到凭借网络神曲《爱如火》转型,最终收获真情实感追捧 [2] - 早期通过俄罗斯特效对口型唱歌吸引中老年粉丝,积累200万粉丝后被封号 [9][14] - 改名"大中国娜娜"后推出《爱如火》,粉丝结构转变为抽象乐子人和性少数群体 [15][16] 商业价值提升 - 演唱会门票从99元被黄牛炒至260-350元,溢价163%-253% [3] - 获得好望水品牌代言,与龚琳娜同等待遇 [3] - 全国巡演最高票价666元包含1V1合影,形成文化符号效应 [32][33] 内容创作策略 - 《爱如火》登顶多个音乐平台榜单,成为《蛋仔派对》玩家御用BGM [7] - 后续推出《恨如冰》等姊妹篇歌曲丰富曲库,支撑巡演内容 [25] - 从对口型翻唱到拥有多首原创作品,完成内容创作者转型 [12][25] 粉丝运营特点 - 早期主要服务中老年群体,使用错别字和表情包沟通 [20] - 主动内化年轻粉丝的"玩梗"文化,接受经纪人关系等调侃 [17] - 在blued等平台具有显著影响力,巡演现场形成社群效应 [34] 文化现象分析 - 代表抽象文化从暴力特质转向无意义解构的大众化趋势 [35][36] - 与"峰哥亡命天涯"等网红共同推动"打工人"等年度关键词 [37] - 创造"集体发疯"的消费场景,满足Z世代身份认同需求 [32][33]
「大展宏图」的揽佬,如何引发一场全球文化风潮
36氪· 2025-07-19 04:05
行业分析 - 说唱音乐已成为当下最具活力的音乐风格之一,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创作借助短视频平台能迅速转化为文化现象[1] - 说唱文化与抽象文化在短视频领域的结合成为大势,通过将歌曲浓缩为梗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18] - 新一代rapper通过自媒体拥抱大众,借助歌词诠释空间和多样化渠道运营使音乐成为流行文化起点[35] 公司表现 - 揽佬成为Spotify上月听众数最高的rapper和华语歌手,月听众数突破300万[1][3] - 专辑《八方来财》获得2024年网易云音乐中文说唱音乐奖年度单曲,制作编曲被乐评人认为创意突出[8] - 海外巡演门票在悉尼、新加坡等多地快速售罄,文化传播度成功转化为线下消费力[29] 产品特点 - 音乐风格融合孟菲斯说唱与广东本土文化,采样包含韩语老歌、《西游记》天庭BGM等东方元素[8][29] - 歌词直白切中玄学风靡趋势,"来财 来"等重复性口号具备病毒传播优势[13][23] - MV采用粤式本地特色场景如村口仓库、赛马场等,形成系统性的地域美学表达[32][34] 市场反响 - 《大展宏图》抖音二创视频最高达540万赞,不齐舞团编舞在TikTok引发翻跳风暴[16][26] - 海外受众对直白歌词接受度更高,美国网友反思其与西方说唱物质炫耀的差异[28] - 歌曲映射社会底层情绪,重复性歌词成为年轻人精神安慰密语[23] 商业模式 - 短视频平台成为核心传播渠道,推动歌曲热度达到史无前例高度[12][13] - MV作为重要艺术表达工具,通过视觉呈现强化文化输出[31][32] - 从线上流量到线下巡演的完整变现链条已跑通[1][29]
一边高喊「退票」,一边狂唱《爱如火》,那艺娜巡演「售如罄」凭什么?
36氪· 2025-06-30 13:46
那艺娜现象分析 - 那艺娜全国巡演千人场Livehouse全档售罄,包括定价666元的VIP合拍票也快速售罄[7] - 演出现场氛围热烈,观众以"退票"作为应援词,场外粉丝自发发放小卡,堪比当红爱豆见面会[6][9] - 演出内容包含网络神曲《爱如火》压轴大合唱,中场穿插k-pop和欧美金曲,观众情绪高涨[11] 抽象文化线下化 - 抽象文化从线上蔓延到线下,乐子人汇聚演出现场沉浸式玩梗,抵抗现实压抑感[15] - 那艺娜被彩虹群体选中并互动,引发更多乐子人追捧,巡演登上Blued开屏宣传位[25] - 社会压抑氛围助推抽象文化流行,年轻人通过荒谬内容投射情绪[37] 那艺娜走红路径 - 从"俄罗斯娜娜"被封到以"大中国娜娜"回归,凭借《爱如火》杀回互联网[13][21] - 与网红三梦奇缘、万邦万人迷的20分钟骂战直播切片二创带火《爱如火》[23] - 主动参与抽象文化构建,持续更新素材,成为可反复咀嚼的符号[29] 演出运营分析 - 巡演背后是专业团队操盘,成员有大型音乐节和知名歌手合作经验[14][49][50] - 团队能精准提取演出者特质,在海报、舞美等环节凸显符号[48] - 演出设计注重互动,演唱与互动时间几乎对半,满足观众情绪释放需求[46] 行业趋势观察 - 那艺娜现象显示草根演出市场需求旺盛,百元票价提供沉浸式体验[41][48] - 场地主理人关注此类演出带来的票房收入和曝光率,但面临网红专业度不足问题[52] - 抽象演出模式可持续性存疑,乐子人忠诚度低,情绪投射对象易替换[53]
B站“二圣”:峰哥与户子的赛博膜拜学
钛媒体APP· 2025-06-27 14:43
B站内容生态分析 - B站作为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内容社区,孕育了众多网络红人(UP主),其中"峰哥亡命天涯"和"户晨风"以独特风格脱颖而出 [2] - 这两种叙事风格共同构成了B站乃至当代网络青年文化中极具张力的社会学文本 [5] - 他们的崛起体现了对传统网红逻辑的反叛与解构 [6] 峰哥亡命天涯的内容特征 - 视频内容以"抽象"为底色,涵盖三和大神纪实、环球旅行、高端访谈等多元主题 [6] - 风格粗粝随意,围绕大龄未婚、创业失败等"失败"个体经验展开 [7] - 构建了一套粉丝心领神会的"黑话"体系,强化社群内部认同 [8] - 对"成功叙事"的偏离为面临压力的年轻人提供情感共鸣与心理慰藉 [8] 户晨风的内容特征 - 视频聚焦社会底层困境,以真实冲击力引发广泛共情 [10] - 通过直播连麦辩论方式就社会热点展开讨论,创造表达空间 [12] - 视频语言平实克制,展现道德感召力,成为粉丝心中的道德符号 [12] 用户群体分析 - 两位UP主的受众主要是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的年轻人 [8] - 用户既渴望公平正义的理想主义,又需要解构压力的避风港 [15][16] - 这种矛盾心态体现了数字时代青年寻求身份认同和精神安放的需求 [17] 平台文化现象 - "二圣"现象反映了后现代社会文化逻辑:宏大叙事消解与微观叙事兴起并存 [16] - 体现了青年在严肃社会议题与日常文化消费中的双重态度 [16] - 这种文化景观是理解当下青年心态的重要窗口 [18]
从那艺娜到单依纯,年轻人为何爱上这种“癫”?
36氪· 2025-06-27 01:49
华语乐坛"抽象"文化现象 - 那艺娜巡演现场观众齐喊"退票"后突变成大合唱,形成独特的《爱如火》应援方式 [1] - 《歌手2025》舞台上者来女将西北划拳"五魁首,六六六"融入《侠客令》表演 [1] - 单依纯改编版《李白》中"如何呢,又能怎"魔性洗脑网友半个月,连奥运冠军全红婵都模仿 [1] 亚文化偶像的商业价值 - 那艺娜巡演票价分99/129/299/699元四档,开售即抢空且二级市场价格翻三倍 [5] - 那艺娜已完成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多城巡演,并计划海外加开8场 [5] - 庞麦郎巡演12首歌换10套衣服,其土味表演从被群嘲转为被理解 [6] 抽象内容的传播效应 - 单依纯《李白》改编版在抖音掀起超20亿播放量,引发全民翻唱模仿 [8] - 野生rapper诺米《谢天谢帝》MV拍摄地成打卡点,本人升咖为正能量网红 [10] - 草根说唱节目《说唱刷笼怪》选手怪态百出却吸引百万粉丝 [10] 青年文化演变轨迹 - 抽象文化起源于游戏圈主播黑话,经土味网红(Giao哥/药水哥)发展成亚文化圈层 [13] - 当代青年通过玩梗建构统一语言寻求身份认同,类似60年代摇滚乐的反抗形式 [19][23] - 法老/早安《健将》歌词"有意思比有意义本身更有意义"成为年轻世代精神宣言 [18] 文化消费行为分析 - 观众追捧那艺娜本质是追求"能笑到肚子疼的集体狂欢"而非音乐品质 [6] - 年轻人通过抽象表演解构权威秩序,在虚假狂欢中获得短暂平等感 [16] - 当代青年用游戏术语/网络烂梗塞入歌曲,以娱乐化方式消解生活压力 [18][23]
玩热梗、搞抽象,AIGC如何在互联网扎根?
36氪· 2025-05-07 12:00
AI与网络文化融合趋势 - AI生成内容正深度融入年轻群体的网络生活,通过热梗传播实现广泛接纳,例如"AI山海经"视频火遍海内外社交平台,单支视频外网最高播放量突破千万[2][4] - 抽象文化成为AI内容传播催化剂,用户通过二创解构主流文化并自我表达,如"英雄大乱斗"PK视频和17秒命名的"拼好兽"角色创作[7][8][10] - AI技术降低创作门槛,用户可快速生成伪实拍图、宫崎骏画风图片等,例如GPT-4o生成的动态模糊照片骗过AI检测,宫崎骏风潮一小时吸引百万新用户[13][16][30] AI在二创生态中的商业化潜力 - 科技公司AI产品被用户用于非预期场景,如快手"可灵AI"实现表情包续写剧情,海外开发者五分钟创建的梗图生成器风靡推特[27][30] - AI工具教程流行反映其作为创作工具的普及,背后隐藏商机,例如GPT-4o推动的潮流直接带动用户增长[30] - 年轻群体对AI二创接受度显著提升,版权争议未阻碍其成为表达载体,推动行业探索UGC与AI结合的新模式[10][30] AI技术应用场景扩展 - 文生视频功能从拟真转向魔性化应用,如"AI山海经"保留早期劣质感形成独特吸引力,衍生维基百科词条等深度互动[4][5] - 多模态AI能力被用于跨领域创作,包括游戏主播内容换脸配音、抖音博主利用AI直播切片制造节目效果[17][22] - 生成内容从静态向动态演进,例如伪实拍图实现历史人物虚拟同框、影视角色跨界联动[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