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制造

搜索文档
川渝联展亮相苏州二〇二五“两个博览会”—— 行走山水之间 唱好体育“双城记”
四川日报· 2025-09-16 08:01
展览概况 - 2025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与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于9月12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5] - 四川省体育局 重庆市体育局 成都市体育局联合参展 展区面积400余平方米 [6] - 展览以"巴山蜀水 川渝蓉耀"为主题 突出"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定位 [6] 展览内容 - 设置三大核心板块:《山水同辉·悦动之旅》《文脉同承·匠心之韵》《双圈同擎·活力之芯》 [6] - 展示川渝18条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及共创赛事IP [6][7] - 呈现重庆山地攀岩 四川九寨徒步 万州横渡长江系列赛 冰雪运动 梁平低空运动等特色运动场景 [6] - 展出本土体育制造企业产品包括筋膜枪 穿线机 光电步枪 竹制自行车 皮划艇等 [7] - 展示重庆体育博物馆文创产品和四川青堰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世运会相关文创产品 [7] 区域合作 - 川渝体育行政部门自2020年起持续合作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8] - 举办"巴山蜀水 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 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大会 川渝毗邻地区群众体育荟等活动 [8] - 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引领性文件 [8] - 共同构建"双核双圈 一轴八点 两翼全域"的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9] 产业融合 - 展示成渝生物医疗产业集群与体育科技结合案例 如倍益康智能康复设备 [9] - 体现"科技+体育"双轮驱动产业融合模式 [9] - 通过沉浸式体验区和非遗展演形式展现科技赋能全民健身的成果 [7] - 共同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业集群 [9]
中体产业:8月28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9 08:25
公司治理 - 公司第九届第五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8月28日在北京召开 审议关于2025年日常关联交易事项的议案等文件 [1] 业务结构 - 2024年营业收入构成:体育服务占比47.87% 房地产占比17.73% 体育制造占比17.38% 体育相关产品销售占比15.78% 其他业务占比0.95% [1] 市值信息 - 公司当前市值为85亿元 [1]
柔道之城肇庆:运动“新秀”布局体育旅游|粤动21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3:47
核心观点 - 肇庆市借助十五运会契机 通过柔道特色项目发展和体育旅游融合 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2][6][10] 体育产业基础 - 肇庆拥有水上运动 航空运动 马拉松 龙舟等多元运动项目 是大湾区唯一同时具备小众和大众运动项目的城市 [2] - 形成集健身观光 运动体验 休闲度假 体育养生为主的户外运动产业体系 水陆空多元赛事全面发展 [7] - 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2160万人次(同比增长27.8%) 旅游收入198.7亿元(同比增长12.5%) [7] - 砚洲岛航空运动营地采用"极限运动+观光体验"模式 2023年暑期接待游客108.8万人次(同比增长56%) [7] 柔道特色发展 - 四会市拥有14所柔道特色学校(占全省30所中的近半数) 构建从校园到专业队的完整人才培养梯队 [4] - 通过体教融合 赛事品牌塑造和"选星计划" 形成以点带面发展格局 [3][4] - 承办全国柔道锦标赛 柔道大师赛等高水平赛事 提升项目影响力 [4] - 采用"学校打基础+机构提水平"模式 柔道培训机构招生情况良好 形成人才反哺产业良性循环 [6] 产业协同效应 - 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带动装备制造业崛起 包括全品体育一号仓(国内最大仓储设施之一)和肇庆元龙木制品(国内最大滑板工厂) [8] - 砚洲岛航空运动营地推动低空经济企业落户肇庆 [8] - 2024年"肇庆旅游"抖音搜索热度同比增长76.79% 体育赛事显著促进文旅复苏 [7] 发展战略 - 计划5-10年内将四会市打造为全国一流柔道运动和文化交流中心 [5] - 重点推进星湖水上运动目的地建设 发展柔道 铁人三项 体操 足球四大项目 [10] - 推动体育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增强体育项目与乡村景区关联度 [2][7] - 通过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文旅体产业格局 培育户外运动作为新经济增长点 [8] 发展挑战 - 柔道产业布局相对薄弱 缺乏相关企业 商业化程度低 发展模式单一 [5] - 体育产业规模偏小 缺乏新型体育消费空间和消费场景 时尚型消费新业态不丰富 [9] - 虽拥有茶文化 南药基地等优质资源 但未形成具有穿透力的城市记忆点 [9]
体育服务消费市场正在崛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23:09
体育产业发展概况 - 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 [1] - 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2023年占GDP比重达1.15% [1]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年均增长26.3% [1]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 [1] 赛事经济表现 - 2024年上半年7地监测511场重点赛事,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 [3] - 杭州亚运会期间周边地区消费最高增长40%以上 [4] - 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收入超8000万元,CBA 24~25赛季季后赛场均视频播放量超1500万 [4] - "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 [4] - 2025年暑期南京五星酒店预订增速同比上涨近20%,苏超南京主场比赛期间河西地区酒店入住间夜增长近30% [4] 体育服务业与制造业转型 - 体育服务业占比从2020年68.7%增至2023年72.7% [6] - 体育制造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较2022年底翻番 [6] - 碳纤维自行车原材料价格从每公斤3000元降至200元 [7] - 某自行车企业零配件国产率达80%,热销款价格3999元 [8] 体育消费多元化 - 2023~2024年路跑赛事数量从699场增至749场,参与人次从605.19万增至704.86万 [8] - 消费场景从鞋服扩展到网球课、滑雪、观赛、马拉松等 [8]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56.5亿元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开放,2025年补助3370个场馆 [5] - 将研制推动赛事经济政策文件,强化赛事与产业联动 [4]
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证券日报· 2025-08-19 17:25
行业规模与增长 - 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2023年达3.67万亿元 近五年年均增速10.3% [1] - 体育产业增加值2023年达1.49万亿元 年均增速11.6% 占GDP比重1.15% [1]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年均增长26.3% [1] 消费与需求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1000亿元 [1] - 户外运动产业2024年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 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2] - 2024年水上运动参与人数突破1.2亿 产业规模4386亿元同比增长18.7% [3] 产业结构 - 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2020年68.7%提升至2023年72.7% [2] - 体育制造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较2022年底翻倍增长 [2] - 碳纤维自行车、智能健身器材等高新技术产品普及度提升 [2] 基础设施与参与度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健身步道17.18万条 总长度40.75万公里 [3] - 飞行营地、汽车营地等设施达2055个 滑雪场地914个 [3] - 钓鱼爱好者约1.5亿人 飞盘玩家约300万人 相关社团超1500个 [3]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2024年上半年7地511场重点赛事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 场均拉动超3000万元 [4] - "村超""浙BA"等群众赛事直接促进地方消费增长 [3][4] - 行业计划通过政策文件强化赛事与产业协调联动 提升品牌影响力 [4]
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 截至2024年底——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证券日报· 2025-08-19 16:40
行业规模与增长 - 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达10.3% 2023年总规模3.67万亿元 增加值1.49万亿元 [1] - 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 2023年占GDP比重1.15% [1]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年均增长26.3% [1] 产业结构与质量 - 体育服务业占增加值比重从2020年68.7%提升至2023年72.7% 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龙头 [2] - 体育制造业提质增效 截至2024年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较2022年底翻倍 [2] - 碳纤维自行车 智能健身器材等高新技术产品广泛应用 [2] 户外运动发展 - 2024年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 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2] - 2024年水上运动参与人数突破1.2亿 产业规模4386亿元 同比增长18.7% [3] - 钓鱼爱好者约1.5亿人 飞盘玩家约300万人 相关社团超1500个 [3] 基础设施与消费 - 截至2024年底健身步道17.18万条 长度40.75万公里 飞行营地 汽车营地等共2055个 滑雪场地914个 [3]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元 [1] - "村超""浙BA"等群众赛事带动地方消费增长 [3]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2024年上半年7地监测511场重点赛事 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 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 [4] - 赛事活动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 政策将推动赛事成为激活消费 拉动经济的强引擎 [4]
激活消费“强引擎” 赛事经济将迎新政策
北京商报· 2025-08-19 16:16
体育产业发展概况 - 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2023年达3.67万亿元,增加值1.49万亿元 [3][4] - 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2023年占GDP比重1.15%,向支柱性产业迈进 [5]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年均增长26.3% [5] 产业结构与政策支持 - 体育服务业占比从2020年68.7%提升至2023年72.7%,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龙头 [1][4] - 体育制造业提质增效,2024年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较2022年翻倍 [4] - 新体育法增设产业专章,出台冰雪经济、户外运动等专项政策,发布84项体育标准 [3][4]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2024年上半年监测511场重点赛事,带动消费超160亿元,场均拉动3000万元 [6] - 杭州亚运会期间周边消费最高增长40%,CBA季后赛单场视频播放量超1500万 [7] - "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消费380亿元,"村超"等群众赛事火爆出圈 [7] 产业融合与平台建设 - 推出81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9条户外运动线路及26个滑雪旅游度假地 [4] - 体育用品进出口总额上半年超155亿美元,文体商旅成消费"黄金组合" [4][7] - 赛事与文旅深度融合,"一人参赛全家旅游"模式兴起,天津街头赛单日引流5.8万人次 [7][8] 未来发展方向 - 将研制赛事经济政策文件,强化赛事与产业联动,打造消费"强引擎" [1][8] - 推动"赛事+"融合文化、旅游等领域,深化"+赛事"赋能多产业协同发展 [7][8]
“苏超”“村超”火爆出圈背后:体育服务消费市场正在崛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1:29
体育产业总体发展 - 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 [1] - 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 2023年占GDP比重达1.15% [1]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年均增长26.3% [1]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2024年上半年7地511场重点赛事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 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 [2] - 杭州亚运会期间周边地区消费最高增长达40%以上 [3] - 中国网球公开赛2023年门票收入超8000万元 CBA 24-25赛季季后赛场均视频播放量超1500万 [3] - "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 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 [3] - 南京五星酒店2025年暑期预订增速同比上涨近20% 苏超比赛期间河西地区酒店入住间夜增长近30% [3] 群众体育赛事创新 - "村超""苏超""浙BA"等群众赛事火爆出圈 [1][2][3] - 国家体育总局积极支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 [2] - 2023-2024年路跑赛事数量由699场增至749场 参与人次从605.19万增至704.86万 [8] 体育消费升级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 [1] - 体育服务业占比从2020年68.7%提升至2023年72.7% [6] - 消费方式从鞋服购买扩展至网球课、滑雪、观赛、马拉松等多元化服务消费 [7] 制造业转型升级 - 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较2022年底翻一番多 [6] - 碳纤维价格从每公斤3000元降至不足200元 [7] - 国产自行车零配件国产率达80% 入门级公路车价格降至3999元 [7] 基础设施投入 -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56.5亿元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开放 [4] - 2025年补助近1500个县级行政区域的3370个场馆 [4] - 江苏地级市均配备超大型体育中心场馆 [4] 政策导向 - 体育总局将研制赛事经济政策文件 提升赛事品牌影响力与产业协调联动 [3] - 推动赛事成为激活消费、拉动经济和提升形象的"强引擎" [3] - 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 [8]
成都世运会今日开幕,“世界赛事名城”效应日益显现
第一财经· 2025-08-07 13:30
赛事举办规模与成就 - 成都举办第12届世界运动会 来自112个国家或地区6679名参与者 其中运动员3942人 规模创历史新高 [2] - 2022-2025年连续举办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大运会、汤尤杯及世运会等顶级赛事 其中大运会是中国西部首次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 [5] - 世运会首次在城市中心完成火炬传递 启用27个场馆(18个改造+9个临时搭建) 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和可循环材料 [7] 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 成都提出"办赛、营城、兴业、惠民"方针 目标2025年建成世界赛事名城 年办国际全国赛事50项以上 产业拉动效应超300亿元 [8] - 2023年大运会带动旅游消费126亿元 世运会刺激酒店、餐饮、旅游、零售消费 并吸引体育制造业新赛道落户 [8] - 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20年805.02亿元持续增长至2024年1306.8亿元 2025年目标突破1500亿元 [9]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 市委发布《决定》提出引育国际体育组织、申办高能级赛事、创办新兴运动赛事 [3] - 深化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推广南方特色冰雪运动及攀岩/飞盘等潮流项目 建设国家级户外运动目的地 [10] - 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重点培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传媒等服务业及智能运动装备制造业 [10]
广州:培育孵化一批智能体育、虚拟体育、数字体育等高新技术企业
快讯· 2025-07-23 09:38
体育产业数字化升级 - 以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为牵引培育电子竞技、线上赛事、智能骑行、智能划船、模拟飞行等数字体育产业 [1] - 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 鼓励研发智能化健身器材、可穿戴设备、老年运动产品、体医融合产品 [1] - 支持体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建联合体 聚焦计算机视觉、智能运动康复设备、运动生物力学领域协同创新 [1] 产业生态建设 - 鼓励设立智能体育产业园 吸引体育类高精尖企业研发总部落户广州 [1] - 培育孵化一批智能体育、虚拟体育、数字体育等高新技术企业 [1] -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模型及虚拟现实、5G等信息技术的赋能带动作用 [1] 技术应用拓展 -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训练系统、运动处方、体育模型等方面的应用推广 [1] - 围绕全民健身领域鼓励体育用品企业研发生产智能化健身器材 [1] - 通过数字技术促进智能体育创新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