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出
icon
搜索文档
煤炭之城转型路上的摇滚
中国青年报· 2025-06-17 22:55
文旅产业转型 - 晋城通过"摇滚编年史"演唱会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向文旅康养产业的转型探索 演唱会吸引6万名乐迷 其中87.4%为外地游客 直接带动当地端午假期旅游总花费达3.68亿元 同比增长84.92% [3][19][29] - 丹河新城作为晋城新兴文旅载体 计划打造"摇滚新城"概念 规划摇滚音乐岛、民宿等配套设施 试图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产业 [11][37] - 演唱会期间当地民宿预订量激增340% 餐饮零售等周边业态收入显著提升 如live house啤酒销量达平日15倍 特色小吃店销量增长200%-300% [30][31][32] 城市营销策略 - 晋城政府采取全城协同模式保障演唱会 投入490辆免费接驳车 新增高铁班次 协调33家A级景区推出门票优惠 形成"文旅+音乐节"的复合营销模式 [21][22] - 通过头部摇滚艺人阵容(崔健、黑豹乐队等)制造话题效应 吸引13国乐迷参与 使城市罕见登上酒店热度榜首 实现破圈传播 [9][24][26] - 政府将演唱会定位为城市形象工程 10名厅局级官员现场督导 3000名安保人员驻守 体现资源型城市发展文旅产业的决心 [21][22] 产业配套短板 - 晋城文旅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瓶颈 全市仅7万张床位 高铁航班通达性不足 首次承接超3万人活动经验欠缺 [20][21] - 本地音乐产业基础薄弱 仅6支本土乐队 live house持续亏损 反映文旅IP培育需要长期生态建设 [36][37] - 后续运营能力受质疑 专家指出需建立从人才培养到版权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避免沦为短期政绩工程 [37][38][39] 消费拉动效应 - 演唱会创造跨代际消费场景 60后至00后群体共同参与 带动438.51元/人次的消费水平 较传统景区44元/人次显著提升 [27][29] - 衍生经济活跃 场外摊贩单日收入破万 文物景点游客量增长128.59% 形成"核心演出+周边消费"的辐射效应 [28][31][33] - 夜间经济被激活 烧烤摊、便利店等延长营业至凌晨 形成临时性消费集群 但可持续性待观察 [33][36]
半个月来已有35台精品演出、十余场特色活动,2025南京艺术节含金量十足
南京日报· 2025-06-16 02:45
艺术节经济效应 - 2025南京艺术节15天内实现总票房4015万元,吸引6.2万人次观众,直接拉动文旅消费1.92亿元,综合消费增量超1600万元 [1] -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75%门票由外地观众购买,带动酒店住宿超1万间次,拉动餐饮、购物、景区消费不低于8460万元 [3] - 长江民乐汇演出期间,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客流量同比提升近5倍,民乐文创及端午市集销售火爆 [3] 票根经济与文旅联动 - "1:4.8"效应显现:1元门票带动周边消费4.8元,观众凭票根可享景区、住宿、购物三重优惠 [3] - 杭州观众案例显示"观演+游玩"模式成功,外地观众专程停留2-3天进行综合消费 [3] - 本土剧目如长江民乐汇通过文创周边(乐器玩偶等)激发消费新活力,吸引未购票游客打卡消费 [3] 场景创新与消费圈拓展 - 佘村"古风新韵 '粽'艺佘村"项目单日吸引1.5万人次,15场跨界演出带动咖啡、餐饮、民俗文创消费 [4][5] - 老门东"非遗·无界"系列活动融合汉服展演、传统婚仪等,通过促销券拉动消费 [5] - 德基艺术博物馆AI创意征集覆盖30所中小学,800名师生创作1000件作品,推动数字艺术与商圈互通 [5] 全民参与与品牌传播 - 2025南京艺术节话题浏览量破200万,开幕式传播量超百万,梅婷、张艺兴等名人助力破圈引流 [6] - 十余个艺术空间设置打卡装置吸引年轻群体,联动周边商圈消费 [6] - "艺术补给站"惠民计划包括43家店铺满减券、23家商铺"一元购"及满888元赠礼活动,覆盖餐饮、零售等多业态 [8] 闭幕规划与持续消费 - "门东艺术季"将推出60余场演出与10处展陈,包含"金陵小剧场""全民展风华"等四大主题板块 [7] - "遇见夜金陵"系列夜间演出覆盖金陵STYLE等消费集聚区,联合KOL打卡挑战赛深化"艺术+夜经济"融合 [6] - 闭幕活动通过互动打卡体验发放消费券、文创周边及演出门票,进一步转化艺术流量为消费力 [8]
广州促消费组合拳:不止取消购房“三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1:28
房地产政策优化 - 广州发布《方案》明确全面取消限购、限售、限价政策 降低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 [2] - 广州去年已逐步解除限售和限购 此次全面取消"三限"旨在激活外地人购房需求 [2] - 2025年计划推进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超150个 更新住宅老旧电梯超9000台 完成城中村改造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 [5] - 推进利用专项借款购买存量商品房作为安置房 优化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支持首付提取和贷款申请 [5] 就业与收入保障 - 开发储备350个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就业困难群体 争取2025届毕业生7月底前平均去向落实率不低于70% [3] - 调整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为2500元/月 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常态化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 [3] - 全面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医保户籍限制 推进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围 [3] 汽车消费促进 - 推进落实小客车指标"久摇不中"72次的个人直接申领普通车增量指标 [6] - 完善报废机动车回收体系 支持二手车流通规模化发展 落实"反向开票"便利化措施 [6] - 争取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 举办高水平汽车赛事和专业展览 [6] 服务消费提质 - 举办国际美食节、精品美食周等活动 发放餐饮消费券培育中西特色美食集聚区 [7] - 落实240小时过境免签 为国际中转游客提供免费一日游服务 推动离境退税"即买即退" [7] - 推动市内免税店开业 扩大口岸免税店数量 提升外卡POS机覆盖率 [7] - 简化演唱会审批流程 实行大型活动安全许可全流程网办 前4月营业性演出同比增长11% [7][8]
一张票根,如何成为青岛新的“流量密码”?
搜狐财经· 2025-06-09 02:15
六月的青岛,20度的凉爽海风吹拂下,一股"票根经济"的热浪已经扑面而来—— 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连演五场,卡西莫多钟声再起;凤凰传奇、周深在青岛接连开唱,情绪价值拉满;世界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群星荟萃,石 老人海边呈现竞技盛宴…… 在这一场场演出、一次次赛事的背后,是一张张"票根"蕴藏的巨大消费能量。 以一张小小的票根为桥梁,打通文体旅商多场景链路,释放消费生态的倍增效益,正成为诸多城市追求的文旅融合发展目标。 青岛也正在加大力度释放"票根经济"带来的乘数效应,让无数音乐迷、体育迷在享受精神盛宴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城市的多业态"捆绑"带来的实惠便利。 01 串连起消费场景 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票根经济是指消费者将文旅体活动的票务凭证,在后续消费场景中转化为优惠凭证,获得折扣、积分兑换等权益,形成消费链的 延伸,从而刺激更多消费行为产生的一种经济模式。 如今在青岛,一张演唱会门票,不仅是观演凭证,更是一把打开城市消费的"万能钥匙";一张马拉松的号码布,既是参赛者的身份标识,也是串联景区、 酒店、餐饮的"消费密码"。 在今年青岛马拉松期间,奥帆中心海上游、海底世界、青啤博物馆、崂山风景区等18家景区推出"号 ...
夏季演出市场燃动火热 “传统文化+新鲜话题+创新表达”释放观演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6-08 03:12
演出市场热度 - 夏季演出市场持续火热,本土原创剧目融入传统文化主题并呈现时代化特点 [1] - 原创音乐剧《大江东去》由东方演艺集团打造,聚焦苏轼在黄州的生活轨迹,塑造文豪形象 [1] 剧目制作与设计 - 《大江东去》服装造型和舞美设计参考北宋壁画、古籍及历史资料,融入宋代山水画风格 [4] - 全剧编排25首歌曲,歌词结合苏轼黄州时期名句,音乐融合现代内核与传统表达 [5] 多元化观演体验 - 北京人艺大小剧场为观众提供多元化观演体验 [6] - 话剧《洋麻将》由唐烨导演,濮存昕、龚丽君主演,通过两位老人的故事吸引观众 [9] 创新题材探索 - 北京人艺新排话剧《一日顶流》探讨硅基与碳基生命共生及人工智能话题,剧本源自2025年互联网科技小说 [10] - 该剧尝试连接时代话题,为文学作品转化为话剧提供新可能 [10]
小票根撬动文旅新消费
经济日报· 2025-06-07 22:01
票根经济激活消费潜力 - 票根经济通过将观演流量转化为持久消费留量与增量,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的拉动比高达1∶4.8,83%的演出观众会规划相关旅游行程 [2] - 上海浦东通过"跟着演出游浦东"主题活动,上传票根可获取文旅消费优惠,旨在延长观演人群停留时间 [1] - 截至4月底,浦东举办营业性演出8856场(次),其中万人及以上大型演出44场(次),占上海全市69.84%,吸引观众478万人次,票房收入近5亿元 [1] 票根经济的核心价值与挑战 - 票根经济折射全国消费升级需求在特定场景下的集中迸发,但面临跨行业协同长效性、用户体验流畅度、数据安全防控三重挑战 [2] - 当前活动依赖财政补贴驱动,需建立可持续利益分配机制以维持企业参与热情 [2] - 电子票根流程繁琐可能影响用户积极性,跨平台信息流转需加强隐私保护 [2] 票根经济的升级路径 - 机制上建立动态激励体系,如杭州"文旅消费积分"模式,将票根消费与城市积分挂钩以增强黏性 [3] - 技术上构建统一文旅消费数据中台,整合票务、酒店、景区平台,实现票根信息跨区域流通 [3] - 生态上将票根串联城市文化地标与商业设施,使其成为探索城市的起点而非消费终点 [3] 消费市场竞争趋势 - 未来消费竞争是生态与生态的系统较量,票根有望成为连接供需的数字纽带 [1][3] - 票根经济推动消费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依赖技术与生态的完善 [1][3]
“夜经济”点亮“夜上海” 文化消费绽放市场新活力
新华社· 2025-06-07 07:12
夜经济发展现状 - 上海夜间文化消费场景丰富 包括剧场演出 书店夜读 体育场馆演唱会等多种形式 形成文商旅深度融合的夜经济模式 [3][5][7] - 亚洲大厦"星空间"剧场2025年1-5月演出超1868场 吸引观众14 07万人次 90分钟时长的剧目设计契合年轻上班族作息 [5] - 上海博物馆 徐家汇书院等文化场所延长开放至21点或24小时 其中埃及特展更推出"7×24小时不闭馆"特别活动 [5][7] 文化消费带动效应 - 剧场及书店夜间活动显著拉动周边消费 消费者形成"晚餐+逛街+观剧/夜读"的连贯消费链条 [7] - 2024年上海体育场举办32场演艺活动 接待110万人次 创造9亿元票房 2025年周慧敏演唱会联动商场促销带动周末销售额同比增26% [7] - 演唱会经济串联文商旅场景 形成"赛娱经济"辐射效应 外地游客占比提升 产生住宿 餐饮等衍生消费 [7][8] 政策支持与消费需求 - 2025年国务院及上海市政府相继出台政策 明确培育夜间文旅经济 开发"谷子经济"等新消费产品 [8] - 现代消费者对夜间多元文化娱乐需求旺盛 尤其年轻群体倾向选择体验式 社交化的夜间休闲活动 [3][8]
演唱会:让快乐持久的密码
金融时报· 2025-06-06 03:21
演唱会市场表现 - 2024年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296.36亿元,同比增长66%,占演出市场总票房51.1% [2] - 端午假期北京营业性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票房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75%、130% [2] - 凤凰传奇鸟巢演唱会两场票房收入约7900万元,刷新单场观演人数纪录(6.5万人) [2] - 孙燕姿巡回演唱会北京场和重庆场想看人数分别达163.2万和119.1万 [2] - 林俊杰北京9场演唱会想看人数达468.6万 [2] 消费者行为特征 - 歌迷跨城市观演现象普遍,外地观众占比高达85%(周杰伦南宁演唱会) [6] - 观众重复观看同艺人不同场次演唱会现象明显(如6场华晨宇演唱会) [6] - 演唱会成为年轻人社交货币,社交网络分享观演体验成潮流 [3] - 演唱会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被视作"充电"方式 [5][6] 文旅联动效应 - 端午期间热门演出举办地出游热度上涨40% [1] - 周杰伦南宁演唱会3天累计17万人次,预计带动消费超10亿元 [6] - 北京端午期间大型演出拉动周边住宿、餐饮、交通等消费显著增长 [6] - 福州为陶喆演唱会布置沉浸式体验专区,联动三坊七巷等景区 [7] 演出形式创新 - 凤凰传奇演唱会因观众整齐互动被戏称为"军训现场" [4] - 观众在演唱会现场进行刮彩票等创新互动行为 [4] - 艺人通过新歌或新编曲创造"限量版"现场体验 [6]
“真金白银”惠民提升票根“含金量” “链式体验”激活“吃住行游购娱”活力
央视网· 2025-06-04 07:49
票根经济带动文旅消费 - 端午假期全国多地推出"凭票根享优惠"活动 将传统消费凭证转变为串联文旅消费场景的优惠凭证 有效激发消费活力 [1] - 旅游出行平台数据显示 一张门票平均带动相当于门票价格1.5至2倍的二次消费 高铁机票等交通票带动40%持票用户增加旅游消费 [3] - 演出赛事票根拉动周边酒店玩乐等总消费增长超100% 同时帮助游客平均节省15%-30%相关消费支出 [3] 演出票根联动消费案例 - 北京主题音乐节凭票可享受数十种不同价位专属活动 最高优惠超过30% [5] - 河北廊坊游客凭票获免费参观艺术展及餐饮文创专属折扣 部分景点客流同比增长45% 合作酒店入住率增长超35% [7] - 天津喜剧节凭演出票根可在50多个商家享受餐饮购物专属优惠 [9] 交通票根联动文旅消费 - 江西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推出机票优惠活动 部分优惠力度最高达六折 优惠使用范围全面扩容 [11] - 河南洛阳凭抵达火车票可享景区门票优惠 文旅部门推出附带50多张专享券的《洛书寻迹手册》 部分门店日均客流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超30% [13] 票根经济联盟发展 - 上海虹口区发布文娱票根经济矩阵 推出"看剧票根享餐饮折扣""餐饮票根优惠购电影套餐"等跨业态联动 [14] - 全国多个城市成立市/区级"票根经济联盟" 推动消费从单一购买向链式体验转型 覆盖业态持续扩容 [15]
端午假期江苏接待游客超1240万人次
江南时报· 2025-06-04 06:43
文旅消费数据 - 端午假期江苏省接待游客1241 55万人次 游客消费总额46 93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 15%和0 20% [1] - 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5 57亿元 同比增长1 5% 占全行业异地消费的35 10% 同比提高2 43个百分点 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 80% [1] - 体育赛事带动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 63% 形成"体育赛事引流 文旅消费变现"新模式 [1] 文化活动与演出 - 全省举办584场演出活动 包括14场大型演出 观演人次28 7万 同比增长352% 票房收入2 24亿元 同比增长574% [2] - 南京博物院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开展450余项活动 全省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177 7万人次 同比增长19 8% 文创收入超800万元 [3] -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吸引超7万人次观展 "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送达45场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2] 非遗与传统民俗 - "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活动在常州举办 包含非遗造物市集 端午童趣非遗游园等10余项配套活动 [2] - 2025"非遗生活荟"在南京举行 近万人参与 包含青年非遗群展 精品非遗市集 沉浸式演艺等内容 [3] - 赛龙舟 包粽子 射五毒 制香囊等端午传统民俗活动在无锡 徐州等地开展 南京 苏州等地再现龙舟竞渡场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