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搜索文档
力量钻石: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914214.08元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8 13:14
财务表现 - 2025年半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2亿元 同比下降36.43%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91.42万元 同比下降82.52% [1]
壹石通(688733.SH)上半年净亏损1748.16万元
格隆汇APP· 2025-08-28 11:40
财务表现 -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13.52% [1] - 归母净利润为-1748.16万元,上年同期为582.74万元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147.62万元,上年同期为-809.15万元 [1]
*ST金刚(300093.SZ):上半年净亏损2.82亿元
格隆汇APP· 2025-08-28 10:14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0亿元,同比增长169.02%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2亿元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82亿元 [1] - 基本每股收益为-1.3052元 [1]
三超新材2025年中报简析:亏损收窄,三费占比上升明显
证券之星· 2025-08-27 22:56
财务表现 - 营业总收入1.03亿元,同比下降51.88%[1] - 归母净利润-1274.7万元,同比改善35.35%[1] - 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5256.48万元,同比下降48.72%[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649.12万元,同比改善72.32%[1] - 扣非净利润-1690.15万元,同比改善22.78%[1] 盈利能力指标 - 毛利率20.14%,同比提升1.18个百分点[1] - 净利率-12.16%,同比下降22.3%[1] - 三费占比达26.97%,同比上升88.22%[1] - 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总和2776.53万元[1] 现金流与资产状况 - 货币资金1.7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4.3%[1][3] - 应收账款9370.8万元,同比下降40.72%[1]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2元,同比改善154.78%[1] - 有息负债1.69亿元,同比增长33.21%[1] 运营变动原因 - 营业收入下降主要因金刚线销量减少及售价下降[3] - 货币资金增长因银行理财到期[3] - 经营现金流改善因采购支出减少及薪酬支付下降[3] - 投资现金流变动因银行理财操作[3] 历史表现评估 - 公司上市以来中位数ROIC为6.53%[4] - 2024年ROIC为-15.93%[4] - 上市7份年报中出现2次亏损[4] - 近3年经营性现金流/流动负债为-34.44%[5]
旗滨集团: 旗滨集团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12:0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3.93亿元,同比下降6.55%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1亿元,同比增长9.77% [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86亿元,同比下降49.18%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21亿元,同比增长721.06% [2] - 研发投入2.71亿元,研发费率3.67% [16][23] 产能与生产情况 - 拥有24条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16,600吨/日),规模位居行业第二 [11] - 10条光伏玻璃生产线(11,800吨/日),规模位居行业第三 [11] - 4条高性能电子玻璃生产线(345吨/日)和2条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生产线(65吨/日) [11] - 报告期生产优质浮法玻璃原片5,531万重箱,同比增加28万重箱 [13] - 生产光伏玻璃加工片27,926万平方米,销量26,672万平方米,产销量同比大幅增长 [13] 行业市场状况 - 浮法玻璃行业面临供需失衡,全国平板玻璃产量5.14亿重量箱,产能产量同比收缩但仍处高位 [5] -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竣工面积同比下降14.8%,市场处于筑底阶段 [5] - 节能建筑玻璃行业展现韧性,中空玻璃累计产量6,124万平方米(下降5.4%),夹层玻璃产量7,773.8万平方米(增长7.1%) [6] - 光伏玻璃受政策推动出现抢装潮,国内新增光伏装机量212.21GW,同比增长107.07% [7] - 光伏超白压延玻璃累计产量1,283.96万吨,同比下降11.49% [7] 战略发展举措 - 制定《旗滨集团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纲要(2025-2030年)》,聚焦主业和优势领域 [13] - 深化治理创新,优化董事会结构,取消监事会,由审计及风险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 [14] - 构建大研发体系,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培育1-2个战略新兴业务 [16][23] - 实施"强基工程",力争实现全产业技术突破、质量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 [13] - 马来西亚海外产能占比达20%,有效对冲国内政策及价格周期 [24] 技术创新与专利 - 报告期提交专利申请73件,新获专利授权71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56项) [16][23] - 产品涵盖1.1-19mm优质浮法玻璃、超白浮法玻璃、节能建筑玻璃、光伏光电高透基板玻璃等 [10] - 电子玻璃应用领域拓展至汽车、新能源(BIPV)、AR/VR等高增长场景 [8] - 中性硼硅药用玻璃逐步取代低硼硅和钠钙玻璃,成为国内药用包材主流方向 [9] 供应链与资源保障 - 可采硅砂资源储量超过2亿吨,硅砂自给率行业领先 [22] - 采用集中采购、战略性采购和全球采购策略,确保原燃料质优价廉 [12] - 与国内主要天然气公司签订长期战略协议,享有管道天然气直供优势 [12][22] - 生产基地分布在湖南、福建、广东、浙江、云南、天津及马来西亚等地 [11] 资产与投资情况 - 总资产357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3.10% [2][3] - 境外资产78.22亿元,占总资产比例21.91% [25] - 交易性金融资产2.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64.84% [25] - 报告期累计购买理财产品46.7亿元(71笔),实现收益813.63万元 [26] - 完成绍兴旗滨和浙江节能资产出售交易,总金额8.94亿元 [27]
中国巨石: 中国巨石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11:17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强劲,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70%至91.0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75.51%至16.87亿元,主要受益于产品量价齐升和风电等下游需求增长 [2] - 公司通过"增量复价"策略优化产品结构,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并积极推进全球产能布局和智能化转型,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5][6][8] -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规模、技术、成本和管理优势,产能全球第一,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和完整的创新体系,ESG评级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9][10][11][12]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91.09亿元,同比增长17.70%,主要因产品销量增长和价格上升 [2][13] - 营业成本61.75亿元,同比仅增长1.65%,销量增长幅度高于单位成本下降幅度 [1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87亿元,同比增长75.51%,基本每股收益0.4214元/股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4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34.54%,因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和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托收增加 [2][1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49%,同比增加2.17个百分点 [2] 业务运营 - 粗纱及制品销量158.22万吨,电子布销量4.85亿米,淮安新能源并网发电量2.84亿千瓦时 [4] - 主营业务收入89.60亿元,同比增长17.81% [4] - 全面推进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巨石九江年产20万吨生产线提前投产,桐乡本部年产12万吨生产线完成冷修改造,成都基地规划新投资项目 [6] - 埃及和美国生产基地运营稳定,构建全球营销网络,产品远销北美、中东、欧洲等地区 [10] 技术与创新 - 完成多项行业首创技术研发,突破低能耗池窑、高强高模量配方、氢能燃烧等长周期技术储备 [6] - 拥有E7、E8、E9系列高模量玻璃配方和高性能玻纤产品组合,提供全球顶尖模量和最全风电产品线 [10] - 巨石九江和巨石集团电子布智能工厂入选国家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 [8] - 研发费用2.81亿元,同比增长10.73% [13] 行业与市场 - 玻璃纤维是国家战略性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电绝缘等优异性能 [3] - 下游应用领域包括交通运输(汽车轻量化)、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电子通讯等,新兴市场如光伏边框、低空经济、AI等渗透率逐年提高 [3][4] - 受益于风电装机量提升和叶片大型化,产品价格逐步走出周期底部,同比明显提升 [4] 公司治理与战略 - 通过全面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多维度激发管理增实效,构建综合性合规框架,通过ISO37301认证 [7] - 实施"增节降"工作法,深挖降本增效潜力,融资利率再创新低 [7] - 取消监事会,由审计委员会承接监督职责,强化合规风控与内审监督 [7] - 控股股东中国建材股份和股东振石集团实施增持计划,分别增持金额约10亿元和6亿元,显示对公司信心 [17][18] 产能与布局 - 拥有浙江桐乡、江西九江、四川成都、江苏淮安、埃及苏伊士、美国南卡6大生产基地,覆盖全球主要消费市场 [10] - 境外资产124.63亿元,占总资产比例23.21% [13] - 积极筹划新的海外布局,完成新一轮投资考察和综合比较分析 [6] 产品与客户 - 产品结构优化,中高端产品比例逐步上升,客户结构更趋健康,下游优质企业比重稳步提升 [10] - 品牌认知度、认可度、满意度行业领先,获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荣誉 [10] - 提供全球顶尖模量和最全风电产品线,在无硼无氟、绿色低碳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 [10]
天马新材: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2.42% 海外市场拓展取得突破
中证网· 2025-08-27 04:1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3亿元 同比增长22.42% [1] - 归母净利润241.85万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841.82万元同比由负转正 [1] 产品结构 - 高压电器用粉体材料营收同比增长93.23% 其他精细氧化铝粉体材料营收同比增长96.75% [1] - 电子陶瓷用粉体材料保持稳健规模 海外市场实现批量供货突破 [1]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投入466.35万元 同比增长6.73% [2] - 重点研发高纯纳米氧化铝 第三代半导体封装用氧化铝等高端材料 [2] 产能建设 - 电子陶瓷粉体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025年3月正式结项 新生产线逐步释放产能 [2] - 项目提升核心产品规模化生产能力 优化生产工艺与成本控制 [2] 产业协同 - 牵头组建郑州市先进氧化铝材料及陶瓷膜产业研究院 联合6家高校及科研机构 [2] - 整合行业优势资源 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 [2] 行业背景 - 产品终端应用于消费电子 新能源 半导体及电力工程等领域 [3] - 消费电子行业通过产品升级与新兴市场拓展呈现复苏态势 [3] - AI与物联网技术为行业带来更广阔发展空间 [3]
今年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7%
央视网· 2025-08-27 01:44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体情况 - 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0203.5亿元 同比下降1.7% [1] - 7月单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5% [4] 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表现 - 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12823.4亿元 同比下降7.5% [1] - 股份制企业利润总额29742.5亿元 同比下降2.8% [1]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利润总额10216.7亿元 同比增长1.8% [1] - 私营企业利润总额11183.7亿元 同比增长1.8% [1] 三大门类行业利润分化 - 采矿业利润总额4930.9亿元 同比大幅下降31.6% [1] - 制造业利润总额30235.8亿元 同比增长4.8% [1]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5036.8亿元 同比增长3.9% [1] 重点细分行业利润变动 - 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4.5%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7% [2]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6.7% [2]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同比下降55.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12.6% [2] -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减亏 [2] 企业运营效率指标 - 1-7月营业收入78.07万亿元 同比增长2.3% [2] - 营业收入利润率5.15% 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 [2] - 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5.57元 同比增加0.24元 [3] -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20.5天 同比增加0.2天 [3] -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69.8天 同比增加3.7天 [3] 企业资产负债状况 - 7月末资产总计183.67万亿元 同比增长4.9% [2] - 资产负债率57.9% 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2] - 应收账款26.84万亿元 同比增长6.8% [3] - 产成品存货6.67万亿元 同比增长2.4% [3]
机构风向标 | 三超新材(300554)2025年二季度已披露持仓机构仅5家
新浪财经· 2025-08-27 01:18
机构持股情况 - 截至2025年8月26日 共有5家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三超新材A股股份304.82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比例达2.67% [1] - 机构投资者包括广发证券 诺德基金资管计划 UBS AG 摩根士丹利国际和巴克莱银行 [1] - 机构持股比例较上一季度大幅提升2.67个百分点 显示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配置显著增加 [1] 外资机构动向 - 本期新披露3家外资机构 包括UBS AG 摩根士丹利国际和巴克莱银行 [1] - 外资机构全部为本季度新进入的投资者 反映国际资本对公司关注度明显提升 [1]
三超新材: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1274.7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8-26 09:1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3亿元,同比下降51.88%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274.7万元,上年同期净亏损1971.83万元 [1] 利润分配 -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