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

搜索文档
新疆伊犁5万亩薰衣草盛开 种植、加工、文旅三产融合带动当地居民增收
央视网· 2025-06-15 09:04
薰衣草种植规模与产业现状 - 新疆伊犁河谷薰衣草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其中霍城县芦草沟镇元宝村片区约1.2万亩 [1][3] - 薰衣草产业实现三产融合(种植、加工、文旅),总产值累计达35亿元 [11] - 从一年一季升级为一年两季,花期从20天延长至4个月,成为世界三大薰衣草主产区之一 [11] 品种特性与商业价值 - 主要种植6个特色品种,包括新薰4号(草原薰衣草)香味纯正,用于高端香水原料 [7] - 新薰3号(醒目)颜色淡白,具有驱蚊控油特性,适合洗护和香氛产品 [9] - 新薰2号(太空蓝)为中国自主太空培育品种,成分优于国外同类,适用于干花、高端香料及化妆品 [11]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薰衣草花田设计立体梯田景观,结合观光车游览和婚纱摄影等体验项目 [3][5] - 每1000克鲜花可提炼10毫升精油,产业链附加值显著提升 [11] - 花期同步带动夏季旅游高峰,形成"芳香经济"特色农业模式 [3][11]
浙皖赣十二地政协 共商区域共富新路径
杭州日报· 2025-06-13 02:17
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 浙皖赣三省十二县(市、区)政协构建了"界别委员下沉+村民主体参与+部门单位配合"的协同机制,通过专业赋能打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1] - 该工作交流机制始于1986年,已持续运行39年,形成以"协商赋能区域发展"为核心的常态化运作模式,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中活跃的协商节点 [1] - 淳安县于2015年加入该机制,并在后续会议中签订区域旅游合作倡议书及茶产业"共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1] 区域共富实践 - 协商聚焦"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大主题,分享特色产业培育、增收渠道拓展等经验 [2] - 工作机制从初期"联谊交流"升级为"治理协同"和"区域共富",在生态保护、特色产业、基层治理等领域成果显著 [2] - 各地政协在深化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跨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 [1][2]
南江黄羊“出圈”的启示(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06-12 21:59
南江黄羊产业分析 - 南江黄羊是我国首个自主选育的突破性肉用山羊新品种,凝聚数代科研工作者70年心血[1] - 品牌价值达41.85亿元,关键营养成分显著优于同类山羊:蛋氨酸高25.9%、赖氨酸高10.2%、肌苷酸高6.7%,胆固醇低13.5%、脂肪低5%,硒含量高75%、锌含量高5.9%[1] - 综合产值向20亿元迈进,形成从生态养殖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1] 种源保护与创新 - 构建"三级三层"金字塔式扩繁体系(原种场-扩繁场-种羊基点户),确保优质种源有序可追溯[2] - 联合四川农业大学持续开展新品系选育,目标为"高繁殖力、高产肉率、高泌乳力"的下一代品系[2] - 种源优势是产业核心竞争力,失去品种优势将导致产业根基动摇[2] 产业发展启示 - 特色农业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种源安全是根本保障[3] - 南江黄羊模式为特色种养业提供可借鉴样本,证明种业振兴不仅适用于主粮作物[3] - 全国正开展核心种源科技攻坚战,种质资源保护开发是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3]
打造乡村产业人才“雁阵”
经济日报· 2025-06-11 22:15
乡村产业与人才振兴 - 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人才振兴是关键,需协同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振兴的精准匹配以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 [1] - 乡村产业主要集中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及服务业等领域,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人才缺口较大 [1] - 需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农经理"等扎根基层的人才,提升乡村产业核心动能和价值,加大对农业专业人才、乡村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 [1] 产业与人才一体化发展策略 - 根据乡村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围绕特色产业布局,同步谋划人才与产业发展的投入、结构、布局及措施,推进深度融合发展 [2] - 建立扶持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整合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要素,支持成长期、创业期人才项目 [2] - 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引育模式,以"揭榜挂帅"选拔解决农业关键技术难题的人才,优化评价机制,重点考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乡土情怀及实际业绩 [2] 人才发展平台与产业链融合 -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村创业创新园等载体建设,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创新平台、产业孵化平台等,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3] - 延伸全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 [3] - 政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促进人才与产业对接,推动高校调整专业设置,科研院所提供技术培育,企业联合乡村开发项目 [3]
2025广东高考作文,陆河“交卷”!
南方农村报· 2025-06-08 10:32
法治建设 - 陆河通过"周三夜访"将《民法典》普及到128个村(社区),用客家方言普法解决南万镇四十年茶园纠纷 [25][26] - "法暖万家党员专项服务队"一周内解决剑门村低保户夜间出行难题,安装路灯将法律条文转化为民生服务 [27][28] - 全县配备村居法律顾问,开展200余场"订单式普法",帮助返乡青年用《电商法》规范直播,果农用《商标法》保护青梅品牌 [29][30] - 2024年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5.6%,平安建设连续三年获评优秀,获得省平安办"平安鼎" [30][31][32][33] 文化发展 - 陆河用千架无人机在天幕展示"擂茶"非遗图腾,将"河田高景"千年记忆与"罗洞木偶戏"全息投影结合 [38][39] - "五一"假期十大主题公园中,深圳技术大学师生将客家山歌与电子乐融合,吸引47万人次游客,旅游收入突破1.5亿元 [40][41][44] - 承接2025广东乡村歌手大赛湾区东海岸赛区与半决赛,形成"文化展演—文旅消费—品牌传播"的成熟生态 [42][43][44] 产业发展 - 近三年培育超1300家富民兴村工厂,其中800余家服装企业年产值突破25亿元,日均超30万件T恤通过希音等平台远销海外 [48][49] - 河田镇高砂村创新"1个中心工厂+N个卫星工厂+X个农户家庭作坊"模式,留守妇女月均收入达4500元 [50][51] - 全县盘活700处闲置农房、66个500平方米以上场地,建成多个镇村富民兴村产业园,"服装贷"向县服装协会整会授信2亿元,解决37家企业1200多万元融资难题 [52][53][54] - 带动12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2024年村集体总收入达4134万元,同比增长21% [54][55] - 特色农业表现亮眼:青梅酒、油柑饮料通过"圳品"认证,油柑获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单丛茶获"茶王"称号,6家生态茶园入选广东生态茶园名单 [56][57][58] - 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5.7%,超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59]
泰安税务助力特色农业产业合规经营发展壮大
齐鲁晚报网· 2025-06-04 15:16
泰安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 泰安市税务部门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和"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农户、合作社提供政策解读和税收辅导,助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1] - 新泰市刘杜镇"甜红子"山楂获得"全国特质农品"认定,价格是普通山楂的数倍且供不应求 [1] - 刘杜镇年产山楂达3800万斤,产值1.5亿元,带动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 [2] 山楂产业发展情况 - 北流泉村327户家家种植山楂,总面积1400多亩,成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统一服务 [2] - 种植户高秀海种植5亩甜山楂,每亩结果3000斤,去年收购价每斤3.5元,收入5万多元 [2] - 新泰市税务局通过"下单式培训"为合作社讲解农产品免税政策和发票开具注意事项 [2] 宠物食品出口业务 - 泰安市鹏飞宠物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面包虫2024年出口量突破1000吨,产值2600万元,带动20多户养殖户增收 [3] - 公司产品远销英美等国,2024年已办理出口退税190多万元,有效缓解资金压力 [3] - 岱岳区税务局帮助企业规避出口退税风险,建立完善内部审核机制 [3] 税务服务措施 - 新泰市税务局组织"小税滴"税费服务队收集果农果企涉税问题,通过线上推送和上门辅导提供帮助 [1] - 税务部门引导合作社建立规范财务体系,协助开展税收风险自查,提升税收遵从度 [2] - 泰安市税务部门将持续提升精细化税费服务水平,助力特色产业加速发展 [4]
将生态财富转换为经济财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何破解生态产业化困境?
中国环境报· 2025-06-02 23:20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现状 -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特殊区域,但长期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乏力、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 [1] - 这些地区在地理空间上与欠发达地区高度耦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地区 [1] - 推动生态产业化是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路径 [1] 生态产业化面临的困境 - 开发活动严格受控导致经济发展滞后,部分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短期收益高的传统产业而忽视生态产业化的长远效益 [2] - 产业模式单一,依赖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和初级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模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2] - 政策支持不足,地方执行力度弱,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低,难以弥补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 [3] - 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支持的能力有限 [4] - 人才短缺,教育资源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科技研发能力弱 [4] - 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居民仅从事低端服务工作,收入有限 [4] 高质量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 - 分类施策,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建立生态经济核算机制 [5] - 延链强链,推动生态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 [6] - 完善政策体系,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建立动态调整,提高政策执行力与持续性 [6] - 设立专项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推广绿色金融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转化 [7] - 构建公平透明的利益共享机制,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搭建居民与企业政府的沟通平台 [8]
“新农人”崛起:密云民营特色农业的科技密码与税务助力
新京报· 2025-05-29 14:03
公司发展情况 - 密农人家成立于2012年,带动120家合作社和465名农户增收,累计销售额超2.2亿元 [1] - 公司发挥电商数据优势,指导400余名农户和120余家合作社精准生产,订单农产品超1000吨,单个农户产值提高35% [2] - 水库鱼和密云番茄销量分别增长120%和50%,淘宝店铺登上阿里巴巴农产品神店榜复购率榜首 [2] - 极星农业运用高新技术,小番茄产量达传统农业的5-8倍,同等占地面积下产量超传统方式3倍以上 [2][3][4] 技术创新与运营模式 - 密农人家通过短视频精准营销,打造网红农产品,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6% [2] - 极星农业参考50年气象数据建模优化温室设计,使用环境传感器和AI算法实时调整生产参数 [3] - 极星农业年均自产产品收入964万元,流通环节免税收入503万元,近三年均为纳税信用A级企业 [5] 政策支持与行业环境 - 密云区2024年千万级涉农电商销售总额达5.02亿元,同比增长19.4% [5] - 企业享受农产品自产免增值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极星农业年均获增值税红利10万元 [5] - 税务部门建立分级分类服务体系,通过"远山驿站"平台对接企业各阶段涉税需求 [6] 行业转型趋势 - 传统农业向"要什么种什么"模式转变,数据驱动精准生产提升效率 [2] - 高新技术应用推动农业规模化、科技化转型,玻璃温室等技术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 [3][4] - 政策杠杆持续激发涉农企业创新活力,促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 [5][6]
陈刚到南宁市调研,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现代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广西日报· 2025-05-29 01:38
产教融合与高等教育发展 - 南宁教育园区在校师生规模达15万多人,定位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2] - 园区规划强调完善道路、管网、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深化科教与产业创新融合 [2] - 广西医科大学武鸣校区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强化临床技能培训与东盟区域服务能力 [2] 制造业与产业链发展 - 广西东盟弗迪电池基地为当地首家百亿级制造企业,拥有10GWh混合动力电池及5GWh新型电池产能,获评广西工业链主型企业 [3] - 海天调味品与农夫山泉饮料项目被鼓励发挥龙头作用,带动上下游集聚,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竞争力 [3] - 县域工业被强调为经济核心,需结合地方特色加大招商引资与产业培育力度 [4] 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 - 鸣鸣果园与粤桂协作花卉产业园推动沃柑、兰花等特色种植,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促增收 [3] - 农林资源与粤桂协作机制被重点提及,需强化科技人才培养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3] - 目标通过产业融合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3]
生态之城的财富账本 ——“两山实践看河南”系列报道之三
河南日报· 2025-05-21 00:06
生态资源资本化模式 - 新县通过"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业化"创新链条构建绿色资本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1] - 西河湾古村落采用"资源入股、全民共享"模式,村民以旧房入股参与农家乐和民宿改造,成为村集体旅游项目股东[1] - 该模式吸引11户村民返乡创业、近200名青年回流,打造6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5000万元[1] 林下经济与特色农业 - 卡房乡古店社区发展林下天麻种植,亩产鲜货1500公斤,年净利约3万元/亩,提供320个就业岗位,带动60户脱贫户增收[2] - 新县葛根产业通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质押融资实现突破,豫南葛业获得河南省首笔地理标志商标质押贷款134万元[2] - "林下经济+特色农业"模式与葛根产业形成呼应,实现从"一片绿叶"到"一个商标"的价值跃升[2] 绿色金融创新 - 新县推出信阳市首单森林碳汇保险,采用"保险+科技"模式,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碳汇变化,按实际与目标差额赔付[3] - 该保险为林业大户提供灾害风险对冲工具,保障碳汇交易稳定性,支持全省碳达峰试点建设[3] - 通过资源评估、产权界定、金融赋能、产业转化链条,将78.6%森林覆盖率转化为经济价值[3] 乡村振兴路径 - 新县实践表明乡村资源盘活需要智慧路径,构建资源→资产→资本→产业的转化链条[4] - 生态资产资本化既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又探索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