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视频
icon
搜索文档
长视频平台变革:如何界定“质”与“量”
中国经营报· 2025-06-25 09:30
行业趋势 - 2025年1月至3月国产网络剧发行许可数量为24部559集,较上年同期的37部787集显著下降 [1] - 2024年电视剧发行许可证数量锐减至115部,较2023年156部下降超过四分之一,较2015年396部减少约一半 [3] - 行业呈现"提质减量"趋势,B级和低效A级项目减少,头部精品内容数量提升 [1] 平台战略 - 腾讯视频强调精品内容需兼顾艺术性、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爆款评估标准包括完播率、内部团队评分和豆瓣分数 [2] - 爱奇艺提出精品内容需平衡艺术价值、社会效益和商业转化,并具备长期系列化价值和跨领域共振效应 [2] - 平台对项目评估新增多维度考核体系,包括播放量、会员指标和投入产出比等商业数据 [2] 市场挑战 - 好剧本和头部创作人才短缺,市场投资向头部作品集中导致中小项目减少 [3] - 电视台和网络平台购买力下降,与精品剧作高资金需求形成矛盾 [4] - 项目回报不可预测性增加,受演员舆论事件和同期爆款内容冲击等因素影响 [4] 人才问题 - 年轻编剧转行现象严重,行业面临人才断档风险 [4] - 资深从业者呼吁给予年轻人更多创作机会和署名权以保持行业活力 [4] 内容标准 - 行业对"精品"定义存在双重标准:创作者侧重艺术价值,平台侧重商业转化 [2] - 腾讯视频提出爆款内容需通过数据维度(完播率)和主观评估(制片人评分)双重验证 [2]
腾讯视频组织架构调整 海外业务中心升级
中国经营报· 2025-06-12 08:38
腾讯视频组织架构调整 - 公司设立在线视频BU执行委员会(OVBU EC)作为核心决策小组,由孙忠怀、王娟、马延琨组成,负责重大业务和管理决策 [2] - 孙忠怀升任在线视频BU董事长,王娟和马延琨升任联席总裁,分别兼任首席内容官和首席运营官 [2] - 王娟负责影视剧、综艺、纪录片内容制作,马延琨分管平台运营、会员业务、动画内容制作、商业化、产品技术等 [3] AI与海外战略布局 - 成立AI影视表达工作室,探索AI技术在影视创作和消费领域的应用,目标是降低制作成本、批量出品 [2] - 海外业务中心升级为海外业务部,负责海外版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及本地化内容运营 [2] - AI应用目前分为增强观看体验和辅助制作/宣发两个方向,但现阶段效果有限,如《传说》豆瓣评分仅4.4分,票房8000万元 [4] - 海外战略聚焦东南亚市场,因该地区用户付费模式成熟且国产内容影响力提升 [5] 长视频行业现状 - 腾讯视频付费会员达1.17亿户,领先同业 [6] - 行业面临增长瓶颈:长视频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2022年120分钟降至2024年110分钟 [6] - 主要商业模式为会员订阅付费和在线广告,各平台探索新业态:爱奇艺发力微短剧,芒果超媒推动TO C业务,优酷更名为虎鲸文娱集团 [7] - 行业普遍采取"降本增效、提质减量"策略,同时寻求新增长曲线 [6]
48家金主、217条广告……《藏海传》被塞爆!优酷SVIP弹窗再陷争议
新浪科技· 2025-06-09 00:17
核心观点 - 古装权谋剧《藏海传》凭借肖战主演、郑晓龙执导及南派三叔IP加持,成为优酷S+级爆款项目,创下平台热度纪录并实现超强商业化变现[1][3][4] - 该剧广告植入规模创行业新高,共48个品牌、217条广告,总时长1927秒,单集平均广告时长48.17秒,但引发观众两极评价[1][4][5] - 优酷通过该剧实现2025年招商金额与品牌数双冠,并带动一季度扭亏为盈,经调整EBITA盈利3600万元[8][9] 商业表现 - 招商数据:包揽2025年优酷播前招商金额与客户数量双冠,位列2022年以来全网剧集招商品牌数第一[8][9] - 广告规模:全集植入48个品牌、217条广告,总时长1927秒(约32分钟),单集峰值达10条广告,远超同期腾讯S+项目《折腰》的5条首集广告[4][5] - 平台效应:开播38小时突破优酷站内热度万点,刷新2024年平台纪录[3] 行业影响 - 商业模式创新:单集广告数量达9-10条,中插广告占比最高(如外星人品牌单条达45秒),开创剧集广告密度新标杆[4][5] - 用户反应分化:SVIP用户因弹窗广告抱怨"无效开会员",部分观众却将广告量视为爆剧标志并主动分析植入细节[1][6] - 分析师观点:广告密集度是对受众底线的试探,若泛滥可能导致用户流失,需平衡商业化与体验[1][6] 平台财务 - 优酷2025Q1业绩:收入55.5亿元(同比+12%),经调整EBITA盈利3600万元,主要受益广告增长与经营效率提升[9] - 母公司表现:阿里大文娱(虎鲸文娱)2025财年亏损收窄至5.54亿元(2024年为15.39亿元),优酷为主要驱动[9] - 行业挑战:爆款持续性不足,需拓展剧集同款商城、直播带货等新消费场景以实现长期盈利[10][11]
剧集云包场,为品牌营销开辟新思路?
36氪· 2025-06-02 02:46
云包场市场现状 - 截至5月28日,《藏海传》云包场投入达1193万元,成为首个千万级云包场剧集,《折腰》和《人生若如初见》分别投入714万元和105万元 [1][2] - 2024年云包场呈现爆发式增长,48部剧集云包场总额突破百万,总参与部数达131部(芒果TV剧集除外)[4][5] - 粉丝成为云包场主力军,例如《大奉打更人》粉丝贡献14.8万场(总22.8万场),《仙台有树》粉丝贡献14.7万场(总18.7万场)[4] 云包场发展历程 - 起源于2021年猫眼平台为解决疫情线下限制推出的电影行业云包场,2023年芒果TV首次将其引入长视频领域应用于综艺《快乐的大人》[3] - 爱优腾三大平台在2023-2024年相继跟进,腾讯视频《繁花》、爱奇艺《南来北往》、优酷《惜花芷》均开启云包场计划 [3] - 权益模式从初期单一剧集观看权(芒果TV)演变为30元平台会员(爱优腾),并扩展至粉丝加座功能 [3][4] 平台与参与方行为特征 - 平台通过设置观看时长要求(通常30分钟)和社交分享机制实现用户触达与拉新 [4][10] - 粉丝通过有组织的加座活动规模化传播,例如《藏海传》粉丝包场达37万场,占总包场量的93% [5][10] - 片方因热度压力被动参与,形成"流量明星剧集更易获包场"的循环,头部剧集与尾部剧集包场金额差距超10倍 [2][13] 品牌营销应用场景 - 数据支持:平台通过包场销量、拉新数等实时数据帮助品牌定位目标受众 [11] - 内容植入:品牌可冠名云包场页面并放大产品信息,如金典在《玫瑰的故事》中结合片头标版、弹幕互动 [12] - 情感联动:邀请主演参与内容共创激发粉丝热情,但需平衡明星效应与品牌口碑 [12] 行业影响与争议 - 正向效应:扩大剧集触达范围,实现平台拉新、剧方播放量提升、粉丝热度支持的多方共赢 [10][11] - 潜在风险:削弱用户付费意愿,平台会员收益可能受损;片方过度依赖流量演员导致行业生态失衡 [13] - 模式局限:芒果TV因权益限制(仅3日观看权)参与度显著低于爱优腾 [3][9]
爱奇艺一季度营收利润环比增长,“长+短”策略初显成效
财经网· 2025-05-23 14:11
财务表现 - 一季度总收入71.9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9% [1] - 会员服务收入44.0亿元,在线广告服务收入13.3亿元,内容发行收入6.3亿元,其他收入8.3亿元 [1] - Non-GAAP运营利润4.6亿元,环比增长13%,运营利润率6% [1] - 其他收入8.3亿元环比增长24% [12] 内容战略 - "长+短"内容生态战略初显成效,微剧用户规模和活跃度显著提升 [3][5] - 微剧内容超过15000部,免费和会员微剧各占一半 [6] - 微剧重度用户(80%时间看微剧)增长三倍(2024年4月对比2023年12月) [6] - 五大剧场厂牌覆盖多元赛道,《漂白》热度值破万,《白月梵星》热度值超9600 [5] - 电影市占率连续13个季度行业领先,《哪吒之魔童闹海》带动前作成为观看量最高电影 [8] - 综艺《一路繁花》热度峰值突破8000,影响力拓展至下沉市场及银发群体 [8] 会员服务 - 会员服务收入44.0亿元,环比增长7% [9] - 家庭高端星钻会员和基础会员策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10] - 长期卡会员增值服务提升粘性与转化 [10] 商业化探索 - 内容定向类广告在品牌广告收入中占比超50% [6] - 内容电商启动试运营,涉及IP内容和艺人明星直播带货 [13] - 首个爱奇艺乐园将于今年在扬州开业,第二个乐园落户开封 [13] - 全感剧场已有超50家运营门店,覆盖全国近30个城市 [13] 未来规划 - 提升微剧自制能力,探索题材创新,整合AI和虚拟制作技术 [7] - 剧集规划将重视高质量头部长剧和5-20分钟短剧内容 [8] - 加大微剧投入,尝试更多样化货币化方式如电商 [12]
爱奇艺,拼命讲新故事
36氪· 2025-05-23 11:59
核心观点 - 爱奇艺股价持续下跌,2024年报后跌9.25%,2025年一季报后跌8.06%,市值从千亿缩水至不足200亿元 [1] - 市值下跌源于定价逻辑变化(失去垄断预期)及市场环境恶化(品牌广告从超百亿降至几十亿)[2][3] - 公司尝试通过微短剧战略、会员分层运营、电商及线下乐园等多元化手段突破增长瓶颈 [13][16][18][23] 财务表现 - 2025Q1总收入71.9亿元(同比-9%),其中会员收入44亿元(同比-8%,环比+7%),广告收入13.3亿元(同比-10%)[5][8] - 营运利润2.42亿元(营运利润率5%,去年同期12%),净利润1.82亿元(同比-72.2%)[9] - 销售费用10.3亿元(同比+11%),主要因会员拉新营销支出增加 [10] - 国际版收入同比+30%,广告收入同比+40%成为少数亮点 [7] 业务结构 - 收入构成:会员服务(占比超60%)、在线广告、内容分发及其他(同比+16%至8.31亿元)[5] - 会员分层:5款产品覆盖基础/标准/高端需求,黄金与白金会员为核心 [16] - 内容市占率保持第一,Q1爆款剧《漂白》单集收入历史第三 [9] 行业挑战 - 长视频行业见顶:2021-2024年国产剧上新量持续缩减,付费用户数停滞(腾讯视频2024年会员数下降)[11][12] - 竞争格局:长视频平台未形成垄断,短剧赛道又面临爱优腾芒及红果、拼多多等多方竞争 [13][15] 战略转型 内容策略 - 重点布局"长+短"生态:1-5分钟竖屏"微剧场"+5-20分钟横屏"短剧场"[13] - 短剧差异化:强化剧情逻辑(非爽剧模式)、采用70%高分账模式(传统短剧投流占比90%)[13] - 长剧聚焦"现实主义/悬疑/女性向"三大类型,压缩集数 [15] 商业化探索 - 电商布局:构建"内容IP+直播/短视频+电商"闭环,开发AI助手"桃豆"实现边看边买 [18][19] - 线下扩张:计划在扬州、开封等地建设影视主题乐园,延伸IP价值链 [23] - 参照案例:芒果超媒内容电商2024年收入26亿元(毛利率仅6.1%)[21][22]
长视频走到十字路口
36氪· 2025-05-23 10:57
长视频平台盈利现状 - 优酷首次实现盈利 这是其成立近20年来首次盈利 [1] - B站连续三个季度盈利 爱奇艺已连续盈利三年 [1] - 长视频行业整体跨过盈利门槛 不再是烧钱生意 [1] 行业面临的挑战 - 红果短剧快速崛起 最新月活已逼近优酷 [1] - 行业站在十字路口 需寻找新的更大增长点 [1] 微短剧发展机遇 - 微短剧成本低 单部成本通常低于100万元 大投资也仅100-200万元 远低于传统剧集单集300万成本 [2] - 爱优腾加速布局微短剧 一号位亲自推动 [6] - 腾讯上线"火星短剧社"小程序 阿里成立微短剧中心 优酷APP一级入口新增短剧 [6] - 爱奇艺投入最坚决 用独立APP承接微短剧 极速版微剧成为日均播放UV第一的内容品类 [7] - 爱奇艺微剧重度用户增长3倍 周日均播放时长增长超300% 播放UV增长超110% [11] - 腾讯视频竖屏短剧消费规模环比增长100% [13] 内容形态变化趋势 - 剧集总集数从高峰45集降至平均28集 单集时长从45分钟缩短至10-30分钟 [10] - 优酷新领导要求剧集控制在12集 [10] - 行业通过"变短"适应观众需求 [10] 短剧商业化进展 - 爱奇艺拥有超过1.5万部微剧内容 免费和会员微剧各占一半 [14] - 腾讯视频已有15个破千万分账票房项目 爱奇艺《原罪》分账突破3000万元创纪录 [14] - 爱奇艺分账比例最高达70% 推动行业精品化转型 [15] - 腾讯明确不做低质量短剧 投资精品短剧 [15] AI技术应用 - AI提升广告效果 腾讯智能广告投放系统提高匹配精准度 [5] - B站eCPM明显上涨 AIGC提升广告内容生成 [5] - 爱奇艺AI广告素材产出带动广告投入产出比提升超20% [5][19] - 爱奇艺推出"跳看"功能 AI自动生成精彩剧情点 [19] - B站AIGC工具自动生成适配平台界面的广告内容 [19] 海外市场拓展 - 大陆剧集全球搜索量超越韩剧 达近五年峰值 [18] - 爱奇艺国际版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超30% 广告收入增长40% [18] - 自制剧《爱你》创国际版现偶大陆剧集收入新高 [18] 行业战略方向 - 平台策略转向重点引入头部新片 发展自制内容 [14] - 通过微剧提升会员服务收入 拓展广告和电商变现 [14] - 长内容仍是基本盘 同时发展高质量短剧 [15] - 业务向海外和线下延展 [16]
阿里大文娱,官宣更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11:57
品牌焕新与战略调整 - 阿里大文娱集团更名为虎鲸文娱集团,旗下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强调以创业心态聚焦核心业务[1][3] - 品牌焕新与阿里巴巴"回归初心 重新创业"理念一脉相承,旨在通过更清晰形象贴近用户与合作伙伴[3][6] - 选择"虎鲸"象征数智、共生、快乐理念,体现公司追求灵活适应环境与生态协作的特质[3]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阿里影业2025财年营收67.02亿元(+33%),归母净利润3.64亿元(+27.7%),但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分部营收27.12亿元(-10%),业绩0.73亿元(-91%)[8][9] - 大麦业务表现亮眼:2025财年营收20.57亿元(+236%),分部业绩12.3亿元(+339%),受益于演出市场复苏[9] - 阿里大文娱集团2025财年收入222.67亿元(+5%),经调整EBITA亏损收窄至5.54亿元(2024财年亏损15.39亿元)[11] 核心业务进展 - 优酷实现季度盈利:2025年一季度大文娱集团经调整EBITA盈利3600万元(2024年同期亏损8.84亿元),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增长与成本控制[12][13] - 科技赋能成果显著:虚拟拍摄服务占比近40%,灯塔平台服务上千影视合作伙伴,节省20%以上宣发预算[6] - 战略聚焦"内容+科技"双轮驱动,强化线上线下全场景娱乐体验与全产业链服务[4][6] 行业环境与竞争格局 - 长视频行业承压:爱奇艺2024Q4营收66.1亿元(-14%),净亏损1.894亿元;芒果超媒2025Q1营收29亿元(-12.76%)[12] - 演出市场高速增长: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同比+15.4%,大型演唱会同比+78.1%,推动大麦业务爆发[9] - 广告市场分化:爱奇艺品牌广告收入从2018年110亿元萎缩至2023年40多亿元,优酷逆势实现广告增长[13]
阿里大文娱变局:集团更名“虎鲸文娱”,阿里影业走向大麦娱乐丨消费现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08:33
公司品牌与战略调整 - 阿里大文娱集团更名为虎鲸文娱集团,旗下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强调"回归初心,重新创业"的定位 [1][2] - 公司提出"内容+科技"双轮驱动战略,通过科技赋能提升行业效率,例如虚拟拍摄服务占比近4成,灯塔平台为合作伙伴节省20%以上宣发预算 [3] - 品牌更名类比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的历史转折,强调以创业姿态开启新阶段 [1] 业务表现与财务数据 - 阿里影业2025财年营收67.02亿元(同比+33%),归母净利润3.64亿元(同比+27.7%),但电影相关分部营收27.12亿元(同比-10%),业绩0.73亿元(同比-91%) [4][6] - 大麦业务成为增长引擎:2025财年营收20.57亿元(同比+236%),分部业绩12.3亿元(同比+339%),受益于演出市场景气(2024年全国演出票房同比+15.4%,大型演唱会同比+78.1%) [5] - 剧集制作分部收入5亿元(同比-16%),但业绩0.25亿元(同比+76%),因高毛利率项目带动 [6] 优酷盈利与行业对比 - 阿里大文娱2025财年收入222.67亿元(同比+5%),经调整EBITA亏损收窄至5.54亿元(2024财年亏损15.39亿元),优酷亏损收窄是关键 [9] - 2025年一季度优酷实现盈利,带动大文娱集团经调整EBITA盈利3600万元(2024年同期亏损8.84亿元) [9] - 行业对比:爱奇艺2024年Q4营收66.1亿元(同比-14%),净亏损1.894亿元;芒果超媒2024年营收140.8亿元(同比-3.75%),归母净利润13.64亿元(同比-61.63%) [10] 市场环境与战略转型 - 长视频行业面临广告下滑压力(爱奇艺品牌广告从2018年110亿元萎缩至2024年40多亿元),用户被短视频分流 [11] - 大麦娱乐定位为"亚洲领先的具有科技基因的现实娱乐公司",强调现场体验与科技结合 [7] - 优酷盈利关键源于全产业链成本控制,广告收入逆势增长 [12]
《藏海传》、《人生》、《折腰》率先为优爱腾“开打”,谁能为暑期档赢得先机?
36氪· 2025-05-20 03:31
长视频平台Q2竞争格局 - 2025年Q2长视频平台开启"男频大战",优酷《藏海传》、腾讯爱奇艺联合出品《赴山海》率先定档,但后者因女二负面舆情紧急撤档[1] - 平台迅速调整策略:爱奇艺上线积压剧《人生若如初见》,腾讯推出《折腰》补位,形成《藏海传》VS《折腰》的正面竞争格局[1][6][9] - 四大平台待播男频剧储备丰富:爱奇艺《大生意人》、优酷《凡人修仙传》、腾讯《长安的荔枝》、芒果TV《水龙吟》等13部剧集将在下半年集中上线[3][13][16] 内容策略与市场反馈 - 优酷《藏海传》预约量破900万,超越一季度爆款《难哄》792万的记录,郑晓龙导演+肖战主演形成强号召力[4] - 腾讯《折腰》采用女频化叙事策略,热度值突破30000仅用6天,成为平台爆款俱乐部新成员[11] - 芒果TV《水龙吟》押注罗云熙"病娇战神"人设,试图复制《长月烬明》成功模式,但角色形象争议较大[16] - 腾讯《长安的荔枝》通过雷佳音+岳云鹏组合注入喜剧元素,结合同名电影联动营销寻求差异化突破[19] 用户洞察与行业趋势 - 长视频平台女性用户占比超50%,"得女性者得天下"成为行业共识,男频剧需突破"男性自嗨"局限[3][12] - 成功案例显示:将权谋降维为职场生存指南(《庆余年》)、武侠转化为中年社畜实录(《莲花楼》)更能引发女性共情[19] - 当前男频剧普遍存在三大误区:过度依赖流量明星、权谋剧情过于烧脑、忽视性别叙事转化[20] - 暑期档竞争核心在于能否将男性符号(武功/权谋/兄弟情)转化为女性可共情的生命体验[19][20] 平台差异化布局 - 爱奇艺:题材分散化布局,涵盖商战(《大生意人》)、近代史(《人生若如初见》)等多元类型[13] - 优酷:聚焦武侠仙侠赛道,《凡人修仙传》等4部剧形成数量优势,主演阵容包含杨洋、龚俊等流量艺人[16] - 腾讯:擅长性别叙事转化,从《赘婿》"男德学院"到《长安的荔枝》"小人物逆袭"持续创新玩法[19] - 芒果TV:通过《水龙吟》试水男频市场,采用"美强惨"人设+仙侠美学争取女性观众[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