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

搜索文档
阿里健康(00241.HK)授出合共95万个受限制股份单位
格隆汇· 2025-09-15 12:02
股份激励计划 - 公司于2025年9月15日根据2024年股份奖励计划向17名承授人授出合共95万个受限制股份单位 [1] - 授出股份单位目的包括吸引具备技术及经验的人才获取公司股权以促进集团进一步发展扩张 [1] - 股份激励旨在表彰现有雇员对集团成功发展的贡献并全面激励雇员留任以促进未来扩张 [1]
参与共建体重管理中心团标,平安好医生助力数智化慢病管理
南方都市报· 2025-09-15 10:53
行业背景与政策动态 - 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 [3] - 中国体重管理行业市场规模突破2200亿元并以每年18%增速持续扩张 [6] - 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 [2] 技术创新与模式验证 - 公司采用"AI+远程"双平台管理模式 以平安金管家App和企业微信适配不同用户需求 [4] - AI餐食点评效果媲美人工 可显著降低服务成本并提升用户餐食打卡积极性 [4] - 基于超1.3万用户真实脱敏数据 通过21天训练营和3-6个月长效监测验证数智化体重管理实效性 [3] 运营成果与用户反馈 - 21天训练营期间用户平均减重超1.5kg 超重/肥胖人群占比下降8% [4] - 六成用户实现减重目标 结营后3-6个月长期随访证实良好维持效果 [4] - 超八成用户以"减重塑形"为核心诉求 餐食点评、健管师响应和社群支持成为最受欢迎服务 [4] 标准化建设与行业影响 - 公司作为唯一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参与全国"体重管理中心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启动建设 [2] - 团体标准将涵盖体重评估、干预实施和长期随访全周期流程 并纳入数智化工具应用规范 [6] - 标准将借鉴公司在AI餐食识别、数字化随访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为行业提供规范框架 [6] 战略布局与生态合作 - 公司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发布《数字化体重管理研究报告》 系"体重管理年"后首部体重管理蓝皮书 [2][5] - 依托"数据+模型+场景"闭环优势推出"7+N+1"医疗AI产品体系 包括AI家庭医生、AI健管师等技术应用 [7] - 此次合作标志双方在数智化慢病管理领域迈向体系化、生态化共建新阶段 [5]
共建“体重管理中心建设规范”权威标准 平安好医生助力数智化慢病管理
证券日报网· 2025-09-15 10:48
行业背景与政策推动 - 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34.3%和16.4% [3] - 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 [1] - 体重管理市场规模突破2200亿元人民币并以每年18%增速持续扩张 [7] 技术创新与模式验证 - 公司采用"AI+远程"双平台管理模式 以平安金管家App和企业微信适配短期冲刺与长期维持需求 [5] - AI餐食点评效果媲美人工 显著降低服务成本并提升用户打卡积极性 [5] - 基于超1.3万用户脱敏数据 通过21天训练营和3-6个月长效监测验证数智化管理实效性 [3] 运营成效与用户反馈 - 21天训练营期间用户平均减重超1.5kg 超重/肥胖人群占比下降8% [5] - 六成用户实现减重目标 结营后3-6个月维持效果获验证 [5] - 超八成用户以"减重塑形"为核心诉求 餐食点评与社群支持成为最受欢迎服务 [5] 行业标准化建设 - 公司参与中华预防医学会牵头的"体重管理中心建设规范"团体标准编撰 [1][7] - 标准涵盖体重评估、干预实施和长期随访全周期流程 纳入数智化工具应用规范 [7] - 标准将借鉴公司AI餐食识别和数字化随访等先进经验 为行业提供规范框架 [7][9] 战略合作与生态构建 - 公司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发布行业首部体重管理蓝皮书 [1][6] - 此次合作标志双方在数智化慢病管理领域迈向体系化、生态化共建新阶段 [6] - 公司依托"7+N+1"医疗AI产品体系 包括AI家庭医生、AI健管师等技术应用 [9]
共建体重管理中心建设规范标准,平安好医生助力数智化慢病管理
新京报· 2025-09-15 10:43
行业活动与政策背景 - 第二届数智健康学术会议于9月13-14日在北京举办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与平安好医生联合发布《数字化体重管理研究报告》 该报告是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后的首部体重管理蓝皮书 [1] - 会议邀请国家卫健委、中华预防医学会、省级疾控机构、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及健康企业等千余名嘉宾参与 平安好医生作为唯一国内领先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参与全国"体重管理中心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启动建设 [1] 体重管理市场现状与需求 - 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达34.3% 肥胖率达16.4% 体重管理市场快速发展 年增速达18% 市场规模突破2200亿元 [2][7] - 现代体重管理朝智能化、健康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超八成用户以"减重塑形"为核心诉求 [2][4] 数字化体重管理创新模式 - 采用"AI+远程"双平台管理模式 以平安金管家App和企业微信适配不同需求 短期21天训练营减重达标率显著更高 长期3-6个月社群模式维持效果更优 [4] - AI餐食点评效果媲美人工 显著降低服务成本并提升打卡积极性 形成"科技+专业"高效闭环 [4] - 基于超1.3万用户真实脱敏数据 21天训练营用户平均减重超1.5kg 超重/肥胖人群占比下降8% 六成用户实现减重目标 长期随访证实模式具备良好维持效果 [4] 技术应用与产品体系 - 平安好医生依托"数据+模型+场景"闭环优势 推出"7+N+1"医疗AI产品体系 包括AI家庭医生、AI健管师、AI慢病管理师等 [8] - AI技术可动态精准制定体重管理方案 通过数据挖掘实现监督管理 数字化工具开发是行业创新重要方向 [5] 行业标准化建设 - 中华预防医学会牵头编撰体重管理团体标准 旨在实现服务规范化、系统化和个性化发展 涵盖体重评估、干预实施和长期随访全周期流程 [7] - 标准将界定健康管理师、营养师职责与协作方式 纳入数智化工具应用规范 借鉴平安好医生在AI餐食识别和数字化随访方面经验 [7] - 团体标准响应国家慢性病防控政策 为医疗机构、健康管理公司及监管机构提供统一服务搭建、人员配置与质量评估依据 预计推动行业从分散化走向标准化 [7] 战略合作与行业影响 - 蓝皮书深度融合"全民健康、体重先行"理念 构建科学可复制的主动健康服务新模式 为健康中国慢性病防控提供前瞻性示范 [2] - 平安好医生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发布蓝皮书 标志双方在数智化慢病管理领域迈向体系化、生态化共建新阶段 [5] - 公司以科技为支撑、服务价值为核心 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产品与服务 携手行业伙伴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推动行业标准规范建设 [8]
AI重塑慢病管理:效率提升、服务下沉,加速迈向普惠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08:29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中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慢性病患者已达4.6亿-4.7亿人 慢性病医疗支出占比超70% [1] - 在线慢病管理市场将从2023年455亿元增长至2030年600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44.5% [1] - 国家层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明确推动AI在辅助诊疗和健康管理场景应用 [2] 技术应用与解决方案 - AI慢病管理实现医生端全周期覆盖 包括导诊分诊和辅助诊疗 患者端聚焦家庭场景形成"AI+动态健康数据+家庭监测设备"闭环生态 [1] - 方舟健客智能问诊服务已开展近40万次 单次问诊时间从30分钟降至20分钟 效率提升33% [5] - 行业代表企业推出多款AI产品 包括方舟健客五大AI核心产品 蚂蚁集团AQ健康应用 平安好医生家医主动护等服务矩阵 [5] 企业案例与商业成果 - 方舟健客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94亿元 同比增长12.9% 净利润1248.2万元实现首次扭亏为盈 [1] - 互联网医疗企业加速生态布局 方舟健客与信达生物合作代谢性疾病 京东健康与礼来合作肥胖症解决方案 阿里健康与诺和诺德共建体重管理专区 [7] - 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技术创新 场景深耕和商业化闭环 需兼具医疗与AI双领域专业能力 [8] 发展挑战与瓶颈 - 医疗数据隐私等级高 医院端和药店端数据整合存在合规性挑战 模型输出可靠性待验证 [6] - AI模型需提升准确性与可解释性以获医生认可 基层医生新技术接受度参差不齐 [6] - 责任归属机制尚未明确 AI误判时医患与技术提供方法律责任难以界定 [6] 未来发展方向 - 医疗AI呈现多模态 个性化 全周期和人机协同四大趋势 其中个性化基于问诊历史定制问题 人机协同强调AI处理数据与医生决策分工 [7] - 减重药物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149亿美元 AI在慢性病人群体重管理应用加速落地 [7] - 互联网医疗有效打破时空限制 提高患者依从性 41.68%医务人员每日工作超10小时凸显效率提升需求 [3]
“中国平安·高校人才峰会暨2026校园招聘启动会”在京举办
新华网· 2025-09-13 02:01
招聘规模与范围 - 面向全球高校毕业生招聘8大类超4000个岗位 覆盖全国310个城市[1] - 提供超2000个实习岗位 全面覆盖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5] - 通过县域支公司和乡村网点开发基层服务岗位 包括西藏新疆海南等地区[6] 战略方向与业务表现 - 聚焦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并行科技驱动战略 服务超2.4亿客户[3] - 2024年总营收达1.14万亿元 归母净利润1266亿元[3] - 近十年年均纳税超千亿元 总资产突破13万亿元 市值突破1万亿元[3] 人才培养体系 - 为校招生提供导师带教 体系化培训 多条线轮岗等培养方案[6] - 设计多样化晋升通道 提供复合型成长机会[6] - 核心人员持股计划和长期服务计划覆盖员工超10万人 比例近38%[7] 技术创新应用 - 实现全流程AI招聘 包括AI人岗匹配 AI面试 AI谈薪 智能问答[1] - 招聘流程最短仅需13天 较原30天流程压缩超50%[1][8] - AI面试通过面部表情 语速语调 逻辑结构等多维度评估学生能力[9] 薪酬福利体系 - 提供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薪酬 综合福利保障计划 企业年金[7] - 包含节日福利 年度体检 考证补贴 内购产品 员工关怀计划[7] - 坚持公平公正透明的薪酬绩效原则 建立长期激励机制[7] 招聘活动形式 - 组织5大专场直播包括人才观 反向面试 简历诊断 就业观辩论[9] - 在56座城市高校举办宣讲会与招聘活动[9] - 活动现场举行求职开放麦活动 6位学子中4位获直通终面资格[4] 品牌合作与传播 - 联合媒体推出职场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金融季》[4] - 活动在六大平台同步直播 累计观看量近300万[2] -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及14所在京高校代表参与[2]
放弃博士学位,50 岁东北医生,干出一个 IPO
搜狐财经· 2025-09-12 13:49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于2000年由李天天创立 最初为医学文献检索BBS平台 后发展为专业医生社区[1][3] - 2006年李天天放弃博士学位 全职投入运营 并与周树忠、张进共同成立联合创始人团队[5] - 2014年开启C端业务探索 形成"D+C"双核驱动模式 推出丁香医生等内容矩阵[7] - 公司运营主体为观澜网络(杭州)有限公司 已完成5轮融资 吸引腾讯、高瓴等机构投资[7][9] 业务模式与商业化 - 核心模式为"TO D"(面向医生)服务 包括人才招聘、耗材采购及医学课程等[6] - C端业务通过丁香医生等内容驱动流量 实现问诊、电商、知识付费等多场景商业闭环[7][12] - 电商平台"丁香家"形成超10个品类商品矩阵 多款爆品销量突破15万件[15] - 平台拥有900万注册专业用户 覆盖全国80%卫生技术人员 其中405万为注册医师(占全国92%)[14] 融资与IPO进展 - 共完成5轮融资 包括2020年D+轮5亿美元(挚信资本、腾讯、高瓴) 2018年D轮1亿美元 2014年C轮7000万美元(腾讯)[9] - 2024年启动赴港上市筹备 计划2025年递交招股书 为第三次IPO传闻[3] - 当前行业上市热潮回温 2024下半年健康之路、方舟健客已港股上市 微医、健康160等头部企业集中递表[3][19] 竞争优势与挑战 - 凭借专业科普内容建立公信力 形成"科普-信任-消费"商业闭环[14] - 2022年因内容争议导致微博账号禁言 公信力受一定影响[18] - 行业面临监管收紧(线上问诊、医保接入、数据合规)及巨头竞争压力[18][22] AI战略布局 - 探索AI工具如"临床进展简报"、"丁香医考" 并接入AI大模型提升问诊与搜索效率[19] - 医疗AI存在84项官方应用场景指引 但需高成本投入数据标注与模型训练[20][22] - 面临蚂蚁集团等巨头竞争 若缺乏资本支持恐难以实现技术突破[22]
从论坛到独角兽:丁香园如何绑定了405万中国医生?
虎嗅· 2025-09-12 09:16
丁香园的故事,始于一个医学生查文献查到精神崩溃,怒建医学论坛,立下只聊学术不看病的铁规,硬 生生把医学界变成知乎加贴吧。如今平台吸纳了900万专业用户,覆盖全国80%卫生技术人员,医生就 有405万,全国执业医师几乎全在这里。本期视频就来聊聊丁香园。 ...
放弃博士学位,50岁东北医生,干出一个IPO
创业邦· 2025-09-12 03:14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2000年7月23日上线的"丁香园医学文献检索网",最初采用BBS模式为医学生和业内人士提供文献交流平台[6] - 2006年联合创始人李天天放弃博士学位,与张进、周树忠全职投入运营,逐步开发人才招聘、耗材采购、医学课程等针对医生的商业化服务(TO D模式)[11][13] - 2014年启动C端业务探索,形成"D+C"双核驱动模式,陆续推出丁香医生、丁香妈妈等内容矩阵,并孵化知识付费、电商及诊所业务[13] - 截至当前公司已运营25年,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DCM中国、顺为资本、腾讯投资等机构[13] 业务模式与商业化 - TO D业务覆盖900万注册专业用户(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80%),其中405万为注册医师(占全国执业医师92%)[16] - C端业务通过丁香医生公众号等内容矩阵实现流量转化,形成"科普-信任-消费"商业闭环,电商平台"丁香家"小程序多款爆品销量超15万件[16][18] - 丁香医生天猫旗舰店积累19.1万粉丝,实现跨平台运营拓展[18] - 商业化路径以健康科普为切入点,区别于行业以药品销售和在线问诊为主的模式[13] 上市计划与行业背景 - 公司计划最快2025年赴港递交招股书,此为第三次上市传闻,前两次均被否认[8] - 2024年下半年行业上市热潮回温,健康之路、方舟健客已完成港股上市,微医、微脉等头部企业同步递表[8][23] - 港股医药健康板块活跃,2025年以来已有15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36家处于排队中[23] AI技术布局与挑战 - 公司探索AI应用包括"临床进展简报"、"丁香医考"工具及接入AI大模型的线上问诊、智能搜索服务[23] - 行业面临84项AI应用场景标准化指引,涵盖医学影像辅助诊断、临床决策支持等领域[23] - 竞争加剧:蚂蚁集团通过收购好大夫在线并推出"AI健康管家",一年内形成全面医疗AI布局[25] - AI研发需高额资金投入数据标注、模型训练环节,中小企业缺乏资本支持难以实现技术突破[25] 品牌影响力与风险事件 - 丁香医生公众号凭借《维生素C不能防感冒》《权健火疗调查》等爆款内容三个月涨粉百万[16] - 2020年推出的"实时动态地图"成为公众疫情数据重要来源,显著提升大众端知名度[16] - 2022年8月旗下微博账号遭禁言,因内容多次引发医疗争议,公信力受到冲击[20]
AI提速 方舟健客发布杏石医疗大模型
南方都市报· 2025-09-12 02:40
公司商业模式 - 公司独创H2H(Hospital to Home)智慧医疗生态模式 通过AI实现提效升级 [1] - 公司采用"熟人医患"模式 聚焦复诊、续方和慢病管理 将线下医患关系迁移至线上精细化运营 [3][4] - 平台付费用户复购率达84.7% 形成价值驱动的内生增长 无需依赖持续购买流量 [4][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营收14.9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2.9% 实现净利润1250万元人民币 [3] 用户与医生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平台拥有超5280万注册用户和22.9万名注册医生 [4] AI技术突破 - 发布杏石医疗大模型 整合中华医学会170多种核心期刊及超110万篇文章 建立权威医学知识库 [6] - 通过精准解析用户意图、深度检索及答案验证流程 解决AI医疗领域"幻觉"问题 [6][7] - AI医生助手累计提供近40万次技术辅助 为医生节省超6万小时工作时间 [8] - AI健康管家将用户单次问诊平均时间缩短超70% [8] 产品矩阵与商业化应用 - 推出五大AI核心产品:AI用药助手、AI健康管家、AI医生助手、AI学术助手及AI搜索 形成医患企三端协同网络 [7] - AI赋能短视频投放使素材起量率提升超80% 基于Uplift算法的精准营销推动用户三日复购率提升近30% [8] 战略规划 - 2025年目标实现语音助手日均调用超10万次 [10] - 2026年计划接入电子病历系统 打通患者数据-AI解读-诊疗方案全链路 [10] - 2027年拟推出"方舟医疗智慧云" 目标成为行业公认临床决策标准 [10] 行业背景 - 中国C端互联网大健康市场规模从2015年6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30年2.04万亿元人民币 未来五年仍处高速增长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