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

搜索文档
河南淅川:河滩荒地种出致富新产业
中国经济网· 2025-07-16 04:51
产业发展背景 - 河南省淅川县大石桥乡石燕河村利用荒废的400亩河道湿地转型种植中药材石菖蒲[1] - 该地区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具有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天然优势[1] - 村民初期对种植中药材持怀疑态度,担心重蹈"一年鲜,两年蔫"的覆辙[1] 项目实施过程 - 驻村工作队通过经济账计算说服村民:石菖蒲亩产鲜品7000斤,加工成干药材1400斤,按现价35元/斤计算,三年亩产值可达4.9万元[2] - 第一年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试种50亩[2] - 淅川县海峡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保底收购协议,降低村民风险[2] 初步成效 - 50亩试验田成功抵御暴雨,菖蒲根系发达,生长状况良好[2] - 参与种植的村民通过务工已获得收入,如李大姐3天拔草挣180元[2] - 计划明年扩大种植规模,沿泉水河延伸种植[2] 县域产业发展概况 - 淅川县已发展60余个中药材种植品种,其中40多个品种实现集中连片发展[2] - 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4.7万余亩[2] - 培育80余家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和大户[2] - 带动近3万农户参与,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2]
日常烟火气 沉淀边民情(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7-15 22:10
中越边境贸易与文化交流 - 天保口岸作为国家级一类开放口岸,2025年进出口货值达21.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2% [9] - 口岸附近形成固定中越农特产品交易市场,进口商品包括水果、铁木菜板、橡胶拖鞋等 [9] - 越南美食街等商业业态距离口岸仅50米,越南卷粉等特色食品通过进口原料+本地配方模式经营 [8][9] 边境集市经济 - 马崩村"街天"每六天一次的赶集传统吸引中越边民,120个摊位中过半数已出租 [10] - 越南边民通过边民通道参与集市,布料批发店客户中超50%为越南人 [10][11] - 猛硐瑶族乡越南籍居民通过服装制作教学建立商业网络,带动6名当地妇女参与成衣制作 [12] 文旅产业联动 - 2025年天保国门花山节8天活动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其中越南游客3200余人 [12] - 节日期间单日商户最高销售额达14万元人民币,中越特色商品同步销售 [13] - 文山州2024年举办30余场民间外交活动,包括跨境骑行、民歌会等 [14] 区域合作深化 - 文山州与越南缔结7对国际友好城市、35对友好乡镇,建立民间外交联席会议机制 [15] - 中越联合开发古树茶产品"中越友谊茶",进入联合国总部展示 [14] - 边境地区形成"同饮一江水、同赶一条街、同过一个节"的常态化交流模式 [5][9][12]
萧山夫妻探索“人种天养”石斛种植新模式
杭州日报· 2025-07-08 03:00
公司经营模式 - 采用"斛梨共生"模式将驯化两年的石斛苗系于梨树枝干实现拟境种植[3][4] - 创新堡坎石缝种植技术通过小石块固定苗子并定制防雨树桩解决根茎黑腐问题[5] - 实行"人种天养"原则全周期不施农药化肥不刻意除草除虫[4] 产品特性 - 拟境种植使石斛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大棚种植品种[4] - 鲜条采摘期严格控制在每年2-4月开花长苗前以保障茎干养分[5] - 终端产品形态包括鲜食、泡茶、煮汤及磨粉冲泡[5] 产能与经济效益 - 当前种植规模为梨树附生10亩+堡坎寄生5亩[6] - 石斛市场均价达600元/公斤带动年总产值预计22.5万元[6] - 创新开发盆栽式小树桩产品拓展消费场景[5] 行业推广价值 - 林药立体模式实现"不争田不争地"高效利用资源[6] - 获市区两级农技推广基金会支持拟扩大示范规模[6] - 模式具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势能的潜力[6]
平园村石斛共富之旅:解码“仙草”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中国食品网· 2025-07-07 03:03
铁皮石斛产业发展模式 - 平园村依托独特自然条件发展铁皮石斛产业,形成"石斛共富"特色发展路径 [1] - 龙头企业植然方适农业科技展示完整产业链,从原料鲜条到保健品、护肤品等多元产品线 [2] - 采用生态种植方式模拟野生生长环境确保品质 [2] 产业运营创新机制 - 创新推行"五化种植"模式:品种多样化、种植多样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数字化、品质追溯化 [4] - 建立"三金共富"机制:村民通过土地租赁、村集体固定分红、园区优先就业三种渠道获益 [4] - 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格局,显著壮大村集体经济 [4] 传统工艺与产品价值 - 保留传统"枫斗"制作工艺,工序繁琐需将石斛茎条烘烤软化后缠绕定型成"龙头凤尾"状 [6] - 产品形态丰富包括鲜条、枫斗、饮品、护肤品等多种形式 [4][6] - 工艺凝聚农户匠心,体现对高品质产品的不懈追求 [6] 产业链整合成效 -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9] - 形成从选种育苗到日常管护再到精细化加工的完整生产流程 [2] - 成功打造铁皮石斛特色产业品牌,成为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9]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辽宁桓仁:革命老区绘就多彩乡村振兴画卷
新华社· 2025-07-04 11:38
红色旅游产业 - 桓仁县系统挖掘保护抗战遗址 包括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旧址 老秃顶子抗联一军根据地遗址等 并逐步对外开放 [1] - 枫林谷景区开发50余个景点 日承载量达3.5万人 通过整合抗联遗址资源发展森林旅游 [1] - 农家院经营者王广超在旅游旺季收入达30万元 反映红色旅游带动当地民宿餐饮业发展 [2] 林下参种植与加工 - 桓仁县林下山参保护地面积达65万亩 2002年起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2] - 摇钱树自然屯50%以上村民种植林下山参 成立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 并引进龙头企业进行深加工 [2] - 山参产业示范园区生产山参粉 山参晶 山参膏等系列产品 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2] 生态农业与特色产业 - 桓仁县森林覆盖率78.94% 山参 辽五味子等中药材种植规模超万亩 [2] - 冰酒产业形成规模 秋季葡萄丰收使桓仁成为中国冰酒主产区 [2]
干出“神药”!中国最神秘的省份,被严重低估
前瞻网· 2025-07-03 08:26
云南中药材产业概况 - 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92万亩,产量17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800亿元,种植面积、产量与农业产值连续6年全国第一 [2] - 云南中药资源8875种,占全国一半以上,全国70%中成药依赖云南药材原料,拥有超过2000种民族药 [4] - 云南道地药材以药效卓绝闻名,如云茯苓多糖含量高达90%,云当归阿魏酸含量达0.14%-0.15%,是药典标准的3倍 [5] 地理与历史优势 - 云南立体气候和多样地形使其成为全球超级生态药库,特有药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 [5] - 中药材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南诏国时期通过茶马古道远销西藏及东南亚,明清时期成为宫廷贡品 [6] - 明代《滇南本草》记载458种西南高原特色药物,比《本草纲目》更早 [8] 特色产品案例:松茸产业 - 云南迪庆香格里拉、楚雄南华县等产区贡献全国40%松茸产量,香格里拉松茸年均产量占全省65%,产值近1.4亿元 [8] - 松茸在日本市场售价高达3000元/公斤,被视为抗癌辅助食材 [8] - 松鲜鲜品牌开创松茸调味料新品类,以香格里拉松茸为核心原料,实现减钠不减鲜,配料表0添加剂 [9][10] 产业升级与技术突破 - 云南中药材产业从粗放种植转向"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产业链模式 [15] - 推广GAP基地建设和统一追溯码管理,实现从经验种植到精准种植的转变 [17] - 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灯盏乙素酵母生物合成,产量达300毫克/升 [17] 龙头企业与国际化 - 云南白药数字三七产业平台整合文山州80%以上种植基地,2023年文山州三七综合产值达352亿元 [19] - 云南4060公里边境线使其成为"中国陆上开放新门户",南亚博览会首次设立中药材产业馆推动国际化 [22] - 在"健康中国"和全球中医药热机遇下,云南有望建成"世界中医药产业高地" [23]
湖北竹溪农商银行为县域中药材产业发展赋能加力
证券日报· 2025-07-03 02:02
中药材产业发展 - 湖北竹溪县因自然环境优越被誉为"中国黄连之乡"和"秦巴药谷" 盛产黄连 黄柏 杜仲 葛根等十余种中草药 [1] - 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带动农户规模化种植 例如杨本清从50亩扩展到3000亩 [1] - 竹溪农商银行通过贷款支持农户发展 如累计向杨本清发放200余万元贷款 助力其扩大规模 [1] 金融支持措施 - 竹溪农商银行新增发放中药材产业相关贷款2000余万元 当前贷款余额超6000万元 [2] - 银行计划通过"六访六增"活动调研农户需求 量身打造信贷产品 建立专项服务台账 [2] - 金融支持带动就业和产业扩张 如杨本清还清贷款后带动周边农户加入种植 [2] 政策与规划 - 当地政府提出打造"林下经济"百亿产业集群目标 推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2] - 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促进规模化种植 [2]
从林下散种迈向全链增值
经济日报· 2025-07-01 22:28
行业发展现状 - 林草中药材产业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发展迅速,广西创建灵芝、金花茶等地理标志产品并发布多项地方标准,湖南发展"湘九味"及食药同源中药材林下种植体系,贵州推动天麻、重楼等道地优势中药材林下仿野生种植 [1] - 林下中药材种植相比传统模式优势显著,可仿野生种植提升药材品质,因地制宜在不同林下种植不同类型中药材,发展立体复合种植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1] - 产业链延伸呈现系列化、高附加值发展态势,形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中成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全品类产品体系,部分地区探索"林药+旅游"等产业融合模式 [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在喜阴和耐阴品种筛选上取得突破,解决林下中药材种植受林上空间郁闭度限制的难题,为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和增加收益提供保障 [1] - 科技赋能是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数字化应用和智能化升级实现从"靠天吃饭"到"数据驱动"的转型,形成智慧种植—精准加工—透明市场—生态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2] 面临挑战 - 环境适配性问题突出,不同中药材对光照需求差异显著,需将药用植物的光需求与林分郁闭度精准匹配才能保障稳定量产 [2] - 种质与栽培技术存在瓶颈,林下种植多选用野生驯化品种但种源混杂与退化现象严重,种子种苗标准欠缺制约产业规范化发展 [2] - 采收与加工技术存在短板,林下地形复杂限制机械化应用,产地初加工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2] 未来发展路径 - 品牌建设是关键抓手,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从低端原料供应向高价值品牌经济转型 [2] - 三产融合是重要举措,通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功能链拓展构建种植、加工、服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2] - 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依托森林资源分布特点选择合适品种,合理规划种植密度和布局 [3] - 聚焦特色产业挖掘林地生态潜力,培育道地中药材推动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3] -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质量监管,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保障产品品质 [3]
林药共生打开绿色富矿 ——对广西河池市东兰县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7-01 22:15
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概况 - 2024年全国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850万亩,年产值突破1048亿元,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范例 [1] - 广西东兰县森林面积289.78万亩,森林覆盖率75.78%,拥有768种中药材资源,是岩黄连、铁皮石斛等道地药材核心产区 [1][2] - 东兰县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成立80家中草药专业合作社,其中产值100万元以上的10家,50万元以上的30家 [3][4]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东兰县中草药种植面积超18万亩,拥有28个百亩以上种植基地、7个千亩基地,林下间种百部1700亩、板蓝根500亩、山乌龟600亩、铁皮石斛800亩 [3] - 岩黄连干货亩产100-150公斤,按每公斤250元计算,亩产值超2.5万元 [3] - 油茶林下套种草珊瑚与百部形成立体种植体系,草珊瑚亩产鲜品1200公斤,收购价每公斤3元,每亩年产值突破4000元 [5] 产业链与政策支持 - 2024年东兰县中草药产业园计划总投资5.8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岩黄连注射剂生产线投产后可实现年产2000万支注射液、创收1.6亿元 [6] - 县级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以上支持林下经济,撬动社会资金2500万元以上 [9] - 建立育苗基地每亩补助1000元,脱贫户种植验收合格后按县产业奖补标准补助 [9] 技术挑战与市场瓶颈 - 传统种植模式占比70%以上,良种覆盖率65%,病虫害防治技术普及率不足50% [10] - 加工转化率不足40%,电商平台覆盖率不足10%,90%以上产品依赖线下批发市场 [10] - 特色药材售价仅为贵州同类产品的70%,因缺少统一认证和品牌标识 [10] 未来发展规划 - 加快中草药产业园二期建设,重点引进中药饮片、提取物生产企业,建立县域中药材交易平台 [11] - 联合高校推广GAP种植技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研发与标准制定 [11] - 注册"东兰林药"区域品牌,依托"中国气候宜居县"生态IP开展网络营销,布局东盟市场 [11] 多元化经营与文旅融合 - 林下中药材与林下养殖、森林旅游结合形成复合式经营模式,红里村基地带动1000多户农户务工 [5] - 推出200多道药膳和7款养生茶,实现产值超1000万元 [7] - 2025年一季度东兰县接待游客86.71万人次,旅游总消费9.4亿元,中医药康养占比超45% [7]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解码黄沙变金山的生存智慧
央广网· 2025-06-25 01:35
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案例 - 磴口县通过种植梭梭和肉苁蓉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目前肉苁蓉接种面积达12万余亩,年产鲜品700余吨,成为全国最大人工肉苁蓉生产基地 [3][4] - 磴口县沙区植被覆盖率从0.04%跃升至39.1%,年入黄沙量由1800万吨降至150万吨 [6] - 柯坪县通过清淤造地项目将5300亩戈壁荒滩改造成小麦试验田,首次大丰收平均亩产达460公斤,总产量突破2400吨 [7][8][10] -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通过种植葡萄和林木改造环境,葡萄园面积达27.3万亩,2024年出口额1375万元,占国产酒庄葡萄酒产量50% [11][15][16][19]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磴口县肉苁蓉产业带动治沙面积累计达80万亩,长期雇佣农牧民15人,年收入约8万元 [4] - 柯坪县农户雷泽国承包5300亩试验田种植小麦和青贮玉米,青贮玉米亩产达3.8吨 [8][10] - 贺兰山东麓葡萄园树木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85%,经过10年环境改造 [16] 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 - 磴口县采用"前挡后拉、由里及外"策略构建三道生态防线,梭梭作为固沙植物广泛种植 [3] - 柯坪县引入先进技术进行土壤改良和灌溉优化,提供资金补贴和技术培训 [8] - 贺兰山东麓选择先培养环境再种植葡萄,通过栽种适宜林木抵御大风侵袭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