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

搜索文档
下沉县域、发力科技 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超1.38万亿元
中国经营报· 2025-07-16 13:43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4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13848.59亿元贷款余额达13456.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8%和16.66% [1] - 行业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成为提振消费重要金融力量 [1] 普惠金融成果 - 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累计服务县域客户8543万人次 [2] - 25家公司为187.66万客户减免利息32.19亿元15家公司为12.86万客户延期还款24.39亿元27家公司维护客户征信2.48万人次 [3] - 行业投入帮扶资金612.34万元 [3] 客群服务与创新 - 中原消金服务新市民贷款余额达209.46亿元累计服务新市民客户1078.16万人次 [3] - 招联消费金融"自信"服务已为超过1500万名客户降价或无条件减免利息 [3] - 头部互联网平台获客人均成本超1000元部分平台达1400元以上 [2]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 - 截至2024年末行业累计取得技术专利1242项 [5] - 湖北消金提交7项发明专利申请智能客服系统呼入接通率提升30%可支持300+座席每月处理案件超20000件 [5] - 中原消金2024年申请专利70项软件著作权30项新增专利证书39个 [5] - 中邮消金累计申请专利146项(授权10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1项 [6] 差异化发展策略 - 中原消金依托中原银行网点优势组建线下专属服务团队坚持去"中介化" [3] - 中邮消金通过百行征信等接入涉农数据引入"中和农信"等合作机构定向获客 [6] - 行业尝试"去中介化"主动向新市民县域居民营销提升自营比例 [2]
微博借钱成急用钱用户借贷优选 快至30秒完成审核
搜狐财经· 2025-07-16 05:25
政策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推出19项具体举措,聚焦强化商品与服务消费金融供给,鼓励优化信贷服务流程,提升消费融资便利度 [1] 公司服务特点 - 微博借钱审核流程快速,通常情况下30秒内即可完成审批,自上线以来累计服务用户超千万 [1] - 用户仅需3分钟完成借款申请,最快5分钟完成放款,资金将在2小时内到达收款账户 [3] - 公司明确规定只有非在校学生才可以申请借款,每一笔借款依据用户信用情况进行实时审批,杜绝人工干预 [5] 技术及安全保障 - 微博借钱拥有公安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权威认证 [3] - 公司设立用户欺诈拦截部门,运用大数据模型与技术识别风险,自主研发"神荼"反诈风险防范系统,每天平均识别超过150件涉诈风险事件 [3] - 反诈体系包括反诈预警、反诈情报、反诈策略等模块,配合AI反诈叫醒服务,形成完整闭环 [3]
金融助力消费扩容提质
人民日报· 2025-07-15 22:10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地位日益凸显 [1]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释放消费潜力 [1] - 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体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1] 金融在扩大消费中的作用 - 金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持续稳固居民的消费信心 [2] - 金融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深度融合,减轻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顾虑,提升消费意愿和能力 [2] - 消费金融创新发展促进供需更好更快匹配,推动实现供需良性循环 [2] 金融支持扩大消费的创新实践 -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多层次消费金融服务主体协同发展,形成差异化、特色化服务体系 [3] - 金融机构深度参与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重点领域,推出特色化金融产品 [3] -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普惠保险增强保障功能,释放消费潜力 [3] 金融支持扩大消费面临的挑战 - 消费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于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金融产品供给不足 [3] - 新市民、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有待提高 [3] - 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消费信用信息体系不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需加强 [3] 金融支持扩大消费的具体措施 - 完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设立特色专营机构,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差异化发展,优化消费信贷结构 [4] - 强化金融服务与消费场景融合,聚焦重点消费场景推进支付便利化,支持绿色消费等新业态 [4] - 强化科技赋能与风险控制,推广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 [4] - 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完善纠纷处理机制,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 [4]
宁银消费金融领165万元监管罚单,刷新2025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受罚金额纪录
搜狐财经· 2025-07-15 16:52
宁银消费金融违规处罚事件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对宁银消费金融开出165万元罚单,涉及5项违规行为 [1] - 违规行为包括客户授信额度管控不到位、向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合作业务管理未尽职、数据质量存在缺陷、关联交易管理不审慎 [1] - 该罚单刷新了年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受罚金额上限,此前最大罚单为140万元 [2][3] 公司高管连带责任 - 时任战略合作部副总经理张洋因合作业务管理未尽职被警告 [4] - 时任财务会计部副总经理郑翔翔因数据质量存在缺陷被警告 [4] - 处罚体现了"双罚制"原则,既罚机构也罚责任人 [3][4] 业务模式与风控问题 - 公司以线上联营业务为主,存在"躺平式"风控嫌疑 [5] - 在联合贷业务中使用"非学生承诺"条款,被业内视为弱风控方案 [6] - 实际业务中存在向不符合条件客户放贷的情况,印证了风控缺陷 [5][6] 行业影响与警示 - 此次165万元罚单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属于"大额罚单"类型 [2] - 事件为行业敲响警钟,提示助贷/联合贷业务中需建立独立风控能力 [6] - 持牌机构需承担主体责任,不能因合作方违规而免责 [6]
独家 | 助贷新规实施仅剩2个月,监管集中摸底“24%+权益”模式
第一财经· 2025-07-15 12:07
监管动态 - 监管部门加速调研"24%+权益"模式 重点了解会员权益费用对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的影响 包括费用是否推高整体成本 是否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计算 以及最终成本是否突破24% [1]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3日发布"助贷新规" 明确要求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助贷行业年化利率压降至24%以下成为趋势 [3] - 监管此前已对头部助贷平台进行摸底 关注利率压降后的盈利挑战 银行合作模式调整及权益服务设计等关键问题 [2] 行业转型现状 - 行业探索"24%+权益"模式承接原24%-36%区间的高风险客群 通过附加会员权益增值服务试图在合规框架下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1][3] - 消金公司面临两难选择 纯自愿权益服务客户开通率偏低 难以覆盖高风险客群资金成本 而"软强绑定"操作导致客诉率短期激增 [3] - 行业处于合规转型关键期 10月1日助贷新规实施临近 但尚未找到理想解决方案 表面整改容易 实现服务价值与价格匹配仍存挑战 [4] 市场问题表现 - "24%+权益"模式引发大量客诉 第三方平台相关投诉超5000条 主要反映默认勾选开通权益服务和退费流程复杂两大问题 [1][4] - 部分平台大权益费用与借款额度直接挂钩 单次扣费高达上千元 会员权益服务成为消费者投诉重灾区 [2][4] - 行业需避免变相增加借款人负担 可能需要多次博弈才能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4]
分期乐提醒用户:警惕“生成式引擎优化”新骗局!AI信息需多方印证,有疑问可拨打官方客服95730
新浪证券· 2025-07-15 06:16
金融黑灰产技术手段 - 金融黑灰产组织滥用"生成式引擎优化"(GEO)技术 通过干扰大模型输出虚假金融机构客服电话 形成完整黑灰产产业链 [1] - 黑灰产从传统社交平台引流转向GEO方式 批量生成伪原创内容并多平台投喂 将伪造联系方式植入AI答案中 [1] - 当用户向AI查询金融机构客服电话时 可能被直接引导至诈骗陷阱 [1] 监管与行业打击行动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公安部经侦局于2023年3月开展专项打击行动 明确从严打击金融黑灰产决心 [2] - 分期乐联动多地警方构建防线 过去两年协同侦破案件近百起 打掉25个犯罪团伙 处罚52名违法人员 [3] - 公司联合法学界 警方及招行 度小满等业界代表举办治理研讨会 共议打击策略 [4] 企业技术防控体系 - 分期乐建立完整反诈监控体系 包含实时动态监测 预警 自动归因分析等功能 [3] - 部署新一代反欺诈识别模型 风险自动预警机器人 "黎曼"异动归因系统等核心技术工具 [3] - 与马上消金 美团等成立"防范金融黑灰产联盟" 共建共享行业黑名单 [4] 用户防范建议 - 需验证AI工具获取的金融机构联系方式 避免点击非官方链接 [4] - 警惕以"账户验证"为由索要身份证号 金融账户信息等行为 [4] - 遇可疑情况应直接拨打分期乐官方客服95730 [1][4]
中银协报告:去年消金公司资产规模增近15%,投入帮扶资金612.34万
新浪财经· 2025-07-14 23:59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4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13848.59亿元同比增长14.58%贷款余额达13456.03亿元同比增长16.66% [1][3] - 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成为助力提振消费的重要金融力量 [4] 客群定位与服务 - 坚持下沉市场和长尾客户定位重点支持新市民、县域居民等群体的消费信贷需求 [4] - 2024年累计为8543万人次县域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4] 数字化转型与技术 - 截至2024年末累计取得技术专利1242项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保障 [1][4] - 加大科技投入与研发拓宽业务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质量与客户体验 [4] 社会责任与帮扶 - 2024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12.34万元通过消费帮扶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体 [1][5][7] - 25家公司为187.66万客户减免利息32.19亿元15家公司为12.86万客户延期还款24.39亿元 [7] 融资渠道与债券发行 - 2024年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总规模超百亿元 [8][9] - 海尔消费金融发行10亿元3年期金融债票面利率2.20%中邮消费金融发行15亿元3年期债利率1.9% [10] - 金融债融资有助于稳定资金成本预计更多机构将采用此方式 [10]
中银协:2024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达1.35万亿元
快讯· 2025-07-14 09:14
中国银行业协会7月14日对外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 分别达1.38万亿元和1.3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8%和16.66%。(新华社) ...
远超去年同期!上半年8家消金公司被罚792.7万,踩了哪些“雷区”
北京商报· 2025-07-13 12:26
监管处罚情况 - 2025年上半年共有8家消费金融公司收到罚单,合计被罚7927万元,被罚机构数量和罚单总额远超去年同期[1][3] - 宁银消费金融因客户授信额度管控不到位等5项违规被罚165万元,刷新年内单笔罚单金额最高记录[3] - 蒙商消费金融因征信业务违规被罚83万元,湖北消费金融和金美信消费金融分别因信用信息管理问题被罚727万元和82万元[5] 监管重点领域 - 征信业务成为处罚重灾区,涉及个人不良信息报送未告知、异议处理不规范、信用信息采集违规等问题[5] - 合作业务管理问题突出,包括贷前营销违规、贷中风控外包、贷后催收不当等全流程违规[6] - 监管首次关注自主风控能力,阳光消费金融因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及贷款定价被处罚[5] 行业合规挑战 - 业务规模扩张导致部分公司忽视合作机构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3] - 新兴业务模式涌现但风控体系未能同步更新,存在合规滞后现象[4] - 需平衡业务拓展与合规要求,既要高效协同合作机构又要确保自主可控[6] 监管趋势分析 - 监管范围从金监总局扩展到央行分支机构,覆盖征信、数据等更多领域[3] - 实施"双罚制"同时处罚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强化问责力度[6] - 助贷新规落地后将进一步强化持牌机构主体责任,监管力度持续加码[8] 行业应对建议 - 需建立严格的合作机构筛选和监督机制,实施穿透式管理[6][7] - 应完善内部制度流程,明确各环节操作规范与责任划分[6] - 需聚焦自主风控能力建设,减少对外部机构的过度依赖[9] - 要全面梳理多部门监管规定,将合规要求落实到具体岗位[8]
宁银消金165万罚单敲响警钟:消费金融行业如何在扩张与合规间寻求平衡
经济观察网· 2025-07-12 08:45
宁银消金违规处罚事件 - 宁银消金因客户授信额度管控不到位、向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合作业务管理未尽职、数据质量缺陷、关联交易管理不审慎等五项违规行为被罚款165万元,两名责任人被警告 [1] - 违规行为暴露公司风控体系漏洞,可能导致资产质量承压和不良贷款风险上升 [2] - 公司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本36亿元,宁波银行持股94.17%,2024年末贷款余额590.35亿元,净利润3.03亿元 [2] 消费金融行业监管趋势 - 2025年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因类似问题被罚:蒙商消金因信息报送违规被罚83万元,蚂蚁消金因公司治理和风控问题被罚140万元,阳光消金因合作业务管控问题被罚140万元 [3] - 监管趋严反映行业长期存在的粗放经营问题,部分机构为追求规模增长放松风控标准,导致不良率上升和消费者投诉 [4] - 监管重点集中在贷款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治理和合作机构管理等领域 [3] 行业规模扩张与合规挑战 - 消费金融行业仍处增长阶段,部分机构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但需平衡合规投入 [3] - 2025年宁银消金发行15亿元金融债券,票面利率1.65%,多家机构通过金融债/ABS募资10-50亿元,显示市场扩张需求仍存 [5][6] - 行业需建立针对性风险管理体系,强化穿透式监管和合作方全流程监控,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6] 行业发展方向 - 企业需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合作方尽职调查,提升数据质量与应用水平,审慎开展关联交易 [6] - 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是持续性挑战,涉及监管政策调整、行业实践探索和技术手段运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