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海工

搜索文档
三年目标出炉!上海发力“AI + 制造”
国际金融报· 2025-08-20 06:16
核心观点 -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形成新质生产力 [1] 三年量化目标 - 三年内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 [2] - 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 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 [2] - 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 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 [2] - 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 培育专业服务商 [2][3] - 示范工厂具有智能体高密度分布和多场景集成特点 [2] - 综合集成服务商提供一站式智能化解决方案 专业服务商提供特定领域技术支持 [3] 行业应用布局 - 聚焦集成电路 电子信息 汽车 高端装备 船舶海工 航空航天 先进材料 钢铁 时尚消费品 医药制造等行业 [4] - 传统制造业(钢铁/船舶)重点推动生产流程智能化改造 打造人机协同智能制造作业单元 实现复杂工序无人化 [4] - 新兴制造业(电子信息/汽车)重点布局智能终端赛道 开发专用小模型 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 [4] - 实施"一业一策"分类推进策略 [4][8] 智能产品发展 - 推动消费终端企业与AI企业合作开发端侧模型 开展云端模型端侧部署 [4] - 推动AI计算机 AI眼镜 AI手机等新型智能消费终端迭代升级 [5] - 加快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 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 [5][6] 机器人应用推进 - 支持电子信息 汽车 装备等行业在重复性强/危险性高场景部署工业机器人 [7] - 推动智能机器人在装配 焊接 喷涂 物料搬运环节规模化应用 [7] - 制定人形机器人安全性可靠性检验检测方法 推动产品"持证上岗" [7] - 上海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1.9% 服务机器人增长16.1% [9] 产业基础支撑 -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 增速超过30% [9] - 82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 [9] - 算力总规模超过7万P 建设8.43万个5G室外基站 44.26万个5G室内小站 [9] -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创新中心 [9] 政策持续支持 - 2023年7月印发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 [7] - 2023年12月出台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实施方案 [7] - 2024年7月发布扩大人工智能应用措施 对标杆项目给予最高20%/1000万元支持 [8] - 市政府常务会议强调把握AI赋能战略机遇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 [8]
AI超级赛道,利好!上海,最新发布!
天天基金网· 2025-08-20 03:31
上海市"AI+制造"实施方案核心内容 -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三年时间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 [2] - 目标包括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和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 [2] - 方案提出探索将企业生产数据作为银行贷款增信项,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推动市区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精准投向语料建设、模型开发等项目 [2] 基础技术与行业应用 - 推动基础模型开展多模态算法创新,提升物理仿真、视觉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加强对工业图纸、操作手册、产品缺陷等信息的识别 [4] - 聚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船舶海工、航空航天、先进材料、钢铁、时尚消费品、医药制造等行业,打造细分领域行业模型和发展专用小模型 [4] - 在集成电路行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光刻、缺陷检测等场景应用,提升良率和生产效率;在电子信息行业开展AI+机器人应用试点,推动机器视觉等技术规模化落地 [5] - 汽车行业构建智能研发体系,实现数据驱动的开发范式;高端装备行业提升研发设计和生产监控智能化水平;钢铁行业打造多模态大模型,实现配料炉长等智能应用 [5] - 医药制造行业打造智能化药物研发平台,开展药物靶点智能筛选等技术攻关;时尚消费品行业应用模型预测需求趋势,构建柔性生产体系 [5] 智能工厂与人形机器人 - 推动建设以智能体高密度分布为特征的"AI+制造"示范工厂,综合应用空间计算和多智能体协同技术 [7] - 推进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在典型场景中的实用化部署,支持重点行业在重复性强、危险性高的工作场景部署工业机器人 [7] - 推动智能机器人在装配、焊接、喷涂等环节规模化应用,实现复杂工序无人化,并制定人形机器人安全性检验检测方法 [7] AI+消费终端发展 - 推动消费终端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开发端侧模型,开展云端模型端侧部署,提升终端模型应用能力 [8] - 推动AI计算机、AI眼镜和AI手机等新型智能消费终端迭代升级,加快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 [8]
上海: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
中国证券报· 2025-08-19 20:09
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实施方案 - 通过三年时间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 [1] - 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和100个标杆智能产品 [1] - 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和建设10个"AI+制造"示范工厂 [1] - 发展5家综合集成服务商并培育一批专业服务商 [1] 技术攻关方向 - 提升工业模型基础能力包括多模态算法创新和物理仿真能力 [2] - 加强对工业图纸、产品缺陷等信息的识别以提升视觉处理能力 [2] - 加强对时序数据和工艺约束规则的理解以提升智能决策能力 [2] 重点行业应用 - 聚焦集成电路、汽车、高端装备等10个重点行业 [2] - 推动企业应用AI技术打造细分领域行业模型 [2] - 建设以智能体高密度分布为特征的示范工厂 [2] - 推进人形机器人在典型场景中的实用化部署 [2] 工业机器人应用 - 支持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部署工业机器人 [3] - 推动机器人在装配、焊接等环节规模化应用 [3] - 钢铁、船舶行业打造人机协同智能制造作业单元 [3] - 制定人形机器人安全性检验检测方法 [3]
上海发布“AI+制造”路线图,加快推动机器人“持证上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3:59
上海市"AI+制造"政策核心内容 - 上海市三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形成新质生产力 [1] - 实施"模塑申城·AI+制造"行动 制定三年发展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案 [1] 三年量化目标 - 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 [1] - 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 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 [1] - 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 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 [1] - 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 培育一批专业服务商 [1] 重点行业应用方向 - 聚焦集成电路 电子信息 汽车 高端装备 船舶海工 航空航天 先进材料 钢铁 时尚消费品 医药制造等行业 [3] - 推动企业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打造细分领域行业模型 发展专用小模型 [3] - 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 提升大模型和小模型的协同效率 [3] 智能产品发展布局 - 推动消费终端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开发端侧模型 开展云端模型端侧部署 [3] - 推动AI计算机 AI眼镜和AI手机等新型智能消费终端迭代升级 [3] - 加快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 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 [3] 机器人应用推广 - 支持电子信息 汽车 装备等重点行业部署应用工业机器人 [4] - 推动智能机器人在装配 焊接 喷涂 物料搬运等环节规模化应用 [4] - 推动钢铁 船舶等行业打造人机协同智能制造作业单元 实现复杂工序无人化 [4] 上海AI产业基础优势 - 2023年上半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 增速超过30% [7] - 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16.1% 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1.9% [7] - 82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 [7] - 算力总规模超过7万P 建设8.43万个5G室外基站 44.26万个5G室内小站 [7] 政策延续性布局 - 2022年出台《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 [4] - 2023年出台《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 [4] - 2023年7月印发《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 [5] - 2023年12月出台《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 [5] - 2024年7月发布《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 [5] 区域发展特点 - 上海在电子信息 汽车制造 高端装备等领域积累大量数据及隐性知识 [8] - 北京 深圳 杭州等城市也相继出台支持人工智能在制造产业落地应用的政策 [8] - 北京方案明确要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 打造具身智能工厂示范标杆 [8]
上海市实施“AI+制造”行动:加快推动机器人“持证上岗”
经济观察网· 2025-08-19 11:41
发展目标 - 通过三年时间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 [1] - 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并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 [1] - 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并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 [1] - 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并培育专业服务商 [1] 技术方向 - 推动基础模型开展多模态算法创新并提升物理仿真能力 [1] - 加强对工业图纸、产品缺陷等信息的识别以提升视觉处理能力 [1] - 加强对时序数据和工艺约束规则的理解以提升智能决策能力 [1] 行业应用 - 聚焦集成电路、汽车、高端装备等十大行业推动AI技术应用 [2] - 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并提升大小模型协同效率 [2] - 在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部署工业机器人提升生产安全性 [2] - 推动智能机器人在焊接、喷涂等环节规模化应用 [2] - 实现钢铁、船舶等行业复杂工序无人化 [2] 智能工厂建设 - 建设智能体高密度分布、多场景集成的示范工厂 [2] - 综合应用空间计算和多智能体协同技术 [2] - 推进人形机器人在典型场景的实用化部署 [2] - 制定人形机器人安全性可靠性检验检测方法 [2] 消费终端发展 - 推动消费终端企业与AI企业合作开发端侧模型 [3] - 开展云端模型端侧部署提升终端应用能力 [3] - 推动AI计算机、AI眼镜和AI手机等终端迭代升级 [3] - 加快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 [3] 资金支持 - 探索将工业互联网生产数据作为银行贷款增信项 [3] - 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进行质押融资 [3] - 市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3] - 推动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投向语料建设、模型开发等项目 [3]
为海洋强省建设强基赋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09:57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 - 江苏海洋生产总值从2018年的6776.5亿元增长至2024年突破万亿元大关 [1] - 南通市作为海洋产业重点区域,吸引大批船舶海工企业集聚,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通州湾示范区通过"腾笼换鸟"盘活低效用海面积415亩,引进46个优质项目,拉动总投资553亿元 [15]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 - 中石油蓝海新材料基地项目总投资500亿元,计划2026年6月投产高端聚烯烃新材料项目,后续将新建125万吨/年乙烯装置 [4][5] - 惠生海工装备基地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预计年新增应税销售200亿元,可年产2~3艘中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 [8][9] - 钦实佳美能源科技正在建设全球首创全海域养殖深水重器"湛江湾1号"和自升式多功能海上居住平台 [14] 行政审批效率提升 - 自然资源部蹲点服务组进驻江苏后已解决问题20个,召开座谈会19场,调研项目28个,收集诉求71条 [1][8] - 南通市创新"项目入库即提供服务"机制,动态跟进入库项目用海保障,节省流转时间15天以上 [5] - 全市今年已获批建设项目用海21宗,包括消防救援站和危化品停车场等配套项目 [5][6] 企业生产经营动态 - 惠生清洁能源启东分公司承接年产240万吨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订单,合同金额近20亿美元 [10] - 钦实佳美能源科技完善基建投资计划,抓住船舶海工行业复苏机遇扩大生产 [15] - 通州湾示范区计划实现"三年千亿,五年两千亿,2035年撑起全市万亿绿色临港产业半壁江山"目标 [10]
上海: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新华财经· 2025-08-19 05:30
核心观点 - 上海市发布AI+制造实施方案 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形成新质生产力 通过三年时间实现3000家企业智能化应用 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 100个标杆智能产品 100个示范场景 10个示范工厂 培育5家综合集成服务商 [1] 行业应用方向 - 集成电路行业推动EDA智能化设计缩短周期 提升芯片性能 在缺陷检测和工艺开发场景应用AI提升良率和效率 [2] - 电子信息行业开展AI机器人试点 应用机器视觉和智能排产技术 推动自动化产线升级 [2] - 汽车行业构建智能研发体系 实现数据驱动开发 建设工业大脑系统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缺陷检测 [2] - 高端装备行业提升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智能化 重构人机交互 仪器仪表企业建多模态模型实现参数自调 [2] - 船舶海工行业发展智能设计软件 优化船型方案和结构设计 实现关键工序监控与质量管理 [2] - 航空航天行业推动大飞机总装智能化 打造特种工艺管控和智能检测装备 建设柔性产线 [2] - 先进材料行业打造AI赋能中心 培育专用小模型 建设电子材料基因库 开发生物智能化应用 [2] - 钢铁行业建设高质量语料库 打造多模态大模型 实现智能配料和炉况诊断 [2] - 时尚消费品行业应用模型洞察需求 构建柔性制造体系 推动产品智能化研发 [2] 实施目标 - 聚焦10个重点行业包括集成电路 汽车 高端装备等 推动企业创新应用AI技术 [1] - 打造细分领域行业模型 发展专用小模型 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 [1] - 提升大模型与小模型协同效率 加快工业场景落地应用 [1]
为海洋强省建设强基赋能——自然资源部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江苏蹲点服务组工作见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02:37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 - 江苏海洋生产总值从2018年的6776.5亿元增长至2024年突破万亿元大关 [1] - 南通市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将沿海地区作为"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吸引大批船舶海工企业集聚 [1] - 通州湾示范区通过"腾笼换鸟"盘活低效用海面积415亩,引进优质项目46个,拉动总投资553亿元 [12][13] 重大项目进展 - 中石油蓝海新材料基地项目总投资500亿元,计划2026年6月投产高端聚烯烃新材料项目,后续将新建125万吨/年乙烯装置 [4] - 启东惠生海工装备基地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预计年新增应税销售200亿元,可年产2~3艘中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 [9] - 钦实佳美能源科技正在建设全球首创全海域养殖深水重器"湛江湾1号"和自升式多功能海上居住平台 [12] 政府服务措施 - 自然资源部蹲点服务组进驻江苏后已解决问题20个,召开座谈会19场,调研项目28个,收集意见建议71条 [2][8] - 南通市创新"项目入库即提供服务"机制,今年已获批建设项目用海21宗,节省流转时间15天以上 [5] - 服务组采用分类处理方式:政策理解问题做好解读,操作路径问题协调部司局指导,新政策问题收集地方建议 [9] 产业转型升级 - 蓝海新材料项目将推动长三角石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4] - 惠生海工承接国内单个造价最高船舶订单(20亿美元),助力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 [10] - 通州湾示范区目标实现"三年千亿,五年两千亿,2035年撑起全市万亿绿色临港产业半壁江山" [10]
长三角万亿城市排位生变,南通逆袭超过合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14:39
长三角经济总体表现 - 长三角41个城市上半年经济数据全部公布 上海以26222.15亿元GDP位居首位 舟山以6.9%增速领跑[1] - 9个万亿GDP城市上半年总额均突破5000亿元 成为区域稳增长核心支撑 温州(4831.9亿元)和徐州(4509.3亿元)为准万亿之城[1][5] - 34个城市GDP增速不低于全国5.3%水平 17个城市增速超6% 舟山(6.9%)、绍兴(6.8%)、淮安(6.8%)增速位列前三[2][12] 重点城市经济表现 - 上海GDP 26222.15亿元(增速5.1%) 第三产业占比79.1% 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6% 人工智能相关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收入增长1.3倍[6] - 苏州GDP 13002.35亿元(增速5.7%) 第二产业贡献率超4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56.4% 传统电气机械及纺织服装产业同步增长[7][8] - 杭州GDP 11303亿元(增速5.5%) 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25.4%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17.8% 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形成完整链条[8] - 南通GDP 6581.2亿元(增速5.8%)超越合肥 船舶出口增幅达177.4% 合肥保持6.0%增速领跑万亿之城 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出口增长30.7%[9] 产业发展特征 - 工业成为主支撑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效果显著 舟山电力生产供应业增长28.7% 船舶修造业增长24.0% 石油化工业增长8.2%[13] - 服务业贡献突出 上海信息服务业增长14.6% 舟山服务业增速7.5%居浙江省首位 海洋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6][13] - 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强劲 合肥支撑安徽成为汽车第一大省 上半年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一[9] 区域协同发展 - 6大都市圈(上海/杭州/苏锡常/南京/合肥/宁波)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程度提升[4][14] - 宁波都市圈整合舟山、台州海港资源 实现资源互补和经济互动 舟山通过海洋产业链实现高速增长[13][14] - 中心城市辐射效应显著 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带动中小城市发展 形成产业集群和创新共同体[11][14]
长三角城市半年报:南通超合肥 “破6”中小城黑马频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14:24
从经济增速上看,上半年,长三角共34座城市GDP增速不低于全国5.3%的经济增速,17座城市经济增速不低于6%。其中,舟山 经济增速领跑长三角,绍兴、淮安并列第二,台州、丽水、黄山并列第三。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各城市都充分重视稳增长,通过投资、消 费等调动各方积极性,既寻找增量也挖掘存量。对于上半年长三角重点城市而言,工业是主支撑,特别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 互相促进、交相辉映的城市,经济表现十分突出。同时,不少城市服务业增速较快,海洋经济或成为重要增量。 上半年,长三角41座城市的经济数据均已出炉,上海GDP排在第一,总额为26222.15亿元,舟山GDP增速最高,为6.9%。 万亿GDP城市是长三角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上半年,长三角9个万亿城市GDP总额均突破5000亿元,准"万亿之城"温州和徐州 GDP总额分别为4831.9亿元、4509.3亿元。上半年万亿GDP城市排位和2024年相比变化不大,仅有南通经济总量超过合肥,前进 一位,但合肥6%的经济增速领跑长三角万亿之城。 | | 2024年GDP | 2024年 | 2025年上半年 |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