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死亡之海”有新奇迹!新疆实现荒漠面积和沙地面积“双缩减”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23:05
二是,防沙治沙和治水兴农"双提升"。统筹推进节水、蓄水、调水和增水"四维治水",实现了"合理配 置、科学用水"。2024年,南疆防护林灌溉水量达到27.6亿方,利用塔里木和胡杨林生态补水20多亿方 水,使15万亩退化防护林和320万亩的胡杨林得到有效修复。 9月19日,国新办就《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举行新闻发布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 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介绍,新疆是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也 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更是强烈风沙活动和严重风沙的灾害区。越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 里,群众对美好生态的渴望越强烈。新疆坚决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2024年实现最后285公 里的锁边,就是在和田这个区域为重点,实现了"合龙",为生活在沙漠边缘的群众构筑起一道坚固的生 态屏障。 艾尔肯·吐尼亚孜表示,这些年新疆生态治理的成效有目共睹,主要体现在"双缩减、双提升、双增长、 双促进"这12个字。 一是,荒漠化的面积和沙地面积"双缩减"。根据全国第六次荒漠化、沙化监测的结果,新疆荒漠化土地 减少了1955.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了242.8平方公里,首次出现沙化面积 ...
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卫星图鉴”瞰浙江 之江大地谱新篇
央视网· 2025-09-19 06:06
央视网消息: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五年,浙江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 践行"八八战略",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这五年,浙江坚持系统谋划、长 短结合,坚持以创新浙江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科学布局。这五年,浙江坚持以缩小城乡、区 域、收入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连续24年、40年居各省区第一。这五年, 浙江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进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13项重大改革,制定实施民营经济32 条,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出口规模跃居全国第二,成功举办了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干字当头 创新浙江 "卫星图鉴"瞰浙江 首先,就让我们从卫星视角来看浙江这五年的变化。 卫星画面带我们来到钱塘江畔。2023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在浙江成功举办,以"大莲花"为主会场的56个竞赛场馆惊艳亮相,且从赛事专 享转向全民共享。最近爆火的"浙BA"城市争霸揭幕战也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激烈角逐。 ...
福建生态修复筑牢海岸带安全屏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8 07:58
树立修复典型。福州滨海新城、厦门下潭尾等2个生态减灾项目纳入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 案例集,泉州晋江、莆田"蓝色海湾"、平潭君山等3个项目纳入2024年度全国优秀典型案例,莆田湄洲 岛等6个海岛被授予全国"和美海岛"称号,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打造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样板。 坚持规划引领。福建印发《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划定海洋生态保护 修复分区和12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部署25个重点工程。同时,指导沿海六市一区完成市级生态 修复规划编制,构建了全省统一的海洋生态安全格局。省自然资源厅会同发展改革、林业、水利、生态 环境等部门联合印发《福建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1—2035年)》《福建省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工作方案》等,为全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指引。 推进系统治理。2019年以来,福建指导沿海地市立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 重要海湾河口,谋划实施了18个中央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目前,9个项目已完成验收,9个项目 正在实施,共修复滨海湿地4.5万亩、岸线78千米,营造修复红树林5. ...
正和生态"生态海堤模块化系统"专利获授权 技术创新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 2025-09-17 13:16
公司技术突破 - 正和生态研发的生态海堤模块化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采用装配式海堤红树修复模块技术 破解传统钢筋混凝土海岸工程与生境适配性不足难题 [1] - 系统通过活植物特性与人工结构的复合体系 实现海岸带生态效益与防护功能协同 已在东莞滨海湾新区硬质海堤生态化改造示范段落地 [1] - 技术经2023年台风泰利和杜苏芮检验 展现出优异的结构韧性与生态适应性 为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1] 行业技术标准建设 - 公司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主导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等三大行业标准 成为领域权威规范 [1] - 公司牵头承担十四五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相关课题 深度参与国家技术攻关 [1]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公司联合智谱AI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发布国内首个海洋生态修复垂直大模型ShorelineGLM [2] - 该模型可精准诊断生态退化症结并动态预测修复成效 推动修复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与AI双轮驱动 大幅提升工程科学性与效率 [2] 项目落地成果 - 研发成果已在多地落地:厦门应用典型海岸侵蚀防护与活力海岸构建关键技术 海南东方实施珊瑚礁修复技术 广东雷州和海南三亚应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2] - 公司将持续推进海洋关键技术攻关与推广 服务沿海生态防护和滨海湿地修复等国家需求 [2] 政策背景 -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明确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要求 [1]
正和生态“生态海堤模块化系统”专利获授权 技术创新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9-17 10:39
政策背景 -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 [1] 技术创新 - 公司研发的生态海堤模块化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采用装配式海堤红树修复模块技术 破解传统钢筋混凝土海岸工程与生境适配性不足难题 [1] - 通过活植物特性与人工结构的复合体系 实现海岸带生态效益与防护功能协同 [1] - 技术已在东莞滨海湾新区硬质海堤生态化改造示范段落地 将人工海堤修复为连续生态系统 [1] - 2023年经台风泰利和杜苏芮检验 展现出优异的结构韧性与生态适应性 [1] 行业地位 - 公司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1] - 主导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海洋生态修复验收指南 活力海岸构建技术指南三大行业标准 [1] - 牵头承担十四五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相关课题 深度参与国家技术攻关 [1] AI技术融合 - 联合智谱AI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发布国内首个海洋生态修复垂直大模型ShorelineGLM [2] - 模型可精准诊断生态退化症结 动态预测修复成效 推动修复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与AI双轮驱动 [2] 项目落地 - 厦门应用典型海岸侵蚀防护与活力海岸构建关键技术 [2] - 海南东方实施珊瑚礁修复技术 [2] - 广东雷州和海南三亚应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2] 战略规划 - 公司将持续推进海洋关键技术攻关与推广 服务沿海生态防护 滨海湿地修复等国家需求 [2] - 助力海洋生态修复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2]
关于“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答记者问
中证网· 2025-09-15 08:29
具体看,上述负责人介绍,一是在工程分期方面。着重对"三北"工程第三阶段、六至八期工程作出部 署,其中,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以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 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为主攻方向;2031—2050年为七期、八期 工程,七期工程以全面巩固六期工程治理成果、持续提高关键地区植被盖度为主攻方向,八期工程以提 质增效、整体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主攻方向。 二是在建设目标方面。明确提出到203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0.77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达 40.9%,67%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22%。到205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 增加1.9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达43%,可治理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25%以 上。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为扎实推动规划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9月 15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本次规划修编工作,核心是准确把握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 求,明确深入"三北"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战略布局和战略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程建设提供 指导, ...
5年防沙治沙超6500万亩,内蒙古付出了哪些努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5 06:05
"十四五" 期间,内蒙古始终把防沙治沙和"三北" 工程攻坚战放在重要位置。近五年时间,内蒙古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超一亿亩,防沙治沙超过 6500万亩。 在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善盟,黄河流经阿拉善盟约80公里,每年需要从这里带走约1亿吨的泥沙,这些泥沙大多是来自于沙漠乌兰布和。相传这片沙 漠曾经是驼盐古道的必经之地,因流沙、沙尘暴频发,常有商队不幸坠河,当地百姓也给这里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阎王鼻子。 从卫星地图上看,如今"阎王鼻子"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道绿色的锁边林草带成为沙漠与黄河之间的生态屏障。2022年,阿拉善启动了黄河上中游阻沙 入河生态修复工程,对"阎王鼻子"及周边1.1万亩区域进行水沙一体化治理。如今,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到84%以上,每年阻止约150万吨流沙进入黄河,成 为黄河西线重要的"守沙"要塞。 十大孔兑流经三种地形地貌,其中砒砂岩占流域面积的五成左右,横亘其中的库布其沙漠占据三成左右。当地曾统计:十大孔兑每年将2700多万吨的泥沙带 入黄河,是黄河上游名副其实的"泥龙头"。 淤地坝起到拦泥蓄水的作用。当上游的洪水来到这里,首先会被淤地坝拦截,泥沙下降,水流则通过坝顶的溢洪槽 ...
卫星视角见证吉林“十四五”生态蝶变 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好画卷
央视网· 2025-09-15 04:24
央视网消息:品牌强农的故事仍在书写,生态兴农的篇章同样精彩。接下来,让我们搭乘"吉林一号"卫星,一同见证吉林在"十四五"期 间,如何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上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绿水青山成为吉林振兴发展的最美底色。 "十四五"期间,吉林省践行"两山"理念,"生态+农业"激活吉林沃土,"生态+能源"探索低碳路径,"生态+旅游"赋能绿水青山,以生态 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9月的吉林查干湖烟波浩渺、芦苇摇曳,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背后是一场跨越世纪的生态修复行动。如今的查干湖,水域面积达到420平方 千米,水质提升至Ⅳ类,生态修复让当地的渔业资源实现快速增长,当地村民也吃上了"生态饭"。 我们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能直观地见证"十四五"期间查干湖的生态之变:2020年,查干湖水域已与松花江相连,但此时的水利设施较为简 单,整体置换水体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当地实施了以建设水利工程为核心的生态修复行动,建水渠、修管网、植芦苇……如今,查干湖已实 现与松花江、嫩江的连通。一渠贯通南北,三年时间就可将水体整体置换一次。 "十四五"期间,吉林省持续做好水生态治理,全省109个国家考核断面Ⅴ类 ...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三北”工程规划印发
选股宝· 2025-09-14 15:00
据中证报报道,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北"工程总体规划》,规划提出,"三北"工程第三阶段共分三期 建设。其中,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 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2031—2050年为七期、八期工程,其 中,七期工程以全面巩固六期工程治理成果、持续提高关键地区植被盖度为主攻方向,八期工程以提质 增效、整体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主攻方向。 到205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1.9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达43%,可治理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 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25%以上,退化草原和湿地有效修复,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沙尘天气、泥 沙危害全面缓解,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升,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更大 成就。 公司方面,据中证报表示,A股相关概念股主要有蒙草生态、棕榈股份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内蒙古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
人民日报· 2025-09-13 23:56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兴安岭樟子松树梢时,乌兰布和沙漠的梭梭还在沉睡;当呼伦贝尔草原夜色渐深、 牛羊归圈时,磴口县黄河岸边的苜蓿依然迎着晚霞、茁壮生长……内蒙古横跨西北、华北、东北,是我 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 省区之一。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 的'国之大者'。"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利用坡 地、荒地、废弃矿山等空间"见缝插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实干担 当、砥砺奋进,让祖国北疆再现"风吹绿草遍地花""一湾碧水映晚霞"的美景。 日均防沙治沙6万亩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磴嘎查,村民白七劳站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的一处坡地上,望着 郁郁葱葱的林带,曾经与黄沙战斗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数十年前,白七劳在这里种下第一棵杨树,"我们希望把沙子挡住,保护好耕地。"如今,由绿化带、淤 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组成的"四道防线"将黄沙牢牢锁住。 "我们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