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服装纺织
icon
搜索文档
东盟观察丨亚太多国股汇齐涨,印尼、泰国相继降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2 05:32
亚太股市表现 - 上周亚太股市普遍上涨,越南胡志明指数周涨3.34%领涨,报1267.3点 [1] - 东南亚股市中,泰国SET指数周涨1%,印尼雅加达综合指数周涨0.25%,新加坡海峡指数周涨0.81% [1] - 日经225指数周涨1.83%,韩国KOSPI指数周涨0.68%,澳大利亚S&P/ASX200指数微跌0.08% [1] - 股市回暖主因包括美联储释放降息信号缓解流动性压力,以及跨境资本增配亚太股市 [1] 全球贸易与政策影响 - 美国与英国达成新贸易协议,全球贸易紧张缓和,风险偏好回升 [2] - 亚太国家推出积极财政、产业和货币政策,外溢效应提振区域市场 [2] - 越南4月出口同比增长19.8%,远超预期的11.9%,存在关税落地前抢出口因素 [3] - 泰国2月出口同比增长14%,连续第八个月增长 [3] 东南亚出口与产业链 - 东南亚出口表现优异,反映其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提升,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制造业转移 [3] - 区域贸易自由化加速,签署多项自贸协定拓展出口市场 [3] - 越南出口增长叠加中国-东盟贸易额上升,显示区域产业链重构红利释放 [4] - 东南亚内需潜力释放,电商和物流基建升级提升出口竞争力 [4] 亚太货币政策动向 - 泰国、印尼央行降息以刺激经济,美联储降息预期为亚太国家打开政策空间 [6] - 韩国央行或于第三季度末降息至2.25%,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6] - 日本央行考虑加息但态度谨慎,3月名义工资增速2.1%低于预期,实际工资下降2.1% [7] - 日本经济面临老龄化、消费不振等挑战,加息可能进一步抑制经济 [7] 汇率市场表现 - 5月1日至9日,亚洲货币兑美元普遍上涨,泰铢涨1.8%,韩元涨2.8% [6] - 美联储维持高利率使美元利差优势仍存,亚洲货币强势或难持续 [6]
“纺”出外贸新机遇 2025中国(南昌)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启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5-07 20:32
展会概况 - 2025中国(南昌)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于5月7日至9日在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主题为"数字转型,唱响品牌",聚焦"科技+时尚"双轮驱动 [1] - 展会吸引650余家国内外服装采购商参与,展览面积达30000平方米,设有面辅料、成衣、工业互联网、机械设备四大专业展区 [1] - 配套举办服装服饰、欧美市场、跨境电商、纺织面料等专场供需对接会,搭建全球买家与本土企业深度对接平台 [1] 产业现状 - 南昌针纺服装产业为当地四大特色优势传统产业之一,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南昌拥有现代针纺服装企业3500余家,形成以青山湖区为核心,南昌县、安义县协同发展的"一区两园多点"空间布局 [1] - 青山湖区为江西省最大、全国第四的针纺服装产业基地 [1] 转型方向 - 行业加速向高附加值、智能化转型,头部企业如华兴针织、众拓制衣已建成"5G+智慧工厂",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双提升 [2] - "青山湖针纺"集体商标成为江西省首个纺织服装类集体商标,入选"2022最受欢迎的江西十大地域消费品牌"及全国首批"中国消费名品" [2]
港股概念追踪|美国关税政策或重创亚洲服装纺织业 订单逐步向海外龙头企业集中(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4-14 01:46
美国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关税政策将使美国家庭平均每年损失4700美元 [1] - 短期内美国服装价格上涨64% 长期上涨27% [1] - 美国仅2.5%服装和1%鞋类为本土制造 主要依赖越南等亚洲进口 [1] - 越南2024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440亿美元 美国为其最大市场 [1] - 耐克、露露乐蒙等品牌超过35%产能聚集在越南 [1]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政策 - 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作 [1] - 推动集群数字化转型升级 强化创意设计能力 [1] - 提升特色产品附加值 提高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1] 行业发展趋势 - 国内制造业服企从产能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2] - 发力高质量客户和中高端产品 高价值产品具价格调控空间 [2] - 纺织服企国际化产能布局优势显现 叠加规模优势 [2] - 通过高质量客户和高效率生产 毛利率具备优势 [2] - 中小企业利润率不支持承担关税成本 行业将加速出清 [2] - 订单向具有海外布局的龙头企业集中 [2] 投资关注方向 - 关注海外具有布局、出口美国占比较低、优质客户绑定的国内纺织制造龙头企业 [2] - 港股品牌企业包括滔搏、新秀丽、安踏体育、李宁、特步国际、波司登 [3] - 港股代工企业包括九兴控股、申洲国际、裕元集团 [3]
104%关税落地!国货替代机会又来了
格隆汇APP· 2025-04-10 11:15
国际贸易摩擦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 - 对等关税落地导致进出口企业面临空前压力,反制政策升级[1] - 越南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440亿美元,美国是其最大市场[4] - 胡志明指数在关税宣布后五天内跌幅近20%[6] - 耐克越南产能占比从2019年的12%激增至51%,越南工厂生产其一半鞋子和四分之一服装[8] - 美国服饰集团Deckers Brands在越南拥有68家供应链合作伙伴[9] - 美国仅2.5%服装和1%鞋类为本土制造[10] 国际品牌面临的挑战 - 关税导致耐克在越南、印尼和中国工厂产品成本飙升超过30%[14] - 关税成本主要由品牌方承担,制造商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16] - 阿迪达斯中国区营收从2018年45.46亿元降至2024年30.97亿元,占比从20.74%降至13.08%[18] - 耐克亚太地区收入同比下滑10.07%,大中华地区批发渠道收入下滑16.8%[20] 国内品牌的发展机遇 - 2018年78.2%消费者经常购买国货,中国李宁登上纽约时装周成为国货代表[29] - 李宁2019年营收同比增长31.85%至138.80亿元,净利润翻倍增长113.93%至14.36亿元[31] - 李宁股价三年内从5港元/股涨至102港元/股,涨幅近20倍[33] - WIND港股品牌服装指数2018-2021年从1161.75点涨至3457.52点,涨幅近300%[35] - 2024年李宁中国大陆营收占比达98.15%,受海外市场波动较小[47] 国内体育产业发展前景 - 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达5万亿元,占GDP比重2%[41] - 中国体育产业占GDP比重目前仅1%,相比发达国家2-3%有较大发展空间[42] - 李宁成为国内跑鞋矩阵最全厂家,核心IP销售突破1060万双[45] - 李宁获得洛杉矶奥运周期中国奥委会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伙伴身份[45] 企业发展战略建议 - 专注本土市场、提升创新能力、创造品牌溢价将成为企业发展主线[50] - 投资者应关注核心收入来源高度本土化且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51]
安踏体育:2024年核心净利润增长16.5%,维持高质量增长-20250325
第一上海证券· 2025-03-25 09: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为113.28港元,相当于2025年22倍PE [4][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安踏体育核心净利润增长16.5%,维持高质量增长,总体业绩表现符合预期 [2][6] - 随着政策出台,对消费好转有信心,安踏坚持“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策略,不同品牌能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抢占不同市场份额,看好集团未来发展,目前估值吸引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盈利摘要 - 2023 - 2027年,收入分别为623.56亿、708.26亿、784.15亿、862.64亿、939.97亿元人民币,变动分别为16.2%、13.6%、10.7%、10.0%、9.0% [3] -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2.36亿、155.96亿、134.77亿、151.45亿、168.94亿元人民币,变动分别为34.9%、52.4%、 - 13.6%、12.4%、11.6% [3] - 基本每股收益分别为3.69、5.55、4.80、5.39、6.02元人民币,变动分别为30.9%、50.5%、 - 13.6%、12.4%、11.6% [3] - 市盈率分别为22.5、15.0、17.3、15.4、13.8倍,每股派息分别为1.87、2.18、2.40、2.70、3.01元人民币,息率分别为2.3%、2.6%、2.9%、3.2%、3.6% [3] 主要数据 - 行业为服装纺织,股价89.15港元,目标价113.28港元(+27.1%),股票代码2020,已发行股本28.07亿股,市值2502亿港元,52周高/低为107.5/57.87港元,每股净现值21.87元人民币,主要股东丁世忠持股52.56% [4] 2024年全年业绩概况 - 公司收入70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6%,毛利率减少0.4pct至62.2%,经营开支比率中广告及宣传开支和研发成本比率分别增加0.8pct/0.2pct到9.0%及2.8%,员工开支比率稳定在14.8%,经营利润增长8.0%到165.9亿元,经营利润率减少1.2pct到23.4%,分占联营公司溢利1.98亿元,Amer Sports上市和配售事项分别录得15.8和20.9亿元收益,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2.4%至155.9亿元,核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50%至119.3亿元,建议派发末期每股股息1.18港元(核心派息比率为51.4%),自由现金流为132.5亿元,资产负债状况强劲,持有净现金313.9亿元 [6] - 安踏主品牌收入增长10.65%到335亿元,DTC、电商和传统批发及其他业务分别增长+7.3%、+20.7%及 - 2.1%,占比为54.4%、35.8%及9.8%,毛利率减少0.4pct到54.5%,经营利润率下跌1.2pct到21.0%,安踏成人12月底有7135家店(增加82家),安踏儿童有2784家(增加6家),约8000家为DTC业务模式,自营比例约50%,超级安踏店和安踏冠军店店效分别超100万元和50万元,安踏成人和安踏儿童分别为30万元和16万元 [6] - FILA和其他品牌收入分别增长6.1%及53.7%到266.3亿元和106.8亿元,FILA大货约有高单位数增长,FILA Fushion和儿童分别有中单位数增长和持平(去年第四季度转成正增长),其他品牌增长主要由DESCENTE(+40%)和KOLON(+60%)业务带动,FILA品牌和其他品牌的毛利率分别减少1.2pct和0.7pct到67.8%及72.2%,经营利润率分别减少2.3pct及增加1.5pct到25.3%及28.6%,12月底,FILA大货和FILA儿童分别有1264家门店(+85家)/590家(+8家),Descente及Kolon门店数分别为226家(+39家)及191家(+27家),Fila大货和儿童店效分别约为96万元和36万元,Descente及Kolon店效分别约为200万元和160万元 [6] 2025年展望 - 预计安踏品牌和FILA品牌有高单位数和中高单位数增长,其他品牌预计有30%+增长 [6] - 经营利润率方面,安踏品牌预计在20 - 25%,FILA品牌在25% [6] - 海外发展方面,东南亚业务增长良好,在中东成立公司,未来5年计划把海外业务占比提升到15% [6] - 门店数预计安踏成人在6900 - 7000家,安踏儿童在2600 - 2700家,FILA在2100 - 2200家,Descente及Kolon分别在260 - 270家及190 - 200家 [6] 主要财务报表 损益表 - 2023 - 2027年,收入分别为623.56亿、708.26亿、784.15亿、862.64亿、939.97亿元人民币,毛利分别为390.28亿、440.32亿、487.61亿、538.30亿、589.29亿元人民币,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17.05亿、24.08亿、19.60亿、21.57亿、23.50亿元人民币,销售及管理费用分别为 - 253.66亿、 - 298.45亿、 - 329.64亿、 - 362.21亿、 - 394.21亿元人民币,其他收入分别为17.05亿、24.08亿、19.60亿、21.57亿、23.50亿元人民币,营运收入分别为153.67亿、165.95亿、177.57亿、197.66亿、218.58亿元人民币,净财务收入(开支)分别为9.91亿、13.88亿、9.11亿、9.56亿、10.11亿元人民币,联营公司分别为 - 7.18亿、39.01亿、10.37亿、14.23亿、18.33亿元人民币,税前盈利分别为156.40亿、218.84亿、197.05亿、221.44亿、247.02亿元人民币,所得税分别为 - 43.63亿、 - 48.95亿、 - 50.25亿、 - 56.47亿、 - 62.99亿元人民币,少数股东应占利润分别为10.41亿、13.93亿、12.04亿、13.53亿、15.09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分别为102.36亿、155.96亿、134.77亿、151.45亿、168.94亿元人民币,折旧及摊销分别为 - 10.18亿、 - 10.23亿、 - 10.78亿、 - 10.43亿、 - 10.16亿元人民币,EBITDA分别为143.49亿、155.72亿、166.79亿、187.23亿、208.42亿元人民币 [7] 财务分析 - 盈利能力方面,毛利率分别为62.6%、62.2%、62.2%、62.4%、62.7%,经营利率分别为24.6%、23.4%、22.6%、22.9%、23.3%,净利率分别为16.4%、22.0%、17.2%、17.6%、18.0% [7] - 营运表现方面,SG&A/收入分别为40.7%、42.1%、42.0%、42.0%、41.9%,实际税率分别为27.9%、22.4%、25.5%、25.5%、25.5%,派息率分别为50.7%、39.2%、50.0%、50.0%、50.0%,库存周转天数均为123天,应付账款天数均为57天,应收账款天数均为21天 [7] - 财务状况方面,净负债/股本分别为0.01、0.25、0.09、 - 0.01、 - 0.12,收入/总资产分别为0.87、0.83、0.86、0.86、0.88,总资产/股本分别为1.74、2.03、1.93、1.89、1.80,ROE分别为18.3%、23.4%、18.2%、18.4%、18.5% [7] 资产负债表 - 2023 - 2027年,现金分别为152.28亿、113.90亿、173.76亿、224.63亿、286.40亿元人民币,应收账款分别为37.32亿、44.63亿、47.07亿、43.16亿、56.10亿元人民币,存货分别为72.10亿、107.60亿、92.26亿、126.33亿、110.01亿元人民币,其他流动资产均为230.26亿元人民币,总流动资产分别为490.05亿、497.20亿、543.35亿、624.39亿、682.77亿元人民币,固定资产分别为41.43亿、46.87亿、45.09亿、43.66亿、42.50亿元人民币,无形资产均为20.34亿元人民币,其他分别为164.88亿、287.95亿、304.72亿、316.32亿、327.92亿元人民币,总资产分别为717.25亿、852.36亿、913.50亿、1004.71亿、1073.53亿元人民币,短期银行贷款均为85.83亿元人民币,应付帐款、应付票据分别为31.95亿、43.32亿、40.88亿、60.42亿、49.11亿元人民币,其他应付帐款均为34.82亿元人民币,总短期负债分别为140.73亿、249.80亿、247.36亿、266.90亿、255.59亿元人民币,长期银行贷款均为122.33亿元人民币,其他负债均为9.25亿元人民币,总负债分别为258.76亿、381.38亿、378.94亿、398.48亿、387.17亿元人民币,少数股东权益分别为45.50亿、50.10亿、62.14亿、75.66亿、90.75亿元人民币,股东权益分别为412.99亿、420.88亿、472.42亿、530.57亿、595.61亿元人民币 [9] 现金流量表 - 2023 - 2027年,EBITDA分别为143.49亿、155.72亿、166.79亿、187.23亿、208.42亿元人民币,其他项目分别为72.10亿、55.83亿、41.95亿、50.73亿、54.84亿元人民币,营运资金变化分别为16.59亿、1.18亿、11.28亿、 - 10.64亿、 - 7.92亿元人民币,所得税分别为 - 35.84亿、 - 45.32亿、 - 50.25亿、 - 56.47亿、 - 62.99亿元人民币,营运现金流分别为196.34亿、167.41亿、169.77亿、170.85亿、192.35亿元人民币,资本开支分别为 - 7.44亿、 - 14.12亿、 - 20.60亿、 - 20.60亿、 - 20.60亿元人民币,其他投资活动分别为 - 250.49亿、 - 134.52亿、 - 9.74亿、 - 10.72亿、 - 11.80亿元人民币,投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 - 257.93亿、 - 148.64亿、 - 30.34亿、 - 31.32亿、 - 32.40亿元人民币,负债变化分别为3.83亿、 - 13.09亿、 - 6.17亿、 - 6.17亿、 - 6.17亿元人民币,股本变化均为0,股息分别为 - 40.22亿、 - 60.72亿、 - 73.40亿、 - 82.49亿、 - 92.01亿元人民币,其他融资活动分别为71.10亿、16.20亿、0、0、0,融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34.71亿、 - 57.61亿、 - 79.57亿、 - 88.66亿、 - 98.18亿元人民币,现金变化分别为 - 26.88亿、 - 38.84亿、59.86亿、50.87亿、61.76亿元人民币,汇率损失分别为5.38亿、0.46亿、0、0、0,期初持有现金分别为173.78亿、152.28亿、113.90亿、173.76亿、224.63亿元人民币,期末持有现金分别为152.28亿、113.90亿、173.76亿、224.63亿、286.40亿元人民币 [9]
中国产能转移越南,需警惕这些问题
雷峰网· 2025-03-07 00:15
文章核心观点 美国对华关税政策使中国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至越南,但越南承接能力存疑,企业需结合自身情况决定是否转移产能,最好实地考察 [2][14] 分组1:中国产能转移,越南迎来泼天富贵 - 越南承接中国制造业产能有优势,包括地理位置优越、劳动力充沛、政策友好、签署多个贸易协定 [3][4] - 多重利好下,三星、耐克、TCL、安踏等大量全球外资企业投资越南,但并非所有产业都适合出海越南 [5] 分组2:越南的成本优势可能只是假象 - 越南制造业发展虽快,但与中国差距大,在产业链完整度等方面不足,部分产品上游原材料依赖中国进口 [7] - 越南人工成本优势有迷惑性,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如中国,折算制造成本不低 [8] - 越南工会话语权高、工人流动性大、用工灵活性低,企业文化需花时间达成高管共识,带来额外管理成本 [9] - 越南用地和写字楼租金上涨,基础设施建设未跟上,政府服务能力和办事效率不如中国 [9][10] - 部分将工厂迁至越南的企业将产能回迁中国 [11] 分组3:结语 - 中国产能向越南转移仍会继续,因企业需分散供应链布局和淘汰低端产业,且越南区位优势无可替代 [13] - 企业是否搬迁产能应结合自身情况,最好实地考察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