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产业

搜索文档
厦门市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速建设厦门数据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11 22:30
数据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 构建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 支持企业开展可信数据空间、数场、数联网、数据元件、区块链、隐私保护计算等技术实践 [1] - 推进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鼓励企业围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重点行业领域建设训练、验证、测试、语料等数据集 [1] 数据产业规划布局 - 培育多元数据经营主体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设立数据业务独立经营主体 [1] - 培育产业创新企业 支持数据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创新联合体 [1] 企业数据治理与流通 - 提升企业数据治理能力 鼓励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并健全数据资源管理机制 [2] - 推进企业数据资产登记 培育规范化数据交易市场 [2] - 发展专业化数据服务生态 培育和引进综合型或专业型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 [2] 数据应用创新 - 扩大数据资源供给 加快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并推动企业数据价值释放 [2] - 激发数据应用创新活力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 产业支持体系 - 提高数据领域动态安全保障能力 [2] - 强化产业金融支持 [2]
北京数据集团揭牌成立!“1+4+1”发展业务思路首披露
证券时报网· 2025-09-11 11:46
公司成立与定位 - 北京数据集团于9月11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正式揭牌成立 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100%控股 注册资本达60亿元 [1][3] - 公司定位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数智引擎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核心节点和数据产业生态建设的服务载体 旨在促进政企数据双向流通利用并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4] - 公司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 聚焦"数智北京"和"一区三中心"建设 着力提升数据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7] 业务架构与发展规划 - 采用"1+4+1"发展蓝图 以政企数字化为基础业务 重点覆盖党政机关办公数字化 公积金医保平台 智慧城市治理和数字营商环境等领域 [7] - 四项重点业务包括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数据流通交易和数据产业生态建设 具体涵盖政务云建设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搭建 国家级数据交易所打造及AI教育中试基地建设 [8][9] - 创新业务方向包括基于"车路云一体化"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和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 [9] 战略合作与生态构建 - 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与公司签署战略协议 共同推进数据要素基础设施 制度标准体系 交易流通体系和开发利用渠道建设 [3][10] - 与22家单位达成战略合作 包括中国移动北京公司 中国电信北京分公司等12家企业和政府机构 以及工商银行北京分行 中信证券等10家金融机构 [10] - 与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合作共建全国首个遥感行业可信数据空间 [10] 政府支持与战略意义 - 北京市委常委夏林茂强调公司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 需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 叠加和倍增效应 [4] -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余英指出公司需立足首都 服务全国并放眼全球 在数据产权流通 跨境数据合作和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先行先试 [5] - 北京市国资委明确公司组建遵循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经营等四项原则 整合首都信息 数字认证等6家基础企业及亦庄智能院等划入企业 [6]
北京数据集团,揭牌成立!
证券时报· 2025-09-11 11:19
9月11日,北京数据集团揭牌仪式暨北京数据产业生态发展论坛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举行。 作为北京市落实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战略的关键举措,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国资公司")牵头组建的北京数据集团有限公司 (下称"北京数据集团")正式亮相。活动上,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下称"北京市政务和数据局")与北京数据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夯实数 据要素基础设施,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数据交易流通体系,畅通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渠道,搭建数据技术创新合作体系。 据企查查信息显示,7月22日,北京数据集团注册成立。股权结构上,北京数据集团由北京国资公司100%控股。此次活动上发布的信息显示,集团注册资本 将达到60亿元。 立足助推北京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在致辞中指出,成立北京数据集团,是北京市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是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北京 数据集团作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数智引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核心节点、数据产业生态建设的服务载体,将有效促进政企数据双向流通利用,做大做强 数据产业,更好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夏 ...
北京数据集团,揭牌成立!
券商中国· 2025-09-11 11:15
公司成立背景与定位 - 北京数据集团于9月11日在服贸会正式揭牌 由北京国资公司100%控股 注册资本达60亿元 [1][3] - 公司定位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数智引擎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核心节点 数据产业生态建设的服务载体 [4] - 集团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 立足首都 面向全国 服务"数智北京"和"一区三中心"建设 [7] 战略发展方向 - 构建"1+4+1"发展蓝图 聚焦数据供给 流通 应用和安全四个环节 [7] - 重点发展四项业务: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数据流通交易 数据产业生态建设 [8] - 探索数据跨境流动 推动数据产品服务"走出去" 参与国际数据规则制定 [5] 业务布局 - 基础业务为政企数字化 涵盖党政机关办公数字化 公积金医保平台 智慧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 [7] - 加强政务云网 可信数据空间 政务大模型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 [8] - 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所 推动"网所融合" 建设国家数据流通交易中心 [8] - 开展自动驾驶示范区 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等创新业务 [8] 生态合作体系 - 与北京市政务和数据局签署战略协议 共同完善数据制度标准体系 构建多层次交易流通体系 [3][9] - 与12家企业和政府机构(包括中国移动 中国电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及10家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 [9] - 共建全国首个遥感行业可信数据空间 合作方包括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中心 中电云计算等机构 [9]
北京数据集团,揭牌成立!
证券时报网· 2025-09-11 10:59
公司成立背景与定位 - 北京数据集团于9月11日正式揭牌 由北京国资公司100%控股 注册资本达60亿元 [1] - 集团定位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数智引擎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核心节点 数据产业生态服务载体 [2] - 组建遵循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经营等四项原则 整合首都信息 数字认证等六家基础企业及亦庄智能院等划入单位 [4] 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 - 核心使命是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和高质量数据流通交易 提升数据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5][6] - 业务架构以"两类授权"为基础 构建"1+4+1"发展蓝图 覆盖数据供给 流通 应用和安全环节 [6] - 重点发展数据基础设施 数据资源开发 数据流通交易 数据产业生态四项核心业务 [7] 政企合作与生态建设 - 与北京市政务和数据局签署战略协议 共同完善数据制度标准体系 构建多层次交易流通体系 [1][8] - 与12家政府机构及企业(包括中国移动 中国电信 阿里云等)达成政产学研合作 [8] - 与10家金融机构(含工商银行 中信证券等)建立战略合作 并与国家航天局共建全国首个遥感数据场景孵化基地 [8] 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 - 加强政务云建设 打造数据流通增值协作网络 建设城市级可信数据空间和政务大模型平台 [7] - 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创新 基于"车路云一体化"推进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 [7] - 在政企数字化领域深耕智慧城市治理 医保平台 信创等重点场景 发挥数字化转型主力军作用 [6]
重磅利好!国务院批复:同意!
中国基金报· 2025-09-11 09:34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获批 - 国务院同意自即日起2年内在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 [1][3][8] 试点范围详情 - 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范围为北京市通州区全域 [3][11] - 苏南重点城市试点范围包括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镇江市全域 [3][23] - 杭甬温试点范围包括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全域 [3][36] - 合肥都市圈试点范围包括安徽省合肥市全域及芜湖市无为市等周边县市 [3][49] - 福厦泉试点范围包括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全域 [3][64] - 郑州市试点范围为河南省郑州市全域 [3][76] - 长株潭试点范围包括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全域 [3] -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试点范围包括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等9个城市 [4] - 重庆市试点范围为重庆市全域 [4] - 成都市试点范围为四川省成都市全域 [4] 改革核心目标与方向 - 方案实施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 [3][8] - 推动要素质量逐步提高、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3][8] - 聚焦技术要素、土地要素、人力资源要素、数据要素、资本要素等领域的改革发展,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5][7] 差异化改革探索 - 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提出加快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支持金融标准认定机构及国际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鼓励跨境金融服务 [5][20] - 苏南重点城市试点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支持无锡市构建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产业体系,依托南京市、苏州市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的智慧城市大脑 [5][29] - 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新业态新领域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 [6][10] 技术要素改革措施 - 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研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用于研发投入的国有资本免于增值保值考核 [12] - 推进技术与资本要素融合,支持金融机构采用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方式,鼓励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 [12] - 苏南重点城市试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共建联合基金 [24] - 杭甬温试点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有序扩大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范围 [37] - 合肥都市圈试点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和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可赋予科技成果所有权不低于70%的权益或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 [50] 土地要素改革措施 - 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支持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整治腾退的建设用地重点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3] - 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 [14] - 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建设用地,探索通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详细评价等方式细化低效用地认定标准 [15] - 苏南重点城市试点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赋予试点地区更大土地配置自主权 [26] - 杭甬温试点改革产业用地"价高者得"的单一竞价方式,探索推行"限地价竞贡献"等方式 [39] 人力资源要素改革措施 - 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拓宽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范围,允许具有境外国际通行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取得工作许可后提供专业服务 [16] -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探索人才市场化配置,探索跨境收支便利化 [16] - 苏南重点城市试点实现试点地区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深化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28] - 杭甬温试点开展试点地区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杭州市区除外) [41] 数据要素改革措施 - 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依托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协调推进政务数据高效开放共享 [17] - 拓展数据开发应用场景,支持构建农业、工业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制定数据交易标准合同指引,出台数据交易负面清单和谨慎清单 [18] - 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研究探索数据出境合规监管实践路径,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措施 [19] - 苏南重点城市试点加快数据开放共享应用,推动试点地区政府各部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制定数据共享交换地方标准 [29] - 杭甬温试点深化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完善公共数据标准化、目录编制、质量管控等制度,探索公共数据资产评估和数据资产凭证等制度 [43] 资本要素改革措施 - 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支持整合经营主体登记、税务、统计等公共信息与金融信息形成普惠金融数据库 [20] - 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合作,加快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支持优质合规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等开展相关业务 [20] - 苏南重点城市试点创新区域资本供给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开发续贷等产品,规范政府引导基金的子基金设立及管理方式 [30] - 杭甬温试点健全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凤凰行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 [45] 资源环境要素改革措施 - 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探索促进绿色要素交易与能源环境目标指标更好衔接,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1] - 苏南重点城市试点完善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支持试点地区企业积极参与电力、煤炭等领域国家层面交易平台建设 [32] - 杭甬温试点优化能源市场化交易机制,开展用能预算化管理,推动能耗精细管控和高效配置,推动全部工商业用户开展电力市场化交易 [46] 要素协同配置效率提升 - 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22] - 苏南重点城市试点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业态新领域,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 [34] - 杭甬温试点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47]
北京数据集团揭牌成立,助推北京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贝壳财经· 2025-09-11 06:56
公司战略定位 - 北京数据集团定位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数智引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核心节点和数据产业生态建设的服务载体[3] - 公司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 聚焦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和高质量数据流通交易[6] - 业务遵循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经营、数据合规与安全可控、场景驱动与价值落地、生态开放与产业融合四大原则[5] 业务架构规划 - 构建"1+4+1"发展蓝图 以两类授权为基础畅通数据供给、流通、应用和安全四个环节[6] - 基础业务为政企数字化 涵盖党政机关办公数字化、公积金医保平台、智慧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6] - 重点发展四大核心业务: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据流通交易和数据产业生态建设[7] 基础设施建设 - 加强政务内外网和政务云建设运营 打造数据流通利用增值协作网络[7] - 建设城市级可信数据空间和政务大模型共性平台[7] - 巩固数字认证业务 拓展数字安全和人工智能安全领域[7] 数据资源开发 - 搭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 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7] - 开展分领域合作 实现数据更大价值[7] 流通交易体系 - 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所 推动协作网络与交易所"网所融合"[7] - 建设国家数据流通交易中心[7] 产业生态建设 - 参与数智北京创新中心和AI教育中试基地建设[7] - 打造协同共生、开放融合的数据产业生态[7] 创新业务布局 - 加强基于"车路云一体化"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7] - 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等创新领域业务[7] 区域发展策略 - 立足首都 面向全国 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4][6] - 加强与京津冀及全国各地数据集团协同联动[4] - 探索跨境数据流通合作机制 推动数据产品服务"走出去"[4] 政府支持与资源 - 北京市政府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 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3] - 国家数据局认可北京数据要素综合实验区建设提供的"北京经验"[4] - 以北京国资公司旗下六家企业为基础 划入多家相关企业组建集团[5]
北京数据集团揭牌成立
中国证券报· 2025-09-11 04:57
9月11日,北京数据集团揭牌仪式暨北京数据产业生态发展论坛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举行。作 为北京市落实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战略的关键举措,北京国资公司牵头组建的北京数据集团正 式亮相,标志着北京在构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激活公共数据资源价值、繁荣数据产业生态等方面迈出 坚实步伐。 助推北京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余英在致辞中表示,北京数据集团的成立是北京市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又 一关键落子。希望北京数据集团要立足首都,当好数据资源开放者、基础设施建设者、数据流通服务 者,聚力构建开放协同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要服务全国,在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中当好先行者,在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 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破除数据孤岛,加强与京津冀乃至全国各地数据集团协同联动,在技术标准和模 式上先行先试,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优化配置。要放眼全球,加强与国际数据组织和企业合作,积 极参与国际数据领域规则和标准制订,探索建立跨境数据开发利用和流通合作机制,推动数据产品服务 和解决方案"走出去"。 北京市国资委主任吴礼顺表示,北京数据集团 ...
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提速!多维探索破局路径
证券时报· 2025-09-08 00:35
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加速 已有28个城市 6个省级和6个企业数据基础设施节点完成互联互通验证 实现用户"一点接入 全国通行"和数据"一点发布 全域可见" [1] -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系统覆盖20个省(区 市) 支持跨域多源数据联合加工和高速数据传输网络业务 [4] 市场内涵与战略定位 - 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核心在于统一和协同 是统一规范下的多元交易市场 旨在打破区域和行业分割 [3] - 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遵循"五统一 一开放"战略导向 包括统一市场基础制度 基础设施和政府行为尺度等 [3] 制度建设与分类框架 - 数据基础制度三大核心已建立 数据所有权 使用权和经营权分离 数据分类细化出原始数据 衍生数据和合成数据 [4] - 利益分配遵循"谁投入谁受益 按劳动付出分配"原则 [4] - 国家数据局2023年推出21项政策 2024年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 [8] 现存挑战与瓶颈 - 部分地方存在"重流通轻交易"认知偏差 导致政府数据难以通过交易实现价值变现 [6] - 数据确权理论和实践需探索 中小企业参与度低 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流通壁垒 [6] - 监管存在多头监管和执行标准不一问题 抑制企业积极性 [6] - 数据产业跨区域跨领域特性与区域化管理矛盾突出 例如农业数据对接金融领域难度大 [7] 基础设施重点任务 - 基础设施建设需聚焦三大任务 统一协议和接口确保数据通用性 统一标识实现主体唯一识别 完善交付设施保障数据有序流转 [8] - 需配备安全高效的"运输工具"而非仅搭建"公路"框架 [8] 交易机制与生态建设 - 数据交易所角色类似"厨子" 需聚合供需双方 整合分散资源推动数据从零散要素向融合产品转化 [8] - 深圳数据交易所推动交易机构互认互通和全国生态建设 上海数据交易所成立数纽联盟并发布制度体系与标准体系 [8] - 上海数据交易所启动TTP工程(Ten Thousand Projects)构建一体化数据市场新范式 [8]
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提速 多维探索破局路径
证券时报· 2025-09-07 18:26
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进展 -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系统已完成28个城市、6个省级和6个企业节点的互联互通验证 覆盖20个省(区、市) 实现用户"一点接入、全国通行"、数据"一点发布 全域可见"、应用"一点部署 跨区通用" [1][3] - 数据基础制度三大核心已建立:权属划分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分离 数据分类细化出原始数据、衍生数据和合成数据 利益分配遵循"谁投入谁受益 按劳动付出分配"原则 [3] - 国家数据局2023年推出21项政策 2024年将推出10多项数据产权制度 正在研究制定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政策文件 [5] 市场认知与定位 - 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核心在于"统一和协同" 是统一规范下的多元交易市场 通过协同打破区域和行业分割的广义市场概念 [2] - 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脉相承 遵循"五统一、一开放"要求: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市场监管执法、要素资源市场 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2] - 部分地方存在"重流通轻交易"认知偏差 将政府数据开放和系统内共享等同于数据交易 混淆数字社会治理与数字经济发展边界 [1][4] 现存挑战与瓶颈 - 制度规则仍需健全 数据确权需进一步理论与实践探索 数据产业生态培育不足 中小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程度有待提高 [4] - 地方保护主义形成流通壁垒 部分地区实行"定向准入""定向补贴" 导致"有资质企业无能力、有能力企业无资质"的错位现象 [5] - 监管存在"多头监管、执行标准不一"问题 且倾向于"从严监管" 抑制企业参与积极性 [5] - 数据产业"跨区域跨领域"特性与"区域化管理"矛盾突出 例如农业数据需对接金融领域但管理尺度不统一 [5]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 需聚焦三大任务:统一协议和接口确保数据通用性 统一标识实现主体资源唯一标识 完善交付设施确保数据有序流转和合规交付 [5] - 数据交易所角色应如"厨子" 通过聚合供需双方、整合分散资源 推动数据从"零散要素"向"融合产品"转化 实现数据、技术、场景、业务协同创造价值 [5] 地方交易所实践探索 - 深圳数据交易所从推动数据交易机构互认互通、全国数据市场生态建设等方面助力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 [5] - 上海数据交易所成立数纽联盟 发布数据流通制度体系(2025)和一体化数据市场标准体系 推动培育TTP工程(Ten Thousand Projects)构建市场新范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