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加密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华检医疗(01931) - 自愿性公告
2025-08-08 09:03
战略与业务布局 - 公司启动“具备下行保护机制的全球增强版以太坊(ETH)金库”战略[3] - 公司将“NewCo +RWA”Web3交易所命名为“ivd.xyz”[5] - 公司所有RWA发行、交易、结算及生态治理均深度耦合以太坊(Ethereum)生态[6] - 公司构建“全球增强版以太坊(ETH)金库”战略,转化国家顶层设计为金融基础设施创新[11] - 该战略以香港为支点,撬动全球资本向中国医疗高科技资产汇聚[12] - 公司通过双轨策略扩大以太坊(ETH)储备规模,目标成全球最大以太坊(ETH)储备金库上市主体[13] - ivd.xyz是全球首家专注医疗创新药知识产权RWA的Web3交易所,支持跨链交易[18] - ivd.xyz为创新药企和投资者提供平台,创造持续ETH收益[18][19] - 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医疗创新与加密经济的价值枢纽,实现三重升维[39] 市场与监管环境 - 《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承认虚拟资产金融资产地位[8] - 《稳定币条例》为稳定币发行及以太坊(ETH)储备提供法理依据[8] - 香港证监会“双牌照制度”允许上市公司通过合规托管机构持有以太坊(ETH)[8] - 金管局主导的Ensemble项目支持代币化资产跨境结算[8] - 美国SEC完善加密资产监管,建立稳定币发行框架[9] - 贝莱德等申请现货ETH ETF并获SEC备案[9] - 美国《清晰法案》将成熟区块链系统资产定义为商品[10] 扩大储备与融资策略 - 以太坊(ETH)储备金库通过多种方式增持以太坊(ETH)[13][14][16] - 以太坊(ETH)创造引擎将创新药知识产权以RWA形式代币化换ETH[15][17] - ivd.xyz交易所将与全球领先合规交易所合作[21] - 采用分阶段ATM股权融资,资金购入以太坊(ETH)[22] - 集团发行零息可转债,募资100%增持以太坊(ETH)[35] 下行保护机制 - 公司构建七重“下行保护机制”,保护相关方利益[20] - 若以太坊(ETH)市价低于ATM购币均价一定比例,启动债底回购窗口[22] - 若创新药RWA二级市场加权均价低于发行价一定比例,启动“可赎回流动性池”回购[24] - 公司持续购买以太坊(ETH)欧式看跌期权[26] - 2025财年起,董事会提请股东大会授权拟最多回购已发行股份一定比例[29] - 设立“多日滚动定投计划”购入以太坊(ETH)[32] 收益增强策略 - 集团将全部自持以太坊(ETH)参与原生质押,再质押赚取额外年化收益[33] - 以质押后的流动性质押代币(LST)借贷,提升有效持仓一定倍数以上[35] 并购与发展目标 - 公司拟收购全球顶级以太坊(ETH)量化管理公司,增强资产管理[36] - 并购标的筛选以“ETH管理规模、连续36个月正收益、最大回撤比例”为核心指标[38] - 公司目标成为港股市场乃至全球以太坊(ETH)储备规模领先的上市公司[14] 创新与价值实现 - 通过RWA链上代币化,缩短创新药上市周期[41] - 建立“研发者-投资者-患者”三角共赢模型[41] - 为传统投资者提供“零认知风险的Web3链上金融入口”[41] - 创新药RWA生态收益转化为ETH储备,形成增长飞轮[43] - 公司让研发者把管线变现的周期从数年压缩至月级[44] - 公司通过ETH金库与RWA双轮驱动,实现医疗创新产业范式革新[45] 风险提示 - 公司提示加密货币市场波动性大,以太坊价格可能剧烈波动[50] - 公司“下行保护机制”及“增强策略”细则可能调整或不执行[50] - 股东及潜在投资者买卖公司证券须谨慎[51] 其他信息 - 公告日期董事会由3名执行董事、2名非执行董事、6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52] - 公告前瞻性陈述存在风险,公司不承担更新等责任[53] - 公告中英文版本有歧义以中文版本为准[54]
独家洞察 | 美国「立规矩」了,稳定币合规时代开启?
慧甚FactSet· 2025-07-24 03:25
稳定币监管框架 -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GENIUS法案》,首次在联邦层面建立稳定币监管框架,规范与美元等法定货币挂钩的支付型稳定币发行和使用 [1] - 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机构必须持有1:1比例的储备资产,包括美元现金、银行活期存款、美国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 [3] - 银行类发行机构由美联储监管,非银行机构由财政部下属货币监理署(OCC)监管 [3] 稳定币定义与市场现状 - 稳定币是一种与法定货币或大宗商品挂钩的加密货币,旨在减少价格波动并提高支付效率,常见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包括USDT和USDC [3] - 当前约有2500亿美元美元稳定币在流通,其中80%以上储备资产为美国国债,相当于为美债市场带来约2000亿美元需求 [5] - 渣打银行预测到2028年稳定币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美元,对应美债需求1.2万亿至1.6万亿美元,稳定币发行商或成美债第二大买家 [5] 行业应用与竞争格局 - 沃尔玛、亚马逊、Expedia等公司计划发行自有稳定币以减少信用卡支付手续费,每年可节省数十亿美元 [4] - Meta(原Facebook)重新考虑整合稳定币用于平台内支付,此前曾因监管阻力终止Libra项目 [4] - 美银美林预计未来1年稳定币规模将增长250亿至750亿美元,增量资金将提振美债需求尤其是短期国库券 [5] 银行与稳定币的互动 - 银行将直面数字货币竞争压力,稳定币对存款和支付系统的颠覆性影响将在未来2-3年显现 [5] - 摩根大通质疑稳定币必要性,认为现有支付系统已足够便捷,花旗指出稳定币与法币兑换成本高达7% [6] - 部分银行考虑组建行业联盟共同推出稳定币以兼顾合规性与互操作性 [6] 法案影响与行业前景 - 《GENIUS法案》允许符合标准的外国稳定币在美国使用,增强跨境支付灵活性 [4] - 法案为加密货币行业提供明确法律框架,推动支付创新和金融体系现代化 [6] - 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加速布局稳定币,美国或将在数字金融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6]
深度解读|“稳定币”稳定吗
搜狐财经· 2025-07-23 07:36
稳定币概述 - 稳定币由私营机构发行而非政府或中央银行 例如USDC由Circle发行 USDT由泰达公司发行 [2] - 稳定币需锚定抵押品 美元稳定币与美元1:1挂钩 并需储备等值美元 [2] - 与以太币等加密代币不同 稳定币价值受锚定物约束 波动范围有限 [2] - 市场高度集中 99%稳定币锚定美元 USDT和USDC合计占2400亿美元市值的90% [2] 美国支持美元稳定币的动因 - 巩固美元支付和储备地位 利用稳定币扩大美元使用范围以应对美元霸权松动 [3] - 应对36万亿美元联邦债务 通过《天才法案》允许美债作为稳定币储备 潜在吸引2400亿美元规模资金 [3] - 争夺金融制度创新主导权 防止他国制定新金融秩序 保持美元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控制地位 [3] 稳定币市场影响 - 稳定币规模快速增长 已显著影响加密资产市场 金融投资市场及全球货币结构 [2] - 美国政策推动稳定币合规化 《天才法案》明确1:1储备金要求 标志着行业进入规范运作阶段 [2] - 行业集中度高 头部两家公司占据90%市场份额 显示先发优势显著 [2] 潜在问题与挑战 - 私营机构发行模式可能滋生洗钱 跨境犯罪等风险 增加货币当局监管难度 [4] - 去中心化操作和跨国特性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提出挑战 [4] - 美元信用受财政赤字 债务问题等拖累 可能间接影响美元稳定币的长期信用基础 [4]
加密预测平台Polymarket重返美国市场 斥资1.12亿美元收购持牌交易所QCX
智通财经网· 2025-07-21 15:03
公司动态 - 加密预测平台Polymarket以1.12亿美元收购衍生品交易所QCX,借此获得CFTC注册许可并重返美国市场 [1][2] - 收购交易已获公司发言人确认,但QCX代表拒绝置评,CFTC尚未回应媒体询问 [2] - 公司创始人Shayne Coplan在纽约创立该平台,通过"预测市场"机制允许用户对未来事件下注 [1] 监管进展 - 美国司法部和CFTC本月正式通知Polymarket结束调查,此前调查关注其是否违反2022年和解协议 [1] - 2022年和解协议要求公司禁止美国用户访问服务,因其未获得CFTC注册许可 [1] - 此次监管松动态势被视为特朗普政府回归背景下,美国对加密行业立场转变的迹象 [1] 业务表现 - 平台在2024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尤其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吸引大量用户下注,交易金额达数百万美元 [1] - 2024年大选期间,公司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和纽约市投放广告引发广泛关注 [2] - 平台创新性地结合信息预测与金融投机,吸引大量民众接触"加密预测市场"概念 [2] 行业现状 - 预测市场在美国仍属监管灰色地带,CFTC对预测类合约是否构成"投机工具"存在争议 [2] - 交易所面临用户身份核实、投资者权益保护和反洗钱等合规挑战 [2] - QCX于2022年向CFTC申请注册,并在2025年7月9日正式获批开展衍生品交易业务 [2]
《清华金融评论》|前瞻稳定币:创新探索与格局演变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11 09:25
前瞻稳定币:创新探索与格局演变 - 2025年5月美国通过《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并于6月17日正式生效 [5] -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设立法币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计划8月1日实施 [5][6] - 欧盟2023年已通过《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显示全球稳定币监管框架加速推进 [6] 稳定币系列研究主题 - 系列文章涵盖稳定币技术特性、功能类型、监管模式、发展态势及对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6] - 余伟文探讨稳定币的稳妥和可持续发展路径 [6] - 沈建光等分析美国与欧盟稳定币政策分化趋势 [6] - 杨涛研究美国加密资产趋势及对中国启示 [6] - 刘世平聚焦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RWA)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变革作用 [6] 其他金融动态 - 蓝佛安强调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支柱的作用 [8] - 民营经济促进法于2025年5月20日施行 [8]
国泰海通|非银:稳定币,看好场景拓展规模扩张——稳定币专题研究之二
稳定币应用场景拓展 - 稳定币从2014年USDT诞生起聚焦加密货币交易起步 2019年摩根大通JPM Coin入局推动机构跨境贸易结算 2020年DeFi爆发叠加PayPal USD上线促进消费支付与去中心化金融渗透 [1] - 当前四大落地场景包括:加密资产交易(支持BTC/ETH买卖 RWA资产交易 NFTs定价结算 DeFi协议抵押品) 跨境支付(区块链点对点即时传输无中介结算周期短) 消费支付(融入互联网金融体系低成本快速转账) 传统资本市场(外汇证券资产代币化以稳定币计价结算提升资产可用性与可转让性) [1] 稳定币市场规模预测 - 中性情景下2030年稳定币总规模有望达3.5万亿美元 其中加密资产领域按加密货币市场10%增速及8.22%占比测算达3633亿美元 跨境支付假设20%市场份额需求2.9万亿美元 日常消费支付10%份额对应1216亿美元 传统资本市场代币化需求1333亿美元 [2]
为什么说香港是中国“稳定币”发行的最佳场所
稳定币概念与定位 - 稳定币是一种锚定低波动性资产(如美元、美债、黄金)以实现币值稳定的加密货币 [5] - 相较于比特币等波动性加密货币,稳定币更适合作为支付、储值和跨境结算工具 [6] - 稳定币兼具法币稳定性与区块链高效率,是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的"湿地" [7][8][9] 美国战略意图 - 美国推动美元稳定币旨在构建以美元为基础的数字资产体系,巩固美元霸权地位 [12] - 通过全球流通美元稳定币分摊美债风险(当前美国国债超35万亿美元),缓解本国通胀压力 [14][16] - 稳定币成为美国重塑全球金融话语权的战略棋子 [17] 中国发展机遇 - 稳定币可优化中国跨境结算效率(传统SWIFT系统成本高周期长),尤其利好中小外贸企业 [20][22] - 义乌已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为稳定币应用积累经验 [23] - 香港政策试点显示中国在数字货币跨境应用的倾向 [26] 香港独特优势 - 香港具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政策空间及技术基础,是稳定币创新理想试验场 [29] - 港币发行制度(挂钩美元)本质是"类稳定币"框架,数字化后可直接切入稳定币赛道 [30][31][33] - 《稳定币法例》生效后香港或成亚洲稳定币枢纽,并助推数字人民币国际化 [34][35]
关于稳定币,国际清算银行究竟说了什么?
2025-07-02 15:4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稳定币、加密资产、金融行业 - 公司:Circle、Tether、京东、元币、渣打银行合资公司、Bitfinex、Visa、Hashkey、OSL、Coinbase、Binance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稳定币无法取代法定货币成为主流 - 国际清算银行认为稳定币在统一性、弹性和合规诚信方面存在不足,不符合货币的三个重要标准,只能作为补充 [1][2] - 稳定币价格存在波动性,不具备杠杆效应,在合规诚信方面存在漏洞,各国监管尺度不同,小型发行人和交易所可能执行不到位 [2] 稳定币的特点和原理 - 稳定币具有私营商业机构发行、足额储备、加密货币属性和影子法币角色四个主要特征 [7] - 足额储备存在银行倒闭或国债价格波动风险 [1][7] - 稳定币依附于法币,是法币的延伸,无法颠覆法币 [1][6] 稳定币的产生背景和应用场景 - 稳定币最初是为了解决加密资产交易所出入金成本问题,而非支付或跨境问题 [1][8] - 2024 年整体交易金额为 28 万亿美元,其中 80%用于加密资产交易所上的高频交易,仅百分之十几用于支付场景,但支付场景体量仍然巨大 [9] - 加密资产不适合境内支付清算,但在跨境支付方面,稳定币清算速度和成本费用均优于传统方式 [1][10][11] 稳定币对商业银行和金融体系的影响 - 稳定币对商业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构成挑战,但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存款代币化,整个金融体系也可代币化,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原子级结算 [1][12][13] 美国和香港立法监管稳定币的原因 - 美国立法监管稳定币旨在管理其与法币的连接,增强美元影响力 [14] - 香港跟进立法反映了捍卫货币主权和战略卡位的思考,探索在加密资产和 Web3 金融体系下的管制 [3][14] 香港市场上稳定币的发展前景 - 港元稳定币主要用途预计是促进跨境或转口贸易清结算便利化 [15] - 未来可能以离岸人民币为基础发行人民币稳定币,用于跨境贸易支付、结算便利化 [3][1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市场对稳定币及其未来发展高度重视,相关公司股价受国际清算银行报告影响显著,如 Circle 公司股价明显下滑 [1][4] - 数字人民币与港元稳定币主要区别在信用来源上,两者在未来香港市场上可能同台竞技,共同推动跨境支付的发展 [16]
惊天跨界!黑石前大佬联手 Tether 创始人砸 10 亿搞加密基金,SPAC 模式要掀翻币圈格局?
搜狐财经· 2025-06-26 15:30
跨界合作与基金设立 - 前黑石私募股权联席主管朱钦与Tether联合创始人里夫・柯林斯合作,通过CC Capital收购SPAC平台M3-Brigade发起人权益,启动10亿美元加密基金募资 [1] - 该合作融合黑石体系风险控制框架与加密市场生态洞察,形成"华尔街操盘手+加密原住民"独特组合 [1] - 基金采用SPAC模式快速募集资金,计划构建包含比特币、以太坊、Solana的多元化组合 [2] 市场表现与团队构成 - M3-Brigade股价单日下跌12%至11.04美元,但年内涨幅仍达10% [2] - 管理团队包括美国前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与币安董事会主席加布里埃尔・阿贝德任副主席,Hut 8 Mining前CEO杰米・莱弗顿出任CEO [2] - Cantor Fitzgerald等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2] 投资策略与行业对比 - 基金采用"多代币策略",覆盖比特币(价值存储)、以太坊(智能合约)、Solana(高性能交易)不同细分领域 [3] - 与MicroStrategy的600亿美元比特币持仓和日本Metaplanet等机构的单一公链策略形成对比 [3] - 策略与2025年3月特朗普行政命令要求美国建立比特币储备并允许持有多代币库存的政策相呼应 [3] 行业趋势与监管环境 - 全球加密监管从"排斥"转向"规范纳入",美国行政命令为机构入场提供政策框架 [4] - 2024年全球机构对加密资产投资规模同比增长230%,多元化基金占比提升至32% [4] - 10亿美元级别多元化基金标志传统金融与加密领域深度融合,是行业里程碑 [4] 运营挑战与风险因素 - SEC对数字资产法律定性模糊可能增加合规成本 [5] - 10亿美元级别数字资产托管需兼顾冷钱包安全与合规审计 [5] - 加密货币高波动性(2025年Q1比特币波动超40%)可能导致净值剧烈震荡 [5] - 传统金融与加密领域估值逻辑冲突(现金流折现法与生态活跃度估值差异)增加募资难度 [5]
全球监管“泼凉水”,稳定币祛魅
北京商报· 2025-06-26 14:33
国际清算银行对稳定币的评估 - 国际清算银行认为稳定币在单一性、弹性和完整性三项关键测试中表现不佳,未达到成为货币体系支柱的要求 [3] - 稳定币的匿名性使其成为非法利用绕过诚信保障措施的首选,缺乏传统金融体系的"了解你的客户"标准加剧了这一问题 [3] - 稳定币的不记名性质引发对其被用于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等金融犯罪的担忧 [3] - 稳定币缺乏央行提供的结算功能,交易汇率经常变化破坏了单一性 [4] - 稳定币的构造方式通过施加预付现金的限制而破坏了弹性 [5] - 稳定币承诺平价兑换与其盈利商业模式需求之间存在内在矛盾 [5] - 稳定币可能导致货币主权丧失和资本外逃,尤其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构成风险 [5] 香港金管局对稳定币的监管态度 -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指出稳定币是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支付工具而非投资工具,本身没有升值空间 [7] - 稳定币的匿名和便于跨境使用特性带来了反洗钱方面的挑战 [8] - 香港金管局推出"稳定币发行人沙盒",但进入沙盒不意味必然获得牌照,将审慎考虑所有申请 [8] 欧洲央行对稳定币的立场 -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称私人发行稳定币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构成风险,可能吸引银行存款外流且不总能维持固定价值 [8] 稳定币市场反应 - 稳定币概念股Circle股价从最高点299美元回落至199美元,单日一度暴跌超10% [10] - 国泰君安国际股价在前一日大涨198%后,次日盘中跌幅超10% [10] - USDT、USDC等主流稳定币溢价率大幅跳水,市场恐慌指数飙升 [10] 行业专家观点 - 稳定币的蓬勃发展使部分国家对央行数字货币推进陷入迟疑 [11] - 虚拟货币市场与传统金融资产风险相关性显著提升,稳定币作为结算工具使风险传导更直接 [11] - 国内稳定币业务发展面临监管政策不确定性和技术安全漏洞等挑战 [12] - 稳定币难以撼动现有支付体系的主导地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