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搜索文档
登海种业(002041):粮价低迷叠加反常气候,2025H1营收业绩双降
国联民生证券· 2025-09-05 12:50
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投资评级 [6]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9亿元,同比下降9.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35亿元,同比下降33.42% [4][9] - 玉米种子业务受病害、市场偏好耐密型品种、反常气候及转基因品种推广冲击,营收同比下降12.04%至3.38亿元,但毛利率提升3.93个百分点至29.08% [4][10] - 水稻业务营收同比增长53.50%至932.80万元,小麦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18.01%至307.22万元,蔬菜种子业务营收同比下降6.98%至998.84万元 [10] - 公司积极推进转基因玉米品种研发推广,登海605D等6个国审品种示范推广有序,销量逐步上升 [11]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90/14.18/16.7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7/1.87/2.06亿元,EPS分别为0.20/0.21/0.23元/股 [1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0.43亿元,同比增长13.72% [11] - 2024年营业收入12.46亿元,同比下降19.74%,归母净利润0.57亿元,同比下降77.86% [14] - 预计2025年毛利率29.03%,净利率17.06%,ROE为4.73% [17] - 当前市盈率48.9倍,市净率2.3倍,每股净资产4.10元 [6][14] 业务进展 - 公司持续推进青岛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及四大区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主要在建项目已完成计划投资90%以上 [11] - 作为玉米种子龙头企业,有望受益于转基因玉米商业化进程 [12]
木垒县东城镇:从田间到“粮仓” 青贮玉米收割备足牲畜“冬口粮”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09:36
农业机械化与生产效率 - 木垒县东城镇科学调度机械与人力全面开展青贮玉米收割工作 大型收割机参与收割作业[1] - 中兴村村民许先文70亩玉米地实现丰收 青贮玉米部分用于自家牲畜喂养[1] 农产品销售与经济效益 - 青贮玉米对外销售价格为每公斤0.45元 通过销售实现经济增收[1] - 种养结合模式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 大幅提升养殖效益[1] 农业种植模式与产业推广 - 东城镇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模式 引导农户规模种植青贮玉米[1] - 青贮玉米经发酵后营养保存完整且适口性强 深受养殖户欢迎[1] 乡村振兴与产业支撑 - 青贮玉米丰收筑牢牲畜越冬"粮仓" 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加速器"[1] - 通过规模种植解决传统秸秆处理难题 同时满足养殖需求和经济效益提升[1]
智能养鱼、数字挤奶:“塞上第一村”如何“无中生有”创产值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09:15
核心观点 - 杨家窑村通过智能渔业、生态种植和数字乳业三大特色产业实现经济转型 从欠债4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落后村发展为产值超千万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1][3][5] 渔业项目 - 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11328.62平方米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 配备16套智能循环水系统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3] - 采用竖流沉淀池过滤、紫外线杀菌、液氧储罐增氧和恒温调控等技术保障鱼类生长环境 [3] - 预计2025年成鱼产量达25万公斤 创造经济产值约1250万元 [3] - 项目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并拓展研学功能 形成"产研学"融合新模式 [3] 种植产业 - 投资3亿元建设农牧业文旅体验园 融合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 [3] - 1.6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年培育60余种蝴蝶兰超30万株 产值突破1000万元 [5] - 建成4000平方米高标准水果种植大棚 种植木瓜、香蕉和金龙枣等特色水果 [5] 乳业项目 - 2015年村集体投资2.4亿元创立牧同乳业 构建从牧场到工厂的"千米黄金链"生产体系 [5] - 实现鲜奶10秒内锁鲜处理、机器人码垛和特色"黄花牛奶"产品开发 [5] - 带动6800户农民户均增收1万多元 每年吸引游客3万多名 [5] - 作为全国研学基地年均接待学生6500多名 [5] 产业融合成效 - 形成渔业+研学、种植+文旅、乳业+观光的三产融合模式 [3][5] - 智能养鱼、数字挤奶等科技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 [3][5] - 通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将生产空间转化为"果园、公园、乐园"多元价值空间 [3][5]
种植业板块9月5日涨0.46%,宏辉果蔬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出2403.19万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05 08:49
板块整体表现 - 种植业板块较上一交易日上涨0.46%,领涨个股为宏辉果蔬(代码603336)[1] - 上证指数报收3812.51点,上涨1.24%,深证成指报收12590.56点,上涨3.89%[1] - 板块内10只个股上涨,9只个股下跌,1只平盘,呈现分化态势[1][2] 个股涨跌情况 - 宏辉果蔬(603336)涨幅最高达2.93%,收盘价9.47元,成交量26.58万手[1] - 海南橡胶(601118)上涨1.53%至5.32元,成交50.61万手[1] - 众兴菌业(002772)跌幅最大为-0.63%,诺普信(002215)下跌-0.58%[2] - 北大荒(600598)成交额最高达2.62亿元,神农种业(300189)成交量最大为98.46万手[2] 资金流向分析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2403.19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入6421.54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出4018.36万元[2] - 北大荒(600598)主力净流入2008.90万元,占比7.67%,居板块首位[3] - 万向德农(600371)主力净占比最高达12.34%,净流入754.96万元[3] - 宏辉果蔬(603336)游资净流入576.91万元,占比2.34%,主力净流入1181.41万元[3] - 亚盛集团(600108)散户净流出520.40万元,占比-5.14%[3]
“指尖轻触”智慧耕作 “科技护航+精准服务”夯实秋粮丰产基础
央视网· 2025-09-05 04:44
新疆塔城青贮玉米生产 - 新疆塔城启动2万亩青贮玉米收割 预计产量10万余吨[1][5] - 青贮饲料经发酵后营养丰富且易保存 用于保障60万头牲畜越冬需求[3][5] - 大型收割机与运输车协同作业 实现高效收割和运输[1][3] 甘肃成县核桃产业 - 甘肃成县核桃种植面积达51万亩 预计产量25万吨 产值突破10亿元[8] - 采用单轨运输车(单趟运力400斤)和无人机技术提升采收效率[8] - 应用水肥一体化和膜下滴灌技术提高产业科技化水平[10] 黑龙江嫩江小麦秋收 - 嫩江市塔溪乡小麦种植面积48600余亩 配备百余台收割机确保收割进度[11][15] - 联合收割机进行机械化作业 实现麦粒直接装载至运粮车[13] - 农户利用晴好天气开展抢收 保障颗粒归仓[11][15] 农业科技应用与智能化管理 - 江西吉安永新县调度3100台农机具收割21.78万亩中稻[19] - 安徽明光市投入650万元搭建智慧农业平台 建成2个无人机机场实现3200亩农田精准管理[21] - 安庆花凉亭灌区完成100多处水利设施改造 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30%[23] 跨区域作物采收动态 - 甘肃定西市安定区百万亩马铃薯进入采挖期 采用杀秧机和收获机机械化作业[10] - 通过引水工程灌溉实现马铃薯增产[10] - 各地应用无人机巡查和智能灌溉系统保障秋粮稳产丰收[18][23]
2025年我国早稻实现增产——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魏锋华解读早稻生产情况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05 02:46
早稻产量表现 - 2025年全国早稻产量570.3亿斤 较2024年增加6.8亿斤 同比增长1.2% [1][4] - 主产区江西 湖南 广东实现恢复性增产 产量分别增加3.3亿斤 2.6亿斤和1.1亿斤 增幅达2.4% 1.8%和1.0% [4] - 非主产区浙江 福建产量增加 安徽 湖北 海南 云南略有减少 [4] 播种面积状况 - 全国早稻播种面积7114.3万亩 同比减少17.9万亩 下降0.3% [2] - 浙江 福建 江西播种面积增加 安徽 广东受春旱影响面积减少 [2] - 播种面积连续6年稳定在7100万亩左右 因国家提高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并配套产粮大县奖励资金 [2] 单产水平突破 - 全国早稻单产首次突破400公斤/亩 达400.8公斤/亩 同比增加5.8公斤/亩 增长1.5% [3] - 江西 湖南 广东单产增幅显著 分别增加8.4公斤/亩 8.0公斤/亩和6.3公斤/亩 增长率2.2% 2.0%和1.6% [3] - 光温水匹配良好 未遇大范围自然灾害 且推进水稻单产提升行动与关键技术措施 [3] 政策与区域影响 - 国家提高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 稳定农民种粮预期 调动种植积极性 [2] - 江南 华南主产区气候条件有利 成熟期晴好天气促进灌浆结实与品质提升 [3] - 海南受强台风影响单产下降 其他9省(区)单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3]
沙海绿洲间做强“三色产业”
科技日报· 2025-09-05 01:29
蜜瓜产业技术升级 - 科技特派员推广水肥一体化设备使灌溉成本大幅下降且蜜瓜品质实现跃升 [2] - 团队成功筛选出20余个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蜜瓜新品种 [3] - 移动增温技术为近千座拱棚提供防寒保护并成功抵御寒潮 [3] 人参果种业与保鲜技术 - 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年供应河西地区万栋温室脱毒种苗 [4] - 茎尖组培和脱毒快繁技术根治病毒导致的僵果和畸形果问题 [4] - 移动式真空预冷技术使人参果采后损耗率稳步下降 [5][6] 沙葱产业化发展 - 设施温室培育出民勤县首棚人工沙葱且产量较野生采集显著跃升 [7] - 采前微喷控水技术提升沙葱耐储运能力并配合保鲜组合拳控制损耗 [8] - 沙葱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地头收购价稳步提升 [8]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 民勤县共选派科技特派员104人并组建12个技术服务团实现全县覆盖 [8] - 科技服务由单一农业技术向全产业链综合性服务方向转变 [8]
鲜食玉米铺就富民增收路 黑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04 23:56
定制小菜园模式 - 黑龙江省多地通过定制小菜园模式促进农民增收 例如佳木斯市桦川县朱家村规划43个菜园单元 采用自种、半托管或全托管方式供城市居民认领 村里统一采购优质种子和秧苗并配备专业技术指导 [2] - 定制小菜园通过"菜园到餐桌"直供链条减少中间环节损耗 使蔬菜售价提高20%-30% 朱家村参与农户户均增收达4000元 [2] - 哈尔滨市双城区西斯米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将农田分隔成60平方米单元格 每块收取3000元费用 今年1000个单元格已被预订一空 绥化市明水县和海伦市也推出类似服务 实现城市居民田园梦和农民额外收入 [3] 鲜食玉米产业规模与效益 - 佳木斯市同江市同富村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30亩 与普通玉米相比每垧地能多收入5000-8000元 村集体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并筹建加工厂以延伸产业链 [4] -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1000亩鲜食玉米 采用订单化生产 销往浙江、河南、安徽、北京等多地 日常用工50人 生产旺季每日吸纳超80名村民就业 人均日收入150-200元 [6] - 绥化市青冈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17万亩 年产量4亿穗 拥有加工企业27家 年产值超6.5亿元 海伦市拥有加工企业20家 年加工能力6亿穗 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且加工能力提升 [7] 产业链与区域发展 - 鲜食玉米产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合作社为周边乡镇提供代加工服务 提升设备利用率并带动区域联动发展 [6] - 黑龙江省通过鲜食玉米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 为周边地区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从鲜食玉米出圈到农业产业蝶变 蹚出富民增收特色之路 [7]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长子:校地合作深化 “农用酵素”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23:34
校地合作模式 - 山西长子县与中国农业大学自2021年开启校地合作 以农用酵素技术为纽带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科研成果转化[1][3] - 中国农业大学在长子县设立教授工作站 派驻驻站团队在各乡镇设点示范并提供入户技术指导[3][5] 技术核心与工艺流程 - 农用酵素技术利用残次果蔬按红糖 废弃物 水1:3:10比例发酵 通过微生物将废弃物转化为富含益微生物 养分和有机酸的活性物质[3] - 发酵工艺需首月每日开盖排气 后续密封发酵两个月 三个月后获得成品酵素液[3] - 集成酵素发酵 堆肥及配套种植管理技术 采用酵素微生物保氮发酵工艺使有机堆氮含量提升31.4% 氮损失减少26.8%[5] 经济效益与产量提升 - 南漳镇酒村5亩大棚使用酵素种植西葫芦亩均增产73.28公斤 肥料成本大幅下降[4] - 丹西龙鑫园区黄皮羊椒采用农用酵素管理亩产较传统管理增加100公斤[4] - 技术突破生物制剂成本高和不稳定的瓶颈 实现低成本高质量与抗病促生双重目标[7] 推广规模与应用成效 - 长子县已推广至60多家示范主体和37个农业园区 农用酵素制作总量达130余吨[7] - 8个实施主体制成酵素堆肥2020余立方米 9个乡镇15家农户免费领取堆肥200立方米[7] - 技术显著促进作物生长 防治病虫害 提升抗逆性 改良土壤结构和提升农产品品质[3][7] 生态效益与资源循环 - 有效破解农业资源浪费难题 将废弃果蔬 秸秆 粪便 猪血 豆渣 海带等分类制作成不同菌剂[5] - 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再生 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叠加的绿色动能[3][7]
“跳蚤草”成了“致富草”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57
文章核心观点 - 云南西双版纳大卡村通过“跳蚤草”(勐腊毛麝香)的人工驯化、产业化种植及深加工,成功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了村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1][2] 公司与产业发展模式 - 采用“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跳蚤草”产业化 [2] - 北京植物医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等机构为研究团队提供支持 [1] - 勐仑镇党委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共建“罗梭江联合党建+”平台,开启园地企合作 [2] - 村寨与企业合建现代化加工厂,开发精油等系列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 [2] 经济效益与规模 - 2023年村里成立“跳蚤草”种植合作社,93户村民当年增收170余万元 [2] - 产业带动了手工艺品发展,哈尼族妇女将“跳蚤草”缝入刺绣香包等民族特色配饰中,成为游客喜爱的手工艺品 [2] 生态与社会效益 - “跳蚤草”种植改善了大卡村生态,好生态带来群鸟翔集,吸引游客进行“观鸟游” [2] - 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手工艺品得以更好传承 [2] - 项目是云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的缩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