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搜索文档
深圳大学再获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00:40
科研进展 - 深圳大学丁春雨团队牵头联合四川大学及深圳市气象局天文台团队成功获批413.9毫克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1] - 该团队成为深圳市首个专注于月壤介电特性实验测量与月球水冰探测研究的科研团队[2] - 2023年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曾成功获批100毫克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为深圳市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首次获批真实月球样品[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研究聚焦月球极区水冰探测关键科学问题旨在破解水冰探测中的关键难题[2] - 研究将为即将实施的嫦娥七号任务特别是极区水冰识别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2] - 研究旨在揭示中国月球雷达观测显示的更高损耗水平背后可能存在的新物理机制以挑战传统阿波罗样品模型认为月壤电磁损耗主要由钛铁矿物主导的观点[2] 基础设施与支持 - 深圳市发改委在深圳大学立项建设了具备月表环境模拟、辐射与光谱定标等功能的国际先进月基探测平台以推动深圳市参与国家深空探测前沿研究[2] - 团队未来将依托该月基探测平台及天都-深圳大学深空探测联合实验室对获批样品开展系统研究为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事业贡献力量[2] 国家层面科研样品发放 -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第九批月球科研样品借用申请评审会后批准来自全国25家科研机构的67份申请累计发放样品30881.8毫克[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一批评审结果我省5074项项目将获24.5亿元资助
新华日报· 2025-08-29 23:06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情况 - 江苏获批5074项项目 占全国立项数9.5% 同比增长6.5% [1] - 全国共资助10类项目53159项 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等重点类别 [1] - 江苏获直接资助经费24.5亿元 南京大学541项/东南大学402项/苏州大学365项/南京医科大学333项位列省内前四 [1] 江苏省基础研究发展态势 - "十四五"期间累计获批2.4万余项 获得直接资助经费140亿元 [2] - 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 布局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 探索"应用基础研究特区" [2] -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这座一线城市,正在加速建大学
搜狐财经· 2025-08-29 22:39
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 深圳高等教育通过非传统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 打破"百年树人"的传统认知框架 [3][4][7] - 采用"借船出海"战略快速引入北大 清华 哈工大等名校资源建立研究生院 缩短品牌积累周期 [8][10] - 新型研究型大学如南方科技大学人均经费数倍于全国重点大学 实验室设备对标国际前沿 教授年薪突破百万 [10] 财政投入规模 - 2024年深圳全年教育支出1020.6亿元 占财政支出比重超20% 其中高等教育支出达200亿元 [10] - 2025年深圳市教育局部门支出安排389.5亿元 高等教育支出179.3亿元 占比46% [10] - 深圳大学以75.1亿元预算居首 南方科技大学53.6亿元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32.4亿元 哈工大深圳20.8亿元 深圳技术大学20.0亿元 [11][12] 产教融合机制 - 高校专业设置与深圳"20+8"产业集群深度绑定 建立专业动态评估调整机制 [14][16] - 深圳技术大学实施"动态转专业"机制 学生每年均可申请转专业 [16] - 企业研发投入2086.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93.3% 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产业教育底盘 [14] 高校学术成果 - 深圳数百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067项 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 [18] - 南方科技大学设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围绕产业链关键性技术问题攻关 [16]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强调人文艺术教育 南科大发展"科技+新文科"特色生态体系 [18] 招生与影响力 - 2025年哈工大深圳 南科大 深圳理工大学广东物理类录取线包揽省内高校前三 [2] - 新型研究型大学招生规模有限 专业紧盯芯片 人工智能等风口领域 [21][24] - 2024年深圳拥有高校17所 在校学生19.96万人 2025年招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19] 基础设施建设 - 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 深圳海洋大学一期 电子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一期等重点项目 [21] - 深圳理工大学建设七大学科交叉专业学院 链接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实验室 [16]
我省5074项项目将获24.5亿元资助
新华日报· 2025-08-29 21: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情况 - 江苏获批5074个项目占全国总数53159项的95% 同比增长65% [1] - 获得直接资助经费245亿元 [1] - 南京大学541项 东南大学402项 苏州大学365项 南京医科大学333项位列全省前四 [1] 基础研究投入与布局 - "十四五"期间累计获批24万余项目 获直接资助140亿元 [2] - 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 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2] - 布局建设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 探索"应用基础研究特区" [2] 区域创新合作机制 -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2] -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
学科专业优化三年行动方案出炉,低空学科超常布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3:10
学科专业调整总体进展 - 全国高校新增本科专业点3715个 撤销和停招6638个 高职新增专业点1.2万个 撤销专业点8200余个[1][2] - 支持高校增设博士点1064个 硕士点2258个 撤销博士点27个 硕士点285个[2] - 湖南省本科专业点调整优化比例达20.6% 高职专业点调整优化比例达37.6% 超过教育部要求[3] - 湖南省计划到2027年调整优化5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4] 新兴学科专业建设方向 - 高校新设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 区域国别 数字经济 金融科技 生物育种等新兴学科专业[2] - 工信部指导部属高校新增集成电路 智能科学 网络安全 低空技术与工程等急需专业[2] - 布局太空 深海 极地 无人系统 空天动力等新兴领域学科特区 推进力学+ 智能+等交叉学科建设[2] - 全国首批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 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等本科专业[7] 低空经济领域超常布局 - 120所高校申请设立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 打破三年一轮学位授权审核限制[6] - 支持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目录外一级学科[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统筹6个学院7个学科建设低空学科 含4个双一流学科[7] - 采用北京校区理论教学 杭州校园制造试飞 企业基地实践的多地协同培养模式[7] 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创新 - 建立预警退出机制 对布点过多专业采取限制 停招或撤销调整[8] - 要求冠名大学的省属高校专业点不超过70个 其他本科学院不超过40个[8] - 复旦大学突破传统专业培养模式 转向以灵活开放项目为基本单元[8] - 设立120个本研融通项目 开展学术型博士+专业型AI硕士双学位试点[9] 重点领域人才培养计划 - 面向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新能源汽车等6个先进制造业领域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8] - 新增健康与医疗保障 智能视听工程 国际邮轮管理等29种急需本科专业[7] - 新增1839个本科专业点 撤销不适应需求本科专业点1428个 停招2220个[7]
战略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增设29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本科专业
新京报· 2025-08-29 09:13
教育部近期在学科专业布局方面采取超常规举措 重点支持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领域发展[1][2][3] 学科专业调整 - 教育部增设29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本科专业包括健康与医疗保障 智能视听工程 国际邮轮管理等方向[1] - 全国新增1839个本科专业点 同时撤销不适应需求专业点1428个 停招2220个专业点[1] - 打破三年一轮学位授权审核限制 支持清华 北航等高校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目录外一级学科 支持南航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 实现今年布点今年招生[1] 低空经济学科建设 - 北航牵头起草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指南 率先申报一级学科 带动全国120所学校申报增设低空领域一级或二级学科[2] - 全国首批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 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等本科专业[2] - 北航自设人工智能 空天动力科学与技术 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等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 通过重构学科组织促进交叉学科发展[2] 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 北航申报低空智能运载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形成本博贯通的学科体系[3] - 整合6个学院和7个学科资源构建全周期项目制教学体系 学生从大二到大四分组完成垂直起降飞行器真实项目[3] - 创新两地三校园协同管理体系 北京校区侧重低空理论教学与技术科研 杭州校园侧重制造试飞与成果转化 对接长三角低空经济群[3] 质量保障机制 - 超常布局学科需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且具备基础条件 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传统学科支撑[2] - 教育部组织专家围绕人才培养体系 支撑保障体系 管理服务体系对高校加强指导[2] - 启动低空专业教材规划立项工作 确保教学资源配套[3]
“学术型学科博士+专业型AI硕士”,复旦大学创新双学位培养
新京报· 2025-08-29 09:04
复旦大学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创新 - 复旦大学构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探索人才培养牵引的学科专业建设新路径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急需领域[1] - 2024年启动实施"本研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聚焦国家急需紧缺领域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重塑培养体系 设立120个本研融通项目[2] - 改革以人才培养为抓手 项目化为载体 本研融通为路径 交叉融合为特征 AI赋能为亮点 是应对未来挑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3] 国家战略急需学科专业建设 - 近年来率先建设集成电路 国家安全 纳米科学与工程 人类学 医疗管理等若干学科专业并开展人才培养[1] - 2024年超常规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银发经济 古文字学 科技伦理 量子科学与技术 新材料 低空技术与工程 神经工程与脑机接口等急需学科专业领域人才培养项目[1] 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 首轮选择哲学 经济学 新闻传播学 中国语言文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基础医学 药学等10个优势学科试点开展"学术型学科博士+专业型AI硕士"双学位项目建设[1][2] - 博硕双学位项目旨在围绕科技或产业重大问题 依托优势学科专业 组织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育人 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和交叉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 本研融通项目设置 - 2025级设立120个本研融通项目 其中67个以培养原始创新拔尖人才为主 53个以培养交叉融合创新人才为主[2] - 设计本博类 本-专硕-专博类 交叉融合本硕博类 本硕类等多类培养项目 着力打通人才培养堵点捏合碎片[2]
粤语×游戏,华农学子让语言学习变“好玩”
南方农村报· 2025-08-29 08:33
核心观点 - 华南农业大学团队通过游戏化教学方式在深圳社区开展粤语学习课堂 成功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并促进广府文化传承 [1][2][3][4] 活动背景与困境 - 粤语在青少年日常使用频率显著下降 面临传承断层风险 [7][8] - 城市化加速和普通话普及导致许多广府家庭儿童不会说粤语 [6][7] 创新教学方法 - 采用"粤语字寻宝"游戏让孩子们在寻宝过程中掌握常用粤语字词 [12] - 通过"神奇动物故事会"角色扮演活动让儿童在欢笑中学习粤语韵律 [13][14] - 运用经典粤语童谣《氹氹转》《何家公鸡何家猜》进行发音模仿和节奏感知教学 [19][20] - 设计模拟购物场景和粤语广告创作等实践活动增强语言应用能力 [21][22] 文化内涵融合 - 结合童谣教学引入端午节特色食物习俗和广府"鸡"文化传统知识 [20][21] - 从文字歌谣到日常节日 通过亲身体验使传统文化变得可感知 [22][23] 实施效果 - 孩子们全情投入并展现灿烂笑脸 证实"玩中学 学中乐"理念的有效性 [14][15] - 家长反馈儿童课后主动用粤语数星星背童谣 文化认同感显著提升 [30] 合作模式 - 采用"高校+社区"文化共建创新实践模式 [24][31] - 社区党委书记肯定该模式期待构建青少年文化传承长效机制 [31][32]
银杏教育上半年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减少5.95%
证券时报网· 2025-08-29 05:07
财务表现 - 公司上半年收益达人民币2.08亿元,同比增长3.13% [1] - 股东应占溢利为人民币1.00亿元,同比减少5.95% [1] - 每股盈利为人民币0.20元 [1] 收入构成 - 学费收入人民币1.836亿元,同比增长1.9% [1] - 住宿费收入人民币1460万元,同比增长6.6% [1] - 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学生人数增加及平均学费和住宿费上涨 [1] 运营数据 - 2024/2025学年学生人数增至约20745名,增长0.1% [1] - 2025年6月共有4332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