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交易所

搜索文档
香港金管局:敦促各认可机构为香港股票现货市场转向T+1结算作好准备
智通财经网· 2025-08-19 03:02
港交所T+1结算周期改革 - 港交所于7月16日发布缩短香港股票现货市场结算周期至T+1的讨论文件 旨在与业界达成共识 [1] - 香港金管局要求银行业为T+1过渡期作好准备 多家认可机构已具备外国T+1或T+0市场经验 [1] - 认可机构需评估加速结算对业务运作 流动性安排及国际投资者服务的影响 并分配资源升级系统基础设施 [1] T+1结算模式背景与影响 - 港股自1992年以来维持T+2交收期 即交易后第二个营业日完成资金证券交收 [2] - T+1模式潜在好处包括提高市场效率 降低系统性风险 促进与国际市场接轨 [2] - 港交所强调需市场准备就绪及监管批准后推行 预计需数年时间正式转向T+1 [2] 过渡期协作安排 - 认可机构需与港交所及其他市场参与者紧密合作 积极参与全行业测试 [1] - 香港金管局将持续关注市场发展 并在适当时机向认可机构提供进一步过渡指引 [1]
普华永道:大湾区推动香港地区IPO市场繁荣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8-18 07:48
香港IPO市场表现 - 上半年集资总额达1,071亿港元 同比上升7倍 跃居全球首位 为近10年来同期第2高 并超越2024年全年集资额 [2] - 共有44家企业在香港上市 其中6家来自大湾区 [3] - 超过20%的A1申请来自大湾区 涵盖信息科技、工业、医疗保健、零售和消费等行业 [3] - 目前已申请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超过200家 [4] 大湾区企业贡献 - 大湾区企业是香港IPO市场重要推动力 凭借强大经济活力和多元化产业结构巩固香港金融枢纽地位 [2] - 大湾区申请者包含潜在18C和18A申请者 行业多样性显示其在资本市场扮演多元角色 [3] - A股上市公司出现赴港上市热潮 大型企业计划分拆中国业务来港上市 [3] 政策与市场机制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 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前指引 提升市场创新能力 [4] - 香港市场流动性提升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核心资产需求激增 [3] - 资金持续流入香港市场 为企业上市及集资提供有利条件 [5] 行业前景与预期 - 预计全年募资潮将创近4年新高 市场焦点集中在信息科技及电信服务、医疗和医药、零售消费品及服务行业 [6] - 大湾区将继续成为香港资本市场重要力量 特别在高科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和医疗保健行业 [7] - 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将推动香港资本市场在全球舞台展现独特风采 [7]
港交所IPO新规生效,散户打新时代终结?|中环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09:25
港交所IPO新规核心机制 - 引入双轨制分配机制 包括传统回拨机制(机制A)和预先锁定配售比例机制(机制B)[2] - 机制A调低回拨比例 超额认购15-50倍回拨至15%(原30%) 50-100倍回拨至25%(原40%) 超100倍回拨至35%(原50%)[2] - 机制B设定公开认购比例下限10%且无回拨机制 上限为60%[2][10] 银诺医药IPO案例表现 - 成为新规后首家采用机制B上市公司 公开认购比例锁定10% 国际配售占90%[1] - 获得约26万人认购 超购5364倍 成为今年超购王第二名[1] - 上市首日股价一度上涨超280% 创造"顶头槌也要抽签"现象[1][5] 机构投资者获益情况 - 建簿配售最低比例从50%降至40% 保障机构投资者稳定获配份额[4][7] - 宁德时代案例显示机构获配优势 公开发售仅占7.5% 基石投资者认购203.71亿港元占全球发售49.69%[3] - 新规解决机构"拿不到货"问题 高盛报告显示约2/3新股认购资金来自外资[6][7] 定价机制改革目标 - 提升定价效率 强化专业机构投资者定价话语权[4] - 减少散户过度认购导致的定价泡沫和上市后破发风险[4] - 弱化传统"询价圈"主导权 增强市场化定价机制[5] 散户投资者影响分析 - 中签率显著下降 银诺医药案例中公开配售仅10%导致散户需抽签[1][8] - 失去通过超额认购获得回拨的机会 个人投资者在咨询阶段表达强烈反对[9] - 潜在益处包括降低破发风险 机构"砍价"可能带来更优惠发行价格[10] 港股IPO市场整体表现 - 前7个月共53宗新股上市 集资总额1270亿港元 同比增长超6倍[6] - 国际配售竞争激烈 蜜雪冰城 布鲁可 极智嘉等项目获超30倍国际认购[6] - 长线投资机构增加参与 退休基金和主权基金提高认购比例[6][7] 市场争议与不同观点 - 银诺医药首日暴涨280%引发对新规定价效率的质疑[5] - 专业意见认为热门项目估值可能更高 冷门项目估值更理性[5] - 改革处于过渡期 短期波动不能判定政策效果[5] 制度设计调整细节 - 最终方案较咨询建议更倾向散户 机制A回拨上限35%高于建议的20%[10] - 机制B公开认购上限从原建议50%上调至60%[10] - 新规要求至少40%股份分配至建簿配售部分[7]
香港交易所(0388.HK):赴港上市步伐加快 市场热度仍处高位
格隆汇· 2025-08-15 03:28
核心观点 - 港股市场7月整体表现强劲 港交所交投活跃度维持高位 业绩有望延续增长 [1] - 互联互通机制推动市场流动性提升 现货及衍生品市场多数指标同比显著改善 [1][2] - 宏观环境呈现分化 国内经济景气度承压 海外美联储降息预期强化 [3] - 港交所估值处于历史中位 具备配置性价比 业绩增长预期明确 [4] 业务表现 - 现货市场ADT同比高增:港交所ADT达2629亿港元(环比+14.2% 同比+166.6%) 北向ADT为2223亿港元(环比+36.5% 同比+86.0%) 南向ADT为1444亿港元(环比+19.5% 同比+329.0%) [1] - 衍生品市场期权成交活跃:期权ADV为94.2万张(环比+14.8% 同比+30.6%) 期货ADV为57.2万张(环比-0.1% 同比-3.7%) [1] - 结构化产品表现分化:牛熊证及衍生权证ADT为157亿港元(环比-2.4% 同比+48.0%) [2] - LME成交量环比回落:日均成交70.0万张(环比-6.5% 同比+2.3%) [2] - IPO市场规模同比激增:新股募资199亿港元(环比-34% 同比+333%) 新上市衍生权证850个(同比+42%) 牛熊证2271个(同比+31%) [2] 利率环境 - HIBOR利率同比普遍下行:6个月期2.27%(环比-0.11pct 同比-2.37pct) 1个月期1.03%(环比+0.31pct 同比-3.48pct) 隔夜0.19%(环比+0.16pct 同比-4.97pct) [2] - 美国隔夜利率维持4.33%(环比持平 同比-0.99pct) [2] 宏观背景 - 国内制造业PMI降至49.3%(环比-0.4pct) 新订单指数49.4%(环比-0.8pct) 新出口订单47.1%(环比-0.6pct) 生产指数50.5%(环比-0.5pct) [3] - 美联储维持利率4.25%-4.50% 市场预期9月降息25bp 全年降息50bp [3] - 美国失业率4.2%(环比+0.1pct) CPI同比2.7%(与上月持平) [3] 业绩与估值 - 港交所PE为38.24x 处于2016年以来58%分位 [4]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284/311/337亿港元 归母净利润177/187/206亿港元 [4] - 对应PE估值30.9/29.2/26.4倍 [4]
港交所IPO新规发布!国配成为新趋势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8-14 04:01
港股IPO新规核心变化 - 港股IPO市场从散户主导转向机构主导 机构投资者占比接近90% 近期新股募资规模达数十亿至上百亿港元[1] - 新规目的为提升定价准确性 吸引优质公司赴港上市 同时平衡机构与散户需求[1] 股份分配机制调整 **A机制(回拨机制)** - 公开认购初始比例设为5% 超购15-50倍回拨10% 50-100倍回拨20% ≥100倍回拨30%(散户最高占比35%)[2][3] - 现行回拨比例对比:超购100倍以上回拨比例从50%降至35%[3] **B机制(固定比例机制)** - 发行人可预先设定10%-60%公开认购比例(原上限50%) 但须确保机构配售部分至少40%[3] - 无回补机制 选择高公开认购比例需承担机构认购不足风险[3] **分配影响** - 机构配售最低比例从50%下调至40% 但机构定价权增强[1] - 散户中签率下降 最高回拨比例从50%压缩至35%[3] - 筹码结构优化 减少因散户抛压导致的上市表现不佳[3] 公众持股要求改革 - 取消统一25%公众持股要求 改为市值分层机制[5] - 新规门槛:30亿港元预期市值或10%公众持股量(二选一) 旧规需同时满足400亿港元市值才能豁免至15%[5] - 利好高市值公司 增强大股东控制权灵活性 提升国际融资吸引力[5] 市场结构转型 - 新规反映港股交易现状 机构交易占比超90% 强化国际投资者参与度[1][5] - 定价更趋基本面导向 降低上市后股价波动风险[3][5]
TMX Group (TMXX.F) FY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8-13 18:02
**TMX Group (TMXX.F) FY Conference 关键要点总结** **1 公司及行业概述** - TMX Group 运营全球关键市场和清算所,提供资本市场数据和分析平台[1] - 全球洞察业务(Global Insights)收入占比从历史低点(10%+)提升至当前低至中40%区间,长期目标为超过50%[6][7] - 核心战略: - 提升经常性收入占比至总收入的2/3以上[7] - 扩大加拿大以外收入(如美国、欧洲)[7] - 通过收购(如Trayport、TMX Verifi)和有机增长驱动业务[6][7] **2 核心业务表现与战略** **TMX Verifi(指数与基准业务)** - 收购后表现超预期,收入增速保持两位数(高单数至双位数)[12][13] - 核心优势: - 覆盖ETF全生命周期(从发行到分销),通过数字平台(etftrends.com、etfdb.com)触达美国注册投资顾问[20][21] - 欧洲扩张:收购Index Research(欧洲AUM ETF业务)和ETF Stream(数字分销能力)[25][26] - 加拿大市场差异化:主要客户为大型经纪商/财富管理机构(vs. 美国独立顾问)[24] **Trayport(能源交易平台)** - 核心价值:数字化欧洲能源(电力、天然气)场外交易,整合经纪商、交易所和交易商网络[30][31] - 增长驱动: - 订阅用户数持续增长(新客户增加)[34] - 地域扩张:美国收入从零增至700万英镑/年,日本市场因放松管制加速布局[34][35] - 资产类别扩展:可再生能源、石油期货;新增功能(图表分析、算法交易)[35][36] **衍生品业务(蒙特利尔交易所)** - 2024年收入增长17%,2025年上半年因市场波动增速达30-50%[39][40] - 可持续增长参考基准为高单数至低双位数(17-20%),超额部分归因于宏观波动[41] **3 其他重要进展** - **代币化(Tokenization)**: - 采取“快速跟随”策略,等待美国SEC监管框架落地后推进加拿大市场[43][48] - 潜在优势:利用旗下清算所(CDS/CDCC)提升资产托管安全性[47] - **美国ATS(另类交易系统)**: - 聚焦订单执行质量,客户反馈积极;计划扩展订单类型和功能[50][52] - **IPO市场**: - 当前加拿大IPO活动处于周期低点,滞后美国3-9个月,但下半年管道强劲[55][57] - 业务多元化抵消IPO低迷影响(如数据、衍生品业务支撑业绩)[59][60] **4 数据与财务指标** - 全球洞察业务收入占比:低至中40%(目标>50%)[6] - Trayport美国收入:约700万英镑/年(从零起步)[34] - ETF发行量:2025年上半年已超2024年全年[17] - 衍生品收入增速:2024年17%,2025年上半年30-50%[39][40] (注:部分数据未明确单位,如“700万英镑”为原文直接引用[34])
香港交易所(00388):7月跟踪:赴港上市步伐加快,市场热度仍处高位
长江证券· 2025-08-13 08:14
投资评级 - 给予香港交易所(0388 HK)买入评级 [2][6] - 当前PE为38 24x 处于2016年以来历史58%分位 具备配置性价比 [2][7]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及其他收益分别为284/311/337亿港元 归母净利润177/187/206亿港元 对应PE估值30 9/29 2/26 4倍 [2][7] 市场表现 - 7月恒生指数 恒生科技较2024年末分别上涨23 5% 22 0% [7][10] - 港股总市值达44 88万亿港元 环比增长5 2% 同比增长44 2% [8][10] - 港股换手率0 59% 环比提升0 05pct 同比提升0 27pct [10] 交易数据 现货市场 - 7月港股ADT达2629亿港元 环比增长14 2% 同比增长166 6% [7][8][15] - 北向交易ADT为2223亿港元 环比增长36 5% 同比增长86 0% [7][8][15] - 南向交易ADT为1444亿港元 环比增长19 5% 同比增长329 0% [7][8][15] 衍生品市场 - 期货+期权日均成交151 4万张 环比增长8 7% 同比增长15 1% [19][24] - 期权ADV为94 2万张 环比增长14 8% 同比增长30 6% [7][19] - 牛熊证 衍生权证ADT为157亿港元 同比下降2 4% 同比增长48 0% [7][19] 商品市场 - LME日均成交70 0万张 环比下降6 5% 同比增长2 3% [7][25][28] 一级市场 - 1-7月累计52只新股上市 募资1287亿港元 同比增长610% [30][32] - 7月9只新股上市 募资199亿港元 环比下降34% 同比增长333% [7][30] - 前十大IPO中宁德时代募资410亿港元 恒瑞医药募资114亿港元 [35][36] - 待上市港股207只 消费 信息技术 医疗保健行业占比75% [30][38] 宏观环境 国内 - 7月制造业PMI为49 30% 环比下降0 40pct [44][46] - 新订单指数49 4% 新出口订单指数47 1% 环比分别下降0 80pct 0 60pct [44][46] - 生产指数50 5% 环比下降0 50pct [44][46] 海外 - 美联储维持4 25%-4 50%利率不变 9月降息预期82 5% [46][51] - 7月美国失业率4 20% 环比上升0 1pct [46][47] - CPI同比增速2 70% 核心CPI同比增速3 10% [46][47]
港股资讯|港交所交易规则大升级!8月4日生效,拟上市企业迎新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8-13 06:40
港股市场交易机制改革 - 港交所实施证券市场最小价格变动单位调整 10至20港元证券最低变动单位从0 02港元降至0 01港元 降幅50% 20至50港元证券从0 05港元降至0 02港元 降幅60% [2] - 调整适用于股票 REIT和股本权证 不包含ETF 期权 债券及结构性产品 [2] - 改革分两阶段实施 明年将覆盖0 5至10港元证券 最小变动单位再降50% [3] 市场影响分析 - 缩小报价单位可降低交易成本 提升订单成交效率 使价格更贴近股票实际价值 [2][3] - 普通投资者受益于订单匹配更容易 减少即时成交溢价 [4] - 依赖微小价差套利的"爬格仔"投资者可能离场 这类交易约占港股成交量10% 撤离或导致市场深度减弱 [5][6][7] 券商系统与市场动态 - 多数券商系统无需重大调整 当前支持三位小数报价 [8] - 8月港股聚焦中报行情 业绩披露高峰在月末 恒生指数当日涨0 42% [8][10] 行业盈利预期 - 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中报盈利增速预期达12 3% 新能源汽车 半导体及消费电子盈利预期显著上修 [11] - 新能源汽车与半导体业绩预期分歧大 隐含高弹性 消费电子因景气确定性突出成为稳健选择 [12] - 港股估值处于合理范畴 形成"内资与外资共振式宽松"格局 [12]
长期向好趋势不改 北交所成交额进一步放大
新华网· 2025-08-12 05:47
北交所市场表现 - 11月份北证50指数上涨27.54%,成交额达1739.98亿元;上周(11月27日至12月1日)指数下跌6.72%至922.51点,但成交额942.32亿元较前一周599.93亿元进一步放大 [1] - 本轮行情是北交所设立以来首次经历完整周期,引发市场广泛讨论,且阶段性流动性水平获各方认可 [1] - 9月1日"深改19条"发布后,北交所打新热度回升,9月、10月、11月分别新增上市公司6家、3家、8家,首日涨跌幅均值达111.85% [1] 市场驱动因素与结构特征 - 当上市公司数量达一定规模且流通市值超1200亿元时易催生行情,本轮行情是在宏观环境趋稳背景下由改革举措落地和生态改善驱动的正向反馈 [2] - 行情本质为估值修复,与投资者信心和情绪高度相关,虽个别时段走出独立行情但总体与沪深市场同频共振 [2] - 北交所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与科创板相近,涨跌幅限制更大,叠加市值偏小导致波动较大,适合高风险偏好投资者 [2] 流动性及估值比较 - 北证50指数换手率中枢低于国证2000与科创50指数,但近期"赚钱效应"显现后,长期流动性可参考小盘指数维持较高水平 [2] - 北交所以成长风格为主,估值与创业板可比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ROE达9.9%高于创业板和科创板,但市净率显著低于这两大板块 [2] 政策支持与机构参与 - 中证指数自12月起将北交所证券纳入中证全指样本空间,"深改19条"明确将丰富指数体系并支持推出ETF、LOF等产品以增加流动性 [3] - 证监会将引导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及年金等扩大北交所市场投资 [3] - 机构普遍认为北交所长期向好趋势不改,短期回调后上涨更健康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