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成电路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科创板即将迎来“光刻胶第一股”!!
是说芯语· 2025-08-30 10:02
IPO审核核心争议与解决方案 - 公司成为2025年首家IPO审核被暂缓审议企业 核心争议为技术知识产权纠纷风险及引进业务收入确认方法合理性 [3] - 上市委质疑核心技术权属争议 要求说明技术独立性 同时关注收入确认方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3] - 公司通过一个多月攻坚 以证据和逻辑回应监管关切 最终获得认可 [3] 技术独立性与知识产权保护 - 公司明确表态核心技术均源自自主研发 累计获得78项专利授权 其中发明专利达45项 覆盖材料合成 性能优化 生产工艺等关键环节 [4] - 公司与上下游合作方 核心技术人员均无未解决技术纠纷 建立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包括专利布局 侵权监测和维权应对 [4] - 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承担多项国家专项研究任务 子公司福建泓光被认定为福建省集成电路光刻胶关键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6] 收入确认方法合理性论证 - 公司解释引进业务实质为境内代理服务 不参与上游生产定制和下游交付流程 不满足总额法控制商品所有权及风险收益的核心条件 [4] - 公司主动调整会计处理方式 从总额法改为净额法 仅以代理服务费确认收入 符合会计准则要求 体现财务审慎性和合规意识 [4] - 调整原因为早期行业监管案例与会计准则解析未明确 近年同类代理业务已普遍适用净额法 [4]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务转型 - 公司成立于2004年 总部位于厦门海沧区 是国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 [6] - 成立初期以光电膜器件及视窗镜片为核心业务 产品包括OCA光学胶 视窗镜片及光学防爆膜 客户覆盖境内外触摸屏与显示平板厂商 [6] - 2014年战略转型聚焦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 2017年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对国内领先12英寸晶圆厂常态化供应 2020年福建泓光工厂投产标志自主研发产品落地 [6] 核心产品与技术实力 - 公司核心产品聚焦12英寸晶圆制造前道工艺关键材料 形成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为主的产品矩阵 [6] - 产品广泛应用于先进NAND DRAM存储芯片与90nm技术节点及以下逻辑芯片的光刻 薄膜沉积等工艺环节 [6] - 截至2024年末累计获得89项专利授权 其中发明专利36项 成功打破境外厂商垄断 [6]
恒坤新材过会:今年IPO过关第45家 中信建投过5单
中国经济网· 2025-08-30 07:53
公司基本情况 - 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恒坤新材)首发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1] - 公司是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1] -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易荣坤合计控制公司40.87%的股份表决权[2] 上市发行信息 - 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公开发行新股数量不超过6,739.7940万股(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前),占发行后总股本10%-15%[2] - 授予主承销商不超过发行新股数量15%的超额配售选择权[2] - 拟募资100,669.50万元,用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3] 审核历程 - 2025年8月29日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2025年第32次审议会议通过[1] - 此前2025年7月25日第26次审议会议被暂缓审议[5] - 这是今年过会的第45家企业(上交所和深交所一共过会26家,北交所过会19家)[1] 中介机构情况 - 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荐代表人为吴建航、刘劭谦[1] - 这是中信建投今年保荐成功的第5单IPO项目[1] - 此前保荐的中策橡胶、苏州华之杰、扬州天富龙、道生天合材料均已过会[1] 审核问询重点 - 上市委关注知识产权纠纷风险,要求说明产品初始技术来源、研发方式、核心人员、研发投入和专利技术情况[6] - 要求说明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6][7] - 关注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高于银行借款利率的合理性及资金使用受限情况[6] 行业过会情况 - 2025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共过会26家企业,保荐机构包括中信建投、中信证券、华泰联合、国泰君安等[8][9][10][11][12] - 北交所过会19家企业,保荐机构包括国投证券、平安证券、德邦证券等[13][14][15][16][17]
IPO一线:恒坤新材科创板IPO成功过会,拟募资10.07亿元投建2大材料项目
巨潮资讯· 2025-08-29 15:58
公司概况与业务发展 - 公司成立于2004年 最初从事光电膜器件及视窗镜片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4年起推进业务转型 确定以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为战略方向[2] - 2017年引进的进口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通过多家境内领先12英寸晶圆厂验证并实现常态化供应 2020年起自产产品通过客户验证并实现销售 2022年自产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2] - 2023年度SOC与BARC销售规模均排名境内市场国产厂商第一位 在12英寸集成电路领域自产光刻材料销售规模已排名境内同行前列[2] 产品与技术能力 - 产品主要应用于先进NAND、DRAM存储芯片与90nm技术节点及以下逻辑芯片生产制造的光刻、薄膜沉积工艺环节[3] - 已量产供货产品包括SOC、BARC、i-Line光刻胶、KrF光刻胶等光刻材料以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3] - 新产品开发包括ArF光刻胶、SiARC、Top Coating等光刻材料和硅基、金属基前驱体材料均已进入客户验证流程 ArF光刻胶已通过验证并小规模销售[3] - 截至2024年末 自产产品在研发、验证以及量供款数累计已超过百款[3] 行业地位与市场机遇 - 是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2] - 客户涵盖多家中国境内领先的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 已实现境外同类产品替代 打破12英寸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国外垄断[3] - 国产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市场份额较低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 在供应链安全需求增加背景下 高端集成电路领域国产化需求迫切[7] 募投项目与资金规划 - 原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67,397,940股 计划募资12亿元 后调整募投项目 拟募资总额降低至100,669.5万元[4] - 募集资金将投资建设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不再作为募投项目[4] - 募投项目实施将促进前驱体、SiARC、KrF、ArF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落地 提升产品国产化水平[7]
恒坤新材科创板IPO二度上会获得通过
北京商报· 2025-08-29 13:41
公司上市进展 - 恒坤新材科创板IPO于2025年8月29日上会获得通过 [1] - 公司曾于2025年7月25日首次上会但遭暂缓审议 此次为二度上会 [1] 业务定位与行业地位 - 公司专注于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1] - 为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 [1] - 主营业务为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募资用途 - 拟募集资金总额10.07亿元 [1] - 扣除发行费用后资金将投向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及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1] IPO时间节点 - 科创板IPO申请于2024年12月26日获得受理 [1] - 2025年7月25日首次上会遭遇暂缓审议 [1] - 2025年8月29日二次上会成功通过 [1]
这家公司暂缓审议后又来了!产能利用率大部分低于50%!要IPO募资扩产!
IPO日报· 2025-08-28 12:03
公司IPO进展 - 恒坤新材将于8月29日再度于科创板IPO上会 拟募资10亿元[1] - 公司首次上会遭暂缓审议 需进一步论证收入确认方式是否符合会计准则[3][4][6] 业务模式与收入确认 - 公司采用净额法确认引进业务收入 因在商品转让前未取得控制权 身份为代理人[7] - 自产业务收入占比逐年提升 报告期内从38.94%增至63.77%[11][12]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3.22亿元、2023年3.68亿元、2024年5.48亿元[9] - 归母净利润波动:2022年1.01亿元、2023年0.9亿元、2024年0.97亿元[9] - 政府补助占利润总额比例约15%-16%[9] 客户集中度与依赖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极高:报告期内分别为99.22%、97.92%、97.20%[11] - 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超64% 存在显著依赖[11] 产能利用率现状 - 多数产品产能利用率低于50%:2024年BARC仅21.43% KrF光刻胶仅17.55% i-Line光刻胶46.67% TEOS46.47%[15][17] - 仅SOC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20.87%提升至2024年57.42% 2025年上半年达83.63%[15][17] - 多条产线尚未投产:3条1000L和2条5000L产线未投产 一条2000L SOC产线备用[16] 募投项目规划 - 拟投入4亿元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 6.07亿元于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13][14] - 新增TEOS产能720吨 目标替代客户A和客户C现有采购 年需求超600吨[20][24] - 新增硅基、金属基等前驱体材料产线12条 规划产能36.18吨 产品尚在研发阶段[22][24] 技术与行业地位 - 公司主营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 是少数具备12英寸晶圆制造关键材料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8] - 实现多类光刻胶国产化替代:SOC国产化率约10% BARC/KrF光刻胶1-2% ArF光刻胶不足1%[8] - 产品已替代日产化学、信越化学、杜邦等国际厂商[8] 潜在合作风险 - 客户C被SK海力士收购 可能影响公司自产TEOS销售 因协议禁止向SK海力士及其关联方销售[21] - 对客户C销售收入持续下降:报告期内从4307.83万元降至2961.37万元 占比从13.57%降至5.49%[21] 前驱体业务表现 - TEOS产能近五年未新增 设备原值3601.5万元[19] - 自产前驱体材料毛利率为负:报告期内分别为-329.59%、-19.91%、-1.56%[20]
恒坤新材:深耕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助力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梧桐树下V· 2025-08-28 02:09
公司IPO与市场地位 - 恒坤新材科创板IPO将于2025年8月29日上会审议 是少数在12英寸晶圆制造用高端光刻胶领域实现国产化突破的企业 [1] - 公司SOC与BARC材料销售规模均排名国产厂商第一名 2023年自产光刻材料营收1.7亿元 约占中国半导体光刻材料总市场规模的2.2% [11] - 产品覆盖国内头部12英寸晶圆厂 成功替代境外光刻胶巨头同类产品 SOC和BARC累计供货超3.6万加仑 KrF和i-Line光刻胶累计供货超3600加仑 TEOS累计供货超320吨 [6]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自产产品收入从2022年1.24亿元增长至2024年3.44亿元 复合增长率达66.89% 收入占比从38.94%提升至63.77% [6] - 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合计5.4亿元 其中光刻材料占比55.58% 前驱体材料占比8.19% 引进产品占比36.23% [7] - 光刻材料收入从2022年1.22亿元增长至2024年3.00亿元 前驱体材料收入从2022年189万元增长至2024年4420万元 [7] 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累计达1.85亿元 研发费用率逐年提升至16.17% 显著高于行业均值 研发人员占比提升至15.56% [8] - 团队涵盖来自中芯国际 英特尔等企业的光刻工艺专家以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等机构的材料学博士 [8] - 已累计获得专利89项 其中发明专利36项 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专项研究任务 子公司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9] 产品与技术优势 - 光刻材料包括SOC BARC KrF光刻胶 i-Line光刻胶 ArF光刻胶等 SOC是光刻工艺基石 BARC是光刻工艺屏障 [4] - 前驱体材料以TEOS为代表 纯度达9N电子级标准 金属离子浓度控制在1ppb以下 粒径0.3μm以上颗粒度低于5个/毫升 [4][9] - ArF浸没式光刻胶已通过客户验证并小规模供货 SiARC和Top Coating进入客户测试阶段 技术布局覆盖先进制程 [9]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会 - 2024年12英寸硅片出货面积占比达76.3% 但我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长期依赖进口 [3] - 2023年我国12英寸晶圆用i-Line光刻胶和SOC国产化率仅约10% KrF光刻胶和BARC国产化率不足2% ArF光刻胶国产化率低于1% [3] - 国内SOC市场规模约17亿元 BARC市场规模约37亿元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11][12] 客户合作与市场拓展 - 客户涵盖存储芯片领域头部企业与逻辑芯片领域知名厂商 多家为2023年境内产能前十大晶圆厂 [10] - 国内前五大晶圆厂产能占比超70% 导致客户相对集中 体现产品核心竞争力 [10] - 材料验证需经过PRS STR MSTR三个阶段 周期通常1-2年 通过验证后客户粘性高 [10] 发展战略与资金用途 - 拟募集资金10.07亿元 重点投向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与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15] - 将加快ArF干法光刻胶 金属基前驱体的研发 完善产品矩阵 推动上游原材料国产化 [16] -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通过设立子公司香港恒坤走出去 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集成电路材料企业 [16]
恒坤新材科创板IPO上市关注,致力推动集成电路材料国产化
搜狐财经· 2025-08-26 09:18
公司发展历程与市场地位 - 公司成立于2004年 从光电膜器件业务起步 2014年确定向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转型的战略方向 [3] - 2017年引进产品通过国内领先12英寸晶圆厂验证 2020年自产材料实现销售突破 2022年产品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3] - 2023年度SOC与BARC销售规模均排名境内市场国产厂商第一位 成为国内12英寸集成电路光刻材料市场领军企业 [3] 技术实力与研发成果 - 2020年起先后承接多个国家专项研究任务 致力于解决行业卡脖子难题 [3] - 子公司福建泓光被评为福建省集成电路光刻胶关键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202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 - 截至2023年7月拥有专利89项 其中发明专利36项 构建了坚实的技术壁垒 [3] 未来战略与资本运作 - 公司秉持实现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国产化应用的使命 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并丰富产品品种与应用领域 [4] - 科创板IPO上会审议于2023年8月29日进行 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 - 目标在全球半导体材料格局中争得一席之地 助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自主可控 [4]
【上交所IPO】恒坤新材29日再迎上会审核,自产业务成其核心支撑力量
搜狐财经· 2025-08-25 12:03
收入确认方法调整 - 公司将引进业务收入确认方式从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 源于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深化理解及行业实践趋同 核心原则是商品控制权转移 综合评估存货风险 定价权等关键因素[2] - 调整符合2024年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要求 认定公司在引进业务中更多承担代理人角色 采用净额法更准确反映交易本质[2] - 2024年以来超过30家上市公司将类似贸易 代理业务从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 包括欣龙控股 黄河旋风等 形成行业共识[2] 同行业案例对比 - 上海新相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IPO审核期间将定制化采购显示屏电源管理芯片成品销售业务由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 因公司实质承担的价格风险 质量风险 存货风险较小 业务实质更接近产品代理销售[3] - 湖北戈碧迦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交所公开发行前将光学玻璃型件贸易业务由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 因货物主要由供应商直接转让给客户 公司未承担商品存货风险 且不能自主决定销售对象[3] 财务数据表现 - 2023-2024年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分别为8151.89万元和9438.41万元 累计超1.7亿元 远超科创板"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低于5000万元"要求[3] - 2025年上半年自产业务收入占比达86.68%(净额法)和61.85%(总额法) 已成为绝对核心 引进业务收入占比降至13.32%[4] - 收入确认方式调整导致报表规模缩减 但模拟总额法下公司仍满足科创板上市标准 预计发行后市值将突破10亿元 满足市值与财务指标双重标准[3][6] 业务转型成果 - 公司从贸易代理向自主研发转型的战略成果显著 自产业务主导地位持续强化 避免了收入虚高对投资者判断的干扰[4] - 研发投入 研发人员及发明专利数量均符合科创属性评价指标 自产业务的技术壁垒与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6] - 在光刻材料 电子化学品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受益于国产集成电路材料需求攀升[6]
欧莱新材:“集成电路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已获韶关市科技局认定
证券时报网· 2025-08-25 02:21
公司研发进展 - 公司组建的"韶关市集成电路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获得市级科技局认定 [1] - 实验室主要研发方向包括高性能靶材(集成电路高纯铜靶材等)和高性能金属(高纯铜及铜合金材料等) [1] - 实验室同时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关键材料(集成电路磷铜阳极、无人机超导线束、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及检测分析技术 [1] 技术突破目标 - 实验室致力于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1] - 研发目标为实现国产化替代 [1]
恒坤新材IPO暂缓审议,五大客户贡献九成以上营收
搜狐财经· 2025-08-12 09:39
IPO审议结果 - 上交所上市委暂缓审议恒坤新材首发事项 成为沪深北交易所年内首家遭暂缓审议的IPO项目 [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22亿元、3.68亿元、5.48亿元 2024年同比增长49.01% [4][5]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9973万元、8976万元、9691万元 2024年同比增长7.96% [4][5] - 政府补助占净利润比重较高 2022-2024年分别为1912万元、1676万元、1624万元 [6] 客户集中度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持续超97% 2022-2024年分别为99.22%、97.92%、97.2% [3][6] - 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逐年下降但仍超64% 2022-2024年分别为72.35%、66.47%、64.07% [6] - 同行业可比公司前五大客户占比均值约35% [6] 产能利用率与募投计划 - 2024年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均低于60% SOC(57.42%)、BARC(21.43%)、KrF光刻胶(17.55%) [7] - 2025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 SOC(83.63%)、BARC(37.55%)、KrF光刻胶(41.83%) [7] - 拟募集10.07亿元用于产能扩张项目 但存在16.28亿元资金缺口 [7] 公司背景与治理 - 公司为新三板上市企业 专注于集成电路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研发生产 [1][4] - 早期第二大股东吕俊钦因开设赌场罪获刑9年零9个月 2020年被免除董事职务 [8] - 产品主要应用于12英寸晶圆制造 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