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装备制造

搜索文档
金融“鱼群”游进蓝色牧场:青岛海洋经济新养殖记
中国证券报· 2025-09-02 22:43
海洋牧场发展与金融支持 - 青岛鲁海丰食品集团投入12亿元建造300多个智能型深水抗风浪网箱 每个网箱可收获40吨鱼 养殖鲈鱼 大泷六线鱼 黑鲪等鱼种[1] - 公司拥有5万余亩海域和1534公顷休闲海钓钓场 通过投放人工鱼礁 种植海草修复生态 并采用发光诱饵装置提升鱼类产量[2] - 建设60万吨冷藏库(含5.3万吨超低温冷库和30万吨保税冷藏物流库) 业务覆盖远洋渔业 水产品深加工 冷链物流 酒店餐饮及高端休闲旅游[3] 金融机构对海洋经济的赋能 - 交通银行青岛分行为鲁海丰提供银团贷款和跨境结算EASY系列线上服务 助力企业降低财务成本[3] - 该行建立"境内分行+境外机构"协同机制 为涉海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境金融服务 截至2025年6月末授信余额237.71亿元 较年初增加28.58亿元[4] - 青岛市33家金融机构推出177项特色海洋金融产品 涵盖蓝色债券 项目融资 海上保险等十二大品类[7] 保险业对海洋装备与科研的保障 - 中国人保财险为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深海一号"科考船及科研人员提供累计超15亿元风险保障[6] - 2025年上半年人保财险青岛市分公司承保涉海类保险业务保费3.1亿元 同比增长25% 累计承担保险责任金额1.08万亿元[6] - 平安财险 东海航运保险在青岛设立总部级海洋保险中心 推动保险业参与海洋治理[6] 政府与监管机构的协同推进 - 青岛金融监管局联合海洋发展局整合推送67个重点项目和201户企业信息 打破银企信息壁垒[7] - 黄岛金融监管支局向8家产业链龙头企业派驻金融服务特派员 组建14人涉海金融服务专家团提供一站式服务[8] - 截至2025年6月末青岛市涉海贷款余额1449.05亿元 较年初增长15.47% 海洋保险保费收入6.74亿元 同比增长15.75%[8]
新业态要用新公式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07:43
网络基础 - 海上火箭发射平台依赖实时海量数据传输保障发射安全 稳定高效的网络是精准运行前提 [1] - 珠海格盛1号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和九洲一号养殖工船通过网络实现养殖环境与生物生长状况实时监测 推动深远海养殖智能化转型 [1] -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采用5G+AR远程检验技术 实现全船2500万个零件数字化管理 大幅缩短建造周期 [1] 物流基础 - 2023年中国船舶工业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首次全部超过50% 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5.4% 显示强大船舶运输能力 [1] - 山东半岛南150万千瓦海上风电和上海奉贤风光同场项目推进依赖物流体系对设备运输的支持 [1] 产业链构建 - 海上火箭发射的抗腐蚀材料与智能监测系统技术反哺海上风电基础结构设计 使单桩基础使用寿命从20年延长至30年以上 [2] - 海上风电与光伏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养殖复合模式 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 有效提升每亩海域综合收益 [2] 标准制定 - 明确标准可规范市场秩序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促进新型海洋装备行业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 [2] - 海上发射平台建设与海洋牧场运营均需相应标准指引 [2]
中集集团:公司深耕高端海洋深海装备多年
证券日报网· 2025-08-22 10:44
核心业务与产品 - 公司深耕高端海洋深海装备多年 主要形成以FPSO FLNG为主的油气装备制造业务 以海上风电安装船为主的海上风电装备建造业务 以及滚装船等特种船舶制造业务[1] - 核心优势在于以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为代表的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 是国内唯二获巴西国油FPSO总包资质的企业[1] 订单与排产情况 - 2024年中集来福士揽获2艘FPSO船体总包订单及1艘FLNG改装总包订单[1] - 深海油气装备订单已排产至2027年[1] 发展战略与投入 - 公司紧跟国家"深海科技"战略 抓住市场机遇[1] - 进一步加大相关研发投入 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 助力国家海洋科技装备及服务的产业升级[1]
双轮驱动壮大海洋经济
经济日报· 2025-08-15 22:43
核心观点 -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 呈现规模壮大、结构向优的发展态势 [1] - 海洋经济需通过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 引导要素资源按产业规律持续涌入 [1] - 海洋经济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外贸物流等多环节 需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1] 技术研发 - 需结合产业技术研发特点 提供试验场和微环境以满足深海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场景需求 [2] - 依托地域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充实实验室设施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加快技术产业化 [2] - 发挥专业海洋院校学科优势 促进技术服务于海洋生产一线 [2] 装备制造 - 海洋装备制造业需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是支撑海洋经济的关键门类 [3] - 需从供需两方面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细分领域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已形成差异化产业集群 [3] - 搭建信息平台帮助经营主体感知国内外装备需求变化 提升供需适配程度 [3] 基础设施 - 海洋基础设施是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 需实现规划与运营双提升 [4] - 规划需强化港口与产业、城市协作 发挥枢纽港主干功能及支线港协同作用 [4] - 运营需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货物疏散便利化水平及运行效率 [4] 外贸物流 - 海洋外贸物流是海洋经济的闭环 需聚焦稳量提质巩固贸易基本盘 [5] - 对接国际经贸规则 提升外贸产品竞争力以强化贸易稳固性 [5] - 优化航线布局 匹配产品流向需求 加强集约化建设实现内外联动 [5]
巨力索具拟设立全资子公司加码海洋科技
证券日报· 2025-08-15 16:49
公司投资设立子公司 - 公司拟以自有货币资金1亿元人民币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巨力索具海洋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选址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 [1] - 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是全国首个船舶保税制造与维修基地 全国最大的海上工程装备保税制造中心 承载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等多重战略定位 [1] - 该区域产业集群优势显著 拥有完善的海岸线 码头 港口等基础设施 形成浓厚的海洋经济产业生态 [1] - 落户该区域可实现多重协同 借助海工装备企业集群形成供应链协同 降低研发与制造成本 利用保税区政策优势提升产品出口效率 加速拓展国际市场 [1] - 区域内的港口物流与贸易服务业态可完善公司"生产—运输—销售"全链条布局 增强市场响应能力 [1] 深海经济发展机遇 - 在政策支持下 深海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全球海洋资源开发持续升温 海上油气开采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领域拓展为系泊产品等核心装备市场打开广阔空间 [2] - 深海经济已形成"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金融支持"的全链条发展框架 [2] - 深海装备国产化替代成为行业发展核心命题 系泊系统作为海洋工程"生命线"技术壁垒高 研发周期长 曾长期依赖进口 [2] - 公司自2018年起针对性开展长期系泊系统研制 逐步突破这一"卡脖子"领域 [2] 公司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 2018年"长期锚泊用单捻螺旋股钢丝绳系泊索"获河北省专项立项 总投资560万元 2020年成功验收 为系泊系统国产化奠定基础 [2] - 2021年"国产抗台风半潜浮动式海上风力发电系统成套装备"被国家能源局认定为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标志公司在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领域突破 [2] - 公司钢丝绳 纤维缆及锻造连接件等产品通过DNV ABS等国际船级社认证 具备服务全球市场资质 [3] - 公司产品在"三峡引领号" 中集来福士半潜式海上漂浮式光伏发电平台 中海油文昌116 FPSO系泊修复项目等重大工程中实现应用 成为深海装备自主可控关键支撑 [3] 行业发展趋势 -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技术成果不断落地 战略布局逐步完善 公司正迎来深海科技领域成长新周期 [3] - 公司设立海洋科技全资子公司体现深海装备企业向产业集群集聚趋势 在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产业生态中有望与上下游企业形成合力 推动深海装备制造规模化 高端化发展 [3]
越秀资本控股子公司参与*ST松发增发认购 助力实体企业转型升级
中证网· 2025-08-13 07:29
*ST松发重大资产重组 - *ST松发通过重大资产重组置出陶瓷制造产能并注入恒力集团持有的恒力重工100%股权[1] - 恒力重工主营业务涵盖大型船舶建造、海洋工程装备及高端重型机械制造 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海洋装备制造业的民营企业标杆[1] - 重组配套募集资金将用于高端船舶智能制造与研发设计项目 推动公司从传统陶瓷制造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转型[1] - 越秀资本控股子公司广州资产作为最大内资机构投资人参与增发认购 将成为*ST松发第八大股东[1] 广州资产战略布局 - 广州资产近年推动投行化转型战略 聚焦上市公司纾困与产业价值提升 已投资广东榕泰、仁东控股等多个纾困项目[2] - 未来将继续深化投行化转型 围绕广东省委"1310"部署 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与金融风险化解[2] *ST松发历史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02年 2015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原主营业务为日用陶瓷制造[1] - 因行业竞争加剧、需求萎缩导致经营困境 2025年1月触发财务类退市风险警示[1]
子公司参与重组纾困 越秀资本助力实体企业转型升级
证券时报网· 2025-08-13 05:06
公司重大资产重组 - *ST松发完成重大资产重组 置出陶瓷制造产能并注入恒力重工100%股权 实现从传统陶瓷制造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转型 [1] - 恒力重工主营业务涵盖大型船舶建造、海洋工程装备及高端重型机械制造 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海洋装备制造业的民营企业标杆 [1] - 配套募集资金将用于高端船舶智能制造与研发设计项目 提升公司整体实力及行业竞争力 [1] 股东结构变化 - 越秀资本控股子公司广州资产参与*ST松发增发认购 成为第八大股东 是该项目最大的内资机构投资人 [1] - *ST松发因触发财务类退市指标于2025年1月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本次重组旨在化解退市风险 [1] 战略转型背景 - *ST松发原主营业务为日用陶瓷制造 由于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需求萎缩 多次转型尝试未能扭转困境 [1] - 公司成立于2002年 2015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1] 投资机构战略 - 广州资产作为广东省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坚定推动投行化转型战略 聚焦上市公司纾困与产业价值提升 [2] - 广州资产先后投资广东榕泰、仁东控股等多个上市公司纾困项目 为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提供专业手段 [2] - 未来将继续深化投行化转型战略 围绕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 服务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2]
越秀资本:子公司参与重组纾困 助力实体企业转型升级
全景网· 2025-08-13 04:53
公司重组与转型 - *ST松发通过重大资产重组置出陶瓷制造产能并注入恒力重工100%股权,实现从传统陶瓷制造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赛道转型 [1] - 恒力重工主营业务涵盖大型船舶建造、海洋工程装备及高端重型机械制造,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海洋装备制造业的民营企业标杆 [1] - 配套募集资金将用于高端船舶智能制造与研发设计项目,提升公司整体实力及行业竞争力 [1] - *ST松发因触发财务类退市指标于2025年1月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此次重组旨在化解退市风险并实现产业跃迁 [1] 股东与投资方 - 广州资产作为*ST松发增发认购的最大内资机构投资人,将成为其第八大股东 [1] - 广州资产是广州越秀资本控股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专注于上市公司纾困与产业价值提升 [1][2] 行业背景与公司历史 - *ST松发原主营业务为日用陶瓷制造,由于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需求萎缩,多次转型尝试未果 [1] - 公司成立于2002年,2015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1] 广州资产战略布局 - 广州资产推动投行化转型战略,聚焦上市公司纾困与产业价值提升,已投资广东榕泰、仁东控股等多个项目 [2] - 未来将继续深化投行化转型,围绕广东省委"1310"部署,服务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并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2]
这些沿海大市,要开始“抱团”发展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1 16:11
海洋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规模达10.54万亿元,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0.5个百分点 [1] - 我国海岸线长达3.2万公里,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海湾有150多个,多地正探索发展海湾经济 [1] 海洋城市群发展模式 - 全球约60%经济总量集中于港口海湾及其毗邻区域,75%大城市和70%工业资本分布在海岸带100公里范围内 [2] - 大湾区海洋城市群通过香港、深圳、广州"黄金三角"协同发展,形成多中心格局,三地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实现"1小时产业闭环",响应速度较单核城市提升50% [7] - 大湾区海洋城市群目标包括2030年集装箱吞吐量1亿标箱、R&D占比超5%(2025)、氨燃料船舶占比15%(2035)、航运融资规模5000亿元(2030) [9] 区域协同与分工 - 香港定位国际航运中心,深圳定位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广州定位海洋创新发展之都,三地产业重点分别为高端航运服务、海洋高端装备和船舶制造 [17] - 珠海、东莞、惠州为二级节点,中山、江门、肇庆为三级节点,澳门、汕尾、阳江为四级节点,形成多层次协同网络 [21] - 深中通道将深圳与中山通勤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30分钟,深珠高铁规划中 [23]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 上海拥有12家科研院所、13所涉海院校、20余家市级创新平台,支撑其"海洋经济第一城"地位 [23] - 深圳筹建海洋大学,办学规模约8000人,南方科技大学增设相关专业 [23] - 深圳探索与香港深度融合的海洋法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支持建设国际海事仲裁中心 [24] 其他区域发展动态 - 山东以青岛为中心构建海洋城市群,青岛聚焦海洋前沿技术研发,烟台承接海工装备制造,威海发展"海上粮仓" [9] - 浙江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甬舟铁路加速建设中 [9][10] - 2024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11387亿元,天津5659.5亿元,青岛5513.2亿元,深圳5409亿元 [15]
齐鲁银行以精准服务助力区域产业过坎扬帆
新浪财经· 2025-08-05 08:12
特色金融助力农业产业振兴 - 齐鲁银行莱芜支行创新推出"姜蒜贷"产品,嵌入专业国资背景担保机构,将综合资金成本压缩至3%以内,累计发放近亿元贷款 [2] - 同步推出"农户E贷"、"农耕贷"、"蔬菜贷"等线上快速审批产品,满足种植周期资金需求 [2] - 为莱芜泰丰食品定制"泉信链+姜蒜贷"方案,发放5900万元贷款并联动支持上游种植户1000万元流动资金 [2] - "一县多品"战略覆盖济南十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累计支持1231户农业客户,投放贷款9.33亿元 [3] 全周期服务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 齐鲁银行东营分行为威飞海洋装备提供关键信贷资金,助力研发国内首套浅水水下注水树系统,预计增产原油5万吨 [4] - 探索"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路径,2023年以来助力4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转化 [4] - 为星辉数控提供18年持续支持,从首笔300万元贷款发展到7000万元综合授信,企业营业额突破3亿元 [4] 数字金融赋能外贸企业 - "齐鲁泉e达"跨境服务为宏业纺织压缩业务办理时间90%(从24小时至2小时),并通过远期结汇锁定汇率风险 [5] - 推动山能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提升至43%(2024年四季度),节省汇兑成本超60万元 [6] - 线上化服务使企业单笔节省20小时人工成本,资金周转率提升90% [6] - 累计完成跨境线上交易300亿元,客户日均活跃度提升13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