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搜索文档
金融“鱼群”游进蓝色牧场:青岛海洋经济新养殖记
中国证券报· 2025-09-02 22:43
海洋牧场发展与金融支持 - 青岛鲁海丰食品集团投入12亿元建造300多个智能型深水抗风浪网箱 每个网箱可收获40吨鱼 养殖鲈鱼 大泷六线鱼 黑鲪等鱼种[1] - 公司拥有5万余亩海域和1534公顷休闲海钓钓场 通过投放人工鱼礁 种植海草修复生态 并采用发光诱饵装置提升鱼类产量[2] - 建设60万吨冷藏库(含5.3万吨超低温冷库和30万吨保税冷藏物流库) 业务覆盖远洋渔业 水产品深加工 冷链物流 酒店餐饮及高端休闲旅游[3] 金融机构对海洋经济的赋能 - 交通银行青岛分行为鲁海丰提供银团贷款和跨境结算EASY系列线上服务 助力企业降低财务成本[3] - 该行建立"境内分行+境外机构"协同机制 为涉海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境金融服务 截至2025年6月末授信余额237.71亿元 较年初增加28.58亿元[4] - 青岛市33家金融机构推出177项特色海洋金融产品 涵盖蓝色债券 项目融资 海上保险等十二大品类[7] 保险业对海洋装备与科研的保障 - 中国人保财险为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深海一号"科考船及科研人员提供累计超15亿元风险保障[6] - 2025年上半年人保财险青岛市分公司承保涉海类保险业务保费3.1亿元 同比增长25% 累计承担保险责任金额1.08万亿元[6] - 平安财险 东海航运保险在青岛设立总部级海洋保险中心 推动保险业参与海洋治理[6] 政府与监管机构的协同推进 - 青岛金融监管局联合海洋发展局整合推送67个重点项目和201户企业信息 打破银企信息壁垒[7] - 黄岛金融监管支局向8家产业链龙头企业派驻金融服务特派员 组建14人涉海金融服务专家团提供一站式服务[8] - 截至2025年6月末青岛市涉海贷款余额1449.05亿元 较年初增长15.47% 海洋保险保费收入6.74亿元 同比增长15.75%[8]
为“海上粮仓”上保险
金融时报· 2025-08-13 03:03
海洋牧场建设现状 - 烟台市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46处 总面积达140万亩[1] - 2024年烟台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300亿元 水产品总产量199万吨 均居山东省第二位[1] - 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20处 数量和总面积均居全国前列[1] 海洋牧场发展挑战 - 海洋牧场投入大 见效慢 风险高 对经营者构成挑战[1] - 保险公司面临风险监测难 难以有效定价的行业难题[1][2] 保险产品创新突破 - 创新推出海洋牧场创新指数保险 以相关指数因子为保险责任[2] - 运用国家海洋局权威部门或卫星遥感数据等气象指标[2] - 提供个性化定制保险产品和风险管理方案[2] - 以保险产品作为风险缓释手段 为养殖企业提供增信和助贷金融工具[2] 保险业务实践成果 - 2022年6月成立全国首个海洋保险创新研发中心[3] - 累计研发61款海洋牧场保险产品 服务300余家养殖主体[3] - 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10亿元 赔付金额5000余万元[3] - 深远海网箱保险项目入围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创新项目[3] 行业合作与战略发展 - 联合发布《海洋牧场保险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总结创新解决方案与成功案例[4] - 健全政府 保险 企业三位一体的保险长效机制[4] - 提升保险产品服务供给能力 支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4]
探海2025 中国力量绘就全球海洋治理新图景
人民网· 2025-08-01 01:57
海洋塑料治理项目 - 科研团队联合渔民和企业将海洋塑料转化为低碳环保原材料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治理双赢[1] - 该项目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为解决海洋污染提供中国方案[1] - 项目使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进入可持续良性循环 渔民收入增加且企业获得收益[1] 全球海洋治理战略 -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以弥补治理赤字和提升国际话语权 展现大国担当[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和蓝色经济合作[1] - 中国在海洋空间规划 蓝色经济和科技能力建设方面具有优势 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1] 技术共享与国际合作 - 中国科研团队研发的COAST工具包免费向全球开放 整合海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2] - COAST工具包为滨海城市提供海洋灾难预警和生态管理等可视化服务[2] - 埃及专家认为该工具包能帮助"全球南方"国家解决技术缺乏问题 实现国际协作[2] 区域合作成果 - 中国在东南亚 南亚 南太平洋和加勒比等区域建设多个双多边合作平台[2] - 对外发布多项公共产品 帮助多个国家编制海洋空间规划[2] - 推动区域海洋治理能力提升 在多个区域收获显著成效[2] 海洋科技创新 - 海洋观测技术在维护海洋权益 预警灾害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 - 中国自主研发的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系统在南海成功布放[3] - 首次实现基于深海大浮标的大气-海气界面-水下综合同步观测 填补技术空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