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投资

搜索文档
至正股份: 嘉兴景曜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审计报告(德师报(审)字(25)第S00450号)
证券之星· 2025-05-29 15:23
公司财务概况 - 公司2024年末银行存款为1,149,329.07元,较2023年末的153,897.25元显著增加[22] - 公司对滁州智合的投资账面价值为577,792,273.06元,采用成本法计量[22] - 2024年末应付账款为0元,较2023年末的5,899,410元(含管理费1,179,882元和顾问费4,719,528元)大幅减少[22] 财务表现 - 2024年度净亏损5,903,978.18元,与2023年度净亏损5,903,265.92元基本持平[28] - 年末未弥补亏损累计达23,799,852.87元,较2023年末的17,895,874.69元进一步扩大[26]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1,803,388.18元,较2023年的-3,855.92元显著恶化[28] 合伙人结构 - 2024年末合伙人资本为602,739,820元,较年初589,941,000元增加12,798,820元[26] - 先进半导体为最大合伙人,持股比例80.7897%,认缴出资606,730,428元[29] - 2025年合伙人结构变更后,先进半导体持股比例提升至80.9228%,认缴出资607,730,428元[32] 关联交易 - 2024年度向关联方智路资本支付基金管理费1,179,882元[29] - 2024年度向关联方智路资本支付顾问费4,719,528元[29] - 2023年末应付智路资本管理费1,179,882元,2024年末已全部结清[29] 会计政策 - 公司采用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主要金融工具以摊余成本计量[4] - 公允价值计量分为三个层次:活跃市场报价、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3] - 金融资产减值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根据信用风险变化情况计提准备[8][9]
从投行精英到硬科技创业者:杨旭的跨界方法论
36氪· 2025-05-28 09:27
职业发展轨迹 - 杨旭毕业于剑桥大学后进入摩根大通从事投资与财务分析工作 [1] - 2019年加入纽约证券交易所担任中国区负责人,将纽交所中国市场份额从22%提升至90% [1] - 协助30余家亚太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70亿美元 [1] - 转型私募股权投资后主导消费科技板块,参与多个标志性项目 [1] - 2024年创立Buttonwood Capital并完成8000万美元首期基金募集 [2] 投资与创业动态 - 主导对物理仿真平台Flexcompute的5300万美元投资 [2] - 成为Flexcompute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与Cadence、NVIDIA建立深度合作 [2] - 投资理念强调技术价值转化能力与战略节奏把控 [3] 行业认知与方法论 - 投行经历建立系统性行业认知与严谨财务分析框架 [3] - 纽交所时期形成对高成长科技企业的深刻理解 [3] - 科技企业竞争力来源于技术价值转化与战略节奏把控 [5] - 科技公司需通过产品打磨、成本优化实现技术到价值的闭环 [5] 市场拓展策略 - 通过主动出击赢得客户信任,例如为争取15分钟对话等待8小时 [4] - 协助企业制定上市策略、匹配CFO并建立全球投资人联系 [5] - 将上市视为企业全球化、品牌塑造与治理优化的重要节点 [5] 跨界思维与实践 - 从文科背景转向算法与物理方程主导的仿真行业 [6] - 学习飞行并研究湍流模型、麦克斯韦方程等物理理论 [6] - 强调底层逻辑的稳定性,如百年物理方程对AI硬科技的推动 [7]
招银国际注销一家深圳私募子公司,回应称“按照要求正常处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06:04
招赢私募注销事件 - 深圳招赢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工商登记状态从"存续"变更为"注销",该公司为招银国际全资子公司,招银国际是招商银行境外投行子公司 [1] - 注销原因为长期未开展相应业务,属于正常操作,招银国际正在梳理未实际开展业务的机构 [1] - 招赢私募成立于2020年8月,注册资本8000万元,对外投资为空缺,董事长连素萍来自招银国际,曾任职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 [1] 招银国际资本业务布局 - 招银国际主要通过招银国际资本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在内地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对外投资79条,控制企业150家 [2] - 投资重点布局新能源、医疗健康、高端制造、半导体、大消费、TMT等新兴行业,主导案例包括宁德时代、凯赛生物、大疆科技等 [2] - 招银国际资本董事长赵驹近期已离职,现任总经理为周可祥,曾任职招商局资本 [2] 招银国际财务及业务表现 - 招银国际总资产80813亿港元,净资产16634亿港元,净利润1307亿港元 [2] - 资管业务规模1303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86%,完成38单香港IPO项目,境内股权投资业务有4个项目成功IPO [2] 招商银行股权投资战略 - 招商银行拟出资150亿元全资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以丰富综合化经营牌照 [3] - 招行管理层表示招银国际在股权投资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良好成效 [3]
PE开始抄底
投资界· 2025-05-26 03:09
作者 I 吴琼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正逢美股财报季,PE巨头们陆续交出最新成绩单。黑石今年一季度,黑石资金流入规模 达到620亿美元,创下近三年来最高水平。由此,黑石手中已经准备1 7 7 0亿美元。 无独有偶,KKR、凯雷同样宣布,已备好 数百亿美元可投资金。值得一提的是,仅仅是 在美国开始实施关税政策的一个月内,KKR宣布了超100亿美元投资。 此时此刻,动荡情绪笼罩全球。黑石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世民却认为:"投资的最佳时 机是市场避险情绪浓厚时。" 风向标。 PE埋头扫货 出手序幕拉开。 据KKR首席财务官Ro b Lewi n在财报会议上介绍,今年以来,KKR已完成或承诺完成价 值超过300亿美元的新投资,接近去年上半年总投资额,是KKR历史上投资额最高的季 度之一。 当中最为轰动的一笔当属收购日本软件开发商富士软件。今年3月,KKR宣布与富士软 件创始家族签署谅解备忘录,将收购富士软件1 0 0%的股份,估值达41亿美元(约合295 亿元人民币)。 "波动带来机遇,而公司的全球性和连通性让我们受益匪浅。"前不久,KKR还在中东新 成立一支投资团队,进一步探索该地区的投资和合作机会。在星巴 ...
朱啸虎也去投日本项目了
虎嗅APP· 2025-05-24 09:19
卡谷电商融资与商业模式 - 日本家具跨境电商卡谷电商完成A轮融资6.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000万元),累计融资达9.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400万元)[1][6] - 领投方为朱啸虎和日本球星本田圭佑创立的X&KSK基金,后者将为项目提供本土资源与明星效应[1][9] - 创始人刘三勇曾主导SHEIN在日本市场的拓展,团队具备电商运营和家具行业双重经验[6] - 商业模式为"中国供应链+日本品牌",整合中国家具供应链资源通过跨境电商销往日本,平台已上线超2500款商品,SKU接近3万[6][7] 日本市场挑战与竞争 - 日本家具市场被NITORI、宜家等巨头盘踞,需建立更精准定位[2][7] - 家具行业决策周期长、复购率低,物流售后成本高,日本消费者对品质服务要求苛刻[6][7] - 采用寄售模式解决商家出海难题,但需验证跨境直邮大件家具的可行性[7] - 计划将融资用于"服务升级",需建立高效的本土仓储和售后网络[7] 日本创投市场动态 - 高瓴计划每年在日本投资10亿至20亿美元[2] - DCM分拆1亿美元第四期探索基金主要投向日本市场[2] - 祥峰投资日本基金Vertex Ventures Japan Fund I募资100亿日元[2] - 红杉中国十年前已投资日本科技项目如ANDPAD和LegalForce[2] 本田圭佑的投资布局 - 本田圭佑2016年创立KSK Angel Fund,投资超100家公司包括已上市的Makuake[10] - 2018年与威尔·史密斯创立Dreamers Fund目标集资1亿日元投资美国创业公司[10] - 2024年独立成立X&KSK基金募资155亿日元,支持30家日本初创企业[10] - 基金LP包括三井住友银行、野村控股等20家公司,SBI控股为最大股东注资20亿日元[11] - 本田圭佑将担任卡谷电商品牌代言人,预计年内官宣[11]
九鼎投资: 九鼎投资关于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23 10:48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8亿元,同比增加20.34%,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8亿元,同比减少1,848.42% [2] - 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业务营业收入1.60亿元,同比减少40.93%,净利润-0.64亿元,同比减少124.84%,主要因存量基金进入退出期导致管理费减少及项目退出数量下降 [2] - 房地产业务营业收入1.71亿元,同比增加1,590.35%,但净利润亏损扩大至-2.01亿元,主要因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及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下降 [3] - 新增建筑施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0.07亿元,净利润-0.03亿元,因初始运营成本较高 [3] 业务发展战略 - 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将聚焦先进制造、新消费、生命健康等领域优质龙头企业,采取"参股投资为主、协助并购为辅"策略 [3] - 房地产业务将通过灵活销售策略加速去化库存,推进"紫金城"住宅五期项目建设 [5] - 建筑施工业务将加强团队建设和资质升级,提升施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5] - 公司于2024年下半年正式开展建筑施工业务,截至2025年3月末累计签署5,319.52万元项目合同 [7] 行业环境分析 - 2024年中国GDP达134.91万亿元,同比增长5.0%,经济规模稳居全球第二 [6] - 新"国九条"政策将引导更多长期资本进入股权投资市场,拓宽项目多元化退出渠道 [6] - 在中美关税博弈背景下,公司看好智能制造、AI应用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突破 [7] 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关系 - 公司于2025年5月23日通过上证路演中心召开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 [1] - 公司高管团队出席说明会并就投资者关注问题进行回答 [2]
2023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应税所得分配方法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5-23 08:54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概况 -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起源于1985年,截至2022年6月市场规模达19.97万亿元,行业分化加剧,资本向头部机构集中 [1] - 有限合伙制为主流组织形式,因其设立灵活、税收穿透避免双重征税,GP负责运营并承担无限责任,LP仅承担有限责任 [1] - 私募股权基金已成为服务实体经济和财富管理的重要力量,投资周期分为募集、投资、管理和退出四个阶段 [23] 合伙制基金税收政策 - 遵循"先分后税"原则,基金层面不纳税,法人合伙人适用25%企业所得税,个人合伙人经营所得适用5%-35%超额累进税率,股息红利等适用20%税率 [2] - 创投企业个人合伙人可选择单一基金核算(20%税率)或年度整体核算(5%-35%税率),但需3年不变 [2] - 合伙企业合伙人以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合伙协议约定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未约定的按实缴出资比例或平均计算 [42] 合伙制基金实操难点 - 税会差异导致税务利润与会计利润不一致,需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整公允价值变动、费用扣除限制等 [3] - 现金流与税基错配,合伙人可能在未实际获利时先行纳税 [3] - 分配比例争议,劣后级LP可能在未收回本金时承担应税义务 [3] - 缺乏标准化信息报送机制,合伙人可能因信息不足导致合规风险 [4] 应税所得分配方法探索 - 提出"应分配现金流还原应税所得法",将基金回款视为可分配现金流,按协议顺序分配至合伙人,扣除应分摊成本后确认应税所得 [5] - 动态调整不同阶段现金流性质,优先LP在还本阶段分得资金需扣除成本 [5] - 基金需留存分配依据,通过合伙人决议明确分配比例,报送年度应税信息 [5] 政策建议 - 完善法规,细化应税所得分配方法,解决多层嵌套架构纳税主体认定问题 [6] - 强化信息报送,借鉴美国K-1表机制,要求基金报送标准化应税信息 [7] - 优化征管实践,统一创投基金等特殊场景下的亏损结转、费用扣除规则 [8] 私募股权基金组织形式比较 - 公司制存在双重征税问题,基金和投资人两个层面都有纳税义务 [33] - 合伙制避免双重征税,是目前市场主流模式 [33] - 契约型基金非法人主体无法确权,可能导致管理人需就投资收益纳税 [34] - 有限合伙型基金GP负责运营承担无限责任,LP不参与管理承担有限责任 [29]
北京基金小镇研究院:2025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后管理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5-23 00:27
私募股权基金投后管理监管框架 -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投后管理监管体系涵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自律规则,包括《证券投资基金法》明确管理人信义义务,《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强化信息披露与责任,《私募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投资运作 [1] - 税务处理因基金组织形式而异:合伙制基金遵循"先分后税",法人合伙人无法享受居民企业分红免税,个人合伙人按"经营所得"或"股息红利"纳税;公司制基金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契约制基金运营收益由管理人按3%简易计税 [1] - 跨境投资涉及QFLP与QDLP需处理境外税收政策调研、税收协定适用及跨境税收抵免等复杂问题 [1] 投后管理实践要点 - 投后管理涵盖运营、风险、估值、税务、增值赋能等多维度,运营管理需做好信息披露、收益分配与档案管理,区分投资者与监管机构不同要求 [2] -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控与应对,建立风险分级体系(如一级风险需立即退出),通过财务分析、法律合规审查等手段防控风险 [2] - 非上市股权估值常用近期融资价格法、市场乘数法,债权与衍生品采用现金流折现法,需关注估值技术一致性与第三方数据可靠性 [2] 产业基金投后管理特点 - 战略产业基金投后管理需聚焦产业特性:新一代信息技术关注技术研发投入与知识产权保护,人工智能重视数据合规与商业模式优化,航空航天强调技术创新监管与供应链安全 [3] - 新能源产业注重政策跟踪与ESG表现,新材料产业需融合技术与市场需求,生物医药产业关注研发周期与临床试验进展 [3] - 跨境基金面临监管差异、税务协定适用及汇率风险,母基金涉及多层嵌套税务处理与基金份额转让(S交易)涉税问题 [3] 行业发展趋势 - 境内私募基金存量规模超14万亿元,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0,177只,存续规模10.96万亿元,创业投资基金25,613只,存续规模3.39万亿元 [27] - 境内投后管理面临专业化不足、数字化滞后等挑战,未来将趋向体系化、透明化与科技化,需完善风险评估与信息披露制度 [4] - 国际市场投后管理更成熟,注重并购后产业运营与数字化赋能,ESG投资理念深度融入,监管需推动法律法规完善与行业自律 [4] 监管体系演变 - 私募基金监管权2013年从发改委转至证监会,基金业协会2014年起负责登记备案工作,形成"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自律规则"的多层次监管体系 [29][30] - 现行监管对募投阶段规范明确,但投后管理要求较分散,主要强调管理人信义义务与持续关注投资项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2023年强化勤勉尽责要求 [32][34] - 创业投资基金在名称、投资范围、杠杆使用等方面有差异化要求,但投后管理监管仍与一般私募股权基金基本一致 [35][37]
重庆江北融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成立 出资额20亿
快讯· 2025-05-21 08:48
重庆江北融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成立 出资额20亿 金十数据5月21日讯,天眼查App显示,近日,重庆江北融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成立,执行事务合伙人为重庆江北产业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资额20亿人民币,经营 范围为以私募基金从事股权投资。合伙人信息显示,该基金由重庆江北产业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 企业(有限合伙)、重庆江北产业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 ...
今年,GP盯上了上市公司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5-20 09:03
私募基金控股上市公司趋势 - 2024年初启明创投以4 52亿元交易对价成为A股天迈科技控股股东 旗下管理11只美元基金和7只人民币基金 管理资产总额达95亿美元 [1] - 2024年3月临昌投资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山科智能5%股份 管理方为专注集成电路的上海临芯投资 [1] - 2024年5月嘉道博文出资5 93亿元获得*ST长药2 45亿股转增股份 重整后控股72 95% 实际控制人为龚虹嘉夫妇 [2] 历史典型案例 - 2016年IDG资本获得四川双马控制权 2024年斥资15 96亿元收购健元医药92 17%股权跨界大健康 [3] - 2019年基石资本以约11亿元拿下聚隆科技39 4%股份 后转型半导体并更名香农芯创 [3] - 2024年合肥创新投6 60亿元收购文一科技 池州投科7 49亿元控股宝利国际 [3] 政策驱动与市场动态 - 证监会《重组办法》引入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 投资满48个月锁定期缩短50% 激发并购热潮 [4][5] - 国资并购基金密集成立 超10个地区发布支持政策 主板超60%上市公司市值不足百亿 并购潜力巨大 [5] - 2025年多家GP新设并购部门 并购经理平均年薪50万元 高级职位达80-120万元 人才竞争激烈 [7] 行业转型与战略调整 - 股权投资机构从纯财务投资者向产业化转型 强调投后赋能与产业协同能力 [5] - 并购招商成为国资最新打法 兼具政策红利与确定性招商优势 [5] - 国务院会议提出发展并购市场 鼓励设立市场化并购母基金 促进创投良性循环 [8] 国际会议与行业活动 - 2025中东投资者峰会聚焦LP投资布局 吸引超百家主权基金及家族办公室参会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