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产业

搜索文档
国家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
快讯· 2025-06-27 14:58
数字中国建设规划 - 会议围绕"十五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的思路目标、重大战略任务、工程项目进行研讨 [1] - 重点讨论公共数据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路径 [1] - 探讨数据工作如何更好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1] - 研究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应对举措 [1] 数据生态体系建设 - 建议构建创新技术与人才发展生态 [1] - 提出塑造以数智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优势 [1] - 强调持续完善新一代数据资源体系 [1] 公共数据开发利用 - 建议加大"政企协同"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的推广 [1] - 提出建设普惠性数据服务平台 [1] - 强调促进数据产业主体发展壮大 [1] 人工智能数据支撑 - 建议建设数据流通利用设施底座 [1] - 提出加快实施国家AI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工程 [1] - 强调提升人工智能数据规则与国际标准对接水平 [1] 数据价值实现机制 - 建议设计公平透明的数据价值评估、定价、交易与收益分配模型 [1] - 提出通过智能合约约定数据使用范围、用途、交付方式 [1] - 强调探索数据操作的全链路可管可控可溯 [1]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全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快讯· 2025-06-27 14:43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 全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好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组合拳" [1] - 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1] - 夯实可信数据空间等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数据可信、高效流通 [1] 数据应用与市场构建 - 推动场景应用落地,发挥"数据要素×"、公共数据"跑起来"引领示范作用 [1] -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统筹用好场内、场外交易,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1] - 大力培育数据产业,支持各类数据企业发展壮大,积极主动做好服务 [1] 数据赋能人工智能发展 - 着力推动数据赋能人工智能发展,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1] - 助力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各行业领域深度应用 [1]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再升级,前海、河套怎么干?
南方都市报· 2025-06-19 17:00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红利 -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被定位为国家重大战略平台,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将率先在这两个区域先行先试 [1][4]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作为2020年方案的升级版,推出新改革措施、创新试验和开放举措 [4] - 前海将全力争取改革措施率先落地,在更高起点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4] 前海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创新 - 前海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策源地 [7] - 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构建需求牵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7] - 优化外国人才服务,深化深港联合引才机制,便利港澳专业人士执业 [7] 前海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依托现代服务业及要素跨境流动优势,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7] -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海洋经济和数据产业 [7] - 推动外贸领域制度创新,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保税展示交易等新业态 [10] 前海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 巩固运输、金融、电信等优势行业,发展游戏出海、软件外包、知识产权等业态 [10] - 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集聚一流商事调解机构,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10]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 - 河套合作区面积约3.89平方公里,包括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 [11] - 推动河套合作区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 [11][14] - 推动人工智能、先进生物医药、前沿信息与新能源材料等重点产业做大做强 [14] 河套要素流动与制度开放 - 实施国家级科技金融先行先试政策,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14] - 探索便利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推动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监管模式 [16] -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调解、仲裁、诉讼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 [17] 皇岗口岸重建与红利 - 新皇岗口岸取消货运功能,承担口岸综合服务和国际科技服务功能 [18] - 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大幅缩短通关时间 [21] - 释放40万平方米土地空间和180万平方米国际协同创新区 [21] 前海国际化建设 - 构筑国际"服务圈",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做优做强"深圳·前海e站通" [23] - 营造国际"创新圈",招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构建香港高校转化平台支撑的产业创新生态 [23] - 打造国际"生活圈",推进国际化街区改造,建设高品质国际化社区 [26] - 扩大国际"朋友圈",依托香港联通世界优势,深化对外合作交流 [26]
前海将打造赴港上市培育基地 布局保税维修等新业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13:05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要求深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提升服务贸易 [1] - 前海作为核心区域,已落地17项改革举措,2024年GDP达3008.8亿元(同比+8.6%),进出口7066.5亿元(同比+42.4%),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占深圳全市60.4%) [1] - 重点部署四大改革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金融技术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法治化治理模式 [2][3][4] 金融与科技领域举措 - 前海将聚焦新兴金融、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推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打造赴港上市培育基地 [1][3] - 已推出"科技初创通"信贷,落地深圳首家险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牌照,设立"专精特新"专板 [3] - 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前海将提供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服务香港大学等机构科研成果转化 [2] 贸易与开放政策 - 货物贸易领域首创"一次检测、一次认证、一体通行"模式,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业态 [3][4] - 服务贸易将实施跨境负面清单和CEPA开放清单,推动运输、金融、电信等优势行业,拓展游戏出海、软件外包等新业态 [3][4] -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2024年进出口5367亿元(同比+52.3%),综保区进出口3752.5亿元(同比+49.9%) [5] 数字与数据产业布局 - 上线深港数据跨境验证平台,启动全国首个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建设国际数据产业园 [3] - 扩大增值电信开放,吸引外资落地全资互联网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开展互联网接入服务 [6] - 支持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软件开发,搭建游戏出海服务平台,拓展文创数字贸易 [6] 人才与法治环境 - 已实施入境签证、永久居留等便利政策,将深化深港联合引才机制,便利港澳专业人士执业 [2] - 率先落地"港资港法""港资港仲裁",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集聚商事调解机构 [4]
有多少“数据产业基金”,是在自嗨?
搜狐财经· 2025-06-17 02:41
数据要素市场发展 - 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的价值凸显,产业链涵盖数据库、数据平台、基础数据服务三大核心环节,需求弹性显著[2] - 中国数据产量占全球10.5%,国家政策推动数据要素在12个重点领域应用,目标2029年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5%[2] - 专项债券政策将算力设备纳入资本金范围,数据产业基金成为破解市场化瓶颈的关键金融工具[3] 数据产业基金规模与增长 - 全国数据产业基金总规模从2023年不足500亿元跃升至2025年6月的1500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4] - 2024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广东设立首期200亿元、总规模1000亿元的粤港澳大湾区基金群,北京配套资金约400亿元[10][14] - 2025年新增基金规模缩减但更精准,如江苏两期各15亿元基金和浙江10亿元杭州基金[11] 区域发展特征 - 东部沿海基金规模占优:广东1000亿元基金群聚焦跨境数据流通,浙江50亿元确权基金探索金融化,山东100亿元基金投向元宇宙等[14][15] - 中部地区应用驱动:河南30亿元母基金深耕智慧农业/物流,湖北基金支持AI+工业,与实体产业深度耦合[16][17] - 西部差异化布局:重庆100亿元卫星互联网基金、贵州150亿元大数据科创基金强化算力基建和空间数据[18][19] 投资方向演变 - 从硬件投资转向全链条覆盖:早期侧重数据中心建设,2025年重点拓展确权、评估、交易等软性环节[21][33] - 战略协同特征明显:重庆对接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粤港澳基金呼应大湾区战略,北京配套资金服务数据安全治理[21] - 垂直场景深度融合:江苏基金投资生物医药数据中台,河南基金支持农业数据授信模型,湖北基金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24][27][28] 行业挑战 - 转化能力分化:部分省份存在基金落地进度滞后问题,需强化头部企业牵引作用[34] - 同质化竞争显现:多地重复布局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需加强区域协同与差异化定位[34] - 合规治理压力:跨境数据流动等场景面临隐私保护和法律合规挑战[34]
一季度REITs业绩分化,生物医药园区投资加速
搜狐财经· 2025-06-13 08:29
生物医药产业园投资动态 - 报告期内共录得7起投资事件,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园2起 [2] - 福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项目将新增医疗器械、单克隆抗体等生产能力,成为产业发展新载体 [2] - 华创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园占地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预计2027年底竣工,定位为大湾区智慧医疗全产业链平台 [2] 产业基金与融资情况 - 报告期内共录得5起融资事件,融资类型以产业基金为主,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江苏省数据产业基金总出资额15亿元,由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等共同设立 [3][4] - 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赛米产业私募基金"规模50亿元,聚焦半导体产业链重点项目及龙头企业 [4][5] 产业园REITs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多家产业园REITs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差异显著 [1][6] - 国泰君安临港创新产业园REIT租金同比下降5.47%,但出租率同比上升4.02个百分点 [8] - 华安张江产业园REIT租金同比下降1.88%,出租率同比提升12.96个百分点 [8] 重点项目进展 - 创金合信电子城产业园REIT已获受理,基础设施资产总建筑面积7.20万平方米,出租率88.28% [8] - 朝阳区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200亿元,依托中关村朝阳园等推进"商务+科技"双轮驱动战略 [8] - 广州南沙区计划到2026年集聚生物医药企业1000家以上,产业规模超500亿元,目前已有超400家企业入驻 [3] 区域发展规划 - 华创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园采用"三擎驱动"模式,目标打造千亿级智慧生物谷核心载体 [3] - 南沙区将围绕智能医疗装备制造、医疗大数据应用及精准医疗服务构建产业生态链 [3] - 福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将促进创新药研发生产,助力国际医疗综合实验区建设 [2]
杭州余杭数字政府2.0建设加“数”前行
人民网· 2025-06-12 01:06
数字政府建设 - 余杭区推出"AI余杭"正式版,目标是实现政府履职高效化、群众企业便利化、基层减负显著化、公共数据价值释放和系统运行安全[1] - "AI余杭"已上线"PPT智创""公文智写""知识智搜"等通用AI应用,并纳入2025年重大改革项目[1] - 未来将以"12个区级智能体"为核心载体,推动AI成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1] AI应用场景 - "AI政企助理"提供24小时在线智能咨询服务,优化营商环境[2] - "AI社工助手"辅助社工进行事件处置、入户走访规划、知识管理和风险预警[2] - "AI慢病助手"为基层医生提供智能诊断建议、用药指导和随访计划,实现慢病管理标准化[2] 平台迭代与建设 - 余杭数字政府2.0明确19个区级重大应用迭代与3个新应用建设任务,优化"余省心""看余杭"等平台[2] - 注重应用平台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和协同联动,避免重复建设并实现优质应用共享[2] 数据产业发展 - 余杭区目标打造"数据获取最便利、数据人才最集聚、数据产业最安全、数据金融支持和保障最有力"的数据产业集聚区[2] - 规划以未来科技城为核心,良渚新城、余杭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1+2+N"数据产业载体布局[2] - 力争到2027年底新增重点数据企业1000家,规模以上数据企业50家[2]
余杭计划三年打造万亿级数据产业集群
杭州日报· 2025-06-09 03:10
行业发展规划 - 余杭区发布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目标建设全国数据产业卓越中心 力争三年内形成万亿级数据产业集群[1] - 计划依托龙头企业生态辐射效应 政策创新引领作用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业集聚[1] - 部署重点任务包括融入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 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实现数字经济提质增效[1] 产业生态现状 - 已形成以阿里巴巴 字节跳动 同花顺等龙头企业为核心 超万家专业化数据企业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2] - 产业链涵盖数据资源 数据技术 数据应用等全链条 企业创新浓度高 科技含量足[2] - 代表性企业包括全球脑机接口独角兽强脑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企业灵伴科技[2] 政策支持措施 - 建设集创业 展示 交易 培训 服务于一体的数据产业联合赋能中心[2] - 制定3项数据产业专项政策 纳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黄金68条政策体系[2] - 精准扶持省级数商 数据基础设施试点企业和权威比赛获奖企业[2] 创新实践成果 - 完成全国首批公共数据资源和数据产品登记[3] - 成立全省首家专为数据产业服务的民非组织余杭区数企数据处理服务中心[3] - 在全省率先探索数据产业统计标准和数据企业分类标准 发布数据产业图谱[3] 发展目标量化指标 - 到2027年底新增重点数据企业1000家 规模以上数据企业50家[3] - 引育数据服务企业50家 浙江数商25家[3] - 实现全区数据产业营收规模达9800亿元[3] 空间布局规划 - 打造以未来科技城为核心 良渚新城 余杭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1+2+N数据产业布局[3] - 形成产业聚集 生态完善 创新活跃的高质量发展态势[3]
大力建设可信数据空间 激活万亿元市场潜能
上海证券报· 2025-06-05 18:51
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定位 - 可信数据空间是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1][2] - 其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解决数据流通中的信任成本问题 [1][4] - 到2028年国内将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激活数据要素市场万亿元规模 [1][13] 国际发展现状 - 美国2005年率先提出数据空间概念,亚马逊2023年推出首个数据空间沙盒开发环境 [3] - 欧洲2020年启动共同数据空间计划,已在制造业等领域建成约160个数据空间,德法联合推出GAIA-X平台 [3] - 中国需构建覆盖微观到宏观的"中国式可信数据空间体系"以应对国际竞争 [3] 国内发展基础 -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国家数据局2024年发布《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6个省份将数据空间写入政策文件 [8][9] - 实践探索初见成效:华为、阿里等7家企业产品通过可信评估,北京金融数据空间覆盖330万市场主体 [10][11] - 标准建设加速推进:IEEE P 3158《可信数据空间系统架构》等国际国内标准相继发布 [12] 市场前景与机遇 - 市场规模预测:2028年中国可信数据空间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带动产业链超万亿元 [2][13] - 技术设施增量:区块链相关市场规模2025年超1900亿元,隐私计算2025年达145亿元 [14] - 数商生态崛起:数据标注市场2029年增至204亿元,全球数据经纪人2030年达5400亿美元 [15] 重点应用场景 - 企业数据空间:1.89亿经营主体构成主阵地,华为、长虹已实现供应链数据流通 [10][17] - 行业数据空间:北京金融数据空间含4000余数据项,温州营销数据空间创收5.23亿元 [11][12] - 城市数据空间:南京归集342亿条政务数据,未来80%数据流通发生在城市空间 [12][18] 发展路径建议 - 技术创新:强化隐私计算、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2030年智能合约市场规模达98.5亿美元 [14][23] - 国际合作:以跨境数据空间为突破口,2025年中国数据跨境流动量占全球27.8% [18][23] - 场景驱动:在政务、医疗等10大行业打造标杆项目,实施"数据要素×行动" [24]
“无中生有”数据产业如何成长?——解码南京玄武区数据产业生态跃迁之路
新华财经· 2025-06-05 06:58
数据要素化转型 - 玄武区通过数据要素化转型突破土地资源限制,打造长三角数据要素流通枢纽[1] - 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落地全国首个电池数字护照创新中心、全省合规数据跨境服务平台、长三角首个大模型工厂[1] - 江苏省数据交易所落地玄武区,采用"省市共建"模式构建统一交易平台和制度体系[1][12] 数据产业生态建设 - 国机数科落户运营"农机云"和"机械装备行业云",中节能集团打造"零碳云"国家行业云[5] - 江苏国际数据港吸引麦当劳金拱门数科研发总部、西门子Xcelerator科创中心等头部企业[5] - 南京市交通集团挂牌全国首个全系列"路铁桥隧"交通数据产品,实现数据资产入表[6] 大模型产业发展 - 玄武大模型工厂集聚近30家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构建1500P规模智能算力基础设施[8][9] - 促成沙钢集团等百余家制造企业与头部大模型企业建立产业协同关系[9] - 全省1/4生成式大模型诞生于此,半年带动企业新增业务超3000万元[9] 跨境数据服务 - 联合中国信通院、德国莱茵发布全国首个电池数据标准,建设电池数字护照云平台[9] - 电池数字护照已接入3万多块电池,提升中国电池企业国际竞争力[9] - 江苏中亚中心成为对接中亚五国及"一带一路"国家的数字贸易枢纽平台[10] 数据要素制度创新 - 成立全国首个"数据要素×公证法律服务"联合实验室,探索数据资产确权等法律服务新模式[13] - 江苏省数交所上架首批380个数据产品,涵盖金融、交通、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12] - 对数据产品来源、质量、授权等环节严格审核,构建数据要素流通信任基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