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

搜索文档
六百余国内外代表团共赴“蔬菜盛宴”,第二十六届菜博会圆满落幕
齐鲁晚报网· 2025-05-30 14:33
展会成果与规模 - 第二十六届菜博会以"绿色科技未来"为主题 吸引610多个国内外代表团参会参展 参观人数同比增长15%以上 单日峰值达14.3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1] - 展会展示国内外优良蔬菜品种2600余个 推广先进技术100余项 新模式80余种 [3] 农文旅融合创新 - "超元VR火星馆"运用VR技术构建沉浸式种植场景 吸引30万人次参观体验 [3] - 8号馆打造蔬菜艺术景观200余处 11号馆接待研学团队近2万人次 [3] - 设置5条主题游览路线 配套免费接驳车 升级"寿光菜博会"小程序实现智能服务 [7] 国际合作与模式输出 - 邀请白俄罗斯担任首届主宾国并签署农业战略合作备忘录 [5] - 吸引7家全球种业十强企业 580家国内龙头企业参会参展 国际馆集中展示12国特色农产品 [5] - 构建"1+5+N"产业矩阵 首次在乌兹别克斯坦设国外分会场 签约18个战略项目 [5] 宣传与经济效益 - 新华社专题报道单篇浏览量突破350万次 总曝光达1.1亿次 全网直播浏览量超8000万人次 [5] - 抖音 微博话题连续三天霸榜热搜前三 话题浏览量超9.5亿次 [5] - 特色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0% 800余种优质农产品现场热销 [7] 后续活动安排 - 菜博园"闭会不闭馆" 主题展馆持续开放 [7] - 5月31日至6月2日举办"蔬香满园 童享端阳"主题活动 [7]
让首都“菜篮子”装满“科技菜”
科技日报· 2025-05-30 12:01
农业科技创新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展示自主研发的"京羽1号"羽衣甘蓝,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突破国外品种抗病性垄断,实现周年供应 [2] - 国内首款智能温室专用番茄品种"京番串粉1号"实现每平方米产量15公斤以上,种子价格仅为进口品种1/5,已示范种植2000亩 [2] - 快菜品种"捷丰寒冠"凭借耐寒耐抽薹特性打破北方早春蔬菜断档困局,年推广3万亩,全国辐射20万亩,为菜农增收3亿元 [2]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 种子丸粒化技术使机械作业效率相比人工提升5倍,已输出到山东、河北等蔬菜主产区 [3] - 无人驾驶移栽机实现厘米级精度定植蔬菜,使种苗成活率从93%跃升至99%,用工成本降低40%,亩产值突破2万元 [3] - 采收机器人搭载AI视觉系统可识别98%成熟果实,使采收损耗率从15%降至3%以下 [3] 现代农业装备展示 - 自动化育苗流水线配备机械臂种子包衣和激光导航运输车,物联网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 [2][3] - 植物工厂采用可调节LED光谱技术,鱼菜共生系统利用锦鲤产生的养分滋养生菜 [3] - 无人车搭载多光谱相机进行田间巡检,展示未来农业技术发展方向 [3] 产业发展目标 -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计划持续加大科技示范投入,力争到2027年实现蔬菜自给率提升15% [3]
遥感织就“智慧网”,豇豆产业“节节高”
南方农村报· 2025-05-29 07:34
遥感智能识别技术应用 -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阳江市、江门市举办豇豆无人遥感智能识别技术演示活动,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5][6][7] - 技术基于航空摄影测量与图像处理,通过无人机获取厘米级高精度影像,结合AI深度学习构建语义分割模型,识别准确度超95%[18][19][20][21] - 配套数据可视化系统实现种植面积精准统计,形成从数据采集到分析展示的闭环管理[23][24][25] 豇豆产业现状与痛点 - 豇豆是我国重要蔬菜作物,广东种植规模持续扩大,但传统人工巡查存在效率低、精准度不足问题[15][16] - 遥感技术可破解产业痛点,提升管理效率,为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17][25] 政策与科技协同发展 - 阳江市强调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作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安全生产培训[31][32][33] - 江门市提出利用遥感无人机实现生产可视化监管,推动产业向智慧化、绿色化、品牌化转型[35][36] - 广东省农科院提出病虫害防治六点建议,包括预防为主、科学用药、遵守安全间隔期等[48][49][50] 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 - 推广"粤农友圈"平台,采用"数字化+精准化"模式,整合农技服务资源,实现农户技术指导与信息共享[55][56][57][58] - 平台有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户需求对接,构筑产业协同发展数字化支撑体系[57][59][60] 技术推广与产业展望 - 活动通过田间交流、技术演示等形式为豇豆产业提供新思路,未来将持续深化科技创新[62][63] - 遥感技术将助力豇豆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63]
吉林镇赉茭白种植突破5000亩 推动盐碱地变“金银滩”
中国新闻网· 2025-05-25 06:01
茭白产业在东北的扩张 - 吉林省镇赉县茭白种植面积将突破5000亩,成为东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 [1] - 茭白原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18年首次由浙江缙云县引入镇赉县,凭借其耐碱性在盐碱地上迅速扩张 [1] - 三家企业联合成立公司,由引入者丁炜任总经理,计划在坦途镇打造"万亩茭白产业园区" [1] - 建平乡天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种植500亩,今年扩大规模至1500亩 [1] 种植技术与经济效益 - 使用吉林协联生产的降碱剂后,新开盐碱地茭白存活率超98%,打破历年未超45%的纪录 [2] - 镇赉县茭白预计亩产可达2000-3000斤,收购价约5元/斤,经济效益显著 [1] - 茭白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村民日收入可达200元,预计总收入超1万元 [2] 产业发展规划 - 镇赉县计划未来几年继续扩大茭白种植面积 [2] - 配套建设包括育苗越冬大棚、冷链物流与深加工基地 [2] - 打造集培育、种植、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2] - 利用丰富水系资源和新增耕地优势,推动盐碱地变身"金银滩" [1][2]
“智慧农业”点亮农旅融合发展 江上“菜篮子”将“流量”变“增量”
央视网· 2025-05-24 04:09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中坝岛新建50亩智慧大棚采用环境智能调控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科学种植 [6] - 智慧大棚种植西红柿、青椒、茄子、黄瓜等当季蔬菜且品相优良 [3] - 相比传统露天种植智慧大棚使每亩蔬菜产量提高30%收益增长约50% [11] 农业产量与经济效益 - 岛上原有4500亩露天菜地品种有限且产量低2025年3月起通过引入新品种和先进技术实现增产 [8] - 智慧农业模式推动农户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11] 农旅融合产业发展 - 中坝岛利用江心岛独特环境吸引游客将蔬菜采摘发展为观光体验项目 [15] - 节假日高峰期单日上岛游客达2000-3000人需限流带动餐饮住宿需求增长 [17] - 政府补贴水上巴士("背篓轮渡")解决淡季蔬菜销售问题同时促进旅游业 [19][22] 销售与品牌效应 - 智慧大棚直接吸引游客采摘实现产销结合岛上蔬菜不愁销路 [12][13] - "蔬菜岛"知名度提升水上巴士既服务菜农又吸引游客形成产业联动 [22]
郴州产业大变身!传统矿业转型,新兴产业崛起,咋做到的?
搜狐财经· 2025-05-21 21:40
传统矿业转型 - 郴州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矿业产业在当地占据重要地位 [2] - 矿业从粗犷采矿转向绿色高效发展,增加环保和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减少污染物排放 [2] - 企业开展生态修复项目,设立绿色矿山示范点,实现从采矿向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的过渡 [2] - 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回收再利用尾矿等废弃物,解决处理难题并降低生产成本 [2] 文旅产业兴起 - 郴州景色优美、历史文化丰富,为文化旅游业奠定良好基础 [5] - 持续增加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和开发,成功举办多场旅游节庆活动,提升名声和影响力 [5] - 东江湖、莽山等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游客能力明显提升 [5] - 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繁荣,村民收入增加,生活环境改善,促进城乡交流与合作 [5] 现代农业发展 - 郴州依据当地情况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如永兴冰糖橙、宜章脐橙、汝城辣椒等 [6] - 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及科学管理方法,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6] - 农业产业化进程持续向好,涌现大批农业企业及农民合作社,构建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加工设施 [6] - 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保障农民收益,借助冷链物流和电商平台拓展市场 [6] 电子信息集聚 - 郴州电子信息产业崭露头角,政府打造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推动集聚式发展 [7][9] - 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与高校合作,产品线涵盖智能手机零部件、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 [9] - 电子信息产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结构改善和升级 [9] 新能源潜力大 - 郴州拥有充裕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巨大潜力 [9] - 政府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建成多个风力发电站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站,降低对传统能源依赖并减少碳排放 [9] - 新能源产业推动设备制造、安装、运维服务等完整产业链发展,并在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 [9] 政策支持引导 - 郴州市政府出台多项促进产业增长策略,划拨专项基金扶持新兴产业和转型企业 [12] - 优先保障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实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 [12] - 政府与企业密切合作打造高效服务体系,优化产业环境,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12]
从潍坊寿光田头到哈萨克斯坦餐桌,数字货运让中国蔬菜跑出加速度
齐鲁晚报网· 2025-05-21 07:03
数字货运平台对农业物流的赋能 - 运满满平台数据显示小满前后潍坊寿光蔬菜发货量达到全年峰值[1] - 通过数字货运平台菜农可将新鲜蔬菜高效发往世界各地[1] - 平台实现手机下单叫车和实时运输轨迹追踪功能[3] 物流效率提升的具体表现 - 17.5米长货车可快速完成装车并启程[3] - 平台解决找车难问题响应速度比打车更快[5] - AI技术实现运输路线智能规划和车辆自动匹配[7] 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 从AI种苗培育到智能分拣技术创新重塑整个产业链[7] - 区块链溯源技术应用于蔬菜生产运输环节[7] - 数字化转型使潍坊寿光发展为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7] 行业模式创新 - "潍坊寿光模式"成为农业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新范式[7] - 数字货运快车道推动中国智慧物流走向国际[9] - 传统农业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现代化转型[9]
科技赋能“菜篮子” 资阳安岳设施农业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中国经济网· 2025-05-21 04:34
设施农业基地运营情况 - 红双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建成于2024年7月 已累计种植10余种蔬菜作物 包含101个大棚(1个育苗棚 96个蔬菜大棚 4个试验棚)[1] - 基地240亩蔬菜大棚年产量达150万斤 预估产值380万元 已采购育苗机 播种机 旋耕机等现代化设备[2] - 真南村蔬菜示范种植基地占地367亩 包含160亩露地蔬菜 140亩塑料连栋大棚 20亩阳光温室大棚 农作物综合年产值逾600万元[2][3] 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 红双村基地与四川省农科院合作建立新品种试验基地 企业可优先种植高附加值实验品种[1] - 真南村基地部署物联网系统 包含智能云平台 远程监控 环境监测 智能联动四大模块 实现手机远程操控灌溉补光[3] - 基地配备旋耕机 除草机 覆膜机等数十种现代化机具 实现从旋耕到收获全程机械化种植[3] 产业配套设施建设 - 真南村基地建有完整基础设施体系 包含机井 水肥一体化设备 农机展示中心 初加工中心等配套[3] - 基地累计用工超5000人次 通过固定渠道向资阳市各区县输送西红柿 南瓜 黄瓜等蔬菜产品[2][3]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设施农业大棚改变传统靠天吃饭模式 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2] - 安岳县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 实现大棚蔬菜周年化生产 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机制[4] - 县域拓展物联网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完善机械化种植体系 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4]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花菜田里话丰收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5-20 00:31
行业概况 - 漳浦县是福建省主要出口保鲜蔬菜种植区之一,202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9.2万亩,年产蔬菜60.5万吨,产值近22亿元[1] - 近年来漳浦县纪委监委推动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1] 土地复耕与产业转型 - 梅东村50余亩撂荒地被复耕,此前县纪委监委推动清理全县撂荒地1226亩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2] - 复耕地通过"头茬种水稻,二茬种花菜"模式实现高效利用,花菜亩产突破5000斤,按每斤1.5元计算可创收近40万元[2] 政策支持与技术赋能 - 县农业农村局组织高级农艺师提供技术指导,结合气候土壤特点制定科学种植方案[2] -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引进优质品种,解决种植户普遍反映的问题[2] - 三级监督网络覆盖种植销售全链条,2024年已解决灌溉渠淤塞等5个具体问题[3] 基础设施改善 - 新修机耕路使运输损耗率从30%降至5%,货车可直接抵达田边[4] - 监督推动冷库租赁纠纷等问题的解决,保障产业链顺畅运行[3] 监督机制创新 - 采用"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推动多部门联合行动[2] - 通过惠农政策落实清单核查补贴发放情况,防范农资采购腐败[3] - 嵌入式监督覆盖产业资金监管、农田水利建设等关键环节[3]
外媒聚焦乌兰察布冷凉蔬菜产业: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16 07:11
农业科技赋能 - 乌兰察布通过科技赋能将气候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出年产值数亿元的冷凉蔬菜产业[1] - 北纬41度特殊地理位置与1400米平均海拔的独特气候,成为西兰花、洋葱等喜凉作物的"天然温室"[3] - 1999年起联合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在高产技术、良种培育、绿色防控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3] 产量与产业规模 - 冷凉蔬菜多个品种实现亩产跃升,如洋葱亩产从7000斤升至14000斤[3] - 形成八大产业带,每年夏季稳定供应北京等地的"菜篮子"[3] - 机械化种植和科学管理技术保障农户收入,实现产量与生态双重提升[3] 技术创新应用 - 智能节水灌溉系统通过精准调配水电资源,在传统滴灌基础上提升30%节水效率[5] - 食品级生物杀虫剂技术已在坦桑尼亚等国成功应用,兼具食品安全与环境友好特性[5][7] - 土壤传感器芯片实时传输作物需水数据,数字化技术破解北方水资源短缺难题[5] 国际合作潜力 - 老挝记者认为中国技术输出+跨国合作模式可为亚洲国家提供可复制解决方案[7] - 无害杀虫剂技术被评价为"老挝农业急需的解决方案",建议邀请中国专家指导合作[7] - 智能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突破具备跨国推广价值[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