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蓝色海湾” 实现“滩净湾美”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1 03:05
海口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 海口市通过"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退塘还林、生态修复等项目显著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近岸水质清浅、滩涂生物多样性丰富[3] - 2019年海口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入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 计划用两年时间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并恢复生态功能[3] - 项目包含海口西海岸生态整治与修复、海口湾生态整治与修复、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3个子项目[3] 项目成果 - 截至2022年9月底 各子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并通过竣工验收 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目标[4] - 西海岸生态整治项目完成修复海岸线4.6千米 形成干滩总面积24.3万平方米 完成滩肩补砂152.51万立方米 构筑生态潜礁5147平方米[5] - 修复后西海岸沙滩宽度增加 海水质量改善 游客数量明显增多[6] 生态修复措施 - 西海岸项目通过补砂、构筑生态潜礁、拆除占滩废弃平台等措施修复受损海岸线[5] - 同步实施西海岸带状公园景观提升工程 打造蓝绿交织的滨海生态休闲空间[6] - 改造后形成西秀晚霞、城廓远眺等系列景观节点 构筑绵延数公里的绿色长廊[6]
建工修复成立北京建工生态修复实验室技术有限公司
证券之星· 2025-07-31 00:45
公司动态 - 北京建工生态修复实验室技术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 法定代表人为原波 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 [1] - 公司由建工修复全资持股 股权结构为单一控股 [1] 业务范围 - 经营范围涵盖技术服务 技术开发 技术咨询 技术交流 技术转让 技术推广 [1] - 涉及土壤及场地修复装备制造与销售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 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服务 [1] - 包括生态环境材料制造与销售 环境保护监测 环保咨询服务 [1] - 覆盖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与销售 生态环境监测及检测仪器仪表制造与销售 [1] - 含机械设备研发 销售与租赁 检验检测服务(需经批准) [1] 数据来源 - 信息基于天眼查APP数据整理 [2]
广东红树林面积1.14万公顷 居全国首位 近95%的红树林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28 08:42
红树林保护政策与法规 - 湛江市施行全省首个红树林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并构建国家-省-市-保护区四级保护制度体系 [1] - 全省约60%红树林纳入自然保护地 近95%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2] - 建立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际重要湿地3处 国家重要湿地1处 省级重要湿地51处 [2] 红树林面积变化与修复成果 - 广东红树林面积从1.06万公顷提升至1.14万公顷 净增长800公顷 [3] - 2020年至今年4月底全省完成红树林营造3352.7公顷 修复2354.46公顷 [2] - 湛江红树林面积恢复增长至9900多公顷 惠州完成红树林营造8857亩(约590公顷)修复1965亩(约131公顷) [1]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 - 惠州开展12个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 清理海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 恢复自然海域约12平方公里 [1] - 江门台山新营造红树林230公顷 修复38公顷 构筑30公里红树林景观带 [2] - 湛江实施一系列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并积极推进人工造林 [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惠州创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园 首创我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 [2] - 江门台山建设集红树林生态保育+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多功能综合示范区 [2] - 生态旅游与生态养殖产业蓬勃发展 红树林成为沿海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资源 [2] 保护体系建设成效 - 建设项目占用和违法破坏红树林的情况明显减少 [2] - 通过科学规划 技术创新和多方协作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路径 [1] - 未来将继续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 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等平台优势 [3]
唐山逐绿
经济日报· 2025-07-24 22:27
绿色发展成效 - 唐山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以每年15万吨速度持续增长 目前总量达1500万吨 [1] - 实施全域清水润城工程 清淤疏浚整治79条河道共817公里 清理河道垃圾132万立方米 [1] - 年新增引水量3.85亿立方米 压减地下水开采量2.8亿立方米 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45亿元 [1] 海洋生态修复 - 整治海湾内802个排污口 海水水质优良比例连续5年保持100% [2] - 退养还岛及沙滩面积达260万平方米 修复岛体和沙滩面积近400万平方米 [2] -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及龙岛区域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2] 产业转型成果 - 废弃矿山修复成效显著 实现"秃山变绿山"的生态转化 [1] - 通过环境整治使工业城市展现生态魅力 形成绿色发展示范效应 [1][2]
江西永丰:花海铺展十里画卷 “花经济”绽放“好钱景”
央视网· 2025-07-21 07:44
生态修复与景观打造 -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将80亩荒滩湿地改造为向日葵花海 形成生态景观与城市建筑相映成趣的画卷 [1] - 恩江南岸湿地公园原为杂草丛生滩涂 经改造后成为游客赏景地 并带动周边酒店、小区建设 [3] - 项目保留原有湿地风貌和18棵古树名木 疏浚河道种植水生植物 建成赣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基地 [4] 经济效益与产业融合 - 种植油葵品种"盐葵2号"每亩预计收葵花籽200斤 榨油后可增加村集体经济10万元 提供20多个临时岗位 [3] - 向日葵花海带动周边饭店客流量增长 营业额较去年同期翻番 [4] - 2025年上半年恩江沿岸综合旅游区接待游客780万人次 景点销售额达1320万元 [4] 文旅业态创新 - 公园融合庐陵书房、音乐酒吧、滑板场等业态 形成文、旅、体、商多元空间 [4] - 当地策划"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康养"全季旅游产品 发展"向日葵+摄影"等融合业态 [4] - 采用"花海景观+特色产业+餐饮民宿"模式 打造"十里恩江画卷"核心旅游带 [4] 生态保护理念 - 项目建设以生态保护为首位 秉持塑造连续生态景观理念 规划生态绿带等多功能布局 [3] - 目标为全面修复生态本底 打造水清岸绿的最美岸线 [4]
甘肃张掖如何抓好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 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来稿选登
中国环境报· 2025-07-21 03:06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 -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179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省级验收 [2] - 关停退出117项探采矿项目并全面恢复生态 规范整治36项水利水电项目 关停8座水电站 [2] - 分类整治11项旅游设施和15个基础设施项目 提前完成草原减畜任务实现草畜平衡 [2] 生态建设量化成果 - 累计完成营造林224.71万亩 退化草原修复治理992.9万亩 退耕还林4.17万亩 [2] - 综合治理沙化土地387.2万亩 林木覆盖率25% 草原植被综合盖度50.98% [2] - 湿地保有量100% 建成天地一体立体化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2][3]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建成西部碳汇交易平台 开展林业碳汇和草原碳汇交易 [3] - 形成资源核查至价值核算至开发交易至反哺产业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闭环机制 [3] - 探索新能源电价收益反哺地方经济新模式 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3][5] 绿色产业发展布局 - 打造现代种业 绿色蔬菜 肉牛 奶业 戈壁农业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3] - 建设风电 光伏 抽蓄 装备制造基地加千亿产业体系 [3] - 盘道山 皇城抽蓄电站率先开工 聚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3] 未来生态建设规划 - 构建科学精准无缝覆盖的智慧监管体系 统筹实施重大生态工程 [4] - 全域推进国土绿化扩面提质 持续扩大城市森林覆盖率 [4] - 健全黑河流域生态横向补偿机制 规范引导居民通过多元路径参与保护管理 [4]
从“修复工程”到“生态画卷”,艺术设计如何让生态修复华丽变身?
中国环境报· 2025-07-21 01:48
生态修复与艺术设计融合 - 平原地区生态修复需兼顾生态功能与审美价值,通过艺术设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 水系修复需重构水与岸、城、田的空间关系,形成兼具生态功能与人文记忆的线性景观 [2] - 农田修复应构建"生产—生态—景观"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农业系统,通过作物搭配与生态种养模式创造大地景观 [4] 水系景观构建策略 - 滨水空间采用阶梯式/缓坡式生态护岸,结合乡土植物配置,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带 [2] - 保留自然河道形态,利用浅滩深潭满足生物需求,同时形成动态视觉效果 [2] - 通过景观小品、艺术装置等挖掘水文化元素,使水系成为地域文化载体 [2] - 水位季节性波动可通过弹性空间设计转化为景观体验,如湿地花海、分级观景平台 [3] 农田生态美学实践 - 根据作物色彩与高度差异搭配种植,形成季节性大地色块景观(如油菜花与小麦黄绿相间) [4] - 沟塘周边种植水生植物并投放观赏鱼,兼具净化功能与田园景观效果 [4] - 生态种养模式(如稻渔共生)通过观景栈道、蜜源植物等设计可视化,吸引生物回归 [4] - 农业设施(灌溉渠、废弃农具)艺术化改造,形成乡土景观元素 [5] 湖泊区域整体景观整合 - 湖滨缓冲带构建多层植被带(乔木—灌木—草本—水生植物),实现污染拦截与景观界面统一 [6] - 入湖河口采用阶梯式人工湿地设计,多级净化单元搭配不同水生植物形成色彩景观带 [7] - 村落通过微改造保留乡土特色,打造房前流水、庭院花草的景观,并与湖滨缓冲带有机衔接 [7]
河北 让绿水青山有颜值更有价值
人民日报· 2025-07-20 21:39
生态修复治理 - 河北省"十四五"期间完成矿山修复治理13572公顷,其中责任主体灭失矿山4436公顷,历史遗留矿山9136公顷 [2] - 唐山冀东水泥石灰石矿采用边坡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技术,实施临时覆土循环工程,形成"矿山生态循环修复"新模式 [2] - 沧州南大港湿地通过退养还湿等措施恢复自然湿地结构,现有鸟类272种(国家一级保护17种),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 [2]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国有造林企业累计销售苗木15.6万株实现收入超4000万元 [3] - 邢台市七里河实施"五态"一体化治理形成生态文体产业链,2024年接待游客5482.31万人次(同比+20.76%) [3] - 承德市开发全国首单跨区域碳汇交易(丰宁千松坝项目),围场县构建"林业碳汇+"体系探索"碳汇+金融/旅游"模式 [4] 海洋生态保护 - 唐山曹妃甸区累计修复海草床938公顷,显著提升松江鲈、海参等经济物种资源量 [4] - 河北省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生长环境促进渔业资源增殖 [4]
蒙草土壤科技牵头内蒙古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验收,助力矿山修复提质增效
全景网· 2025-07-18 12:41
项目验收与成果 - 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典型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专家组认为成果达到任务要求[1] - 项目由蒙草土壤科技公司牵头,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1] 技术研发与应用 - 项目研发草原矿区生态大数据系统,提供全链条矿区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实现治理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3] - 围绕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难点问题,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3] - 开展种质资源库建设、矿山治理技术标准编制、矿区生态大数据平台开发等工作[3] 技术成果与标准 - 形成12套可复制推广的矿山修复技术模式,配套发展3套智能监测、模拟与预警技术体系[4] - 编制国家标准4项、地方标准3项、团体标准1项,包括《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4] - 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0件,发布论文42篇及1部专著[4] 实际应用效果 - 技术成果在贺斯格乌拉露天矿、乌兰哈达露天矿等多个矿山生态治理项目中应用,推广面积达7.5万亩[4] - 贺斯格乌拉露天矿排土场修复中,应用乡土植物+大数据技术,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明显好转[7] - 修复后昆虫、飞鸟等野生动物逐步回归,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7] 公司战略与未来方向 - 蒙草生态坚持科技成果实地转化,推动品种选育、产品研发、机械创新等全链条创新[9] - 下一步将聚焦"乡土种源保障"与"生态大数据导航",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构筑贡献力量[9]
从“工业伤疤”到“城市绿肾” 这些生态“蜕变”背后藏着美丽中国的发展密码
央视网· 2025-07-18 08:03
城市转型与生态修复 - 安徽省淮南市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采煤导致地面沉陷,近年来通过生态修复将采煤沉陷区改造为城市公园[1] - 春申湖公园占地1万多亩,曾为地表沉降、水体污染的采煤沉陷区,现种植4万多棵落羽杉、榉树及13.5万平方米草坪,绿意十足[4] - 淮南市曾是皖电东送起点城市,供应上海市每6度电中有1度电来自淮南,但资源枯竭后采煤矿区沉降变形,水系断裂污染严重[6] 生态修复工程与技术 - 2022年淮南市启动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为春申湖公园建设,按"宜田则田、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理念修复[9] - 公园采用多层台地净化系统,梯田式设计减缓水流沉淀杂质,填充火山岩过滤污染物,结合3.5万平方米水下森林系统提升水质[11] - 湖区与淮河连通形成城市湿地"绿肾",改善水体异味和清澈度[11] 公园功能与游客体验 - 公园设计湖塘生态、田园休闲、都市绿廊等六大分区,满足全年龄段游客需求[13] - 通过空中栈桥、人行步道、亲水栈道、水上游线四级交通系统,游客可全方位游览[13] - 步道边梅花鹿与游客互动,田园休闲区提供采摘体验,摸鱼摸虾区吸引儿童参与[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