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

搜索文档
透过19个样本看垂类音乐节:亏损现实 VS 精神富足
36氪· 2025-08-26 03:49
行业现状与财务表现 - 垂类音乐节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接触的5个案例单届亏损在20万至50万元之间 部分单日亏损高达20万元 [1] - 行业生存周期较短 74%的音乐节创办时间不超过三年 仅26%运营超过3年 其中仅2个品牌超过10年 [3][4] - 成本控制成为关键生存命题 部分主办方因亏损调整举办频率和形式 [1] 音乐节规模与举办形式 - 户外音乐节占比32%(6/19) 室内占比68%(13/19) 室内场地以livehouse为主 容量介于500-1500人 [9] - 特殊案例"你和我"因场地限制无法售票 三年累计亏损近百万 年打赏收入仅3-4万元 [9] - 单日最高入场人数未破千 实验音乐节单日人数在300-900人区间 [12] 票价策略与收入模式 - 2025年15场已开票音乐节单日预售票价区间为100-420元 [5] - 超过半数音乐节预售定价落在200-300元区间 [7] - 最低票价案例为雲喃默音乐节 预售100元/早鸟80元 [7] 音乐风格分布 - 摇滚类占据主流(5/19) 电子与器乐类各占3席 实验类占2席 [12] - 其余风格高度垂直化 包括独立、后摇、硬核等 各仅有1个代表音乐节 [14] - 器乐摇滚风格号召力提升 CAN Festival等新兴品牌广受好评 [14] 阵容策略与国际合作 - 80%的品牌引入国际音乐人 通过多元融合提升现场体验 [15] - 部分品牌专注本土音乐人呈现 如雲喃默、BADHEAD和Cheezy音乐节 [19] - 本土头部乐队参与提升吸引力 Cheezy音乐节阵容包含Carsick Cars等具备专场实力的乐队 [19] 主办背景与运营模式 - 主要由独立音乐厂牌主导运作 少数由旅游景区投资主办(如太阳谷音乐节) [20] - 厂牌与音乐节品牌联动紧密 多个音乐节直接采用主办厂牌名称强化品牌认知 [20] - 活水等厂牌推行系统化运营 计划在多城市落地室内音乐节产品 [20] 行业发展趋势 - 垂类音乐节成为新晋主办方进入市场的重要方向 因投资风险低于大型户外音乐节 [22] - 乐迷群体审美水平和消费习惯成熟 为行业发展提供包容土壤 [22] - 行业呈现专业化、国际化趋势 通过口碑发酵培育品牌价值与IP影响力 [22]
阿那亚・虾米音乐节:不止是演出,更是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
北京商报· 2025-08-15 00:53
行业趋势 - 全国大型营业性演出五一假期票房收入达12.12亿元 同比增长5.12% [3] - 音乐节呈现高线城市主导、地域下沉、边界外延趋势 [3] - 行业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 [3] - 消费者从购买消费品转向经历体验 更看重差异化服务和稀缺资源 [12] - 演出市场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票价整体向下调整 [15] 公司战略与定位 - 音乐节以温暖、陪伴、连接为精神主旨 打造喧嚣之外的生活新方式 [1] - 根本逻辑是根据地方特点定制策划 力求不重复别人亦不重复自己 [3][4] - 愿景是用5到10年时间成为世界级地标性音乐和艺术节 [5] - 采用娱乐+AI方式向现实娱乐世界迈进 [14] 演出内容设计 - 2023年邀请27组国内外音乐人 包含国际知名乐队和女性音乐力量 [3] - 2024年邀请28组音乐人 其中8组为国际音乐人 半数以上是中国首演 [4] - 2025年将呈现40余组国际化音乐人 新增outing舞台 [9] - 阵容设计注重风格多元与国际视野 涵盖电子民谣摇滚R&B等类型 [3][4] 场景体验创新 - 提出AnotherLife口号 融合音乐旅行艺术集市等生活方式元素 [7][8] - 2023年推出日出专场沉浸式音乐表演 [7] - 2024年设计艺术单元社区单元并发起环保倡议 [9] - 设置150个垃圾分类点 3天回收塑料瓶数十万个 吸引14万人次响应 [9] - 音乐节现场设置独立女性卫生间 [14] 用户特征与影响 - 18-29岁购票用户占比达55% 跨城观演比例达94% [13] - 品牌认知初步形成 成为年轻用户偏爱的音乐节形式 [13] - 通过人文社区连接呈现文学艺术内容 如音乐人综合展 [13] - 地标艺术建筑和人文生活空间成为乐迷重要生活方式选择 [13]
端午假期出游“新风尚”激发消费“新活力”
消费日报网· 2025-06-04 02:38
端午假期旅游市场概况 - 端午小长假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6.57亿人次,日均2.19亿人次,同比增长3.0% [1] - 短途游、周边游仍是主流,同时划龙舟和文化研学成为新兴旅游方式 [1] - 北京市公园接待游客449.21万人次,同比增长14.67%(2024年为391.74万人次) [3] - 北京游客量前三的公园:天坛公园30.48万人次、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28.7万人次、颐和园26.34万人次 [3] 文化体验活动表现 - 太行水镇推出六大主题活动与全天候沉浸式演艺,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融合 [1] - 北京各市属公园推出科普游园会、艺趣游园会、文化游园会等系列特色活动 [3] - 2025千帆音乐季·奇遇海音乐节吸引近7万人到场,首次融合音乐、电竞、文旅 [8] - 音乐节共有19组音乐人和2支电竞战队参加,创新打造多元文化盛宴 [8] 龙舟运动发展情况 - 龙舟观赛最火爆城市:广州、佛山、杭州、岳阳、成都 [7] - 龙舟观赛人群中外地游客占比18%,境外游客规模较平日增长64% [7] - 广西(钦州)-东盟海上龙舟公开赛有16支国内外队伍参赛,包括东盟地区队伍 [7] - 俄罗斯交换生参与龙舟比赛,显示这项运动正在国际化 [7] 旅游消费新趋势 - 游客更倾向于穿着古装游览景区,体验历史文化 [3] - 太行水镇活动呈现"白昼市井烟火,星夜光影传奇"的沉浸式体验 [1] - 音乐节创新性地将电竞与文旅结合,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8]
一个冷门赛道,悄然暴涨丨南财号联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09:20
万达广场出售 - 王健林出售48家万达广场 交易金额或达500亿元 涉及北京 广州 成都等一二线城市 交易已获无条件批准 [1] 英伟达中国特供芯片 - 英伟达将为中国市场推出基于Blackwell架构的AI芯片 售价6500-8000美元 较H20芯片大幅降价 预计6月量产 [1] - 较低售价意味着芯片规格和制造工艺相对简化 [1] 机器人产业动态 - 机器人ETF(159770)连续4日净流入1.1亿元 中证机器人指数上涨0.10% 成交额突破1亿元 [1] - 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CMG世界机器人大赛》在杭州举行 推动行业关注度提升 [1] 化工行业表现 - 化工板块成为A股表现最佳行业之一 化学制品和化学原料指数涨幅居前 [2] - 年内57只翻倍股中化工占10只 占比近20% 联合化学成为A股涨幅王 [2] - 行业上涨逻辑主要来自供求格局变化和价格上涨预期 [2] 存单利率走势 - 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后资金面边际收敛 存单利率上行 [2] - 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债发行增加 税期及跨月压力 央行防止市场形成一致宽松预期等 [2] 音乐节商业化趋势 - 音乐节邀请流量明星 网红等跨界艺人 引发歌迷与粉丝冲突 [3] - 行业从小众走向大众 商业化压力增大 粉丝经济成为重要变现方式 [3] 男频剧市场复苏 - 《藏海传》凭借导演口碑 原著影响力和主演流量成为爆款 打破平台热度纪录 [4] - 2023年男频剧创作数量和阵容规模显著提升 迎来市场大年 [4]
音乐节不能只靠“卷阵容”
36氪· 2025-05-15 10:34
音乐节行业现状 - 2024年音乐节场次减少30%-40%但整体营收维持不变 [1] - 行业投入越来越大 太湖湾每届成本增长30%但票价不变 [1] - 市场从爆发式增长过渡到理性回调阶段 头部音乐节形成口碑效应 [1] - 五一假期全国近30场音乐节同时举办 竞争激烈 [1] 太湖湾音乐节运营数据 - 第十届吸引13万观众 实现营收1.2亿元 [4] - 观众中30岁以下占比86.3% 外地观众达95% [4] - 带动当地6.5亿元周边消费 成为城市超级IP [4] - 从2019年300万元投入增长至现在每届上亿元 [2] 音乐节体验升级 - 采用双推台双系统模式 换场时间缩短至5分钟 [6] - 提供免费矿泉水 充气沙发充气站 接驳大巴等贴心服务 [6] - 佛山场次两天免费发放8万件雨衣应对突发天气 [6] - 引入阿黛尔同款LED屏和裸眼3D技术打造未来感舞台 [4] 银河左岸产品矩阵 - 2024年共举办16场音乐节 包括2场太湖湾和13场城市文旅合作场次 [8] - 形成三类产品线:头部艺人拉动型 品牌合作型 城市文旅型 [10][12][15] - 与鹿晗合作gapday音乐节吸引6-7万观众 实现破圈效应 [12] - 城市文旅型音乐节2025年将扩展至南昌 重庆等更多城市 [15] 行业竞争策略 - 80%购票行为由阵容驱动 20%由体验和内容决定 [21] - 跨界艺人参与成为趋势 需专业策划保证调性统一 [22] - 主办方需具备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如演出延时等 [24] - 未来行业门槛将提高 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 [24] 艺人阵容布局 - 太湖湾囊括周深 薛之谦等头部歌手和痛仰等独立音乐人 [10] - 持续挖掘新人如黄子弘凡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10] - 成龙 鹿晗等大牌艺人参与带来票房保障和行业影响力 [12] - 演员 综艺咖等跨界艺人开始进入音乐节市场 [19]
音乐节困于流量
36氪· 2025-05-15 09:32
音乐节市场现状 - 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共举办音乐节活动43个,与2023年同期28个、2024年同期44个相比波动不大,但5000人以上大型音乐节减少导致观众人数同比下降34%至74万人次 [7] - 2025年上半年已有近20场音乐节取消,包括北京无限音乐节、常德柳叶湖沙滩音乐节等,取消理由多为模糊表述如"因故"或"不可抗力" [7][9] - 2024年国内大型音乐节场次超540场,票房近24亿元,观演人次581万,74.5%观众年龄在29岁及以下,00后占比41.2% [2] 行业供需矛盾 - 音乐节成本结构中艺人费用占比50%-60%,场地设备等占20%-30%,票房收入占比50%-70%,门票销售不佳直接导致活动取消 [9] - 2024年广州星巢秘境音乐节门票仅售出不足3000张(原计划1万张),因无法覆盖成本而取消 [9] - 乐队资源严重同质化,二手玫瑰等头部乐队2025年五一期间连演5场,2019年300-400万元的乐队阵容到2023年后涨至1000万元以上 [17][19] 用户行为变化 - Z世代(1995-2009年出生)占观众比例超70%,社交媒体上"避雷"攻略盛行,吐槽阵容同质化、氛围商业化 [6][16] - 新晋乐迷因综艺《乐队的夏天》入圈但留存率低,资深乐迷对重复阵容产生审美疲劳,报复性消费后参与频次下降 [15][16] - 用户自发通过社交媒体预判活动取消风险,如赣州芒禾音乐节取消前乐队档期变动信息在乐迷群流传 [11] 商业模式探索 - 地方文旅政策支持显著,如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吸引8万观众,拉动当地消费2.8亿元,赣州推出单张门票补贴100元政策 [19][21] - 跨界引流成新趋势,2025年常州太湖湾音乐节邀请岳云鹏、罗云熙等非音乐艺人,网红何秋亊(抖音1039万粉丝)参与演出 [22][24] - 票价理性回调,单日票从300-800元降至300元以下,部分取消VIP分级并推出100元左右早鸟票 [25] 市场分化与转型 - 迷笛等老牌音乐节坚守摇滚圈层保持口碑,草莓音乐节拓展海外市场拟在日本东京举办活动 [26] - 强行混合摇滚、流行、说唱等类型的音乐节遭用户抵制,如晋中艾斯音乐节被批"混到哪边都不讨好" [21] - 演员跨界引发争议,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因罗云熙超时影响周深演出设备调试,引发粉丝冲突并登上热搜 [25]
“露营+”引爆消费热潮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09 22:43
文旅消费新业态 -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通过"露营+音乐节""露营+采摘"等复合业态带动文旅业实现消费收入突破千万元 [1] - "露营+"新业态正掀起度假新热潮,牛家坊玫瑰产业园的粉色木屋露营和家庭聚餐订单爆满 [1] - 古城镇新华桥的"树野"露营地日营业额达2万元左右,"夏拾光"露营地假期前3天帐篷全部满员,上座率较往常翻一番 [2] 特色农业与文旅融合 - 板桥乡将特色农业与露营相结合,打造首批10顶露营帐篷区域,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12点都是满员状态 [3] - 板桥乡以"黄河食光 寻味板桥鲜果采摘体验行"为主题,吸引游客采摘"瓦大"西红柿跟香瓜,解锁农旅深度体验 [3] - 玫瑰产业园主理人表示,等玫瑰花盛开后可以制作手工玫瑰酱售卖,预计游客会更多 [1] 夜间经济与主题活动 - 牛家坊夜晚化身千人蹦迪现场,美食展区与演艺节目相映成趣 [1] - 新华桥村打造10项主题活动,包括搏击赛、演艺节目、露天电影、篝火晚会等,实现从"逛逛"到"玩整天"的转变 [2] - 板桥乡广场的民谣音乐聚集了更多人气,星空与篝火营造出十足假期氛围 [3] 消费行为变化 - 家庭聚会成为露营地的主要消费方式,游客提前一周预订露营座位 [2] - 游客倾向于白天露营、晚上参加音乐节等夜间活动,形成全天候消费链条 [1][3] - 从朋友圈分享到实际消费,露营场景有效"点燃"游客消费热情 [3]
东莞“超级”音乐节五一出圈背后:文旅热力何以澎湃经济脉动
新浪财经· 2025-05-08 13:21
音乐节经济效应 - 2025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吸引约8万名乐迷,其中80%来自市外,初步统计拉动文旅、餐饮、住宿、交通、商超等相关行业消费约2.8亿元 [2] - 五一期间东莞全市接待游客357.5万人次,同比增长22.3%,旅游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31.2%,增速位居重点城市前列 [1] - 音乐节与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同期举办,形成"双城奔赴"效应,打破地域限制 [4] 文旅融合与城市特色 - 东莞推出粤语专场和十五运联动,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纽带,增强活动吸引力 [4][6] - "莞小鹅"IP融合潮玩与美食元素,体现东莞作为"中国潮玩之都"和"美食之都"的特色 [9][11] - 东莞生产全球动漫衍生品的25%、中国潮玩的85%,潮玩产业成为音乐节重要吸引力 [11] 文旅消费增长驱动因素 - 文旅融合通过场景创新拓展"文旅+"边界,演艺经济乘数效应达7-10倍,单场音乐节可拉动数亿元消费 [15] - 五一期间东莞举办170多场活动,涵盖音乐、演出、非遗、赛事等七大板块,创造多样化消费场景 [17] - 东莞游客人均消费提升,旅游收入增速(31.2%)高于接待量增速(22.3%),反映消费升级趋势 [12] 文化产业与城市转型 - 东莞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40亿元增至669亿元,占GDP比重从4%提升至6%,文化企业数量从不足1万家增至3.1万家 [24] - 潮玩产业融合传统制造业与文化创意,带动东莞从"世界工厂"升级为"中国潮玩之都" [27] - 东莞拥有53家博物馆、876个公共图书馆、756个文化广场,文化设施密度位居地级市前列 [24] 城市定位与战略 - 东莞四次升级文化定位,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强市",强化产城人文深度融合 [21] - 东莞依托岭南文明发源地、近代史开篇地等多元文化标签,打破"世界工厂"单一形象 [22] - 科技赋能文旅创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助力东莞成为"潮流城市"新标杆 [18]
“泡泡岛”音乐节京津冀站带动消费增长超六千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5-07 07:07
活动概况 - 2025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京津冀站吸引超10万乐迷参与,其中59%来自京津冀地区 [1] - 活动带动周边住宿、交通、餐饮等综合消费增长超6000万元 [1] - 现场95后乐迷占比达78% [4] 演出内容与特色 - 34组外籍音乐人参与演出,涵盖流行、摇滚、民谣、电子等多种风格 [3] - 舞台设计融合气泡与云朵元素,形成品牌专属视觉符号 [3] - 活动包含艺术共创、社交互动、潮流体验等多元化内容 [3] 配套活动与行业影响 - 举办"泡泡岛"会客厅,汇聚政府、艺人、音乐公司、媒体等代表展开行业对话 [3] - 音乐节关联产业超120个,具有"一业带百业"的特征 [4] - 活动成为激活当地夜间经济的核心引擎和年轻游客的"潮流磁场" [4] 现场体验与创新 - "大气电波厅"和软乐园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成为热门打卡点 [4] - 10位驻场DJ与互动音频装置打造"沉浸式共鸣"新范式 [4] - 提供一站式出行方案,包括热门交通站点、公铁联运、跨城交通等服务 [4] 文化与社会价值 - 活动成为天津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文旅消费的"流量入口" [5] - 外籍音乐人评价活动为"深入了解中国当代青年文化和城市活力的文化旅程" [3]
从麦田到仙人掌,10万乐迷点燃黄陂消费热潮!
搜狐财经· 2025-05-06 00:37
音乐节盛况 - 武汉空港音乐广场举办麦田音乐节和仙人掌音乐节,吸引全国近10万乐迷 [1] - 崔健、许巍、老狼、郑钧、赵雷等顶流歌手登台,经典曲目引发全场大合唱 [3] - 跨城乐慕显著,高铁与音乐节联动话题冲上热搜 [5] 经济效益 - 音乐节带动空港新城周边餐饮、住宿、交通消费大幅提升 [7] - 汉口北国际贸易进出口商品销量同比增长45% [7] - 木兰景区联动效应显著,假期首日超20万人游黄陂 [7] 文旅联动模式 - "空港+"模式形成旅游动线,串联音乐广场、汉口北市集、木兰天池等景区 [9] - 创新联动如打卡空港麦田、观赏落日航班,提升体验并带动周边产业 [9] 城市品牌提升 - 微博抖音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超千万次,省市媒体广泛报道 [11] - 武汉空港音乐广场成为城市音乐节新名片,提升空港新城关注度 [11] 未来规划 - 武汉空港新城将深化"音乐+"战略,规划四季主题音乐活动 [22] - 优化场地设施与服务,持续激活城市文旅经济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