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双重上市

搜索文档
万辰集团递表港交所谋扩张 日均拓店7家注册会员1.5亿
长江商报· 2025-09-24 19:20
上市计划与资本运作 - 公司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 拟在主板挂牌上市 计划实现"A+H"双重上市[1][3] - 此次赴港上市募集资金计划用于扩张和升级门店网络 丰富产品组合 提升仓储物流效率及升级数字化基础设施[1][3] - 公司通过跨行业并购迅速发展 2022年8月设立南京万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经营"陆小馋"品牌 2022年末与"好想来""来优品"品牌团队合作 2023年4月与"吖嘀吖嘀"品牌团队合作开展量贩零食业务[3] 业务规模与市场地位 - 公司零食业务主要通过"好想来"品牌运营 截至2025年6月末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拥有15365家门店 其中加盟店占比99%以上(15275家) 直营店90家[1][4] - 2024年底门店总数为14098家 2025年上半年日均新增7家门店[1][4] - 按2024年商品交易总额计算 "好想来"品牌位列中国零食饮料零售品牌榜首 是全国首个门店数量突破10000家的量贩零食品牌[4] - 截至2025年8月31日 公司已积累逾1.5亿注册会员[2][4] - 公司门店覆盖长三角和"山河四省"等高消费潜力和人口密集市场 形成显著规模优势[4] 财务表现与业务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225.83亿元 同比增长106.89%[2][6]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4.72亿元 同比暴增50358.8%[2][6] - 2025年上半年零食量贩业务收入223.45亿元 同比增长109.33% 若剔除员工激励股份支付费用 该业务实现净利润9.56亿元[6] - 2024年总收入323.3亿元 同比增长247.9% 净利润2.94亿元 同比增长453.95%[6] - 2024年量贩零食业务营收317.9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超98% GMV达426亿元 同比增长282%[6] - 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货币资金余额34.36亿元 现金储备充沛[6] 产品与业务结构 - 公司已形成覆盖12大核心品类的产品组合 包括水饮 乳制品 冲调饮品 膨化食品 烘焙糕点 糖果巧克力 果冻 肉类零食 坚果炒货 方便速食 果干蜜饯 素食山珍[5] - 产品组合包括各类国内国际头部品牌以及地方性特色品牌 整体SKU数量超过2000个[5][6] - 公司原主营业务涵盖食用菌菇 拥有福建 南京两大基地 年产食用菌14万吨 产品覆盖全国市场并远销东南亚及欧美[5]
管理层交接仅两月,万辰集团“火速”递表闯关港股
贝壳财经· 2025-09-24 12:57
公司战略与资本运作 - 公司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发行并上市申请 计划形成"A+H"双重上市架构 [1] - 赴港上市目的为推进国际化战略 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综合竞争力 完善供应链体系建设 [2] 业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量贩零食业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3.45亿元 同比增长109.33% [1] - 截至6月底量贩零食门店网络覆盖29个省区市 总计15365家门店 [1] - 旗下"好想来品牌零食"成为行业首个门店数量过万的品牌 [1] 管理层变动与治理结构 - 原董事长王健坤因个人精力分配原因于7月25日辞去董事、董事长及专门委员会职务 [2] - 王健坤曾于3月上旬被留置立案调查 5月下旬解除留置并恢复正常履职 [3] - 现任董事长为王丽卿(王健坤姐姐) 总经理变更为王泽宁(王健坤儿子) [4] 市场表现与估值 - 截至9月24日午间收盘股价为174.54元/股 当日涨幅3.63% [5] - 公司总市值约327.46亿元 [5]
万辰集团向港交所递表,携1.5亿会员冲刺“A+H”双重上市
证券时报网· 2025-09-24 10:53
上市申请与市场地位 - 万辰集团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冲刺A+H双重上市 A股于2021年4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截至9月24日收盘股价涨2.23%至172.18元 总市值达323亿元 [1]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规模零食饮料零售企业 2023年至2024年GMV同比增长282% [1] - 旗下品牌"好想来"以GMV计位列2024年中国零食饮料零售品牌榜首 是全国首个门店数量突破10000家的量贩零食饮料零售品牌 [1] 门店网络与用户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门店网络突破15000家 覆盖中国29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 [1] - 截至2025年8月31日注册会员人数超过1.5亿人 2025年前八个月活跃会员超过1.1亿人 [1] - 2025年8月月活跃会员人均月度消费频次为2.9次 [1] 供应链与采购优势 - 约95%产品直接从品牌厂商采购 通过全国51个常温仓库及13个冷链仓库配送 [2] - 直接采购模式使零售价较大卖场、超市及便利店同类产品平均低20%至30% [2] - 规模化采购提升议价能力 帮助上游品牌厂商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降低试错成本并提升生产效率 [2] 业务增长驱动要素 - 全国品牌门店网络战略扩张 截至2025年6月30日运营15365家门店 [2] - 2025年前8个月交易总量约15亿笔 高于2024年全年的12亿笔交易 [3] - 加盟店闭店率仅为1.9% 远低于行业均值 [3] 数字化系统与运营效率 - 自主研发数字化系统支撑价值链各个环节 包括选址、商品选品、仓储物流、配送、门店运营及消费者互动 [3] - 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减少运营摩擦 确保全网络高效运转 [3] 财务业绩表现 - 收入从2022年5.49亿元增长至2024年323.29亿元 [3] - 年内利润从2022年6785.3万元变为2024年6.11亿元 2023年曾亏损1.76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收入225.83亿元 同比增长106.89% 年内利润8.61亿元 同比增长531.93% [3]
万辰集团谋求“A+H”上市 此前鸣鸣很忙已递交招股书
新京报· 2025-09-24 09:58
公司上市计划 - 万辰集团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 拟在主板挂牌上市 若成功将成为"A+H"双重上市企业 [2] - 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扩张和升级门店网络 丰富产品组合 提升仓储物流效率及升级数字化基础设施 [2] - 另一量贩零食企业鸣鸣很忙已于2024年4月28日在港交所披露招股书 计划在港股上市 [3] 财务表现 - 万辰集团总收入从2023年93.0亿元增长至2024年323.3亿元 同比增长247.9% [2] - 2024年GMV达426亿元 同比增长282% [2] - 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达8.2亿元 [2] - 鸣鸣很忙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42.86亿元 102.95亿元 393.44亿元 [3] - 鸣鸣很忙同期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 2.35亿元 9.13亿元 [3] 业务规模与结构 - 万辰集团拥有零食品牌"好想来" 截至2025年6月末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拥有15365家零食饮料门店 [2] - 加盟店占比达99%以上(15275家) 直营店90家 [2] - 鸣鸣很忙2024年99.5%收入来自向加盟店和直营店销售商品 [3] - 鸣鸣很忙2022-2024年商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2.43亿元 102亿元 388.88亿元 [3] 发展历程与战略 - 万辰集团成立于2011年 最初专注于食用菌工厂化培育 曾是国内领先食用菌供应商 2021年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2] - 2022年进入量贩零食行业 通过设立多家合资公司与"陆小馋""好想来""来优品""吖嘀吖嘀"等品牌团队合作开展业务 [3] - 2024年9月启用新股票简称"万辰集团" 并完成公司名称 经营范围等变更 [3] - 未来计划巩固零食饮料零售行业竞争优势 拓展"硬折扣"商业模式至更广阔快消品市场 [4] - 鸣鸣很忙计划将IPO募资投入门店拓展和升级 供应链优化及数字化建设 [4] 行业竞争格局 - 万辰集团与鸣鸣很忙均为量贩零食行业重要参与者 先后启动港股上市进程 [3] - 鸣鸣很忙门店数于2024年9月突破2万家 [3]
潮汕父子卖珠宝年入65亿,股价狂飙16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5:26
上市计划与战略布局 - 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计划进行第二次上市 保荐人为中信证券 [2][3] - 二次上市旨在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提升国际品牌形象 加强与境外资本市场对接 [3][10] - 出海计划首站落地泰国和新加坡 以东方文化元素产品为主 销售表现超预期 未来计划结合当地文化开发新品并尝试创新形式 [10]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1.02亿元 同比增长19.54% 归母净利润3.31亿元 同比增长44.34% [3] - 2024年营业收入65.18亿元 同比增长10.48% 但归母净利润1.94亿元 同比下降41.91% [6] - 加盟代理渠道2025年上半年收入22.44亿元 同比增长36.24% 是营业收入贡献的主要部分 [5] 业务模式与扩张 - 公司是国内最早提出珠宝品牌化的企业之一 主打18K金镶钻产品 瞄准年轻人市场 [5] - 截至2025年6月底 门店总数达1540至1542家 较年初净增31至35家 其中加盟店1340家 净增68至72家 直营门店净减少37家至200至202家 [5] - 扩张以加盟模式为主 加盟店数量达1340家 扩张势头迅猛 [5] 跨界收购与减值影响 - 2014年斥资近14亿元溢价收购女包品牌FION 100%股权 但未带来正向业绩贡献 [6] - 2024年计提减值拨备1.77亿元 收购后品牌升级和年轻化改造进程不达预期 2018年至2023年已多次计提减值 [6] 股价表现与市场情绪 - 2025年以来股价从1月3日5.47元/股上涨至最高18.18元/股 截至9月15日股价15.2元/股 年内涨幅超过165% [8][9] - 滚动市盈率达45.7倍 高于老凤祥的16.3倍和周六福的28.7倍 [10] - 股价表现与消费股情绪上扬及黄金饰品赛道热度相关 类似企业周六福上市后股价涨幅也超过107% [9] 股东行为与市场关注 - 第二大股东东冠集团于2025年7月31日通过集中竞价减持888万股 占总股本1% [11] - 大股东减持引发投资者关注 市场认为公司品牌和研发可替代性较高 加盟模式竞争力不强 [11] 海外扩张挑战 - 出海计划聚焦东南亚市场 但当地消费者偏好设计感创意产品 材质非最重要 纯金饰品需求较少 [11] - 珠宝品牌出海多局限东南亚华人市场 公司需证明其发展模式能适应当地审美并支撑高市盈率 [11]
可孚医疗要去港股,净利下滑!
国际金融报· 2025-08-31 07:31
公司上市与市场地位 - 可孚医疗于8月29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启动A+H双重上市 华泰国际和法国巴黎证券为联席保荐人[1] -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之一 按2024年中国销售额计在所有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中排名第二[1] - 公司总市值约75亿元 以8月29日A股收盘价35.9元计算[1] 业务范围与全球布局 - 公司成立于2007年 聚焦康复辅具类 医疗护理类 健康监测类 呼吸支持类及中医理疗类等五类家用医疗器械产品[1] - 全球业务覆盖亚洲 非洲 欧洲及美洲的60多个国家及地区[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在中国拥有738家自有门店 其中689家为"健耳听力"服务中心 覆盖超过135个城市[2] - 按中国助听器验配中心数量计 健耳听力位居行业前三[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29.77亿元 28.54亿元 29.83亿元 前三年复合增长率为2.9%[2] - 2022年至2024年利润分别为3.02亿元 2.53亿元 3.12亿元[2]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4.96亿元 利润1.67亿元[2]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9.5% 净利率下滑0.7个百分点[2] 产品研发与组合 - 研发战略聚焦先进技术赋能 优异性能及用户中心设计三个核心维度[2] - 截至2025年8月22日 产品组合涵盖超200个产品类别 上万个产品品规[2] 线上销售表现 - 2024年线上销售额达19.81亿元 在中国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中位列第二[4] - 实现天猫 京东 抖音 小红书 拼多多及药师帮等所有主流电商平台全覆盖[4] - 2025年上半年在抖音家用医疗器械类目下12个产品品类销量第一 24个品类销量前三[4] - 在天猫家用医疗器械类目下22个产品品类销量前三 53个品类销量前十[4] - 在京东家用医疗器械类目下12个产品品类销量前三 28个品类销量前十[4] 海外业务拓展 - 2024年境外营业收入约5915.09万元 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1.98%[4] - 海外业务主要销往南美 非洲 东南亚等地区 尚处于培育阶段[4] - 2025年上半年完成对上海华舟和喜曼拿的收购 补充海外业务资源[4] - 2025年上半年境外收入约9676万元 同比增长逾200%[4] 上市目的与资金用途 - 赴港上市是为加快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提升海外业务拓展能力 提升品牌形象及知名度[5]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创新 全球销售网络扩张 业务拓展及品牌营销 补充营运资金等用途[5]
电驱赛道龙头卧龙电气向港交所递招股书,拟A+H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8-21 10:51
上市进程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于2025年8月13日向上交所递交H股招股书 启动A+H双重上市进程 由中金公司、华泰国际及广发证券(香港)担任联席保荐人[1]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是七大电驱动系统产品的全球最大提供商 包括隔爆电机、中高压防爆电机、低涌浪电流电机等细分领域[3] - 公司全球拥有45家工厂 其中14家位于海外 境外收入占比2024年达35.2%[3] 财务表现与产能布局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持续增长:142.66亿元(2022年)、155.67亿元(2023年)、162.47亿元(2024年)[3] - 同期毛利率保持稳定:23.9%(2022年)、23.9%(2023年)、23.2%(2024年)[3] - 年内利润呈现波动:8.39亿元(2022年)、5.53亿元(2023年)、8.32亿元(2024年)[3] 融资用途与资本策略 - H股募集资金将用于扩大产能、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及全球覆盖范围[4] - 资金将投入全球研发实力提升 重点升级五个核心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系列[4] - 新兴领域投资聚焦电动航空及机器人组件业务发展[4] - 建立双融资平台降低单一市场波动风险 截至2025年8月21日A股总市值493.47亿元 静态市盈率52.65倍[4] 估值比较与市场预期 - 可比港股机电公司2024年平均市盈率区间为12-15倍[4] - 按2025年盈利预测10.24亿元计算 H股市盈率预计落在10-13倍区间[4] - A股连续两日涨停反映市场对H股潜在折价或溢价的提前预期[4] 行业竞争环境 - 全球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行业存在激烈竞争 公司需建立有效竞争优势以维持业务表现[5]
“中国版Adobe”拟赴港IPO,毛利率堪比茅台
搜狐财经· 2025-08-17 01:31
公司上市计划 - 万兴科技董事会全票通过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议案 [4] - 公司正式启动"A+H"双重上市进程 成为消费类软件第一股 [4][5] - 消息公布后A股三日累计上涨近7% 市值一度突破155亿元人民币 [4] 融资与发行细节 - H股上市计划最多增发15%新股(超额配售权行使前)并授予承销商15%绿鞋 [5] - 募资投向研发和并购等主线业务 [5] - 以8月8日前30个交易日A股均价为基准 按77.12元收盘价对应市值149亿元 [5] - 若按上限增发 融资额约22-25亿港元(折合20-23亿元人民币) [5] 业务概况 - 公司聚焦数字创意软件 推出视频创意、绘图创意、文档创意和实用工具类产品 [5] - 产品向SaaS化、在线化、内容服务和云服务方向发展 被称为"中国版Adobe" [5] - 在北美、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主要销售区域设立分公司 客户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5] 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14.4亿元 较2023年14.81亿元下降逾2% [6] - 第四季度营收环比增长约8.1% 但同比增速仅为0.43% [6]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3.8亿元 同比增长6.06% 增速转正 [6] - 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负值 [7] - 2024年整体毛利率高达93.22% [7] 行业趋势 - A股企业赴港IPO已成为潮流 [2][8] - 2025年1-7月共有53家内地企业登陆港股 募资总额1063亿港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46% [8]
一天16家,港股IPO爆了
投中网· 2025-07-01 06:27
港股IPO市场概况 - 2025年上半年港股迎来43只新股IPO上市,较2024年同期的30家增长43.3% [6] - 首发募资总额达1067.1亿港元,超过2024年全年的876.5亿港元 [6] - 5月为募资高峰(572.9亿港元),6月为上市数量高峰(15家) [7] 头部IPO项目表现 - 宁德时代以410.1亿港元募资额成为全球最大IPO,恒瑞医药(113.7亿港元)和海天味业(101.3亿港元)分列二三位 [10] - 前三大IPO合计募资625.1亿港元,占上半年总额的58.6% [10] - 工业行业以525.4亿港元募资额居首,主要受宁德时代拉动 [14] 行业分布特征 - 医疗保健(10家)和可选消费(8家)为上市数量最多的行业 [14] - 医疗保健行业募资174.9亿港元,日常消费行业募资135.4亿港元 [14] - 信息技术行业5家公司募资36.3亿港元 [14] 新股市场表现 - 43只新股首日破发率30.2%,较2021年45.7%的高峰有所改善 [15] - 映恩生物-B(116.7%)和药捷安康-B(78.7%)为首日涨幅冠亚军,均为生物科技公司 [16] - 消费赛道表现突出,蜜雪集团(43.2%)、沪上阿姨(40%)等进入涨幅前十 [16] 认购与中签情况 - 布鲁可以6000倍认购成为"超购王",中签率10% [18] - 药捷安康-B认购倍数达3419.9倍,中签率仅0.8% [19] - 14家公司中签率超50%,其中5家达100% [19] A+H双重上市趋势 - 年内已有8家A股公司完成港股二次上市,60余家处于不同准备阶段 [21][22] - 吉宏股份(39.1%)、恒瑞医药等首日涨幅超15%,三花智控等出现破发 [21] - 港交所受理新申请企业约180家,远超2024年同期的73家 [23] 政策环境 -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获准回归深交所上市,形成与境外IPO的互补 [25] - 港交所排队企业超160家,5月单月递表40余家 [25] - 中国证监会已批准134家企业境外首发备案 [24]
一天16家,港股IPO爆了!
格隆汇· 2025-06-30 10:16
港股IPO市场概况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共有43只新股IPO上市,较2024年同期的30家增长43.3% [2] - 新股首发募集资金累计1067.1亿港元,超过2024年全年的876.5亿港元 [2] - 5月为募资金额最高月份(572.9亿港元),6月为上市数量最多月份(15家) [4] 募资规模与行业分布 - 募资TOP3公司:宁德时代(410.1亿港元)、恒瑞医药(113.7亿港元)、海天味业(101.3亿港元),合计占比58.6% [7] - 工业行业募资额最高(525.4亿港元),医疗保健行业上市公司数量最多(10家) [8][9] - 9家公司募资额≤2亿港元,包括药捷安康-B、新琪安等 [7] 上市表现与破发率 - 43只新股中27家首日收涨,破发率30.2%,较2021年峰值45.7%下降 [9] - 首日涨幅TOP2:映恩生物-B(116.7%)、药捷安康-B(78.7%) [10][12] - 消费赛道表现突出,蜜雪集团、沪上阿姨等4家公司进入涨幅前十 [10] 认购热度与中签率 - 布鲁可以6000倍认购倍数成为"超购王",中签率10% [12] - 药捷安康-B认购倍数3419.9倍但中签率仅0.8% [13] - 14家公司中签率超50%,其中5家达100% [13] A+H双重上市动态 - 2025年上半年5家A+H双重上市,年内共8家成功上市 [16] - 60余家A股公司处于赴港上市不同阶段,2103家企业已获港交所受理 [17] - 政策允许粤港澳大湾区港股企业回归深交所上市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