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支付

搜索文档
固定收益专题:央地财政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分析
国盛证券· 2025-08-26 06:1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央地财政关系展开,分析其历史演变、现状问题及未来改革方向,指出当前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矛盾突出,财政收支缺口依赖转移支付,未来改革或集中在培育地方税源、上收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等方面[3][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权、财权、财力——财政体制三要素 - 事权是管理事务权力,支出权是核心;财权是财政资金筹集与支配权,以税权为主;财力是可组织和分配的财政收入,转移支付使上下级财力与财权对应情况不同[1][10] -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遵循事权、财力与财权有效匹配原则,理论认识经历“二因素”认知框架、“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等阶段[12] 央地财政关系的历史沿革 - 1979 - 1993年分灶吃饭体制: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 - 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8 - 1993年实行“六种形式财政包干”,赋予地方财政自主权,激发其发展经济积极性[15][16][17] - 1994年分税制改革:针对“分灶吃饭”带来的央地失衡等问题,核心是税收分类和分配,建立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收入划分体系,引入转移支付制度[19][22] - 1994 - 2016年分税制后央地间税权改革:对所得税、出口退税、证券交易印花税、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税权划分进行调整[24] - 2016年至今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分税制后事权改革滞后,2016年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划分逐步明确,出台多领域央地事权划分方案[27] 央地财政关系的现状 - 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财权分配上央地税收接近五五分,支出责任上地方承担大部分财政支出,2024年地方财政支出占比86%,收入占比54%,不匹配问题严峻,从财政四本账看地方“第一本账”收支缺口大,依赖转移支付[29][30][34] - 结构性的压力:地方支出责任过大,2016年起地方财政支出大于全国财政收入且差额扩大,反映支出责任地方化问题;地方财政赤字依赖中央转移支付,2022 - 2023年中央转移支付超中央财政收入,转移支付在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力中占比提升[39][43][45] - 央地财政关系的国际比较:我国地方政府事权偏高,中央政府事权偏低,2022年地方财政支出/GDP为22.28%,中央为21.1%,在公共服务、经济事务等领域地方政府支出责任过重[4][48] 转移支付——财政均衡的纽带 - 转移支付构成:包括一般性、专项和共同事权转移支付,2024年转移支付10.0万亿,一般性占49.5%,专项占8.1%,共同事权占37.4%,一般性以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约65%用于基建支出,共同事权多应用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5][55][61] - 转移支付的区域分布:中西部地区获得转移支付数量多、依赖程度高,2024年四川转移支付规模最大,西藏、青海人均转移支付高,西藏等地区转移支付占财政支出比例超65%,东部发达地区依赖程度低[66][67][70] 央地财政关系改革的方向 - 培育地方税源、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消费税收入或逐步下移地方,2024年消费税1.65万亿,占全国税收9.4%,改革有望加快落地,测算增量约2093亿,短期内地方财力改善有限[72][73] - 中央适度上移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当前通过转移支付解决事权与财权不匹配问题存在效率损失等问题,未来或上移高等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事权至中央[75][76] - 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存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未来改革措施包括界定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收入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77][78]
读财政史,让人清醒
虎嗅· 2025-08-19 07:18
文章核心观点 - 财政史作为专门史可提供理解历史发展的关键视角 揭示财政能力对国家兴衰 战争胜负及社会结构的决定性影响 [2][3][12] - 财政压力是推动现代国家形成和变革的核心动力 直接塑造经济体系 社会结构及文化形态 [12][13][14] - 通过比较英国 法国 俄国等国的财政史案例 证明稳定的融资能力与税收制度是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基础 [6][7][9][11] 财政史的理论框架 - 熊彼特提出"税收国家"理论:财政史反映民族精神 文化水准和社会结构 财政措施直接塑造产业形态和经济体系 [12][13] - 现代国家起源于财政军事需求 16世纪欧洲长期战争促使国家建立稳定筹资机制 [3][5] - 财政能力存在双重性:过度征税可能抑制生产积极性 需平衡财政需求与民众积极性 [15] 国家案例比较分析 -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议会控财制度 1694年成立英格兰银行 国债利率低至3-4% 形成长期低息融资能力 支撑18世纪连续对外战争 [6] - 法国旧制度下税收特权导致财政畸形 平民承担主要税负 债务成本高达10% 最终引发大革命 [7] -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财政依赖农奴制 税收75%来自农业 工业税收不足15% 战败后被迫废除农奴制并启动财政现代化 [9] 中国近现代财政演变 - 民国初年中央财政依赖关税和盐税(占收入60%以上) 但实际由列强控制 地方截留厘金田赋导致财权下移 中央财政赤字率持续超过30% [16] - 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中央财政收入占比降至22% 改革后中央财政重新主导 目前中央财政收入占比稳定在45-50%区间 [18] - 当代财政体系核心概念包括分税制 土地财政(2022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35%) 转移支付(2023年规模超10万亿元)和地方融资平台 [18] 财政史研究方法论 - 建议通过专门史(如城市史 园林史 国别史)切入历史研究 避免宏大叙事的虚妄 [1][3] - 财政史与人口史结合可构建理解社会发展的双框架 财政史聚焦资源分配 人口史关注劳动力结构 [19] - 财政数据比语言更真实反映国家实际能力 例如战争融资成本直接决定长期战争胜负 [2][11]
上半年经济亮点:转移支付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新华网· 2025-08-12 06:20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与结构 - 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达9.8万亿元 为历年最大 [1]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上年增加1.5万亿元 增幅达18% 为近年来最高 [1] - 转移支付中安排1.2万亿元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 其中8000亿元列入今年预算 4000亿元列入明年预算 [2] 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机制 - 省级财政部门统筹中央补助和自有财力 加大对财力薄弱市县转移支付力度 [2] - 市级财政下沉财力帮扶县区民生保障 县级财政优先安排基本民生经费预算 [2] - 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覆盖约4万亿元资金 中央财政已下达3.992万亿元 下达比例97.9% [4] 民生领域支出保障情况 -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5.9% 高于财政收入增幅 [3] - 卫生健康支出增长7.7% 教育支出增长4.2%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6% [3] - 直达资金中直接惠企支出约3500亿元 覆盖市场主体68万家 合计256万家次 [4][5] 政策实施效果与制度优势 - 转移支付有效缓解地方财政支出压力 推动民生保障和助企纾困工作 [2] - 直达资金机制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和动力 [3][4] - 资金直达制度运行良好 政策效果明显 解决基层财力困难且管理高效顺畅 [4][5]
江苏“十三太保”,都是“二级财政”?
虎嗅· 2025-07-29 06:11
中国财政分级与江苏财税体制 - 现行中国财政格局为中央、省、地、县区四级财政体系 严格意义上不存在"二级财政"或"三级财政"的官方分类 [6][7] - 财政包干制时期(改革开放至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留存财力较强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对增值税实行五五分成 所得税四六分成 中央财力显著增强 [8] 江苏财税特殊性 - 江苏省本级税收仅23.11亿元 占全省税收7642.03亿元的千分之三 省级财政收入251.75亿元仅为广东(3062.61亿元)的8% [12] - 增值税/所得税分成中省级不参与分配 地方留存部分直接归属市县 但通过"增额集中上解"制度 2024年收取下级上解收入2055.39亿元 为省本级收入的8倍 [12][13] - 江苏财政留存比例达77.02% 高于广东(66.92%)和浙江(75.75%) 但与其他省份差异未达数量级 [16] 财税运作机制 - 上级获取财政收入通过"分税"(比例分成)和"上解"(定额上交)两种方式 转移支付为主要的下行资金流动形式 [11] - 江苏采用"中央-省分税+省-市县包干"混合模式 区别于其他省份的"层层分税"逻辑 [15] 改革方向 - 江苏省2024年4月提出财政改革方案 拟将"增量集中上解"调整为"按比例直接共享" 未来将全面转向分税制 [16][17]
通过再分配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北京商报· 2025-05-28 14:46
宏观收入分配结构与经济增长 -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低制约消费增长 2022年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60.8% 显著低于日本(70.3%)、德国(69.5%)和美国(84.9%) [5][6] - 再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居民部门转移支付净流出 2000年以来可支配收入持续低于初次分配收入 [7] - 民生领域支出不足 2023年社保+医疗+住房保障支出仅占GDP5.5% 国际比较显示提升空间显著 [8] 政策建议框架 - 短期措施聚焦转移支付 包括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扩围(中西部/农村倾斜)、灵活就业群体定向补贴、3个月有效期消费券等 [10] - 个税改革形成持续现金流 建议起征点从5000元/月提至8000元(年减税300亿) 10-35万年收入区间税率降5个百分点(年减税1000亿) [11] - 长期优化转移支付制度 需完善中央地方财政分配机制 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资金精准投放 [12] 财政工具创新应用 - 政府购买撬动服务消费 重点发展家政专业化/托育普惠化/智慧养老产业 配套银发经济园区建设 [17][18] - 税制改革引导结构升级 对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研发实施消费导向型税收优惠 扩大文旅/养老服务业增值税留抵退税 [19] - 养老金账户改革提升消费倾向 通过降低账户税率(当前3%)、匹配医疗照护增值服务等方式转化居民储蓄 [20] 政府债务空间测算 - 当前负债率65.7%显著低于G20均值(118.2%) 基准情景下2035年负债率87.3%(GDP年增4%+赤字率4%+利率1.5%) [22][23] - 压力测试显示政策空间充足 情景四(GDP年增3%+赤字率5%)下2035年负债率110% 仍低于发达国家当前水平 [24] - 特别国债资金需平衡消费/投资 建议30万亿国债增量优先支持民生领域 配合OMO利率调控降低融资成本 [25] 消费结构转型趋势 - 服务消费占比52.3%(2022年) 较美日差距明显 政策需引导向养老/托育/文旅等服务业倾斜 [16] - 财政支出结构待优化 当前"重建设轻服务"倾向明显 建议提高民生支出占比至GDP7%以上 [17] - 创新财政工具应用 政府投资基金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托育等薄弱领域 [18]
盛松成:如何通过再分配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4-23 10:30
宏观收入分配结构与经济增长 - 202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0%,四季度增速达5.4%为年内最高[3] -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60.8%明显低于日本(70.3%)、德国(69.5%)和美国(84.9%)[8] - 投资相对过剩、消费不足问题突出,提高居民收入份额对消费促进作用大于资本形成抑制作用[6] - 基尼系数从2010年0.437降至2021年0.357,但仍需警惕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6] - 2000年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持续低于初次分配收入比重,反映再分配调节不合理[10] 民生领域支出现状 - 中国社保支出仅占GDP的3.1%,加上医疗后为4.8%,社保医疗住房合计占比5.5%[15] - 欧盟、日本、美国社保支出占比达10%-20%,疫情期间美国推出2万亿美元救助计划[15] - 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低于GDP增速,202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涨幅回落至2017年水平[14][19] 促消费政策建议 - 建议个税起征点从5000元/月提至8000元/月,预计年减税300亿元[20] - 建议年收入10-20万税率从10%降至5%,20-35万从20%降至15%,预计年减税1000亿元[20] - 2023年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惠及5000万户家庭,年减利息支出1500亿元[20] - 消费券核销率超80%,建议大宗消费领域设3个月有效期[19] - 服务消费占比仅52.3%,远低于美国(68.6%)和日本(59.0%)[23] 财政政策空间 - 2023年中国政府负债率65.7%,低于G20国家平均118.2%和G7国家123.4%[31] - 基准情景预测2035年政府负债率87.3%,情景一(赤字率5%)预测97.1%[32] - 情景四(GDP增速3%+赤字率5%)预测2035年负债率108.7%,但发生概率低[32] 产业端改革方向 - 建议对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升级产品给予税收支持[27] - 扩大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增值税留抵退税范围[27] - 个人养老金替代率仅43%低于国际标准55%,需提高税优力度[29] - 建议建立东部消费中心城市对中西部农产品产区消费税反哺机制[28]
盛松成:如何通过再分配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4-23 10:30
宏观收入分配结构与经济增长 -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偏低制约消费增长,2022年我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为60.8%,显著低于美国(84.9%)、日本(70.3%)和德国(69.5%)[11] - 投资边际收益递减背景下,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可促进需求动力转换,居民收入增加对消费的拉动效应大于资本形成的抑制作用[6][7] - 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我国基尼系数2021年为0.357,需通过再分配调节城乡、行业及地区差距[8] 再分配机制现状与问题 - 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持续低于初次分配,反映再分配调节不合理,转移支付环节中居民部门净支出[14] - 民生领域支出不足,2023年社保支出仅占GDP的3.1%,社保+医疗+住房保障合计占比5.5%,远低于欧美日10%-20%水平[19]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长期低于GDP增速,202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涨幅回落至2017年水平(6669元/年)[17][23] 政策建议:短期刺激措施 - 短期转移支付可提振消费,建议特别国债资金向消费品"以旧换新"(覆盖中西部及农村)、灵活就业群体补贴倾斜[22][23] - 消费券设定3个月有效期可提高核销率(2020年部分地区超80%),分批次发放避免资金沉淀[24] - 个税起征点从5000元/月提至8000元/月,年减税300亿元;中低收入群体税率下调5个百分点(10-20万年收入税率降至5%),年减税1000亿元[25][26] 政策建议:长期结构调整 - 政府购买民生服务可撬动市场投资,重点发展家政、托育(普惠机构)、智慧养老(银发经济产业园)等服务业[32] - 税制改革支持消费升级产业,如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研发税收优惠,扩大现代服务业增值税留抵退税[33] - 个人养老金税优力度不足(替代率43% vs 国际标准55%),需降低账户税率、提升产品收益率及配套医疗服务[35][36] 财政政策空间与方向 - 我国政府负债率65.7%(2023年)显著低于G20均值118.2%,基准情景下2035年负债率预计87.3%,赤字率提升至5%仍可控[38][39] - 增发国债需平衡消费与投资,消费为有效投资提供市场基础,外资企业将中国消费增长视为首要机遇[40][41] - 货币政策应配合财政政策降低利率(当前7天OMO利率1.5%),减少政府债务成本并平抑债市波动[38][40]
盛松成:如何通过再分配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第一财经· 2025-04-15 03:12
文章核心观点 需采取完善再分配政策措施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应兼顾短期与长期,将稳增长与促改革结合,引导经济需求结构向消费倾斜,且增发国债有空间,资金使用要在消费和投资、民生和建设间取得平衡 [1][2] 再分配调节机制有待改进 - 我国居民部门收入占GDP比重低于日本、德国和美国等主要国家,住户部门收入份额偏低与再分配调节不合理有关 [3] - 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比重持续低于初次分配收入比重,再分配调节不合理,居民部门转移支付支出大于收入 [3] -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总体低于GDP增速,截至2023年末我国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支出有提升空间 [4] 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 增加对居民部门的短期转移支付 - 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政策倾斜,拓展支持品类,建立政策反馈机制 [12] - 增加对灵活就业人员、多孩家庭等群体的转移支付,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涨幅下降,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促进消费关键 [12] - 设定有效期的消费券有显著时效性优势,建议将本轮消费券使用有效期设定为3个月左右,分阶段、分批次发放 [13] 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税率,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建议将个税起征点从每月5000元上调至8000元,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率,两项调整每年约减少税收1300多亿元,对国家财政影响小但惠及中低收入人群 [14] - 长期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资金使用和监管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15] 引导需求结构进一步向消费倾斜 以政府购买撬动市场供给和相关投资 -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重建设、轻服务”倾向,需优化,以政府购买增加民生支出可带动企业投资,如家政、托育、养老领域 [17] - 注重政府投资基金等创新财政工具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17] 税制改革应关注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 产业端支持现代产业与消费升级融合,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给予税收优惠,建立创新消费税收试验机制 [18] - 需求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消费税改革,下调升级消费品税率,考虑消费区域布局 [18] 加大个人养老金税优力度,并带动有关服务供给 - 降低个人养老金账户税率,完善对养老金融产品管理人激励机制,增加与个人养老金账户相关联服务 [19] 增发国债仍有空间,更多向消费领域倾斜 - 我国中央财政有较大举债和赤字提升空间,模拟显示不同情景下到2035年我国政府负债率有不同变化,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需转变观念,货币政策应配合 [20][21][22] - 资金用途要在支持消费和投资、民生和建设间取得平衡,消费和投资相辅相成,提振消费有助于稳外资,应对外部冲击 [23]
划水
猫笔刀· 2024-10-25 14:18
江苏省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分析 - 江苏省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常年维持在34-35% 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或第二 与经济强省地位形成反差 [1] - 2022年数据显示江苏省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为34 55% 仅高于福建省的34 00% 位列全国倒数第二 [2] - 江苏省GDP总量达122876亿元 位居全国第二 但居民收入转化率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且波动较小 [2][3] 经济结构与转化率偏低原因 - 江苏省经济以投资驱动为主 外商合资和工业制造业占比高 这类产业在收入转化上效率较低 [3] - 人口基数大(8515万人)和苏北地区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摊薄人均收入数据 [3] - 作为转移支付转出大省 资金外流导致本地居民收入占比低于转入省份(如东北西北地区) [3] 光伏与锂电行业市场表现 - 光伏板块单日涨幅达9 63% 接近全线涨停 锂电板块同步上涨6 7% 呈现显著反转趋势 [4] - 高盛近期研报对光伏和锂电行业前景持积极态度 被多次引用为下半年重要投资参考 [4] - 相关行业研报通过百度网盘分享 提取码kj6s 可供下载获取详细分析 [5] 异地执法对企业影响 - 异地公安司法冻结账户现象普遍 存在多地执法机构竞争性冻结的情况 [4] - 本地纳税企业因政府关系处理效率更高 异地执法沟通成本显著增加 [4] - 国务院已出台政策纠偏违规异地执法 10月8日新闻发布会明确禁止"远洋捕捞"行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