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税制

搜索文档
读财政史,让人清醒
虎嗅· 2025-08-19 07:18
文章核心观点 - 财政史作为专门史可提供理解历史发展的关键视角 揭示财政能力对国家兴衰 战争胜负及社会结构的决定性影响 [2][3][12] - 财政压力是推动现代国家形成和变革的核心动力 直接塑造经济体系 社会结构及文化形态 [12][13][14] - 通过比较英国 法国 俄国等国的财政史案例 证明稳定的融资能力与税收制度是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基础 [6][7][9][11] 财政史的理论框架 - 熊彼特提出"税收国家"理论:财政史反映民族精神 文化水准和社会结构 财政措施直接塑造产业形态和经济体系 [12][13] - 现代国家起源于财政军事需求 16世纪欧洲长期战争促使国家建立稳定筹资机制 [3][5] - 财政能力存在双重性:过度征税可能抑制生产积极性 需平衡财政需求与民众积极性 [15] 国家案例比较分析 -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议会控财制度 1694年成立英格兰银行 国债利率低至3-4% 形成长期低息融资能力 支撑18世纪连续对外战争 [6] - 法国旧制度下税收特权导致财政畸形 平民承担主要税负 债务成本高达10% 最终引发大革命 [7] -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财政依赖农奴制 税收75%来自农业 工业税收不足15% 战败后被迫废除农奴制并启动财政现代化 [9] 中国近现代财政演变 - 民国初年中央财政依赖关税和盐税(占收入60%以上) 但实际由列强控制 地方截留厘金田赋导致财权下移 中央财政赤字率持续超过30% [16] - 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中央财政收入占比降至22% 改革后中央财政重新主导 目前中央财政收入占比稳定在45-50%区间 [18] - 当代财政体系核心概念包括分税制 土地财政(2022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35%) 转移支付(2023年规模超10万亿元)和地方融资平台 [18] 财政史研究方法论 - 建议通过专门史(如城市史 园林史 国别史)切入历史研究 避免宏大叙事的虚妄 [1][3] - 财政史与人口史结合可构建理解社会发展的双框架 财政史聚焦资源分配 人口史关注劳动力结构 [19] - 财政数据比语言更真实反映国家实际能力 例如战争融资成本直接决定长期战争胜负 [2][11]
江苏“十三太保”,都是“二级财政”?
虎嗅· 2025-07-29 06:11
中国财政分级与江苏财税体制 - 现行中国财政格局为中央、省、地、县区四级财政体系 严格意义上不存在"二级财政"或"三级财政"的官方分类 [6][7] - 财政包干制时期(改革开放至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留存财力较强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对增值税实行五五分成 所得税四六分成 中央财力显著增强 [8] 江苏财税特殊性 - 江苏省本级税收仅23.11亿元 占全省税收7642.03亿元的千分之三 省级财政收入251.75亿元仅为广东(3062.61亿元)的8% [12] - 增值税/所得税分成中省级不参与分配 地方留存部分直接归属市县 但通过"增额集中上解"制度 2024年收取下级上解收入2055.39亿元 为省本级收入的8倍 [12][13] - 江苏财政留存比例达77.02% 高于广东(66.92%)和浙江(75.75%) 但与其他省份差异未达数量级 [16] 财税运作机制 - 上级获取财政收入通过"分税"(比例分成)和"上解"(定额上交)两种方式 转移支付为主要的下行资金流动形式 [11] - 江苏采用"中央-省分税+省-市县包干"混合模式 区别于其他省份的"层层分税"逻辑 [15] 改革方向 - 江苏省2024年4月提出财政改革方案 拟将"增量集中上解"调整为"按比例直接共享" 未来将全面转向分税制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