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界扩张
icon
搜索文档
洗地机巨头集体跨界“出走”
投中网· 2025-09-19 02:37
行业增长瓶颈 - 洗地机市场销售金额从2019年1亿元增长至2024年141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约192% 但高增长态势未能持续 市场转向以价换量[9] - 产品均价从2019年2800元降至2024年2126元 市场洗牌加速 品牌数量从130家缩减至112家 TOP5品牌集中度跃升至80.8%[9] - 作为低频消费品面临用户换新动力不足瓶颈 核心参数逼近物理极限导致产品严重同质化 企业只能通过细微参数差异和功能组合争夺用户[9] 跨界扩张动因 - 主业增长见顶使原有叙事失去吸引力 资本市场需要持续新叙事维系高估值与投资魅力 开辟第二曲线成为生存必需[10] - 头部企业积累的环境感知与运动控制技术提供跨界基础 LDS激光雷达与AI视觉避障系统及高速数字马达等技术可迁移至新品类[13] - 成熟供应链体系能以较低成本和较快速度将新品推向市场 资本支持通过上市或多轮融资积累资金实力 为跨界提供试错空间[13][14] 跨界路径选择 - 技术延伸路径将核心技术复用到相邻领域 包括石头科技从扫地机器人到洗地机再到智能割草机 追觅拓展无人机并计划推出运动相机 科沃斯旗下添可推出智能炒菜机[15] - 生态冒险路径进入技术门槛更高领域 如追觅科技宣布进军汽车领域 科沃斯尝试高科技多元化 这类跨界不确定性更大且挑战更严峻[15] 跨界实施挑战 - 技术相关不等于能力具备 无人机有飞控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法规门槛 造车涉及复杂供应链管理和巨额资金投入 李斌提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的警示[19] - 资本与政策支持难以支撑长期竞争 政策补贴可短期刺激利润释放但无法解决长期核心竞争力问题 低估长期投入需求的企业难逃被出清命运[19] - 用户认知迁移是最大障碍 消费者未必接受品牌在新领域的产品 追觅造车后遭遇普遍质疑反映认知跨越难度[19] - 目标领域如高端智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的红海市场 后来者难以撼动用户固有品牌认知和选择偏好[20]
扫地机之王要造电视了,野心很大
36氪· 2025-08-13 12:40
公司业务拓展 - 追觅科技自2017年成立以来从智能清洁设备起步逐步拓展至个护产品、智能家居设备、机器人及餐饮行业[5] - 公司2024年推出Pocket高速折叠吹风机和微蒸烤一体机 2025年推出微蒸烤一体机 并创立奶茶品牌"山也觅茶"和火锅品牌"沸点计划火锅"[20] - 2025年初曾传出布局航空领域消息 内部存在"追觅航空"飞书群组[3][21] 核心业务表现 - 扫地机器人业务在全球市场表现突出 2025年1-5月全球销额同比增长178%[6] - 在德国、法国、瑞典等18个国家市占率排名第一 被称为"扫地机器人之王"[6] 电视业务布局 - 通过追觅智显新板块正式进军电视行业 产品计划于2025年9月在柏林IFA展会亮相[3] - 已招聘资深画质开发和产品经理等岗位 要求具备TV、投影等显示类产品5年以上经验[4] - 从传统厂商挖掘核心人才 组建完整显示器产品团队[4] - 首款电视产品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上市 采用线上首发策略 配置包括4K 144Hz、Mini LED等技术参数[13] 技术迁移规划 - 将仿生机械臂技术应用于电视产品 可根据用户位置自动旋转屏幕并调节亮度色温[9] - 超高速马达技术(20万转/分钟)可能应用于电视散热系统 提升设备稳定性[9][11] - 已与鸿蒙智联系统达成合作 覆盖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空调等产品[11] 生态战略构想 - 电视定位为家庭智能设备"指挥中心" 可调度扫地机器人摄像头生成3D屋况图并协调空调、机械臂等设备联动[12] - 公司愿景是让科技成为家庭生活的"第六感" 构建全屋智能生态[7] 市场环境现状 - 2025年7月中国电视市场出货量186万台 同比下降14.3% 环比下降28.2%[14] - 前八大品牌均无同比增长 预计第四季度市场可能出现20%以上跌幅[16] - 全国电视平均开机率降至30.2% 较2015年的70%大幅下降[17] - 行业价格战激烈 TCL等品牌75英寸机型国补后起售价低至3759元[17] 政策支持利用 - 2025年第三批690亿元国补政策中电视品类可享受15%直接优惠(最高1500元)[13] - 补贴政策成为电商平台重要流量入口[13] 行业竞争挑战 - 头部厂商平均毛利率已不足15% 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19] - 传统厂商在画质调校、芯片算法等领域具备先发优势[19] - 消费者购买决策仍以单品价值优先 生态联动尚未成为核心决策因素[22]
黑五类集团,要把黑芝麻卖给国企!有人发帖“神预言”:12号启动重组你们还卖?公司回应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08:03
公司控制权变更 - 控股股东黑五类集团拟转让所持公司约20%股份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旅及大健康行业国有企业 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 [4] - 公司股票自8月4日开市起停牌 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2个交易日 [4] - 截至8月1日收盘 公司股价报6.54元/股 总市值49.28亿元 当日上涨4.81% [8]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始创于1984年 是以黑芝麻产业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7] - 旗下南方黑芝麻糊为中国糊类知名品牌 享有黑芝麻糊中国第一品牌美誉 [7] - 核心冲饮系列收入8.54亿元 占营收34.6% 但糊类产品销量从2015年900万件降至2024年530万件 [13] 财务与监管状况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4.42亿元 同比下降3.74% 归母净利润225万元 [11] - 2018至2022年间归母净利润从5991万元下滑至-1.40亿元 2023年和2024年虽扭亏但盈利基础不稳固 [11] - 收到广西证监局警示函 存在控股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违规对外提供担保 信息披露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 [11] - 2022年至2025年累计收到深交所监管函2次 纪律处分1次 2025年4月因信息披露违规被公开谴责 [11] 跨界投资与战略转型 - 2016年推出植物蛋白饮料黑黑乳进军大健康饮品领域 当年利润暴跌 2017年起连续五年净利润下滑 [12] - 2017年投资8000万元于烘焙食品企业深圳润谷 并以7亿元收购电商平台礼多多 收效甚微 [12] - 2020年以6553万元取得广投国医36.41%股权 后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 [12] - 2023年4月宣布投资35亿元建设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 预计2025年达产后年营收60亿元 但2024年暂缓该项目投资 [12] - 目前正集中资源聚焦于大健康食品产业经营 [12]
它今天退市!今年第12家!
国际金融报· 2025-05-29 13:56
公司退市决定 - 公司股票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上市 将于2025年5月29日被摘牌 [1] - 公司股票因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被终止上市 不进入退市整理期 [1] 退市流程回顾 - 2025年4月23日公司披露因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触发深交所终止上市规则 [3] - 公司股票于2025年4月24日起停牌 [3] - 2025年5月26日公司收到深交所终止上市决定 [3] 公司业务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通化双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国防化工用白炭黑生产 [3] - 2014年通过收购金宝药业转型医药领域 形成"化工+医药"双主业模式 [3] - 2017年更名为吉药控股后开启激进并购 三年内收购十余家企业 [3] - 业务覆盖医药工业 商业 研发等八大板块 [3] 公司财务状况 - 2019年至2024年累计计提商誉减值超15亿元 [3] - 2019年起连续6年亏损 2019年至2023年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超32亿元 [3] - 2024年营收下滑3.69% 亏损扩大至4.39亿元 [3] A股市场退市情况 - 2025年以来A股市场已有11家公司完成退市 [4] - 退市原因包括四家触及面值退市 三家触及市值退市 两家主动申请退市 一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一家被吸收合并退市 [4]
*ST吉药今日摘牌,昔日明星药企缘何黯然离场?
新京报· 2025-05-29 13:52
退市决定与程序 - 公司股票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触及"一元退市"规则,被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将于2025年5月29日摘牌 [1] - 根据创业板规则,交易类强制退市不进入退市整理期,摘牌将在终止上市决定后15个交易日内完成 [1] - 公司已聘请山西证券作为主办券商,签订《委托股票转让协议》处理退市板块股份登记及转让事宜 [1] - 退市登记期间由主办券商负责股份确权及协助执法等业务 [2] 业务发展历程与战略失误 - 公司前身为通化双龙化工,2014年通过收购金宝药业转型医药领域,形成"化工+医药"双主业模式 [3] - 2017年更名后开启激进并购,三年内收购十余家企业,业务覆盖八大板块,医药收入占比曾达70% [3] - 被收购企业承诺期后业绩暴雷:浙江亚利大胶丸2019年净利润暴跌94%,长春普华制药直接亏损 [3] - 跨界扩张导致商誉风险集中爆发,2019-2024年累计计提商誉减值超15亿元,直接造成净利润亏损 [3] 财务恶化与自救失败 - 2019年至今公司持续亏损,累计亏损金额超过37亿元 [4] - 2019年首次尝试易主吉林省国资未果,因股份转让条款未达成一致 [5] - 同年7月策划"蛇吞象"收购修正药业失败,因信披违法被证监会罚款60万元,相关高管合计被罚70万元 [5][6] - 2020年与本草汇医药的控股权转让因1.27亿元款项支付纠纷对簿公堂,最终未执行和解方案 [6] 股价表现与退市结果 - 公司市值曾达50亿元,股价最高冲至18元 [3] - 2025年3月19日首次跌破1元后持续低迷,最终触发退市机制 [6]
青岛啤酒:跨界扩张,旺季发力-20250522
国盛证券· 2025-05-22 12: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啤酒业务以核心大单品为基础,旺季发力产品推新与结构升级;非啤酒业务横向拓展多元酒饮,黄酒与啤酒淡旺季互补且可协同资源;旺季量价或超预期,成本红利与规模效应贡献利润弹性,中长期期待多元业务扩张带来新增量 [1][2] 各部分总结 公司事件 - 近日青岛啤酒召开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新任董事长姜宗祥主持会议并交流公司近况 [1] 啤酒业务 - 产品端推进青岛啤酒主品牌“1+1+1+2+N”组合发展,核心大单品做大做强,高端及超高端系列目标更高增速,近年推出多款新品丰富矩阵,顺应健康消费趋势 [1] - 区域上加速推进“一纵两横”战略带市场建设与布局,完善渠道网络 [1] - 25Q1啤酒淡季平稳过渡,旺季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发力产品结构升级,量价或有更优表现 [1] 非啤酒业务 - 5月8日公告收购即墨黄酒100%股权,对价6.65亿元,黄酒业务补充是拓展多元酒饮重要一步,与啤酒淡旺季互补,可整合供应链与销售渠道 [2] - 此前已推进威士忌业务布局,青岛饮料集团并入青啤集团,旗下崂山矿泉水、青岛葡萄酒或迎增长新机遇 [2] 业绩展望 - 啤酒板块旺季公司或拓展市场提升份额,天气转好、需求改善、内需政策刺激有望带来量价超预期机会,业绩环比向好 [2] - 2025年主要原材料基本锁价,成本下降,利润表现或优于收入,结构升级叠加规模效应,利润端弹性更高 [2] 投资建议 - 维持前次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8.1/52.1/56.5亿元,同比+10.7%/8.2%/8.6%,当前股价对应PE为21/19/18x [3]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33,937|32,138|33,731|34,899|36,010| |增长率yoy(%)|5.5|-5.3|5.0|3.5|3.2|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4,268|4,345|4,810|5,206|5,653| |增长率yoy(%)|15.0|1.8|10.7|8.2|8.6| |EPS最新摊薄(元/股)|3.13|3.19|3.53|3.82|4.14| |净资产收益率(%)|15.5|15.0|18.1|18.5|18.9| |P/E(倍)|23.4|23.0|20.8|19.2|17.7| |P/B(倍)|3.6|3.4|3.8|3.5|3.3| [5] 股票信息 - 行业为非白酒,前次评级买入,05月21日收盘价73.26元,总市值99,941.06百万元,总股本1,364.20百万股,自由流通股占比99.99%,30日日均成交量6.06百万股 [6]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展示了2023A - 2027E各年度的相关财务数据,包括流动资产、现金、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多项指标 [10] - 主要财务比率涵盖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每股指标、估值比率等方面,如营业收入增长率、毛利率、资产负债率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