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宽带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IPO前哨】芯片独角兽冲港股!飞骧科技能否乘“替代东风”起飞?
搜狐财经· 2025-09-02 07:15
公司业务与市场定位 - 飞骧科技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射频前端芯片设计、研发及销售,产品覆盖5G、4G、3G、2G、Wi-Fi、NB-IoT等多种通信标准,采用无晶圆厂模式[2][3] - 公司终端客户主要为主流品牌智能手机制造商和ODM制造商,移动智能设备(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及可穿戴设备)收入占比达96.2%(2025年前五月)[3] - 公司跻身2024年GEI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并获得中金资本、深圳高新投、闻泰科技等机构多轮融资[3] 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10.21亿元增长至2024年24.58亿元,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盈利7600余万元[4] - 2025年前五月收入同比下滑7.6%至7.56亿元,期内溢利下降至1331.7万元[5] - 毛利率持续提升,2024年达19%,2025年前五月进一步提升至20%[6] - 研发开支2024年达2.72亿元,占总收入11.1%[8]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射频前端芯片市场规模从2020年1072亿元增长至2024年159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0.4%,预计2029年达2343亿元,2024-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10.1%[6] - 国际制造商主导市场,Skyworks、Broadcom、Qorvo和Murata四大巨头占据全球超80%市场份额[7] -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中国芯片行业技术发展迅猛,关键环节自主可控能力大幅提升[7] 技术优势与专利布局 - 公司具备设计载有射频前端芯片所有元件(包括滤波器)的技术能力,拥有21项核心技术和331项专利,在中国射频前端芯片提供商中拥有最多全球专利[9] - 研发团队225人,占员工总数61.6%(截至2025年5月底)[8] - 核心技术重点为超宽带技术研发,适用于5G-A、6G及Wi-Fi 8等场景[9] 客户应用与商业化 - 产品广泛应用于小米、VIVO、传音控股、荣耀、三星等全球知名手机品牌[9] - 研发投入实现高商业化率,受益于国产替代需求和供应链本地化加速推进[9]
11 款产品齐发,今年可能是史上“复杂”的苹果发布会
36氪· 2025-08-26 04:18
iPhone 17系列产品线调整 - 苹果将放弃Plus机型,推出超轻薄iPhone 17 Air,机身厚度仅5.5mm~5.8mm,电池容量为2800毫安时[2][8] - iPhone 17产品线升级为四款:iPhone17e、iPhone17标准版、iPhone17 Air及iPhone17 Pro(两种尺寸)[3] - iPhone 17 Pro系列采用全新背板设计,金属中框分割镜头Deco区域和无线充电区域,增强机身强度和辨识度[10] iPhone 17 Pro系列技术升级 - 内部采用全新天线设计,天线模组延伸至背部相机Deco,显著提升移动网络、Wi-Fi及蓝牙连接性能[12] - 标配备具有哑光效果的防反射显示屏,有效减少光线影响[14] - 采用浮动长焦镜头模组,实现3.5x~8x光学连续变焦,解决变焦画质劣化问题[14] - 测试7.5W反向充电功能,可为AirPods和Apple Watch紧急充电[14] iPhone 17 Air潜在挑战 - 仅配备单镜头,成像效果与iPhone16e相近,且不支持空间照片和视频拍摄[6] - 因机身空间限制,全球版本可能取消实体SIM卡,仅支持eSIM;国行版本可能因政策问题延期或取消发售[10] - 电池容量仅2800毫安时,续航能力面临挑战,尽管iOS26加入自适应电量功能进行优化[8][10] AirPods Pro 3功能升级 - 外观重大升级,包括更小巧机身、更贴合耳道造型及更稳定佩戴体验[16] - 搭载全新H3芯片,提供更强处理能力、更低功耗和延迟,单次聆听时间延长至7小时以上[18] - 支持24-bit/96kHz~192kHz Hi-Res无损音乐,并与iPhone翻译App结合实现实时双向会话翻译[18] - 新增健康监测功能,包括耳内心率监测(每5秒更新一次)和耳内体温检测,精度优于Apple Watch[18] Apple Watch Ultra 3创新功能 - 首次支持卫星通信与5G网络(采用联发科低功耗5G芯片),搭载本地AI处理能力的S11芯片[21][23] - 引入血压波动预警功能,整合Project Mulberry健康服务提供个性化运动、饮食和睡眠建议[21][23] - 通过Globalstar卫星网络在无移动信号环境下发送紧急SOS信号,但国行版本可能不支持此功能[23] 其他新品发布计划 - HomePod mini 2沿用初代外观,配备基于T8310微架构的芯片,支持Wi-Fi 6E,提升连接速度和处理能力[26][28] - AirTag 2采用全新超宽带芯片,配合iOS26实现最远60米精准查找(现款为15米),优化电池续航和连接稳定性[29] - Apple TV 4K (2025) 采用阉割版A17 Pro处理器(少一个GPU核心),提升性能以支持3A级游戏,配合iOS26新游戏App打造平台游戏系统[31][33]
金融工程日报:A股震荡走高,算力产业链、创新药、航母题材多点开花-20250718
国信证券· 2025-07-18 02:03
根据提供的金融工程日报内容,以下是总结的量化模型与因子相关内容: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封板率因子** - **构建思路**:通过统计涨停股票在盘中最高价涨停且收盘仍涨停的比例,反映市场情绪和资金封板意愿[16] - **具体构建过程**: $$封板率=\frac{最高价涨停且收盘涨停的股票数}{最高价涨停的股票数}$$ 统计范围限定为上市满3个月以上的股票[16] 2. **因子名称:连板率因子** - **构建思路**:衡量连续两日涨停的股票比例,用于捕捉市场短期动量效应[16] - **具体构建过程**: $$连板率=\frac{连续两日收盘涨停的股票数}{昨日收盘涨停的股票数}$$ 同样限定上市满3个月的股票样本[16] 3. **因子名称:大宗交易折价率因子** - **构建思路**:通过大宗交易成交价与市价的偏离程度,反映大资金对标的的偏好[25] - **具体构建过程**: $$折价率=\frac{大宗交易总成交金额}{当日成交份额的总市值}-1$$ 统计近半年日均折价率为5.80%[25] 4. **因子名称:股指期货年化贴水率因子** - **构建思路**:通过计算股指期货主力合约与现货指数的基差年化值,反映市场预期和套利成本[27] - **具体构建过程**: $$年化贴水率=\frac{基差}{指数价格} \times \left(\frac{250}{合约剩余交易日数}\right)$$ 覆盖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主力合约[27] 因子回测效果 1. **封板率因子** - 当日取值66%(较前日下降4%)[16] - 近一个月趋势显示波动范围60%-70%[16] 2. **连板率因子** - 当日取值30%(较前日下降2%)[16] - 近一个月均值约35%[16] 3. **大宗交易折价率因子** - 当日折价率6.90%(高于半年均值5.80%)[25] - 半年日均成交金额12亿元[25] 4. **股指期货年化贴水率因子** - 当日取值: - 上证50:0.57%(55%分位)[27] - 沪深300:3.06%(52%分位)[27] - 中证500:9.33%(49%分位)[27] - 中证1000:12.08%(51%分位)[27] - 近一年中位数分别为1.44%、3.11%、9.20%、12.42%[27] 模型评价 (注:原文未提供对模型或因子的定性评价,故跳过此部分)
金融工程日报:股震荡上行,科技股反弹、创新药题材反复活跃-20250704
国信证券· 2025-07-04 03:01
根据提供的金融工程日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总结: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封板率** - 构建思路:衡量涨停股票中能够维持涨停至收盘的比例,反映市场情绪强度[17] - 具体构建过程: $$封板率=\frac{最高价涨停且收盘涨停的股票数}{最高价涨停的股票数}$$ 统计上市满3个月以上的股票,计算当日最高价涨停且收盘仍涨停的股票占比[17] - 因子评价:高频情绪指标,对短期市场动量有较强解释力 2. **因子名称:连板率** - 构建思路:捕捉连续涨停股票的比例,反映市场投机热度[17] - 具体构建过程: $$连板率=\frac{连续两日收盘涨停的股票数}{昨日收盘涨停的股票数}$$ 筛选昨日涨停股票中今日继续涨停的比例[17] - 因子评价:极端市场环境下有效性显著 3. **因子名称:大宗交易折价率** - 构建思路:通过大宗交易价格与市价的偏离度反映机构交易意愿[26] - 具体构建过程: $$折价率=\frac{大宗交易总成交金额}{当日成交份额的总市值}-1$$ 计算当日所有大宗交易成交价相对于市价的加权平均折价幅度[26] - 因子评价:对大盘股未来走势有一定预测能力 4. **因子名称:股指期货年化贴水率** - 构建思路:量化期货市场对现货指数的预期偏差[28] - 具体构建过程: $$年化贴水率=\frac{基差}{指数价格} \times \frac{250}{合约剩余交易日数}$$ 对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主力合约分别计算[28] - 因子评价:反映市场风险偏好与对冲成本 因子回测效果 1. **封板率因子** - 当日值:74%(较前日提升5%)[17] - 近一月波动范围:未披露具体区间 2. **连板率因子** - 当日值:24%(较前日提升6%)[17] - 近一月波动范围:未披露具体区间 3. **大宗交易折价率因子** - 当日值:9.32%[26] - 近半年均值:5.78%[26] 4. **股指期货年化贴水率因子** - 上证50:3.73%(41%分位)[28] - 沪深300:5.63%(35%分位)[28] - 中证500:18.67%(13%分位)[28] - 中证1000:14.56%(40%分位)[28] 注:报告中未涉及量化模型的具体构建,仅包含市场监测类因子[17][26][28]
UWB,更进一步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4 01:09
UWB技术发展历程 - UWB技术最早可追溯至1887年Heinrich Hertz的实验 但直到1989年美国国防部才正式命名"超宽带" 此前长期远离消费市场[1] - 2019年苹果iPhone 11集成U1芯片后 UWB在消费电子市场快速普及 三星/谷歌/华为等厂商相继跟进[1] - 尽管在防丢器/汽车钥匙/资产追踪等领域有所应用 但过去几年UWB整体发展未达预期[1][2] UWB技术特性与优势 - 基于IEEE 802.15.4标准 通过测量无线电信号飞行时间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3] - 相比BLE/NFC方案 UWB具备抗干扰能力强/安全性高等特性 可有效防御中继攻击[3][4] - 在汽车准入系统中能提供安全/便利/功能/可靠性四大优势 双向测距和时间戳验证确保设备真实位置[3][4] 早期UWB方案的技术瓶颈 - 采用Transceiver分立架构 需外接MCU和自研驱动 开发门槛高[4] - 第三方MCU兼容性问题导致开发周期延长 功耗管理和成本控制困难[4] - 非车规产品限制汽车市场拓展 中小厂商面临显著开发挑战[4] 新一代UWB解决方案突破 - 主流芯片厂商推出集成化SoC方案 如Qorvo QM35825集成射频模块/MCU/安全功能 显著降低设计门槛[6] - QM35825支持±5cm测距精度和±2° AoA精度 兼容FiRa/Omlox/Aliro标准 适用于智能家居/工业/医疗场景[7] - 车规级QPF5100Q通过AEC-Q100认证 工作温度-40℃至105℃ 支持850kbps-62.4Mbps数据速率[8][12] UWB应用场景拓展 - 与Nordic合作推出Matter协议参考设计 加速智能门锁等门禁控制应用落地[14] - 在汽车市场应用于儿童存在检测(CPD) 通过呼吸/心率监测预防婴儿遗留事故 优于传统摄像头方案[15] - 还可用于手势识别/错误警报消除等车载功能 多普勒效应可检测细微动作[16] 产业链协同与未来展望 - Fira/CCC联盟推动标准统一 芯片厂商持续优化SoC架构 支持全球化频谱规范[12][16] - 集成化方案解决早期分立架构痛点 车规认证突破关键市场壁垒[6][8] - 在定位精度/延迟/可靠性等方面全面优于BLE 结合测向能力拓展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应用[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