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舱驾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机构调研记录】鹏扬基金调研冰轮环境、若羽臣等3只个股(附名单)
证券之星· 2025-08-22 00:17
公司业绩表现 - 冰轮环境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1.2亿元同比下滑7% 归母净利润2.66亿元同比下降20% 第二季度营收同比转增[1] - 德赛西威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6.44亿元同比增长25.25% 净利润12.23亿元同比增长45.82% 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超180亿元[3] - 若羽臣红宝石油产品上线首月登顶天猫鱼油新品榜TOP1[2] 业务板块分析 - 冰轮环境国内业务营收21亿元下游需求放缓 海外业务显著增长30%达10.2亿元[1] - 冰轮环境低温制冷板块营收17.3亿元占比55% 暖通空调板块营收12亿元占比39%[1] - 德赛西威智能驾驶业务营收41.47亿元同比增长55.49% 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3] - 德赛西威智能座舱业务销售额94.59亿元同比增长18.76% 第四代智能座舱量产 第五代平台获新项目订单[3] 产品与技术发展 - 冰轮环境产品覆盖-271℃-200℃温度区间 旗下顿汉布什公司服务全球核岛制冷 2024年7月推出升级版IDC专用冷却装备[1] - 冰轮环境研发核岛冷却与核能供热技术 贯彻双碳战略推出工业全域热控综合解决方案[1] - 若羽臣新增布局NuiBay和VitaOcean品牌 继续加大香氛洗衣液投入[2] - 德赛西威完成多国海外分支机构布局 印尼墨西哥工厂投产 西班牙智能工厂2026年量产[3] 战略规划与资本运作 - 冰轮环境推进海外销售网络属地化建设 提升海外制造基地产能 抽调国内工程师增强海外技术力量[1] - 若羽臣选择港股上市因政策环境友好与流动性增强 H股募资用于全球资源整合布局[2] - 若羽臣以绽家品牌为主先考虑东南亚市场布局 自有品牌与品牌管理业务推动营收结构优化[2] - 德赛西威重视AI技术研发 扩建智能计算中心 舱驾一体化方案通过实车验证[3] 基金产品表现 - 鹏扬基金资产管理规模1437亿元排名48/210 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1247.53亿元排名41/210[3] - 鹏扬北证50成份指数A最新单位净值1.59 近一年增长109.98%[3] - 消费电子ETF(159732)近五日涨跌4.59% 市盈率43.18倍 最新份额23.1亿份增加5000万份[5]
【机构调研记录】银河基金调研云天化、*ST铖昌等4只个股(附名单)
证券之星· 2025-08-22 00:12
云天化(600096)调研核心信息 - 磷肥出口严格执行国内保供稳价政策 三季度出口化肥业务集中 硫磺价格高位推升成本 [1] - 磷矿石供需维持紧平衡状态 价格高位运行且短期内不会大幅波动 昆阳二矿试生产及镇雄磷矿探转采进展顺利 未来可能注入上市公司 [1] - 磷铵产销量同比下降 主因产品结构调整、装置检修及港口发货结算周期影响 [1] - 聚甲醛业务加大高端产品开发力度 磷酸铁市场需求增长但价格处于低位 [1] - 中报分红每股0.2元 未来分红政策将综合考量运营资金需求 [1] - 氟资源开发聚焦提升氟收技术 推进氟硅酸钠等下游产品延伸 [1] - 国内化肥用天然气实行单独定价机制 尿素生产成本受天然气价格影响显著 [1] *ST铖昌(001270)业务进展与行业地位 - 下游用户需求恢复加快 公司在手订单及项目数量显著增加 [2] - 部分遥感星载项目将于2024年进入小批阶段 2025年进入批产阶段 预期增速可观 [2] - 在星载、低轨卫星、机载和地面领域均取得突破 订单充足且产能持续提升 [2] - 综合毛利率保持稳定 通过提升研发效率及优化生产工艺控制成本 [2] - 低轨卫星领域具备技术优势 已为下一代低轨通信卫星备货并实现批量交付 成为新增长点 [2] - 积极拓展低空经济等多场景应用 致力于解决低空探测盲区问题 [2] - T/R芯片行业存在高技术壁垒 公司拥有技术先发优势及丰富经验 竞争格局以科研院所和少数民营企业为主 [2] 德赛西威(002920)经营业绩与战略布局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6.44亿元 同比增长25.25% 净利润12.23亿元 同比增长45.82% [3] - 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超180亿元 海外布局加速 印尼及墨西哥工厂已投产 西班牙智能工厂计划2026年量产 [3] - 智能驾驶业务营收41.47亿元 同比增长55.49% 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 [3] - 智能座舱业务销售额94.59亿元 同比增长18.76% 第四代智能座舱实现量产 第五代平台获新项目订单 [3] - 持续加大AI技术研发投入 扩建智能计算中心 舱驾一体化方案通过实车验证 [3] 丽珠集团(000513)产品管线与市场前景 - 全年收入预期实现个位数增长 利润增速预计高于收入增速 [4] - 创新药P-CAB片剂已提交上市申请 注射剂预计2029年上半年获批 [4] - IL-17A/F靶点药物预计2027年上半年获批 商业化潜力巨大 [4] - NS-041片作为新一代KCNQ2/3激活剂 有望成为难治性癫痫患者新治疗选择 [4] - 微球产品市场潜力显著 重点布局瑞林类长效微球制剂及精神类产品 [4] - 小核酸药物LZHN2408进展较快 预计9月完成Ib期临床入组 [4] - 阿立哌唑微球医保谈判持续推进 艾普拉唑仿制药上市对原研产品影响有限 [4] 银河基金概况 - 资产管理规模1059.76亿元 行业排名59/210 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758.71亿元 排名56/210 [4] - 管理公募基金数量162只 排名47/210 基金经理团队25人 排名54/210 [4] - 旗下明星产品银河创新成长混合A最新单位净值7.44 近一年涨幅达86.6% [4] 消费电子ETF(159732)市场表现 - 跟踪国证消费电子主题指数 近五个交易日上涨4.59% [6] - 当前市盈率43.18倍 估值分位水平64.26% [6][7] - 最新份额23.1亿份 环比增加5000万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6793.9万元 [6]
【私募调研记录】诚盛投资调研德赛西威
证券之星· 2025-08-22 00:10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6.44亿元 同比增长25.25% [1] - 净利润12.23亿元 同比增长45.82% [1] - 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超180亿元 [1] 业务板块表现 - 智能驾驶业务营收41.47亿元 同比增长55.49% [1] - 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1] - 智能座舱业务销售额94.59亿元 同比增长18.76% [1] 研发与技术进展 - 第四代智能座舱实现量产 [1] - 第五代智能座舱平台获得新项目订单 [1] - 舱驾一体化方案通过实车验证 [1] - 扩建智能计算中心加强AI技术研发 [1] 全球产能布局 - 完成多国海外分支机构布局 [1] - 印尼与墨西哥工厂已投产 [1] - 西班牙智能工厂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 [1] 投资机构背景 - 北京诚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 [2] -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员单位 [2] - 曾获私募金牛奖 私募基金年会奖 私募金刺猬奖等多项行业大奖 [2] - 投资风格注重基本面研究和风险控制 管理规模持续增长 [2]
国盛证券:智驾核心部件壁垒高筑 国产芯片替代正当时
智通财经网· 2025-08-11 07:25
汽车智驾芯片行业趋势 - SoC是汽车计算芯片主流趋势 智驾SoC专为自动驾驶功能设计 通常集成到摄像头模块或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中 用于决策层 [1] - 衡量车载SoC芯片性能主要从算力、存储带宽、功耗等维度考量 由于设计制造难度大、资金投入高、验证周期长 智驾芯片具有极高壁垒 是智驾系统中价值量最高的核心部件 [1] - 舱驾一体化趋势显著 可降低成本 英伟达Thor、高通8775等单芯舱驾一体方案2025年将规模化量产 [1] - 随着智能驾驶级别提高 大算力与先进制程为后续发展趋势 [1] 智能驾驶市场发展 - 各地区智能驾驶政策持续加码 准L3及以上智驾加速渗透 [2] - 智驾平权趋势显著 NOA配置价格持续下探 高阶智驾下沉至10-20w车型 20万以下车型约占中国乘用车市场60% 此前均不配备NOA功能 渗透率提升空间大 [2] - 2023年全球/中国ADAS(L1~L2+)SoC市场规模分别为275/141亿元 预计2028年分别达925/496亿元 2023-2028年复合增速28%/29% [2] - ADS市场(L3~L5)仍处发展初期 预计2030年全球ADS SoC市场规模将达454亿元 [2]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英伟达以39%市场份额稳居国内智能驾驶辅助芯片市场首位 搭载于理想L系列Max版、小米Su7 Pro/Max等高端车型 [3] - 地平线2024年市占率11% 出货主力为征程5 出货高度集中于理想Pro版本 [3] - 智驾平权趋势下市场下沉 中低阶方案占比将提升 国产化方案凭借低成本优势和产品能力提升有望在细分市场中突围 [3] - 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国产芯片供应商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3] - 当前智驾芯片行业整体处于高投入、高增长、低盈利阶段 厂商普遍亏损 但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亏损率逐步缩窄 地平线预计最早2027年可实现盈利 [3] 投资机会 - 智能驾驶渗透率快速提升 催生巨大市场空间 带动智驾芯片需求高增长 [4] - 高性价比国产芯片有望迎来机遇 国产化替代趋势显著 [4] - 建议关注核心受益国产替代的地平线机器人-W(09660)、黑芝麻智能(02533) [4] - 建议关注率先布局舱驾一体的英伟达(NVDAUS)、高通(QCOMUS) [4] - 建议关注自研高算力芯片的车企小鹏汽车-W(09868)、特斯拉(TSLAUS) [4]
汽车舱驾一体化量产前夜 争议仍在继续
华夏时报· 2025-07-30 11:33
产品发布与量产计划 - 车联天下与卓驭科技基于高通芯片SA8775P的舱驾融合域控制器AL-A1将于2024年10月率先全球量产 [1] - 该方案通过单颗芯片SA8775P同时支持组合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功能 包括跨层记忆泊车、高速/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双联屏+HUD多屏交互、7.1.4声道音效系统等 [1] - 相比传统分立式方案 舱驾一体化可降低成本约30% 同时降低线束复杂程度 提升系统可靠性 [1] 舱驾一体化技术优势 - 舱驾一体化通过将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整合为统一中央计算平台 实现数据共享、算力共用及功能协同 [2] - 该架构能减少线束和硬件数量 降低开发成本 并提升跨域响应速度 [2] - 高通Snapdragon Ride Flex SoC等芯片可支持单颗芯片完成驾驶与座舱计算任务 简化系统复杂度 [2] 行业支持观点 - 长安科技专家认为AI技术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引入 通过构建中央智能大脑为核心的整车架构 能有效协调驾驶与座舱域 [2] - 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专家看好舱驾一体化方向 认为能支持更多汽车智能化功能且长期商业化成本更低 [3] - 小鹏汽车、蔚来汽车、上汽智己、岚图汽车、极氪汽车、北汽极狐等车企均已开始研发舱驾一体化解决方案 [3] 技术实施挑战 - 智能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所需芯片在算力、安全等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且更新迭代速度不同 [4] - 舱驾一体化系统集成、测试和验证工作量呈指数级增长 工程研发难度和成本显著增加 [6] - 智能驾驶技术与智能座舱迭代速度不完全同步 强行绑定可能限制各自技术更新迭代的灵活性 [6] 成本效益分析 - 舱驾一体化集成可节省结构件、散热系统 未来可能集成到单颗芯片降低物料成本 [6] - 目前高昂的研发投入和未形成规模效应 使分摊到每个零部件的研发费用很高 [6] - 车企需要权衡前期研发成本与后期物料节省 目前更大成本压力来自研发阶段 [6] 市场应用前景 - 目前尚未出现因舱驾一体化带来的革命性用户体验提升或功能差异 [6] - 高度集成的单芯片方案要实现高性价比 还需等待技术路径更加成熟和稳定 [7] - 经济型座舱和基础行泊一体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集成可能因市场变动而推迟 [7]
比亚迪高级副总裁杨冬生:以“智电融合”构建技术护城河
新京报· 2025-07-29 14:00
核心观点 - 公司以电动化为基本盘 通过智电融合构建技术护城河 目标成为智能电动技术平权的推动者[1] - 公司自2024年推出璇玑架构打通电动化与智能化底层逻辑 2025年发布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 推动两者深度融合[1] 电动化与智能化战略 - 电动化是公司基本盘 智电融合是核心技术战略[1] - 璇玑架构是行业首个智电融合智能化架构 打通电动化与智能化底层逻辑[1] - 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推动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 搭载车型已超100万辆[4] 辅助驾驶技术定位 - 公司将辅助驾驶定义为安全功能 聚焦减轻驾驶疲劳和降低事故率[3] - 积极响应主管部门对辅助驾驶的规范管理 并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3] - 为天神之眼用户提供辅助泊车场景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 自动泊车使用率从40%升至超60%[4] 技术研发与安全 - 驾驶人是责任主体 辅助驾驶不能完全代替人为操作[5] - 通过计算轮胎与地面滑移量快速给出驱动力 应对爆胎和低附着路面等极端场景[5] - 技术永无上限 借助璇玑架构实现电动化与智能化底层打通和深度融合[5] 研发体系与能力 - 智驾团队规模超5000人 其中核心算法团队逾1000人[8] - 具备整车制造能力和数据优势 拥有全栈自研能力和底气[8] - 研发机制强调与行业方案横向对标 而非内部团队竞赛[11] 组织架构调整 - 将座舱部门与智驾团队合并 以应对舱驾一体化趋势[2][10] - 通过团队合并加强学习并形成共识 相关产品将很快推出[10] 生态建设与新品规划 - 全品牌上线手车互联功能 通过OTA推送覆盖所有车型[7] - 实现与华为 OPPO等中国主流手机品牌全面兼容[7] - 已发布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灵鸢[7] 海外市场策略 - 海外市场采取分阶段推广策略 因地制宜布局[9] - 优先重点市场适配当地法规 如数据不出境要求[9] - 暂不全面铺开 因应数据安全和本地化研发高门槛[9] 长期发展理念 - 汽车行业竞争是长期竞争 需要坚持长期主义[11] - 研发投入和人才投入非一蹴而就 需不断学习并敬畏对手[11] - 行业是人才密度最高产业 需拼长线和论持久战[11]
对话丨比亚迪高级副总裁杨冬生:以“智电融合”构建技术护城河
贝壳财经· 2025-07-29 13:36
公司战略与技术布局 - 电动化是公司基本盘 通过智电融合构建技术护城河 目标成为智能电动技术平权推动者[1] - 2024年初推出行业首个智电融合智能化架构璇玑架构 打通电动化与智能化底层逻辑[1] - 2025年发布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 推动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1] - 公司具备全栈自研能力 主导整车定义与融合设计 智驾团队规模超5000人 其中核心算法团队逾1000人[10] 智能化技术发展 - 将辅助驾驶定义为安全功能 聚焦减轻驾驶疲劳 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提升安全上限和用户体验[5] - 搭载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数量已超过100万辆[6] - 承诺对中国市场所有搭载天神之眼用户在辅助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 自动泊车使用率从40%升至超60%[6] - 通过计算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滑移量了解地面具体情况并快速给出驱动力[7] - 全品牌上线手车互联功能 通过OTA推送覆盖所有车型 实现与华为 OPPO等中国主流手机品牌全面兼容[9] 组织架构与研发机制 - 汽车新技术研究院将座舱部门与智驾团队合并 应对舱驾一体化趋势 相关产品将很快推出[2][12] - 研发机制采用向外竞赛模式 与行业方案横向对标 而非内部团队竞赛[13] - 坚持长期主义 在研发投入和人才投入上持续投入 汽车行业竞争是长期竞争[14] 市场推广策略 - 海外市场分阶段推广智能化 因地制宜布局 优先重点市场适配当地法规 如数据不出境 暂不全面铺开[11] - 既有自研也有合作 以开放心态引入优秀算法公司[10] - 通过责任兜底建立用户信任 实现技术推广和普及[6]
德赛西威20250429
2025-04-30 02:08
纪要涉及的公司 德赛西威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成本与盈利** - 2025 年整体年降水平约 4%-6%,与往年持平,通过舱驾一体化方案如 8,775 可实现单车 20%-30%降本,已与奇瑞、塔塔合作[2][6] - 整套解决方案替代分散产品可为车厂带来 20%-30%降本空间并保持盈利[2][11] - 2025 年第一季度毛利率恢复正常,去年第四季度受会计政策等短期因素影响较低,产品结构中域控制类产品占比提升也是影响因素之一[3] - 座舱和自驾产品毛利变化幅度相近,维持在 20%左右[4] - 预计全年费用率保持小幅下降趋势,一季度费用增长与营收分母有关[10] 2. **市场与合作** - 预计到 2026 年市场占有率继续提升,高通座舱域控方案市场占有率有望超 30%,产业竞争收敛,配置标准化程度提高[2][9] - 与高通达成全面战略合作,覆盖自动驾驶、舱驾一体及座舱领域,推动量产并提升性价比,还推进英伟达 X2 系列及 SOAR 方案[2][7][8] - 海外业务是重点发展方向,2025 年开始大量订单上量,未来两三年内海外销售占比接近 20%,初期上量产品为显示屏等,2026 年增加智驾产品[2][20] 3. **产品与技术** - 第五代智能座舱平台预计 2026 年量产,基于高通 AI 芯片,成本五六千元左右,高通方案 2024 年市场份额达 70%有望扩大[5][22] - 未来三年内 ASP 持续提升,受益于单领域产品性能升级、同一台车内配置类别增加及融合仓驾两域控系统[5][26] - 软硬结合方面,在成熟硬件中植入自研算法,较软件公司切入硬件更具优势[2][13] - 上海算法团队约 200 人并计划扩张,未来重点配套中低阶场景[16] - 拥有 WHUD 和 ARHUD 产品,AI 领域有优势,AI HUD 预计 2026 年量产,增加新产品线提升竞争力[2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产品应用场景**:8,775 芯片适用于高速及泊车等场景,8,797 芯片用于城区 NOA 解决方案[28] 2. **订单交付与销售**:明后年开始交付海外主机厂订单,涉及海外市场车型;2025 年高性能方案销售金额增速更快;域控代工项目有一定比例[27] 3. **客户影响**:理想汽车推出智驾焕新版可能影响单个客户毛利率,公司目标维持总体毛利率稳定[30] 4. **投资建议**:建议投资者关注 ICV 领域投资机会,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31]
评论 || 舱驾一体化下的几点思考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7 05:45
舱驾一体化趋势 - 汽车行业正从以驾驶员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智能模式转型 [2] - 驾驶域与座舱功能域深度融合成为行业热点话题 [2] - 传统汽车控制系统存在功能模块分割明显、跨域协作困难的问题 [2] - 驾驶系统与座舱系统在架构和技术路径上差异大导致用户体验割裂 [2] 技术实现路径 - AI技术特别是大语言模型(LLM)推动驾驶与座舱域协同 [2] - 需构建以中央智能大脑为核心的整车架构实现跨域协作和数据共享 [2] - 中央智能大脑需具备空间理解能力和多维数据分析能力 [3] - 系统需实现毫秒级响应以平衡用户体验与驾驶安全 [3] 行业挑战 - 舱驾一体化需要对底层架构、数据融合、用户交互逻辑进行系统性重构 [3] - 产业生态面临用户画像构建、个性化推荐效果提升等现实问题 [3] - 需解决跨域协作中的信息延迟安全风险和各智能体模块协同挑战 [3] - 当前商业化进程未达标 多数功能处于技术验证或初步应用阶段 [4] 市场现状 - 车企存在过度营销舱驾一体化概念的现象 [4] - 行业宣传超前于实际技术成熟度 功能未达到无缝协同要求 [4] - 需更多关注技术稳定性、可行性和用户真实需求 [4] 发展核心 - 舱驾一体化的本质是为用户创造价值而非技术炫技 [4] - 需实现从功能堆叠向体验融合的跨越式升级 [4] - 最终目标是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出行安全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