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控

搜索文档
【新华社】一滴水“贴膜”?我国科学家开发“液滴打印”新技术
新华社· 2025-09-14 07:17
技术突破 - 开发液滴打印新技术 通过液滴媒介将超薄易碎电子器件膜精准贴附于复杂曲面尤其是生物组织表面[1] - 液滴作为中间介质 通过毛细作用促进贴合并像润滑剂般释放应力 避免传统操作导致的薄膜破损[2] - 贴附过程仅靠一滴水完成 不需外加压力和黏合剂 厚度仅150纳米的金膜可完好贴附微米级草履虫表面[5] 实验验证 - 在活体实验中实现硅基电子膜无损保形贴合 成功贴附小鼠坐骨神经和大脑皮层[5] - 通过光照触发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成功刺激神经引发腿部运动并采集清晰神经电信号[5] - 技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操作安全性 可贴合金膜到蒲公英绒毛 贝壳纹理和光纤等复杂结构[5] 应用前景 - 打破传统柔性电子器件贴装局限 在脑机接口 神经调控和可穿戴设备领域具广泛应用潜力[6] - 可扩展至组织工程和智能显示等前沿方向 为电子器件制备与贴合带来全新可能[6] - 未来可实现将各类电子器件轻松精准地印在皮肤 器官甚至神经表面[6]
B+轮融资落地!一场关于“疼痛管理”的国产突围战
思宇MedTech· 2025-09-13 01:09
行业市场概况 - 慢性疼痛已被WHO列为独立慢性疾病 全球超过20%成年人受困扰 中国疼痛患者总数超过3亿人 [2] - 中国疼痛相关住院患者数量持续上升 2023年达2615万人次 疼痛科同比增长超35% [2] - 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 20-40岁群体占比超过30% [2] - 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疗效不足50% 存在显著未满足临床需求 [2] - 三级医院疼痛科建设覆盖率已达92.7% 国家层面推广"疼痛综合管理模式" [2] 公司核心技术突破 - 自主研发国内首款AI闭环植入式可充电脊髓电刺激系统NewStim® 采用ECAP实时监测与AI自适应算法 [7] - 系统每日数据采集频率超过400万次 具备感知-反馈-调控三层自学习机制 [7] - 突破外资技术垄断 预计成为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闭环SCS系统 [7] - 开发国内首款一次性使用腰椎管狭窄微创术减压套件NewMild® 填补国内术式器械空白 [8][10] - 产品已获得北京市"AI+健康"专项支持 是唯一入选的有源治疗类器械 [7] 产品矩阵布局 - 构建"非侵入—微创—植入"递进式产品结构 覆盖不同病种与病程需求 [11] - 经皮电刺激类:"智能云贴"已实现商业化 适用于轻度肌肉疼痛与康复场景 [13] - 微创介入类:NewMild®面向腰椎管狭窄 强调低风险高适配性 [13] - 植入式神经调控类:NewStim®面向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聚焦闭环调控与远程管理 [13] - 探索AI能力拓展至疼痛评估、远程管理与患者教育环节 构建完整疼痛管理闭环 [11] 研发与产业化能力 - 采用"产学研医用"一体化模式 形成跨领域融合研发能力 [12] - 制造基地具备二类有源器械生产能力 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开发新型柔性材料 [14] - 承担多项市级与国家级科技项目 以中日友好医院等作为产品试验基地 [14] - 围绕疼痛专科医院构建"使用—反馈—迭代"的真实世界数据链 [14] 战略发展规划 - B+轮融资由道彤投资领投 泰州天使基金、乾丰投资等跟投 [1] - 资金主要用于核心产品临床试验、注册申报和国际化布局 [1] - 推进NewStim®伦理与临床试验 NewMild®注册申报 [15] - 启动国际化路径 在美国市场开展临床试验推动FDA准入 [15] - 拓展适应症至周围神经刺激、偏头痛、癌痛等场景 [15] - 未来2-3年为产品放量与品牌建立的关键窗口期 [15]
脊髓电刺激术:以科技和时间之力,助脊髓损伤患者重获功能希望
财富在线· 2025-09-12 03:28
一位62岁的男性患者,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动脉支架术后并发罕见的颈胸段硬膜外出血,导致 四肢瘫痪。尽管及时接受血肿清除及椎板减压手术,并在之后9个月内进行了系统的康复治疗,恢复进 程依然缓慢而艰难:双上肢功能部分改善,双下肢仍处于完全瘫痪状态,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源性膀 胱和直肠功能障碍更是日夜相伴,给患者身心带来了多重折磨。为寻求进一步功能恢复,患者及家属慕 名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找到夏小雨、李文德神经调控团队,该团队始终致力于采 用神经调控前沿技术,为复杂脊髓损伤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向与功能恢复新途径。 病例简介 入院时详细评估显示:患者双上肢近端肌力基本正常,双下肢除左拇趾保留Ⅱ级肌力外,其余肌力均为 0级;感觉平面位于T9–T10水平,大小便失禁,ASIA分级为B级,提示损伤平面以下保留部分感觉功 能,但无自主运动功能。在传统康复手段效果受限的情况下,团队为其制定了分阶段脊髓电刺激(SCS) 植入治疗方案。 脊髓电刺激(SCS)手术 夏小雨 治疗团队首先根据患者目标植入位置结合调控需求为患者选用5-6-5片状电极进行植入,测试期间疼痛 显著缓解。两周后,顺利植入永久脉冲发生器。 ...
乐普医疗谈创新药BD预期:账上资金充裕不缺钱,不希望在早期以低价卖掉有潜力产品
财经网· 2025-08-25 14:35
核心观点 - 公司上半年业绩基本持平 经营性净现金流大幅改善300.52% 心血管植介入业务收入12.39亿增长7.57% 体外诊断和外科麻醉业务略有下降 药品业务整体恢复 全年制剂业务预计平稳 明年目标收入增长10%-15% [1] - 战略新兴业务开始进攻 包括皮肤科、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三大板块 皮肤科业务已有产品获批上市 未来半年至一年内将有新产品陆续获批 2026年销售目标5-6亿元 创新药是研发投入最大的板块 创新医疗器械包括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和神经调控等技术 [2][3][4] 财务表现 - 半年报收入、利润端同比基本持平 经营性净现金流同比增长300.52% [1] - 心血管植介入业务实现收入12.39亿 同比增长7.57% [1] - 体外诊断业务和外科麻醉业务收入略有下降 [1] - 药品业务板块整体有所恢复 制剂业务预计全年较为平稳 [1] - 分析师对公司今年净利润一致预期在10亿左右 实现可能性较大 [1] 业务板块表现 - 心血管植介入业务收入12.39亿 增长7.57% [1] - 体外诊断业务行业竞争格局变化很大 发展难度越来越大 [1] - 外科麻醉业务收入略有下降 [1] - 药品业务整体恢复 制剂业务预计全年平稳 [1] - 基础业务基本稳定 明年目标收入增长10%-15% [1] 战略新兴业务 - 皮肤科业务已有"童颜针"、注射用透明质酸钠溶液获批上市 [2] - PDRN"三文鱼针"和热玛吉预计未来半年至一年内陆续获批 [2] - 皮肤科业务2026年销售目标5-6亿元 [2] - 希望未来三年内实现20-30亿元收入 净利率45-50% [3] - 热玛吉已提交注册 超声炮在型检中 准备开展临床 注射用重组A型肉毒毒素已启动一期临床研究 [3] - 创新药是研发投入最大的业务板块 最具潜力 [3] - 创新药研发由上海民为生物负责 专注代谢类疾病 [3] - 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和神经调控板块由乐普医电和深圳睿瀚医疗负责 [4] - 植入式脑深部神经刺激器(DBS)处于注册报批阶段 [4] - 植入式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和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器(VNS)处于临床阶段 [4] - 深圳睿瀚医疗是国内最早做无创脑机接口的企业之一 已有产品落地并实现收入 [4] 产品研发进展 - MWN109注射液国内开启Ⅱ期临床试验 澳洲Ⅰ期临床试验接近尾声 [4] - 口服MWN109片剂Ⅰ期临床试验SAD组已完成 预计15mg剂量即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4] - MWN117和MWN110处于临床前阶段 MWN110可用于减脂增肌 [4] - MWN105超重或肥胖适应症进入Ⅱ期临床 [4] - MWN203适应症血脂异常 处于Ⅰ期临床试验阶段 [4] - MWX401适应症高血压 下半年拟申报IND [4] - 植入式脑深部神经刺激器(DBS)处于注册报批阶段 [4] - 植入式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和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器(VNS)处于临床阶段 [4] 市场与销售策略 - 皮肤科业务机构客户包括非公医美机构和公立医院相关科室 [2] - 非公医美机构中 大型品牌连锁以直营为主 中小型以经销为主 未覆盖地区考虑平台型企业协助覆盖 [2] - 公立医院方面 考虑组建专门销售团队协助发展皮肤科 [3] - 童颜针系列产品中 主推童颜水光 针对打3000-6000元高端水光的客群进行转化 [6] - 童颜针(PLLA)终端定价8800元 针对高端市场 [12] - 童颜水光(PLLA+HA)终端定价5800元 是主打产品 [12] - 销售费用希望未来控制在20%以下 [6] - 医美业务主要由现有营销人员内部学习后重新组建 [12] - 大型品牌连锁医美机构已通过直营覆盖 [12] - 每个省份有一个经销商覆盖中小型医美机构 [12] - 未覆盖地区希望通过平台型企业覆盖 [12] - 公立医院已开展挂网工作 [12] 集采影响 - 冠脉板块产品下半年有切割球囊和药物球囊的集采 [7] - 药物球囊渗透率18.5% 终端定价6000元左右 集采后终端价可能降低 但渗透率可能大幅提高 [7] - 切割球囊厂商主要是公司和波科 终端价6000元左右 集采后价格可能下降 但量可能增长 [7] - 乳突球囊和棘突球囊可能在集采中受益 实现销量大幅增长 [7] - 集采对营收不会造成太大负面影响 新产品逐步商业化能对营收有正向贡献 [7] - 心泰医疗可降解封堵器集采价格下调可能显著提高产品渗透率 [7] 心泰医疗业务 - 心泰医疗今年预计收入6-7亿元 利润目标4亿元 [10] - 主要利润来源于心脏封堵器 可降解类封堵器渗透率较低 [7] - ScienCrown®经导管植入式主动脉瓣膜系统和SimoMelon®主动脉瓣膜球囊扩张导管上半年收入4013万元 逐渐放量 [8] - TAVR产品推广费用较高 预计明年给利润带来正向贡献 [8] - 可降解PFO封堵器随访结果不错 临床反馈很好 [10] - 出海重点考虑可降解左心耳LAA封堵器 [10] - 生物可降解主动脉封堵器和主动脉栓塞封堵器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10] 创新药与创新器械政策 - 创新药支付得到商保支持 患者可以通过商保实现保障 创新药较方便进入医院销售 [8] - 创新器械目前没有共识 政策支持比较模糊 还需要等待政策进一步明确 [8] - 脑机接口康复医保收费指南已在全国六七个省市发布 利好行业快速发展 [10] 出海规划 - 出海形式包括产品在海外研发和生产、产品以经销方式在海外销售、产品在海外直销 [14] - 目前对现有产品采取海外经销方式进行销售 [14] - 新产品会考虑开展可降解左心耳LAA封堵器等产品的海外临床 [14] - 创新药通过BD方式实现出海 [14] 研发与合作 - 上海民为生物账上现金比较充裕 后续如果海外BD成功可能进一步补充资金 [3] - 创新药海外BD洽谈一直在进展中 [14] - 药品BD专利比较明确 医疗器械BD专利相对不明确 [14] - 希望把潜力大的产品和大公司合作 其他产品考虑NewCo形式 [14] - 项目进度较早期 账上资金充裕 先靠自己推进研发 后续项目明朗时再做BD [14] 竞争格局 - 国内GLP-1厂商特别多 未来以产品竞争力为主 [15] - 三靶点口服药研发进展全球领先 临床前数据显示药物活性较高 有效剂量较低 安全性较好 [15] - 减重人群和求美者可能部分重叠 两块业务未来可能有协同 [15]
乐普医疗(300003) - 2025年半年度报告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25 12:56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5上半年经营性净现金流同比增长300.52% [2] - 心血管植介入业务收入12.39亿元,同比增长7.57% [2] - 体外诊断和外科麻醉业务收入略有下降 [2] - 分析师对公司2025年净利润一致预期约10亿元 [2] - 基础业务目标2026年收入增长10%-15% [2] - TAVR产品上半年收入4013万元 [11] - 心泰医疗2025年收入目标6-7亿元,利润目标4亿元 [13] 医美业务布局 - 童颜针(PLLA)终端定价8800元,童颜水光(PLLA+HA)终端定价5800元 [7][15] - 2026年医美业务销售目标5-6亿元(含交联/非交联透明质酸钠各1亿元) [3][15] - 未来三年医美业务收入目标20-30亿元,净利率目标45%-50% [3] - 销售费用率目标控制在20%以下 [8] - 热玛吉已提交注册,超声炮在型检中,肉毒毒素启动一期临床 [3] - PDRN"三文鱼针"和热玛吉预计一年内获批 [3] 创新药研发进展 - MWN109注射液国内进入Ⅱ期临床,澳洲Ⅰ期接近尾声 [6] - 口服MWN109片剂完成Ⅰ期SAD组试验,15mg剂量预计有效 [6] - MWN105(MASH/减重适应症)进入Ⅱ期临床 [6] - MWN203(血脂异常)处于Ⅰ期临床 [6] - MWX401(高血压)拟2025下半年申报IND [6] - 创新药板块由上海民为生物主导,专注代谢类疾病 [4] 医疗器械与集采影响 - 药物球囊集采前终端价约6000元,渗透率18.5% [9] - 切割球囊集采前终端价约6000元,主要厂商为乐普和波科 [9] - 乳突球囊和棘突球囊预计受益集采实现销量增长 [9] - 可降解封堵器若集采降价将显著提升渗透率 [10][13] - 集采平均降幅预计30%-50% [12] 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 - 无创脑机接口已获7张NMPA二类注册证,主要用于康复医疗 [14] - 有创脑机接口分两步推进:开环刺激产品→闭环智能产品 [14] - DBS处于注册报批阶段,CCM和VNS处于临床阶段 [5] - 全国6-7省市已发布脑机接口康复医保收费指南 [14] 出海与BD策略 - 出海主要采用海外经销模式,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19][20] - 可降解左心耳封堵器将开展海外临床 [13][20] - 创新药海外合作优先考虑BD,避免早期低价出售资产 [17][18] - 药品与医疗器械BD核心差异在于专利明确性 [18] 新产品与临床方向 - 生物可降解主动脉封堵器及主动脉栓塞封堵器进入临床阶段 [13] - 减重与医美业务潜在协同(目标客群重叠) [20] - GLP-1赛道竞争激烈,公司强调三靶点口服药全球领先地位 [20]
脑机接口系列研究之产业专家视角: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进展
2025-07-14 00:36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行业 - **公司**:Neuralink公司、博瑞康、品驰等 [9]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脑机接口技术基础与原理 - 基础是神经解码和神经调控,大脑通过接收和发送信息实现各种功能,异常或损伤会引发疾病 [2] - 从大脑获取信息可控制外部设备帮助患者恢复功能,还能调节神经功能,技术发展需多学科合作和产学研医融合 [3] 技术发展现状 - 随着相关技术发展,简单任务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还在探索精细运动控制和神经信号翻译 [5] - 中国在汉语语音解码取得进展,成功解码汉语语音并针对多声调创新,达国际先进水平 [7][8] 神经解码与脑电信号 - 神经解码需记录神经元活动,脑电信号因高时间分辨率常用于动态解码 [6] - 脑电信号有便捷、动态等优势,可通过不同方法获取,不同电极记录信息尺度不同,需按需选择 [9] - 可通过时频域解析脑电信号挖掘特征,用于动态解码和深度学习挖掘隐含目标 [10][11] 传统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 - 传统脑机接口核心是读取、加工和解码神经信号转换为可视化特征,已在科研实现 [12] - 神经调控扩展传统脑机接口应用,包括多种刺激方法和神经反馈,用于治疗疾病和改善生活质量 [13][14] - 人工耳蜗通过刺激毛细胞产生电活动帮助听觉障碍患者恢复听力 [15] - 神经调控技术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取得进展,探索新疾病领域,方法分侵入式和非侵入式 [16][17] - 神经反馈可主动调节大脑活动实现行为控制,帮助理解和优化大脑功能 [19] 闭环交互与临床应用 - 实现解码与调控闭环交互可动态调整控制策略,优化脑机接口控制效果 [20] - 脑机接口在临床应用取得进展,未来注重多靶点、多参数调节,结合人工智能,应用前景广泛 [21][22] 发展需求与战略布局 -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需微电子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跨学科合作和产学研医融通发展 [23] - 中国“脑计划”战略布局推动脑机接口领域发展,加大投入,有望提升神经疾病治疗和人机界面 [24] 发展趋势与产品前景 - 脑机接口在简单运动功能康复有进展,但高级功能走向临床需时间,核心技术开发有望推动发展 [24][25] - 侵入式脑机接口信号质量高适合严重患者,非侵入式产品在军用、民用领域有潜力,两类产品将共同发展 [2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脑机接口应用需患者植入后长时间康复训练以适应设备和重建大脑与肢体连接 [24] - 消费级助眠产品有一定效果但因人而异,用户应理性期待 [26] - 中国新技术研发后落地难,需产业、科研和临床三方合作,产品进入临床需政策支持和融资能力 [27][28]
4.3亿融资!植入式神经刺激器完成B轮
思宇MedTech· 2025-05-29 09:06
公司动态与融资进展 - Salvia BioElectronics完成6000万美元B轮融资 由NEA和Forbion领投 现有股东跟投 总融资金额达1.05亿美元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推进核心产品MySalvia Therapy的临床试验 注册申报及商业化准备 [1] - 公司计划在欧洲和美国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ECLAIM研究) 预计2027年完成首轮结果披露 [1][14] 行业需求与市场潜力 - 偏头痛是全球第二大致残性疾病 患病人数超10.6亿 其中慢性偏头痛患者占比10%-15%(约1-1.5亿人) [3] - 偏头痛造成50岁以下人群首要致残 每年经济损失超1100亿美元 现有药物对部分患者无效或存在副作用 [3] - 神经调控技术因非药物 可调节 非成瘾性特点 成为慢性偏头痛治疗新方向 [3] 技术方案与产品优势 - MySalvia Therapy通过植入两个超薄电极(厚度<1mm)靶向三叉神经和枕神经 实现双靶点协同调节 [4][10] - 早期数据显示患者每月偏头痛天数从22天降至7天 显著优于非侵入式设备30%-40%改善率 [6] - 系统获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 采用分体式设计 患者可通过穿戴式控制器按需激活刺激程序 [6][10] 竞争格局与差异化 - 非侵入式设备如gammaCore Nerivio等已获FDA批准 但针对重度慢性偏头痛患者疗效有限 [7][9][11][12] - MySalvia Therapy作为首个进入注册临床的侵入式双靶点设备 填补重度患者治疗缺口 [12][13] - 技术优势包括更深层靶点干预 更稳定刺激方式 以及视觉隐蔽性强的特点 [15] 临床进展与未来规划 - RECLAIM研究正在进行 结果将影响监管审批和医保覆盖 若长期疗效验证成功或成"高阶解法" [12][13] - 公司核心团队来自Medtronic等企业 具备自主开发制造能力 总部位于荷兰埃因霍温 [14]
进入创新通道!植入式胫神经刺激器
思宇MedTech· 2025-03-02 14:47
植入式胫神经刺激器技术 - 植入式胫神经刺激器(ITNS)是一种新型神经调控医疗设备,用于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及相关泌尿系统功能障碍 [3] - 工作原理是通过向胫神经发送电脉冲信号,调节神经传导通路,影响膀胱和盆底肌肉活动 [4]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更小型化、智能化,集成无线充电和远程监控功能 [5] 膀胱过度活动症市场 - 2023年全球膀胱过度活动症市场规模达25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37.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4.8% [9] - 中国有超过8400万OAB患者,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女性26.4%、男性21.4%,但就诊率不足50% [18] - 传统治疗方式包括行为治疗、药物、针灸及膀胱扩大术等手术 [18] 主要竞争产品与技术 - eCoin无导线胫神经刺激器为全球首个FDA批准产品,81%患者1年后症状显著改善,公司Valencia Technologies获3500万美元融资 [12] - Neuronoff的Injectrode技术获美国国防部和NIH近4000万美元支持,采用18G针管注射电极,创伤小可门诊完成 [14] - Vivally系统为经皮可穿戴设备,通过闭环控制技术个性化调节刺激参数 [16] 上海微创流畅医疗 - 公司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神经刺激器等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核心产品为植入式胫神经刺激器 [20] - 产品主要用于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如OAB和尿失禁 [20] - 当前植入式胫神经刺激器市场仍处起步阶段,但技术潜力巨大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