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柔性电子器件贴装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社】一滴水“贴膜”?我国科学家开发“液滴打印”新技术
新华社· 2025-09-14 07:17
技术突破 - 开发液滴打印新技术 通过液滴媒介将超薄易碎电子器件膜精准贴附于复杂曲面尤其是生物组织表面[1] - 液滴作为中间介质 通过毛细作用促进贴合并像润滑剂般释放应力 避免传统操作导致的薄膜破损[2] - 贴附过程仅靠一滴水完成 不需外加压力和黏合剂 厚度仅150纳米的金膜可完好贴附微米级草履虫表面[5] 实验验证 - 在活体实验中实现硅基电子膜无损保形贴合 成功贴附小鼠坐骨神经和大脑皮层[5] - 通过光照触发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成功刺激神经引发腿部运动并采集清晰神经电信号[5] - 技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操作安全性 可贴合金膜到蒲公英绒毛 贝壳纹理和光纤等复杂结构[5] 应用前景 - 打破传统柔性电子器件贴装局限 在脑机接口 神经调控和可穿戴设备领域具广泛应用潜力[6] - 可扩展至组织工程和智能显示等前沿方向 为电子器件制备与贴合带来全新可能[6] - 未来可实现将各类电子器件轻松精准地印在皮肤 器官甚至神经表面[6]
一滴水“贴膜”?我国科学家开发“液滴打印”新技术
新华社· 2025-09-12 22:58
温柔贴:避免生物组织表面的薄膜受损 在脑机接口、可穿戴设备、神经修复等前沿领域,常需将柔性电子器件贴合于人体皮肤、神经甚至大脑等不规则表面。这类器件厚度极薄,容易 在贴合过程中因弯曲、拉伸而发生破损。 "这种操作就像给手机贴膜,只是贴的'膜'更软更脆,而'屏幕'也更加凹凸不平——比如大脑的沟回、纤细的神经等。"研究人员比喻道,一滴水恰 好提供了一个"温柔"的解决方案。 一滴水作为中间介质,先"拾取"超薄膜,再释放到目标表面。在此期间,液滴存在于薄膜与组织之间,既通过毛细作用促进贴合,又像"润滑 剂"一样让膜自由滑动,及时释放应力,避免了传统操作可能导致的破损。 研究成果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提供) 为一颗布满沟回的大脑,无缝贴合一层比头发丝还薄的电子膜——这个类似科幻的场景,被中国科学家通过"一滴水"变成现实。 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悉,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已发表该所宋延林研究员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开发的一项成果。这种名为"液滴打 印"的新技术,能够将超薄、易碎的电子器件膜通过液滴媒介,精准贴附于复杂曲面尤其是生物组织表面。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活体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硅基电子膜"打印"到小鼠的坐 ...
科学与健康|一滴水“贴膜”?我国科学家开发“液滴打印”新技术
新华社· 2025-09-12 17:53
研究成果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提供) 稳且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操作安全性 实验显示,即便是厚度仅150纳米的金膜,也能通过该技术完好贴附在微米级的草履虫表面,甚至蒲公 英绒毛、贝壳纹理、光纤等复杂结构也都成功实现贴合。 为一颗布满沟回的大脑,无缝贴合一层比头发丝还薄的电子膜——这个类似科幻的场景,被中国科学家 通过"一滴水"变成现实。 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悉,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已发表该所宋延林研究员团队联合多家 单位开发的一项成果。这种名为"液滴打印"的新技术,能够将超薄、易碎的电子器件膜通过液滴媒介, 精准贴附于复杂曲面尤其是生物组织表面。 温柔贴:避免生物组织表面的薄膜受损 在脑机接口、可穿戴设备、神经修复等前沿领域,常需将柔性电子器件贴合于人体皮肤、神经甚至大脑 等不规则表面。这类器件厚度极薄,容易在贴合过程中因弯曲、拉伸而发生破损。 "这种操作就像给手机贴膜,只是贴的'膜'更软更脆,而'屏幕'也更加凹凸不平——比如大脑的沟回、纤 细的神经等。"研究人员比喻道,一滴水恰好提供了一个"温柔"的解决方案。 一滴水作为中间介质,先"拾取"超薄膜,再释放到目标表面。在此期间,液滴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