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育种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好种子种出好收成!山东万亩功能粮饲作物新品种迎来秋季丰产
大众日报· 2025-09-29 01:56
"大家看,这片玉米株型紧凑,果穗均匀一致,按照这个长势,亩产能到750-800公斤!"9月28日上午,在邹平市万亩饲用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中农 海稻(深圳)公司高品质玉米育种中心技术总监张金龙一边测量一边赞叹。 解决大豆问题必须从根本入手。在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功能粮饲作物育种成果观摩会上,参会专家表示,此次育种创新,不仅为破解大豆困局提供了新路 径,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饲用玉米品种蛋白含量明显比普通玉米高,若能在我国玉米主产区推广这类高蛋白饲用 玉米品种,可大幅降低我国对进口饲料粮的依存度。"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营养研发项目负责人王鑫说。 通过育种创新实现"换道超车"。刘伟民介绍:"我们通过两条不同的路径突破大豆卡脖子瓶颈,一方面,通过前沿生物育种技术提升大豆品种的产量和品 质,提高单位面积产能,大幅提升种植收益;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提升现有主粮作物的蛋白、氨基酸和脂肪等有效物质含量,从产业应用端减少对大豆进 口的依赖。" 此次育种成果的落地,得益于山东供销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土地托管模式。利用公司首创的"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在实现规模 化、标准化种植的同 ...
机构:种业行业格局有望重塑
证券时报网· 2025-09-26 01:26
国盛证券认为,种业振兴是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也是破除内卷的根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 种业振兴。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逐步突破,2023年一号文件提出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2024年提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三年试点工作成效显著,2025年有望继续提速扩面。转基因 等生物技术有望使得行业天花板上移,优势公司有望通过兼并重组弯道超车,助力集中度提升,种业行 业格局有望重塑。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二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于9月26日至28日举办。 ...
苏垦农发(601952):2025年中报点评:业绩阶段承压,种子业务逆势增长
中原证券· 2025-09-12 12:11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1][9] 核心观点 - 公司业绩阶段承压但种子业务逆势增长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26%至45.88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7.71%至2.13亿元 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21.11% 降幅较第一季度收窄 [7] - 公司财务结构持续优化 资产负债率50.68% 同比下降1.02个百分点 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7.22亿元 同比增长412.77% [7][9] - 种子业务表现突出 收入6.46亿元 同比增长4.31% 毛利率11.53% 在各业务板块中保持较高盈利水平 [7] - 公司夏粮产量稳定 自有基地小麦亩产1,163斤创历史第三高产 啤酒大麦和油菜亩产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7] - 子公司业务布局加速 大华种业新增4大区域性试验基地 苏垦米业新设5大销售中心 苏垦农服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超500万亩次 [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12.03% 同比下降1.08个百分点 净利率4.87% 同比下降1.18个百分点 [9] - 费用率略有上升 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97%/4.85%/2.28% 同比分别增加0.23/0.48/0.12个百分点 [9] - 业绩预测显示复苏趋势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5/8.81/9.39亿元 对应EPS 0.55/0.64/0.68元 [9] 业务分板块表现 - 农资业务收入9.87亿元 同比下降30.73% 毛利率3.67% [7] - 原粮收入9.62亿元 同比增长41.03% 但毛利率仅0.65% 同比下降3.34个百分点 [7] - 食用油收入9.34亿元 同比下降17.90% 毛利率2.17% [7] - 大米收入5.56亿元 同比下降30.72% 但毛利率提升1.85个百分点至5.85% [7] - 麦芽收入3.94亿元 同比下降13.95% 毛利率7.84% [7] - 农产品收入3.83亿元 同比下降26.15% 毛利率12.29% [7] 估值分析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17.61/15.09/14.16倍 [9] - 与可比公司相比估值合理 北大荒2025年预测PE 21.90倍 隆平高科44.80倍 荃银高科42.82倍 [10]
马尔康:打造夏繁基地 为粮食安全贡献“高原力量”
四川日报· 2025-07-25 00:12
夏繁基地建设与运营 - 马尔康市凭借独特地理和气候优势打造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川种振兴的重要拼图[8] - 基地核心区达700余亩,6000亩推广基地已投入使用,一期工程完成土地整理和"夏繁之家"建设[14] - 二期工程预计总投资超2亿元,将建设夏繁论坛永久会址、专家大楼、科研大楼及5000亩育种制种储备土地[14] 科研进展与成果 - 基地已吸引20余个专家团队入驻,开展多抗性、耐逆性研究,促进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融合[11] - 油菜育种团队观察近万份材料,完成6000个袋子套袋、20余份重要材料杂交、4000余份育性鉴定[11] - 小麦团队种植40亩选种材料,重点开展多抗、耐逆、高产、优质研究[12] - 马铃薯团队培育近千种材料,川芋21亩产达5000-6000斤,比当地传统种植增产50%以上[13] 育种效率提升 - 夏繁可使小麦、油菜等作物实现一年两季生长,育种周期从6-8年缩短至3-4年[9][13] - 已育成川麦42、川油36等品种累计推广超5000万亩[13] - 通过稳定育种基地,结束了夏季作物"游击式"育种历史[10] 产业规划与发展 - 编制《马尔康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形成"一轴两园三区"布局[14] - 引进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四川省港航投资集团等国企提升农业运营水平[15] - 打造"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种业品牌,推进十大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15][16] - 通过"园区、镇区、景区"融合模式发展种业贸易、农文旅融合等多元业态[16]
“跟跑”→“并跑”!中国肉牛育种技术跑出“加速度”
央视网· 2025-07-02 20:14
畜禽种业重要性 - 畜禽良种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 [1] - 肉牛种业是肉牛产业的"芯片",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可打破国外垄断并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1] 肉牛育种技术进展 - 内蒙古通辽育种企业通过胚胎移植技术提升胚胎利用率 [3] - 肉牛智能化育种采用计算机视觉自动化性能测定系统,结合基因组数据库提升遗传评估准确性 [3] - 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编辑技术使肉牛育种领域部分反超发达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基因检测芯片市场占有率超85% [7] 自主品种培育成果 - 2021年培育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西牛,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5] - 华西牛种群从6省推广至12省,2023年底育种群达1.73万头,冻精销售占全国20% [5] 育种体系与平台建设 - 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收集32个品种100余万条数据,实现常规遗传评估及软硬件国产化替代 [7] - 畜禽种业形成"地方品种+生物育种+产业需求"三位一体格局,完善"保种-选育-推广"全链条 [7]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建立全球畜禽遗传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世界最大单体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 [9]
近看一只鸭子的质价比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5 22:21
行业概况 - 中国是世界水禽第一大生产与消费市场,2024年全国水禽出栏量超过50亿只,商品肉鸭出栏量42.2亿只,占全球总出栏量82%以上 [9] - 肉鸭产业以白羽肉鸭为主,占比83.3%,番鸭和半番鸭占比5.1%,地方麻羽肉鸭占比11.6% [5] - 2024年肉鸭消费占禽肉消费总量1/3,人均消费量达6.2kg,同比增长10.6% [9] 品种与价格差异 - 活鸭与烤鸭价格差异主要源于品种不同,街头烤鸭多用39天出栏、体重6斤的白羽肉鸭(如樱桃谷鸭),成本约13元/只,而高端烤鸭使用北京鸭,价格可达198-238元/只 [5][8] - 白条鸭价格亲民因鸭舌、鸭毛等附件收益分摊成本,例如4斤"小白条"胴体成本仅7元,鸭毛单卖可达3元/只 [6] - 番鸭和地方麻鸭价格高于白羽肉鸭,成年鸭价格高于青年鸭 [5] 育种技术进展 - 北京南口鸭场采用CT、基因测序和带芯片脚环技术选育,实现饲料报酬自动测定,选育精确度显著提升 [11][12] - 京典北京鸭新品种皮脂率35%以上,料肉比2:1,平均体重超3公斤,支撑北京烤鸭高品质口感 [9] - 中国水禽种业已实现自主可控,10年内培育多个高生产性能肉鸭品种,生产性能全球领先 [12] 市场需求与产品分化 - 消费需求多元化,盐水鸭、樟茶鸭等区域特色产品对肉品质、饲养期有严格要求 [9] - 樱桃谷鸭年出栏20多亿只,饲料转化率1.7:1,适合快速出栏;北京鸭则主打高端市场,脂肪含量更高 [8] - 产业链企业持续优化品种,如首农股份针对不同餐饮场景开发差异化产品 [8][9]
隆平高科(000998) - 000998隆平高科业绩说明会、路演活动信息20250428
2025-04-29 12:10
公司经营情况 - 2024 年公司在种业市场整体承压下,国内各板块稳健发展,巴西销量基本持平,市场份额稳定在 20%左右 [3] - 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5.66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14 亿元,国内业务逆势稳健增长,实现营收 54 亿元,归母净利润 5.4 亿元 [3] - 2024 年国内水稻营收在 2023 年增长 36%基础上又增长 13%,突破 20 亿元;国内玉米营收超 21 亿元,联创种业营业收入超 16 亿元;国外巴西玉米营业收入超 31 亿元 [3] 隆平巴西相关情况 发展情况 - 自 2017 年底并购后,7 年实现销量规模跨越式增长,但利润业绩波动大 [3] - 在巴西玉米种业市场位居前三,与排名第二的科迪华差距较小,旗下品牌市场与影响力处于行业前列 [3] - 构建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拥有领先实验室,建有 5 个核心育种站,具备可持续品种产出能力,组建合理育种家团队,全基因组预测育种技术准确率超 90%,预计 1 - 2 年有一批新品种推向市场 [3][4] - 在高粱市场潜力大,过去五年巴西高粱种植面积增长 80%,未来 10 年预计有 30%以上增长空间,大豆、水稻等作物也有发展潜能,已投资建设南美规模领先种子生产线 [4] 盈利能力提升举措与进度 - 利用国内运营管理能力优势,明确聚焦“2 + 2”作物战略,以玉米和高粱为主业,兼顾大豆和水稻拓展 [5] - 市场布局上,重点聚焦巴西、中国及非洲部分市场,其他区域通过出口合作补充盈利 [5] - 开展“种子 + 增值”业务模式,与国内企业合作开展农化产品销售、粮食易货贸易等增值服务 [5] - 优化科研与产品策略,聚焦主要增长市场,投入资源开发全球领先产品并优化流程 [5] - 持续降本增效,抓好控费降本 [6] 形势预期 - 巴西《未来燃料法案》将使乙醇产量从每年 350 亿升扩大至 500 亿升,玉米成为主要原料,全国 26 个酒精加工厂,在建 24 个,玉米消耗量大幅攀升,畜牧业发展也刺激玉米需求,预计年底玉米价格小幅上涨 [7] - 隆平巴西将把握机遇,深化“玉米 + 高粱”核心作物战略,运营状况预计显著优于去年 [7] 公司管理举措 汇兑管理 - 2025 年 3 月初巴西央行上调基准利率,公司借贷成本增加,实际贷款利率超 16% [8] - 公司通过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获取 16 亿元人民币贷款,跨境置贷给巴西子公司,综合贷款利率年化 2.9% [9] - 2025 年将采用套保工具对人民币跨境直贷进行锁汇,消除汇率波动对利润表的影响 [9] 降本增效 - 国内实行精细化预算管理制度,遵循“自下而上、三上三下”审核流程,优化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减少管理层级,降低人力成本,严格执行差旅等费用政策,2024 年国内公司管理费用同比减少 2290 万元 [9] - 财务费用方面,通过统筹优化贷款结构、加强资金归集管理、引进贷款利率招投标模式,2024 年度利息费用降低超 2000 万元,实现管理费用率和财务成本逐年下降 [10] 水稻业务情况 变革举措 - 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实现量价齐升 [10] - 构建系统化能力,涵盖科研、品种开发、营销体系及团队管理等环节 [11] - 打造适应现代种业市场的营销模式,紧跟新媒体和渠道多样化趋势 [11] - 抓住低镉等绿色品种的科研和运作,打造战略市场成长点 [11] 未来规划 - 内研外引加快品种研发,抓住绿色高产、优质高产品种推广机遇 [11] - 通过并购整合扩大利润和营收增长,水稻产业将持续增长 [11] 中巴合作 - 促进国内与巴西团队深度合作,推进“两隆融合”,统一经营理念 [11] 国内玉米业务情况 研发和销售团队架构 - 研发团队以隆平高科玉米种业研究院为核心,整合联创种业、安徽隆平、甘肃隆平,河北巡天、湖北惠民、云南宣晟作为补充,甘肃隆平承接巴西资源材料 [11] - 销售体系采取分品种、分渠道精细化运营策略,联创种业以五大主品牌为核心,实施“5 + 10”战略,拓展品牌矩阵 [11] 联创种业规划 - 制定三年发展战略,目标是稳定基本盘、实现小幅增长,培育五大新增长点 [12] - 生物育种技术产品创新突破,全国审定转基因玉米品种 161 个,联创种业拥有 10 个,近三年转基因品种示范推广市场占有率保持前列,基因编辑技术获 T1、T2、T3 载体,预计明年商业化应用,分子设计育种项目缩短育种周期至 5 - 6 年 [13] - 市场区域拓展与产品优化,开拓北方早熟及极早熟玉米市场,推广联创第三代大单品 [14] - 战略并购与产业链延伸,并购生态区互补企业,整合资源,拓宽产品线,纳入小麦、花生、大豆等作物 [14] 玉米品种研发方向 - 综合考虑抗逆性与耐密性,抗逆性是关键,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可增产,我国玉米平均种植密度约 4000 株/亩,部分区域增加 1000 - 2000 株/亩可提高产量 [16] - 提升品种耐密性,推广耐密品种可在灾害年份实现丰收 [16] - 适配机械化,品种需具备脱水快、含水量低、抗倒伏特性 [16] - 推进转基因技术应用,转基因品种在抗虫、耐除草剂方面优势显著,推广面积有望快速增长 [16]
29岁叶紫薇,破格晋升
券商中国· 2025-04-03 07:56
人才晋升与学术成就 - 中国人民大学29岁助理教授叶紫薇破格晋升为教授 通过战略性人才职称评审学校提名制度这一超常规方式实现晋升 [1] - 叶紫薇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入职人大不到3年即获得破格晋升 成为"95后"教授 [1] - 晋升过程经过严格程序和标准 包括学院-学部-学校学术委员会审议和学校审议通过 [4] 研究方向与学术贡献 - 叶紫薇聚焦农业生物经济方向 特别关注生物育种技术的经济 环境问题及相关政策研究 [2] - 采用交叉学科思维破解农业政策难题 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2] - 将生物育种经济研究写进Science 实现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历史突破 [2] 科研项目与教学成果 - 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委托课题 持续产出学术成果 [3] - 为本科生开设《计量经济学B》 为研究生开设《环境价值评估》等课程 [3] - 授课规模覆盖本硕博近200名学生 所带班级荣获校级示范班集体(先锋团支部)等荣誉 [3] 回国任职与学科发展 - 叶紫薇认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和问题导向 需要与政策联动推动学术成果落地 [3] - 强调身处中国研究和现实发展大局的重要性 才能及时感知并解决国家需求 [3] - 致力于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