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icon
搜索文档
“2025苏州河论坛”举行
国际金融报· 2025-09-25 05:29
他同时强调,苏州河论坛不仅是普陀区产业升级的关键契机,更是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创新、深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探索。 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以来,普陀把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与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大局结合起来,推动双向奔赴"多起 来"、创新协同"强起来"、文旅融合"热起来"。站在新起点,普陀将始终坚持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中行动,进一步做强生态共建、做深要素共通、做实服 务共享,继续巩固合作成果,不断拓展合作场景,让高铁线成为创新线、合作线,让高速路成为协同路、联动路。 现场,2025年重点课题《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为牵引,聚焦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着力强化重点产业科创引擎》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报告提出,以"慢思考、长思考、冷思考"构建差异化研究视角,在区委区政府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的全局中,既同向发力、又互补助力,在厘清 普陀优势、主要问题以及在创新发展生态位的基础上,以"十大举措"(空间布局优化、国家级园区创建、招商模式升级、链主生态集聚、前置精准招商、政 策服务补位、共享设施建设、院所深化协同、营商环境优化、都市创新赋能)落实市委书记陈吉宁关于打赢产业创新生态培育攻坚战的要求,培育创 ...
2025苏州河论坛举行
解放日报· 2025-09-24 02:04
记者 周楠 昨天,"2025苏州河论坛"在上海普陀举办。本次论坛将"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为牵引,打造特色产 业集群"作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政协委员围绕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进一步构筑普陀经 济发展新优势集思广益,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出席论坛。 ...
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 上海普陀深化跨区域协作
经济日报· 2025-09-12 22:03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进展 - 普陀区与江苏7个城市(南京 无锡 常州 苏州 南通 镇江 泰州)签订合作备忘录 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和资源互通 [1] - 促成科研学术 技术研发 产业对接等50余项合作在沿沪宁区域落地 [1] - 上线"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组建223人技术经理人队伍 [2] 科技创新突破与机制建设 - 上海化工研究院牵头"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入选长三角创新联合体 实现丰度99%以上碳-13同位素一氧化碳稳定量产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1] - 建立企业出题的需求筛选机制 推动科技领军企业联合发布关键技术攻关清单 [1] - 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鼓励共建研发中心和实验室 [1] 区域协同发展目标 -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强科研设施与平台共享 [1][2] - 巩固深化既有合作成果 做优协同创新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2] - 打造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示范样板 [2]
“十四五”以来 普陀区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等方面发展亮眼 上海“西大堂”产业倍增升级焕新
解放日报· 2025-09-11 01:48
核心经济指标表现 - 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8% 高于全市年均增速6.2个百分点 [1] -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8.8% 高于全市增速2.5个百分点 [1]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590亿元 较"十三五"末增长40.8% [1] - 规上服务业营收2614亿元 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增长 [1] 科技创新发展 - 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汇集重点实验室等资源310项 技术需求294项 跨区域合作195项 [2] - 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碳-13同位素产品丰度达99%以上 [2] - 2024年科技小巨人企业达346家 高新技术企业达694家 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95家和255家 [2] - 设立50亿元"半马苏河"科创基金 建设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3] 重点产业发展 - 智能软件 研发服务 科技金融 生命健康四大产业提前完成"411倍增计划" 区级税收占比翻倍 [4] - 2023年商品销售总额超2万亿元 稳居全市第二 [4] - 2024年1-7月有色金属重点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4.5% [4] -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悦己经济 国货潮品 首发经济 直播经济 夜间经济等新业态 [4] 城市更新建设 - 苏州河21公里岸线贯通 建成29座苏河驿站 "半马苏河"公园开放 [5] - 红旗村城中村改造建成真如环宇城 山姆会员店 中海中心等高品质载体 [6] - 铜川水产市场转型为"真如之心" 规划商业办公 高端酒店 文化创新等新业态 [6] - "十四五"期间新建绿地75.5万平方米 立体绿化10.8万平方米 绿道27公里 新增城市公园9座 口袋公园12座 [6] - 2024年绿化覆盖率31% 较"十三五"末提升1.8个百分点 [6]
构建跨区域科创共同体 上海普陀:全面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
上海证券报· 2025-09-10 18:48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战略规划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连接上海 南京 苏州 无锡 常州 南通 扬州 镇江 泰州等城市 集聚全国领先科创要素 完备产业体系 畅通枢纽网络和深厚人文底蕴 [1] - 国家层面持续深化战略 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 2021年"十四五"规划明确加快建设 202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建设方案 202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立法支持高质量发展 [2] - 该战略与长江经济带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深度协同 成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引擎 [2] 普陀区跨区域协同举措 - 普陀区发起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合作倡议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跨区域协同 将发力产业 创新 要素服务 市场等方面互联互通 [1] - 2024年会同沿沪宁8个城市梳理资源 需求 合作"三张清单" 汇集重点实验室 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310项 技术攻关 产业联动等需求294项 跨区域合作195项 [4] - 2024年7月上线"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 实现28个技术创新需求揭榜 技术交易额超800万元 [4] 科技创新与产业突破 - 普陀区武宁路沿线集聚2所高校 16家科研院所 近百家科创平台和近千家科技企业 2024年成立武宁创新共同体联动科创资源 [5] - 通过共同体平台协同 上海化工研究院攻克碳13制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其牵头的"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科创策源新核心 [5] - 普陀区将以沿沪宁产业基金矩阵为切入点 引导政府资本和产业资本投早 投小 投硬科技 推动科技 金融 人才 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高效流动 [5]
普陀区“十四五”成绩: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8%!生产总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0.8%!
国际金融报· 2025-09-10 17:55
经济发展成果 - 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8% 高于全市年均增速6.2个百分点 [3] -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8.8% 高于全市增速2.5个百分点 [3]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590亿元 较"十三五"末增长40.8% [3] - 规上服务业营收2614亿元 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增长 [3] - 税收亿元楼达38幢 较"十三五"末增加12幢 实现十亿元楼零突破 [3] - 重点楼宇单位面积税收产出超6000元/平方米 较"十三五"末翻番 [3] 产业创新与科技发展 - 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提前完成"411倍增计划" 占区级税收比重较"十三五"末翻番 [5] - 科技小巨人企业达346家 高新技术企业达694家 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95家和255家 [4] - 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半马苏河"科创基金 [4] - 打造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 与沿线"八市"合作形成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 [4] - 数字广告产业园入选首批市级广告产业园区 [5] - 建设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出台"1+N"人才新政 [4] 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 - 开展旧住房成套改造18.08万平方米 实施旧住房修缮约217万平方米 [7] - 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2.75万套 为"十三五"期间的5倍 [7] - 轨交14、15号线竣工通车 20号线开工建设 武宁路快速化改造建成通车 [7] - 完成45条(段)景观道路建设 为"十三五"期间的1.8倍 [7] - 新建绿地75.5万平方米 立体绿化10.8万平方米 绿道27公里 [8] - 2024年绿化覆盖率达31% 较"十三五"末提高1.8个百分点 [8] 民生服务与社会保障 - 成为全市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拥有23家上海市新优质学校 [10] - 公办托幼一体园实现100%全覆盖 成功申报4所特色高中 [10] - 建设智慧健康驿站10家 实现街镇全覆盖 [10] - 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352张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每千人建筑面积82.73平方米 [10] -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27.5张 建成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02个 [10] - 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6个 市老年友好型社区7个 [10] 营商环境与公共服务 - 成功创建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5] - 政府透明度指数连续8年位居全国县(市、区)前三 [5] - 完成全市首个"交地即交证"建设项目 首批试点长三角"虚拟政务服务窗口" [5] - 累计新增"一业一证"等线上服务150余项 [5] - 打造"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标杆 推出矛盾多元化解线上平台 [11] - 获评"上海市平安示范城区" 量子城市先导应用场景落地试点 [11]
加法变乘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跃上新台阶
科技日报· 2025-08-13 00:14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政策 -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通过《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 将于2025年9月1日施行 提出战略协同 高地共建 开放共赢 成果共享等基本原则 [9]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5年上半年三省一市经济总量占全国24.8% [9] - 构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深层次变革 需要深化创新体制机制协同 进一步破除瓶颈障碍 [16]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长三角区域内已集聚重大科研基础设施28个 大型科学仪器超过5万台(套) [15] - 合肥先进光源为亚洲唯一低能量区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 光源亮度比三代光源提高至少两个量级 [14] - 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合作备忘录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推动科研科创要素流动 [14] 产业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2024年GDP总量突破15.1万亿元 占长三角经济总量45.6% [12] - 上海化工研究院碳-13同位素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在安徽实现产业化并产出丰度99%以上产品 [11] - 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科创策源地之一 通过协同平台与多地机构合作 [12] 跨区域合作机制与资金支持 - 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在示范区成立 规划面积49.16平方公里 含上海青浦 江苏吴江 浙江嘉善三个分园 [13] - 形成资金+基金联动支撑模式 两区一县每年投入跨省域高新区资金不低于1亿元 [13] - 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服务金额超5.5亿元 支持金额超1.8亿元 覆盖沪苏浙全域及安徽马鞍山5000家企业 [15] 区域创新生态建设 - 实行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制度 上海市修订法规专设长三角共享章节 三省设立相关条款 [15] - 以不破行政隶属 打破行政边界的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9] - 创新共同体可避免低层次科技重复投资 实现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 [16]
GDP超7800亿元的扬州加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加速跑”
国际金融报· 2025-08-11 11:21
长三角一体化合作 - 普陀区与扬州市签署协同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备忘录,强化区域协同发展 [1] - 扬州大数据产业园与普陀区武宁科技园达成战略合作,聚焦创新策源、产业互融和要素流动 [3] - 扬州加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计划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打造标志性创新成果 [4] 区域经济数据 - 扬州市GDP从2020年6048.33亿元增至2024年7809.64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8200亿元 [5] - 普陀区与江苏南京、无锡等七市合作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建立双轨联络机制 [6] 产业与创新协作 - 普陀区梳理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涵盖产业园区、技术攻关、市场拓展等领域 [7] - 南京探索文旅合作"一站多点",常州联合攻关新能源新材料,南通深化共建产业园区 [7] - 普陀与泰州共建离岸创新中心,与镇江等市推进"在线集市"等产业链合作项目 [7][9] 文旅与商业联动 - 镇江与普陀推出"沿着沪宁去旅行"高铁旅游产品,开通3条双城文旅专线及康养专列 [8] - 镇江8家康养酒店及9家A级景区对上海团队推出优惠,强化文旅资源共享 [8] - 普陀区商务委、体育局举办苏州河半程马拉松、龙舟赛等活动,联动沿沪宁城市 [8] 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开发"在线集市"小程序,推动技术资源对接和"揭榜挂帅"项目 [9] - 探索人才库建设,促进跨区域培养流动,并重点打造沿沪宁科创基金吸引城市参与 [9]
“协同才能激发更大能量”
人民日报· 2025-06-18 21:53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 - 普陀区集聚两所"双一流"高校、16家科研院所、44家科技研发平台及近千家科技型企业[1] - 与江苏7个城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1]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旨在提升长三角全球资源配置能力[1] 产学研协同创新 - 上海化工研究院牵头成立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成为第二批12家联合体之一[1] - 普陀区科委按企业自筹资金30%支持"生物医药检测试剂及技术服务研发"产学研项目[2] - 武宁创新共同体促成50余项科研学术、技术研发等领域合作意向[2] 科创服务平台 - 普陀区举办6场科创集市活动吸引200余家企业与金融机构、高校对接[3] - 同济大学团队研发的地质工程软件在泰州-普陀科创集市获合作意向[2] - 正在开发线上小程序集聚不同城市的企业需求和技术资源[3] 产业技术合作 - 上海智康加机器人公司研发7公斤级康复机器人解决设备移动难题[4] -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沿沪宁带20余家企业提供检测服务[4] - 普陀区与沿线城市梳理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促进四链融合[4]
吹响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号角
中国证券报· 2025-06-15 20:50
长三角协同创新与产业升级 - 普陀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承载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双新融合"),形成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联动机制,覆盖南京、无锡等7市1区[1][2] - 区域内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武宁路2300米范围内聚集近千家科技创新主体,普陀区累计上市企业22家,并建立动态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库[2][16]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经济规模显著,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1万亿元,占全国11.2%,占长三角45.6%,形成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之一[14] 机器人及汽车产业链布局 - 普陀区承担全国70%机器人产品市场准入认证服务,向埃斯顿、科沃斯等长三角企业发放CR认证证书近百张,全国超半数机器人从普陀完成认证[3] - 汽车产业形成跨区域协同模式:德赛西威、罗尔斯罗伊斯等企业在普陀设计核心部件,无锡测试软件,常州装配电池,南京完成整车制造[3] -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联合车企及芯片企业开展未来车脑芯片研发,算力达国际先进水平[7] 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 - 构建"千百十"产业体系:发展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网络安全、数字广告、科技金融),培育百亿级特色赛道,布局十亿级未来产业如脑科学、基因治疗等[4][11] - 重点产业占区级税收比重超40%,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致慧医疗肿瘤精准诊疗项目、施江医药脑胶质瘤创新药等"核爆点"项目相继落地[4] - 桃浦智创城转型为国际创新城,吸引东方雨虹、睿创微纳等企业入驻,施耐德电气工厂获评"端到端灯塔工厂"[10][11] 关键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 - 芯诗微电子半年内完成汽车安全气囊芯片自主研发,提交3项发明专利,实现全流程自主知识产权[6] - 墨泉生物运用AI技术打造"垂直农场",硬件生产与太仓代工厂协同,45分钟供应链半径加速研发迭代[12] - 建立科创集市平台实现沿沪宁城市资源共享,机器人平台在无锡、南通设分中心,智慧医疗产业链与镇江合作[9] 资本与创新融合 - 欧普泰登陆北交所募资1.5亿元,AI光伏检测效率提升400倍,带动企业进入快车道[15] - 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大会推动跨区域资本协作,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闭环生态[2][14] - 政策组合拳降低企业成本,包括落户奖励、专项扶持及低成本办公场地,助力芯诗微等企业聚焦技术突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