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房企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保利、万科稳居营收千亿俱乐部,首开、滨江增速领跑
新京报· 2025-09-14 02:21
行业整体表现 - 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企业间分化持续加剧 房地产正从规模竞赛转向稳健经营新阶段 [1] - 2025年上半年20家典型上市房企平均营收增速仅为7.72% 增长乏力 [4] - 行业整体收入规模呈收缩态势 半数房企营收出现下滑 [1][4] 企业梯队划分 - 第一梯队千亿营收俱乐部仅保利发展1169亿元和万科1053亿元两家企业入围 [1][4] - 第二梯队500亿-1000亿元阵营共7家房企 包括华润置地949.2亿元 绿地控股946.9亿元 中海地产832.2亿元 碧桂园725.7亿元 龙湖集团587.5亿元 绿城中国533.7亿元和招商蛇口514.9亿元 [2][3][5] - 第三梯队500亿元以下阵营共11家房企 从越秀地产475.7亿元到世茂集团148.3亿元 [3][5] 企业营收表现 - 保利发展营收1169亿元同比下降16.08% 万科营收1053亿元同比下降26.2% [2][4] - 华润置地营收949.2亿元同比增长19.96% 龙湖集团营收587.5亿元同比增长25.39% [2][6] - 首开股份营收180.4亿元同比增长105.19% 滨江集团营收454.5亿元同比增长87.8% [1][3][6] - 越秀地产营收475.7亿元同比增长34.6% 华发股份营收382亿元同比增长53.46% [3][6] - 世茂集团营收148.3亿元同比下降49.21% 融创中国营收199.9亿元同比下降41.7% [3][6] 企业类型分析 - 央企国企凭借资金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融资成本更低 资源获取能力更强 [1][7] - 保利 华润置地 中海地产 招商蛇口 绿城中国 越秀地产等具备央企或国企背景的企业营收较为稳定 [7] - 民营房企除龙湖集团 滨江集团等个别企业外 多数承受巨大压力 碧桂园 融创中国 世茂集团营收同比下降均超25% [7] 业务转型趋势 - 越来越多房企发力第二增长曲线 通过轻资产转型 代建业务 商业运营等非开发业务拉动收入 [8] - 华润置地运营性收入利润贡献超六成 龙湖集团运营业务及服务业务收入132.7亿元创历史新高 占总营收22.6% [8] - 行业需加快向城市运营与服务转型 强化资金管理 优化债务结构 [8]
透视半年报|保利、万科稳居营收千亿俱乐部,首开、滨江增速领跑
贝壳财经· 2025-09-14 01:39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20家典型上市房企平均营收增速仅为7.72% 显示行业增长乏力[3] - 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企业分化持续加剧 从规模竞赛转向稳健经营新阶段[1] - 半数房企(10家)营收同比下滑 跌幅在10%至50%不等[11] 企业梯队分化 - 千亿营收俱乐部仅保利发展(1169亿元)和万科(1053亿元)两家入围[1][4] - 第二梯队(500亿-1000亿元)共7家房企 包括华润置地(949.2亿元)、绿地控股(946.9亿元)、中海地产(832.2亿元)、碧桂园(725.7亿元)、龙湖集团(587.5亿元)、绿城中国(533.7亿元)和招商蛇口(514.9亿元)[5] - 第三梯队(500亿元以下)共11家房企 包括越秀地产(475.7亿元)至世茂集团(148.3亿元)[6] 企业表现差异 - 首开股份营收同比增长105.19%至180.4亿元 滨江集团增长87.8%至454.5亿元 华发股份增长53.46%至382亿元[8][10] - 华润置地营收增长19.96%至949.2亿元 龙湖集团增长25.39%至587.5亿元[2][14] - 世茂集团营收下跌49.21%至148.3亿元 融创中国下跌41.7%至199.9亿元 碧桂园下跌28.92%至725.7亿元[2][11] 企业类型表现对比 - 央企国企表现稳健 保利、华润置地、中海地产、招商蛇口等凭借资金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占据市场主导[12] - 民营房企除龙湖集团、滨江集团外多数承压 碧桂园、融创中国、世茂集团营收同比下降均超25%[14] 行业转型趋势 - 房企发力第二增长曲线 华润置地运营性收入利润贡献超六成 龙湖集团运营及服务业务收入132.7亿元占总营收22.6%[14] - 行业向轻资产转型、代建业务、商业运营等非开发业务方向发展[14][16]
头部房企转型迈入新阶段 加速布局经营性业务
证券日报· 2025-09-06 02:48
行业整体表现 - 286家上市房企上半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85万亿元 累计实现净利润851.77亿元 其中89家亏损 亏损总额达1912亿元 [2] - 行业利润承压关键原因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结算规模显著下降 毛利率处于低位 以及为加速回款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2] - 头部房企作为行业风向标 其经营动向为行业转型提供重要参照 [1] 好房子战略转型 - 绿城中国存货减值集中在2021年获取项目 近两年新获取项目质量提升 上半年新增907亿元货值 新拓项目平均净利率较为理想 [2] - 越秀地产上半年销售均价逆势上涨至42100元/平方米 约为行业均值的2.5倍 实现销售额正增长 [3] - 龙湖集团在重庆两江御湖境项目三个月续销接近20亿元 北京观萃项目上半年成交套数位列昌平区第一 [3] - 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改善性需求非常强劲 产品力迭代与品质提升成为行业普遍共识 [3][4] 经营性业务发展 - 华润置地上半年经常性收入205.6亿元 占总营收21.7% 贡献核心净利润60.2亿元 经常性业务利润占比超过一半 经营性不动产业务毛利率提升1.4个百分点至72.9% [5] - 龙湖集团运营及服务业务收入132.7亿元创历史新高 实现核心利润40亿元 [6] - 越秀地产商业板块当前占比10% 未来比重将加大 物业板块满意度提升 康养板块入住率加快爬坡 [6] - 保利发展旗下物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92亿元 归母净利润8.91亿元 [6] 融资与债务管理 - 2025年下半年行业偿债规模达5301亿元 其中第三季度为偿债高峰约1579亿元 [8] - 绿城中国现金短债比达2.9倍创历史新高 货币资金总额668亿元 其中可用资金395亿元 平均融资成本从3.6%降至3.4% [9] - 龙湖集团有息负债过去三年下降400亿元 预计年底再降200亿元 境内信用债余额将仅剩68亿元 [10] - 经营性物业贷成为重要融资工具 龙湖集团新增约百亿元经营性物业贷 平均融资成本保持3.58% 平均合同借贷年期延长至10.95年 [9] 融资市场新动态 - 绿城中国发行1.5亿美元优先票据 新城发展成功发行3亿美元境外债 成为近三年来首家重启境外融资的民营房企 [10] - 中国海外发展提交首单消费基础设施REIT申报 拟将购物中心项目以公募REITs形式分拆上市 预计募资13.55亿元 [6] - 融资环境改善使优质房企在信用修复和现金流稳定性方面优势突出 [10]
头部房企转型迈入新阶段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5 16:11
核心观点 - 行业利润承压但正越过偿债高峰 加速调整发展模式并寻求新增长曲线 [1] - 头部房企通过"好房子"战略和经营性业务转型增强韧性 应对债务压力 [1][2][4][7] 行业财务表现 - 286家上市房企上半年营收1.85万亿元 净利润851.77亿元 [1] - 89家房企出现亏损 亏损总额达1912亿元 [1] - 业绩承压主因:开发项目结算规模下降+资产减值计提 [2] 好房子战略实施 - 绿城中国新增907亿元货值 新拓项目平均净利率较为理想 [2] - 越秀地产销售均价逆势涨至42100元/平方米 达行业均值2.5倍 [2] - 龙湖重庆两江御湖境项目三个月续销近20亿元 北京观萃成交套数居昌平区第一 [3] 经营性业务发展 - 华润置地经常性收入205.6亿元 占总营收21.7% 贡献核心净利润60.2亿元 [4] - 龙湖运营及服务业务收入132.7亿元创历史新高 核心利润40亿元 [5] - 保利物业营收83.92亿元 归母净利润8.91亿元 [5] - 越秀地产商业板块占比10% 未来比重将加大 [5] 债务与融资状况 - 2025年下半年行业偿债规模达5301亿元 第三季度高峰约1579亿元 [7] - 绿城中国现金短债比2.9倍创历史新高 货币资金668亿元 可用资金395亿元 [8] - 绿城中国平均融资成本3.6% 同比下降40基点 期末降至3.4% [8] - 龙湖集团新增约百亿元经营性物业贷 平均融资成本3.58% 借贷年期延至10.95年 [8] - 龙湖集团有息负债过去三年降400亿元 预计年底再降200亿元 [9] 融资渠道创新 - 中海发展提交首单消费基础设施REIT申报 拟募资13.55亿元 [5] - 招商蛇口落地82亿元经营性物业贷款 [8] - 境外融资市场回暖:绿城中国发行1.5亿美元优先票据 新城发展发行3亿美元境外债 [9]
中指研究院:20家出险房企化债总规模超12000亿元
第一财经· 2025-08-21 07:41
行业债务重组进展 - 截至2025年8月20家出险房企债务重组或重整获批[1] - 化债总规模超过12000亿元人民币[1] 行业退市与经营影响 - 2022年至今27家上市房企因市场冲击被动退市[1] - 多家房企通过私有化方式退出资本市场[1] - 房企经营受到深度市场冲击的较大影响[1] 企业战略转型动向 - 多家上市企业主动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1] - 部分企业出于保壳需要退出房地产业务[1] - 行业出现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型趋势[1]
2025房企中报前瞻 绩优者呈现三大特征
证券日报· 2025-08-19 08:06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截至8月18日A股72家房企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 其中46家预计亏损 占比超六成[1] - 4家房企发布中期业绩报告 其中3家业绩下滑 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1] - 2025年上半年仅5家房企预增 12家扭亏 亏损房企数量达46家[2] - 预计亏损额度最高房企上半年亏损100亿元至120亿元 同比亏损进一步扩大[2] 头部企业盈利状况 - 保利发展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7.35亿元 同比下降63.15%[2] - 龙湖集团预计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下降45%左右 仍保持正向盈利[2] - 保利发展 滨江集团 龙湖集团预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均在10亿元以上[4] - 城建发展预计报告期内盈利超过5亿元[4] 业绩下滑原因分析 - 房地产开发项目结算规模显著下降 毛利率仍处低位[3] - 结合行业变化 房企新增计提资产减值考虑减值风险[3] 盈利企业特征分析 - 第一类:中小房企通过多个重要项目交付结转实现盈利 如城建发展天坛府 龙樾天元项目交付带动房地产业务收益大幅增长[4] - 第二类:经营性业务提升盈利稳定性 龙湖集团运营业务及服务业务保持增长 持续贡献稳定利润[4] - 2025年1-6月龙湖集团实现经营性收入约141.5亿元(含税) 创下半年历史新高[4] - 第三类:区域型房企抓住分化市场机会 滨江集团在杭州土地储备占比达70% 受益于杭州楼市亮眼表现[5] 行业库存与市场前景 - 2025年6月末50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狭义库存30927万平方米[7] - 按12个月测算去化周期约21.82个月 去化压力仍然不小[7] - 2025年新房销售额有望在9万亿元左右 长期或在8万亿元位置达到供需平衡[7] 行业转型方向 - 开发业务快速增长时代结束 倒逼房企加快转型进程[7] - 运营及服务业务收入成为部分房企稳定收入的重要支撑[7] - 华润置地和龙湖集团拥有较高经常性收入 表现出更高盈利能力和更稳定杠杆水平[7] - 典型房企经营性业务收入占比有望进一步上升 成为构建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方向[7] 政策与经营策略展望 - 促进市场持续恢复仍是重要政策目标 政策聚焦城中村改造 高品质住房供给 收购存量商品房等方面[8] - 宏观政策有望进一步发力 降准降息 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等政策落地预期增强[8] - 房企需要主动寻找经营与投资确定性 通过稳住现金流 加大经常性收入比重 提升产品与服务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8]
西安民营房企,南下昆明收购2个项目!
搜狐财经· 2025-08-08 14:52
西安海荣集团昆明扩张 - 西安海荣集团通过控股子公司昆明海纳收购昆明两家公司100%股权 涉及金额分别为2 625亿元和1 2466亿元 [2][3] - 收购的两家公司持有昆明官渡区两宗住宅用地 面积分别为22 25亩和26 25亩 容积率分别为1 4和2 5 楼面地价约6000元/㎡ [3][5][7] - 两宗地块周边教育资源丰富 配套包括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 云南省大剧院等城市级资源 [5][7] - 此次收购后 西安海荣在昆明已布局3个项目 包括此前开发的45亩海荣滇池澜庭项目 [7] 西安本土房企转型现状 - 过去十年西安本土民营房企如天朗 海荣 荣华等逐步淡出地产开发 转向文旅 康养 物管等领域 [10] - 天朗转型为"中国城乡产业运营商" 重点开发文旅项目如太白山唐镇 长安唐村 [10] - 荣华聚焦物管和康养 旗下物业公司荣鑫股份计划主板上市 康养板块在管床位超1万张 [10] - 中登 雅荷等房企面临困境 旗下项目多次被司法拍卖 [11] 行业格局变化 - 十年前中国房企TOP20中民企占10家 2023年仅剩3家 [16] - 荣民地产2023年营收398亿元 未达千亿目标 主要开发商办项目去化困难 [13] - 龙记曾布局三四线城市实现弯道超车 但行业调整后面临压力 [15] - 陕北资本房企如泰发祥 德通等成为西安地产新势力 [15]
近两亿银行资金被冻结,这家“京派”国资房企怎么了?
第一财经· 2025-06-10 06:04
公司经营困境 - 公司两个银行账户资金被冻结,合计金额近2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的1.46%,占公司2025年一季度末货币资金的1.19% [1][3][4] - 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一年内发生的诉讼、仲裁事项金额合计14.25亿元,占公司2024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10.50% [5]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242.13亿元,同比下降49.31%,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81.4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150亿元 [7] - 公司2024年对房地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0.81亿元,投资性房地产减值损失301.69万元,计提信用减值损失4.86亿元,总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规模35.7亿元 [8] 财务与资金状况 - 公司2024年有息负债1161.97亿元,资产负债率74.4%,净负债率192.4%,期末持有现金188亿元,现金短债比为1.03倍 [8] - 公司其他应付款185亿,其中资金往来款约164亿,应付账款中货款、工程款约83亿 [8] - 公司毛利率从2021年的19.81%降至2024年的4.80%,净利率则从2.46%降至-38.90% [7] - 公司总资产从2021年的3138.59亿元降至2024年的2298.69亿元,净资产从665.68亿元降低至510.62亿元 [7] 市场与销售表现 - 公司2024年在北京市场全口径销售额为229.9亿元,排名第五位,2025年前五个月排名已降至第十位 [10] - 公司2024年签约金额400亿元,2025年计划实现签约金额278亿元 [9][12] - 公司在北京"大本营"的市场份额被压缩,面临更多央国企集体"抢食"北京市场的局面 [10] - 公司京内拥有主要项目74个,总规模1660万平方米,京外主要项目82个,总建筑面积约2770万平方米 [10] 战略与应对措施 - 公司推动存量项目去化盘活、多方争取融资资源、压降成本费用、梳理组织架构 [9] - "白名单"项目共获授信93.33亿元,实现55.9亿元经营性物业贷款及城市更新贷款投放,完成186亿元债券接续 [9] - 公司50个项目完成170项控本增效,降本6.76亿元,压减3个机关部室,完成19家二层级管理单位的整合重组 [9] - 公司计划通过发行中期票据、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融资不超过350亿元,拟发行私募债券90亿元 [11] 历史与行业地位 - 公司曾被称为"京城地产一哥",开发了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方庄小区、望京新城等超大型居住社区 [3] - 公司是唯一参与了北京亚运、大运、奥运"三村",以及国家速滑馆、国家体育馆、五棵松篮球馆建设的"双奥"开发企业 [3] - 公司曾连续4年位居北京销冠,但2019年该位置被中海取代 [10]
“弃房”转型,酒店生意能否撑起华远20亿的盘子?
36氪· 2025-05-16 03:26
华远地产转型轻资产业务现状 - 公司宣布将名称变更为"北京华远新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改为"华远控股",经营范围新增物业管理、酒店管理及长租公寓经营等业务 [3] - 剥离占营业收入97.54%的地产开发业务后,轻资产业务规模仍有限,酒店和物业收入合计占比不足6% [2][12] - 酒店业务2024年营收2.18亿元(同比-15%),毛利率34.58%显著高于房地产业务的14.27% [12] 酒店业务具体表现 - 旗下长沙君悦酒店2024年入住率超80%,高于长沙市五星级酒店平均72.48%的水平,房价区间980-2025元/晚 [6] - 酒店产品线包括城市商务酒店(长沙君悦、空港凯悦嘉轩)、城市精品酒店(华瑞和、华中心),休闲度假酒店暂未披露代表项目 [3][6] - 2024年4月成立北京华远新航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被视为扩张酒店运营的重要举措 [7] 长租公寓布局进展 - 计划设立"北京华远新航住房租赁有限公司"运营长租公寓,但截至发稿未查询到注册信息 [9][10] - 控股股东华远集团拥有81万平方米经营类物业,含长租公寓资源 [8] - 长租公寓品牌定位中高端租赁社区,但财报中仅略有提及 [8] 行业转型趋势与对比 - 2024年华润置地经营性业务利润贡献突破40%,龙湖非开发业务营收占比超20%,其中长租品牌"冠寓"租金收入26.5亿元(同比+4%) [17][20] - 房企转型呈现多元化:龙湖形成6大运营品牌,涵盖长租公寓、产业办公、医养等业态 [17] -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房企系占据住房租赁企业规模排行榜的11席,占半壁江山 [18] 转型挑战与行业方向 - 投资者质疑公司轻资产业务难以支撑20亿流通盘,存在空壳化风险 [2] - 行业普遍面临转型困境:蓝光转型AI无建树,美好置业跨界装配式建筑未达预期 [17] - 行业正从土地红利转向运营红利,开发商向生态服务商进化,商业模式转向"赚长钱" [21]
从地产到“卡脖子”材料,宁波富达跨界转型按下“暂停键”
格隆汇· 2025-05-12 08:32
并购终止事件 - 宁波富达终止收购晶鑫材料不少于45%股权 交易因估值体系和资源整合路径分歧而终止[3] - 标的公司晶鑫材料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专注光伏银粉领域二十余年 产品涉及光伏电池效率关键环节[3] - 并购若成功将帮助公司切入光伏材料赛道 突破原有商业地产和水泥建材业务局限[3] - 公司承诺一个月内不再启动重组 强调终止不影响现有业务[3] 公司经营状况 - 宁波富达2024年营收17亿元 较2019年45.6亿元下降62.7% 净利润从4.3亿元下滑至2.1亿元[4] - 2024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9.75% 但水泥业务受基建放缓拖累[6] - 公司2018年剥离住宅开发业务 转型商业地产运营后业绩持续承压[4] 行业转型趋势 - 2023年以来超10家A股房企宣布转型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7] - 当前A股具备转型意愿的房企达51家 转型方向与十年前金融、文娱路径显著不同[7] - 转型驱动因素包括行业盈利空间收窄和"退市新规"下营收低于3亿元企业的保壳压力[7] 资本市场反应 - 宁波富达披露并购意向后次日股价涨停 但随后四个月累计下跌25%[7] - 2023年9-12月公司股价从3.38元/股最高涨至8.06元/股[7] - 期间上海立龙资产旗下基金及自然人股东相继减持[7] 转型挑战分析 - 光伏银粉行业面临"去银化"技术变革 TOPCon/HJT新技术推动银浆耗量下降[9] - 银包铜、电镀铜等新工艺可能颠覆传统技术路线[9] - 跨界转型需突破管理机制、人才结构等现实障碍 产业逻辑转换难度大[9] - 当前房企转型多为业绩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与2015年主动多元化形成对比[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