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思政课
icon
搜索文档
传承伟大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
辽宁日报· 2025-09-18 01:16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为了救中华!"9月15日,由沈阳师范大学师生原创的剧目《证据》在星晔会堂上演,该剧把九一 八事变后爱国人士在沈阳城冒死搜集日军罪证的历史事件搬上舞台。剧中,爱国人士巩天民的铮铮誓言 激起台下掌声雷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辽宁是抗 日战争起始地,辽沈大地见证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这片红色厚土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着丰富的精 神滋养。 一直以来,全省各地各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 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伟大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发挥"六地"红色文化 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思政课品牌,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培养造就一大批可堪大 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中建功立业。 红色场馆里,思政课教师打破思维限制,带领学生开启"行走的思政课",课堂形式更实了;文艺会 演中,师生共创,将烽火岁月搬上舞台,作业变作品,课程内容更活了;一场场集体备课会上,大中小 学思政课教师集思广益,思政"金课"成色更足了……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 ...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东如何讲好“大思政课”
新华社· 2025-09-14 17:07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省通过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将思政课全方位融入各学科和各场域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2][3] 思政课程创新实践 - 广州实验中学开设"思政+考古"特色课程 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现场分享考古日记 激发学生兴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 华南师范大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结合露营活动开展"星空下的对话" 开通红色巴士专线串联城市地标形成移动课堂 [2] -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小学在数学课中融入民族文化内容 通过分类计数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 [2]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多语种+思政"系列精品课 增强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3] - 中山大学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措施 实现课程思政覆盖率超过90% [3] 教育体系与规模 - 广东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817万 占全国总数近十分之一 [3] - 广州成立大中小学思政协同创新中心 每两年开展一届思政课"三百"工作 评选100个优秀教师/100个课题/100堂微课 [3] - 通过建立32个高校与中小学教育共同体 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试点 [4] 实践教学与社会课堂 - 广州市越秀区拥有7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31处红色革命遗址 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 [5] - 广州市铁一小学通过"学访讲唱画"五种形式开展立体研学活动 利用校史馆和城市博物馆资源实现三全育人 [5] - 广州市第二中学通过社会调研方式让学生理解国家政策 在生育政策调研中让学生了解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重要性 [6] - 广东省设立首批24个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加强166个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建设 [6] - 广东实施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每年超10万名大中专学生赴县镇村开展定向服务 [6] - 华南农业大学开展"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行动" 2万余名师生深入广东21个地市4400多个行政村开展调研 [7] 网络思政与创新形式 - 华南师范大学通过"晚安华师"公众号发掘保安刘国连的感人事迹 通过网络传播引发热议并实现价值观引导 [8] - 华南理工大学上演原创话剧《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19场次 观看达2万人次 再现革命前辈周文雍和陈铁军故事 [9] - 华南理工大学利用裸眼3D魔方和270°沉浸式五折屏等科技创建新校史馆 增强红色文化教育情境感召力 [10]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 创建VR沉浸式课堂和网络思政育人矩阵 [11] 制度建设与领导机制 - 广东建立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总协调机制 成立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 [11] - 2019年以来省领导讲授思政课超50人次 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讲授思政课超3200人次 [12] - 省领导到校讲思政课及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上"思政第一课"已成为常态化制度 [12]
探秘海岛“绿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2 00:39
②陈石泉带领孩子们测量招潮蟹的洞口。 4 S 5 TS b . 24 e 4 The St 978 12 h SPORT - 15 6 p ③工作人员向孩子们介绍红树植物海莲的生长特征。尹建军摄 "叶片上真的有盐!书里学的知识,今天得到了验证!"8月22日,海口东寨港红树林滩涂边,中学生陈翌轩举着刚观察完的老鼠簕叶片,难掩兴奋。当 天,海南省规划展览馆主办的"探秘海岛绿肺——海南红树林沉浸式科普研学"活动在此开展,25名中学生以"小科学家"身份,完成了一场从科学猜想到实地 验证的研学实践。 ①冯尔辉向孩子们介绍石磺的生活习性和对红树林的保护作用。 在实践中收获三重成长 清晨的东寨港滩涂,"小科学家"们穿着防滑鞋、携带实验工具,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开启探索。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工程师冯尔辉 的带领下,植物组观察老鼠簕的吐盐现象,水质组用PH值试纸检测不同采样点水质,动物组则用标尺和样方法统计蟹洞密度,全程遵守"无干扰观察"原 则,践行生态伦理。 午后,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曲口科研基地里,该院教授陈石泉带领学生参观海草床示范区、海马实验室与东风螺培育车间,并示范高倍显微镜操 作,指导学生记录、处理 ...
感悟抗战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 上好“开学第一课”
央视网· 2025-08-27 08:51
央视网消息: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眼下,各大高校新生正陆续到校报到。在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3000余名本科新生的开学第一课就是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抗战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3000余名本科新生集体参观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这里共展出了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驻足凝视赵一曼家书、沈忠明革命烈士证明书等珍贵展品,深入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悟伟大抗战精 神。 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还联合启动了2025年"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活动。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 值,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思政课程教学项目及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指导教师晁迪表示,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让他们以大思政课为出发点,去关注抗战历史,从而 传承好抗战精神,不忘历史才能够书写更好的未来,去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人民战争地道战、地雷战等主题展陈区域,同学们在互动体验中,直观感受抗战时期的军民智慧。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深切缅 怀抗战英烈"专区,同学们在大 ...
馆校共建“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研讨会在京召开
人民日报· 2025-08-26 22:22
据悉,"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创建活动将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把课堂教学与 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讲好抗战故事,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7日 11 版) 本报北京8月26日电 (记者施芳)8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北京联合举办 馆校共建"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共同探索将伟大抗战 精神有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路径。来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 馆、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等20余家革命纪念馆的代表出席研讨会。与会代表表示,要遵循学校思政工作 和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推进革命文物融入校园文化塑造,策划举办走进校园、贴近师生的主题巡展、宣 传宣讲、文艺展演、知识竞赛等活动。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
依托专业资源,丰富公共文化(文化中国行·视线)
人民日报· 2025-08-22 22:14
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 高校博物馆是由高等学校利用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设立的社会公益性组织 旨在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 近年来成为假期热门打卡地并发挥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作用 [2] - 高校博物馆依托学术资源 逐渐成为校园里的第二课堂 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2] 红色教育资源整合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多元途径举办30余场西迁主题展览 挖掘2000余件展品与史料结合重现历史场景 [3][4]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珍藏陈独秀等人13封信件涉及《新青年》独立办刊事件 哈尔滨华德学院分馆讲述八女投江故事 高校通过红色资源引领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4] 科研与文化遗产保护 - 四川大学博物馆现有历史人文类文物8万余件 在书画陶瓷美术雕刻收藏最具特色 依托学校科研优势与考古学民族学研究同步发展 [5] - 该馆记录1934年三星堆月亮湾遗址科学发掘的发掘日记地层图器物图等资料 展厅通过动态投影复原探沟场景 让观众身临其境回到发掘现场 [5] - 高校博物馆通过学者视角和学科维度精选展品 构建可看可听可闻可触的综合性展陈体系 增强青年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6] 文化传承与展览创新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办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呈现200余件套绘画珍品图像与传世文献 系统展示元代绘画维度 [6]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收藏丰富中华各民族文物 包括黎族几何纹服饰和赫哲族鱼皮衣 使专业学习能通过实物印证抽象文化概念 [6] - 高校博物馆能吸收科研人员最新研究成果反哺陈列展览 在藏品来源多样全面的基础上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特点 是青少年研学启发创新思考的理想课堂 [6] 专业教学与科技创新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8300平方米展厅通过4个主题展区呈现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历程 包括镇馆之宝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 [8] - 北京一号由1400余名师生在1958年奋斗100多个昼夜从设计图纸到实现翱翔 铸就空天报国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精神丰碑 [8] - 电子科技博物馆系统收藏1.5万件中国电子科技发展藏品 其中梦兰12英寸笔记本电脑装配中国自主研发龙芯CPU 代表芯片技术重要突破 [9] 教育功能拓展 - 高校博物馆通过现场教学辅助专业学习 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院长在博物馆内讲授航空航天概论课 学生围绕歼10A战斗机记录技术细节 [9] - 冯如三号无人机由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大一新生设计制作 实现持续飞行100小时打破世界纪录 激发年轻人责任担当 [8][9] - 高校博物馆展览需具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同时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社会公众好奇心 与社会博物馆相比更侧重专业学习辅助功能 [9]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铸魂育人新格局
新华社· 2025-08-19 10:50
教育战略方向 -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 -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 - 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 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布局[10] 思政教育建设 - 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4] - 拓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 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与传统文化实践课程[2][5] - 通过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厚植爱国情怀[2] 教育资源覆盖 - 全国2895个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9] - 学生资助政策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9] - 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 预计2024年秋季惠及约1200万人[8] 教育信息化发展 -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接入32个省级平台[9] - 平台汇集基础教育资源超11万条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学习在线课程4.85万门[9] 师资队伍建设 -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达1885.1万人[11] - 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和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12] - 加强教师住房保障 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12] 学科专业创新 - 2024年新增29种本科专业 体现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10] - 开展AI与3D打印技术融合的科技创新课程 如"火星救援车智驾测试"实践教学[7] 素质教育推进 - 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6] - 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 实施美育浸润行动[6] - 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6]
在纪念馆,家国情怀这门必修课“直抵人心”
中国青年报· 2025-08-03 01:47
纪念馆与思政教育融合 - 中共一大纪念馆珍藏的1920年8月首版《共产党宣言》因封面误印为"共党产宣言"及承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艰难历程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1] - 交大西迁博物馆的粉色乘车证印有"向科学进军 建设大西北"字样 通过西迁故事传递"伟大始于平凡"的价值观 [1] - 兰州战役纪念馆的变形手榴弹文物通过战争细节展现历史残酷性 激发学生对牺牲精神的具象化理解 [4][6] 馆校协同创新模式 - 教育部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包含抗战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等标志性场馆 推动纪念馆深度融入国家育人体系 [1] - 香山革命纪念馆与北京10所高校签约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 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过仪式教学服务全国学生 [5] - 西柏坡纪念馆创编《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舞台剧 以歌舞情景剧形式重现历史 [5] 教学实践与情感共鸣 - 兰州大学副教授李晓莉通过王学礼烈士绣字枕套故事 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大爱结合 强化学生对牺牲精神的认知 [5][6] - 西安交通大学靳小勇教授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设计"赴延"角色扮演 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产生情感共鸣 [8] -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沈欣怡在中共一大会址观察打满补丁的长衫文物 对"革命者清贫生活"形成具象化理解 [9] 教学效果深化策略 - 兰州战役纪念馆采用"双师教学"模式 讲解员还原"铁桥保卫战"历史 教师引导学生将精神应用于科研与基层就业 [12] - 上海师范大学张志丹院长推动学生从"被动听"转为"主动讲" 通过社区宣讲、音乐演奏等形式深化价值认同 [14] - 高校与纪念馆需建立效能评估体系 追踪文物故事引用频次及学生行为变化 实现从"打卡式参观"到"信仰扎根"的转化 [15]
北京中轴线上“大思政课”迎来升级迭代
中国青年报· 2025-07-26 22:10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与文化教育融合 - 北京中轴线于2024年7月2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 [2][3] -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项目自2023年3月启动,结合申遗成功开展文物普查志愿服务,首批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1.5万小时,发现800余条文物线索 [2][13] - 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将中轴线案例融入教学,中央戏剧学院学生认知度显著提升,部分学生从仅知概念转为深入理解 [2]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 - 北京市2024年3月推出首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整合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故宫等场馆资源,嵌入"数字中轴"虚拟展馆 [6] - 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开发数字地图,兰洋工作室负责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课程开发,并在故宫开展示范教学 [6] - 北京工业大学赵聪聪工作室设计"一案到底"主线式教学,以中轴线为案例贯穿文化传承、城市建设等多元角度,开发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8][9] 基层治理与文化遗产保护联动 - 北师大"京韵中轴·寻脉惠民"调研队走访10个街道,发现草厂社区"小院议事厅"等基层治理模式有效解决居民实际问题,如东交民巷32号院上下水改造 [12][15] - 中国人民大学志愿者在雨儿胡同发现"共生院"社区治理新模式,居民通过议事堂协商公共事务,体现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双赢"路径 [12][13] - 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12支实践队开展暑期调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与中轴线保护、基层治理现代化结合 [14][15] 跨学段思政课程体系设计 -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课程:小学阶段感受文化之美,初中探究先人智慧,高中培养辩证思维,大学拓展国际视野 [9] - 胡政阳提出中轴线资源融合四重维度(视野、理论、价值、实践),建议大学阶段以专题形式贯通建筑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 [9] - 赵聪聪强调课程设计需突破教材逻辑,以统一主题串联实践元素,例如北京中轴线可覆盖文化传承、历史发展等教学场景 [8][9]
“五亲模式”激活思政课堂一池春水
中国青年报· 2025-07-26 22: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五亲模式"创新 - 学院创新提出"五亲模式"教学理念,包含亲身经历、亲手提炼、亲自感悟、亲切讲授、亲力奉献五个环节,构建"实践-提炼-内化-传授-奉献"完整教学闭环 [2][4] - 该模式通过将教师实地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3年内组织120余人次教师赴30个省区100多个地区调研,案例库100%原创且需通过四级审查才能入库 [6][7] - 案例教学显著提升课堂互动性,120人教室座无虚席,学生参与度提高,实现从"指尖"到"心尖"的教学效果转化 [2][8] 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 - 学院建立自主知识产权案例库,2024年起公开优秀案例,要求案例必须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开发4门"读懂中国"系列课程 [7][9] - 采用"双师示范"课形式,理论导师与案例导师协同授课,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结合南京调研案例,学生反馈"舍不得下课" [8] - 配套打造"红巷里的思政课"等理论宣讲品牌,两年内开展超200场宣讲,形成专著、30篇论文及研究文库等科研成果 [8][9] 案例筛选与实施机制 - 实施项目制管理,调研前需明确选题并通过学院评估,例如"新质生产力"主题需制定详细调研计划并获推荐考察地点 [6] - 案例入库需经教研室初筛、教研部初评、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评、学院终评四级审查,严格遵循"五亲模式"标准 [7] - 校长朱方伟提出下一步将聚焦主题调研、开发案例慕课,强化数字平台应用以完善案例库体系 [9]